天柱山 发表于 2010-7-15 13:02:30

山东省费县宅后王氏源说。

  摘要:宅后王氏家族,为王姓家族的一个分支,始于明朝初年,以洪武年间任费县儒学训导的王桓为始祖。自此后贤士辈出,为让世人更多的了解这个家族,本人参考《王氏宗谱》的记述,概括了它的起源、简介、迁徙、分布、支派、行辈用字等几个方面,以便与读者共同研究。
  一、起源
  费县王姓俱多,有“无王不成庄”之说。王姓人口在全县姓氏中占首位。据考察王氏来源,大都出自姬姓,盖西周文王姬昌之后裔。在这些王姓当中,其中有一支,始祖为明初洪武年间任费县儒学训导的王桓。因世代居住于费县县衙官宅后,所以人们都习惯地称费县宅后王家。后来子孙繁衍,徙居他乡者,当人们问起祖籍何处,都自称是费县宅后王家。随着历史的演变与人口的繁衍,这支王姓便自然成为一个王姓的支系——宅后王氏。
  关于“宅后王氏”一词条,只是传说口授,并未见有《经传》记述。至於始祖王桓,是否为祖辈久居还是徙居而来,因无文字记述,不敢惘然断言。查阅十代祖王雅量墓志铭记载中,“王世家费邑,国初,始祖桓,应贤良征为费县儒学训导。”又据十二代祖王芝荣对桓祖的传记中说:“一代祖王桓,洪武初举贤良方正,任本县儒学训导,载儒学碑记可考。然余高祖御廪公作行状,称公为四世祖。因为御廪公离始祖的年代不远,所以能知道始祖的身世,因为没有文字记载之所以不敢妄引,只能推公为始祖了。”王芝荣所称的高祖御廪公指的是八代祖王默,王默曾经编撰《费县志》四卷,后失传。所以王默对明朝初期的一些典故是有所了解的。如此看来,记述王桓身份的费县学宫内的碑文以无法寻找。八代祖王默记述王桓行状的文字记载也无法考察。但有一点,王默既然称始祖王桓为四世祖,王桓又在洪武初年任费县儒学训导,就可以说明,王桓并非是一人从异地迁官而徙居费县的。至少王桓一家的先祖在费县一带居住有四辈,据推论应该是宋、元朝期间。根据唐宋以来推行的“族谱之法,宜断自可知之祖”的修普原则,十代祖司农公推桓祖为始祖是有据可依的。
  二、简介
  宅后王氏家族自始祖王桓起,在费县建立了一个信仰孔孟之道的书香世家。 王桓之子王景泰,明永乐年间官至大名府(今河北省 魏县境内)知府。王景阳继承父业官至训导。王景阳之子王缙以岁贡起家任通州吏目。王家到四至七代间不在为官,务以耕种为业。
  第五代祖王宁,字永静,生活在明朝中叶(宣德至正德年间),为人德高望重,举乡宾,有六子十三孙,活到九十七岁,故人称百岁老人。乡人朱昶有诗赞曰:“伟哉斯形,九十余龄。神清气爽,鹤发颜童。宾之元首,仁实其名。六男承嗣,十三孙绳。翕合家道,喜气盈庭。俨若神像,允嗣思成。”现影像已经重新揭裱,神采奕奕。到第八代,人口已初俱规模。他们始终以书香门第而自居,为乡人所敬仰。王默,字圭峰;幼年就读于费县儒学。一生精药理,又热与史记文献。在明朝嘉靖至万历年间,著有《费县志》四卷。王洪济,增广生员,犹好文墨绘画,其画精于草虫,有“草戏蝶落,虫食有声”之象。第九代王家又有贤者步入仕途。 王元佐,一生慷慨轻财,人有缓急必身任而不辞,明朝万历间 官至蒙城县令,有政绩。王雅量有诗赞曰:“七尺修躯貌伟然,吾家侃侃彦方贤。名留庄子游濠处,志在澹台浮海年。月旦偏惊凭社胆,缨冠不受拯人钱。生来一段丈夫气,曹子难描代我传。”王慎,为王默之子,期承父志,下帷苦读,官至淄川训导,升天长教谕。后以子王雅量追封文林郎,奉乡贤。
  王家发展到十代,是最为显赫的阶段。有族兄弟五十五人,其中王建中,天启间任湖广靖州州判。王雅量,明万历二十二年举人,三十二年进士,官至光禄寺卿。万历三十三年初任山西阳城县令,有政绩,擢南台监察御史。万历四十三年任山东巡抚,奉命巡按辽东,万历四十六年任陕西巡抚,后晋升大理寺少卿,光禄寺卿等职。其政绩载入典史方志。故后崇祯帝赐御葬,追封右户部侍郎。著有《长馨轩集》等书,有阳城名宦、费县乡贤荣誉,可谓费县之一代圣贤。王贞度官户部儒士,任饶阳主簿,升凤阳县丞。王赐恩由生员选鸿胪寺序班。王赐命官至北京兵马司指挥,好文墨犹善小楷,有《六十诗集》留世,所著《格言训世》无从查寻。王赐衮官至陕西陇洲吏目,明季兵乱,迁云南一代。
  王家十一代以后进入清朝。先后有十一代王揄善,官至太原府揄次县知县。十八代王介福,道光辛巳举人,乙未科进士,官贵州裕庆知县。王家清朝期间先后有几百人以科举步入仕途,成为王家的荣耀。
  自民国革命至今,王家又有王敬明(原北京航空学院副书记),王法义(原临沂市政协副主席)等等,不少的家庭成员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中,并做出了显著的贡献,有的成为国家的栋梁。
  三、迁徙
  王氏家族虽为官宦世家,但后世多以耕种为业。自明初一代祖王桓,到第六代,除二世祖景泰后裔散居他乡外,余者皆居费城附近。自六代王绎的后人,人口发展较快。王氏的迁徙大致是在明朝正德至嘉靖年间开始。由城内向乡下发展,开荒种田。其后人随以迁往居住。七代王翰章的后人迁往阳口、许由城等地。王表章的后人多以迁至城西北,现今的韩庄。九代王恬的后人迁居城南的高家行(今巩庄)。到明朝万历年间,县丞杨果莅费,倡导垦农田,建官庄,招流民。在这个时期王家以农田定居迁徙的现象大为普遍。从一些史料记载看,以第九代、十代者为多。
  明末清初,王家几乎全部迁居乡下。历清朝二百多年间,王氏人口发展较快。为了生计也不断频繁迁徙。
  就目前居住人口较集中的村落,阳口、巨庄、寒两寺、辛章等,俱为十代王建中、王建极的后人。南新庄,神桥,苑上,由吾,北东州俱为王雅量的后人。巩庄,彩山前,左家王庄,西蒋等俱为九代王恬的后人。下河头为七代王用章的后人。毛草湾,爱家沟等费南山区一带俱为八代王洪潜的后人。韩庄为八代王洪沛、王洪湛、王洪澜、王洪渤四兄弟的后人。这一支人占宅后王氏三分之二的人口。自韩庄迁出较大的村庄有,王家庄、沿河庄、蔡庄、张家寨、安庆庄、诸满、方城西街、房家茧坡、平邑五村、温水、南诸峰、蒙阴垛庄、枣庄峄县等地。十代王赐衮及其后裔于明朝崇祯十一年六月间迁居云南贵州一带;王赐衮之孙王符曾于清朝雍正十二年间以贵州监生任费县知县一年。又据《王氏宗谱》第十六代记述的王氏族人居住的情况显示(如下以十代祖名讳列举):
  十代祖王建中的后裔住址在阳口、许由城、小由吾、城里、凤凰庄、古城、城里北楼子(胜利市场)一带。
  十代祖王建极的后人居住址在新章、榆村、城里北街、曲池、寒凉寺、长兴庄、寒凉寺、巨庄一带。
  十代祖王雅量长孙芝茂的后人居住在南新庄、秦家屯、大由吾、赵家庄,次孙芝瑞的后人居住在神桥、城里、胡杨庄,三孙芝荣的后人居住在苑上、大由吾,四孙芝法的后人居住在北东州、大平安庄。
  十代祖王守度的后人到十六代仅兄弟二人,即王苕、王芙,他的后人居住在东周疃。
  十代祖王雅度的后人居住在北王庄。
  十代祖王贞度的后人居住在康家庄。
  十代组王谨度的后人居住在巩庄、许由城、马头崖、西蒋、石桥、丘阳、阳家庄、彩山前、碗窑、西蒋、大吉乐庄、大埠、长久庄、化吉庄。
  十代祖王赐衮后人迁居云南贵州一带(至今未能通谱)。
  十代祖王赐玉的后人居住在王家山头(隶属盛家村)、教场、薛庄北店十八代人有王鈇fu、王鹿。
  十代祖王赐印的后人居住在南诸冯等,一些住址没有登记。
  十代祖王赐符其后人居住在尹家梭庄、城里、南诸冯、李家村、郭家庄。十代祖王赐命其后人居住在黄涯、爱家沟、邱上。
  十代祖王志曾其后人居住在平邑五村。
  十代祖王贵德其后人居住在曹车。
  十代祖王志孟其后人居住在韩庄村。
  十代祖王志宽其后人居住在韩庄村。
  十代组王心印其后人居住在韩庄、黄汪头、城里今民主街、小贤河、八楞桥、黑龙江甘南县、碌碡亚。
  十代祖王心瑞其后人居住在韩庄。
  十代祖王养正其后人居住在韩庄、峄县。
  十代祖王养中其后人居住在韩庄、埠口、保安庄、城里。
  十代祖王养性其后人居住在简坡、王家庄、韩庄、利沟、南新庄。
  十代祖王克敬其后人居住在韩庄。
  十代组王克俭其后人居住在韩庄、王过山(王固山)。
  十代祖王克复其后人居住在王过山、崔庄、广丰庄、曹车。
  十代祖王永庆其后人居住在沿河庄、和尚庄、韩庄。
  十代祖王安庆其后人居住在诸满西街、张家寨、韩庄。
  十代祖王体节其后人居住在城里、朱家岭、城北山、小安庆庄。
  十代祖王丕振其后人居住在下河头。
  王家的基本情况就是这样,到目前为止,王家自十八代以后迁徙的情况也比较多,一些居住外省的,比如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安徽、台湾等有的基本和家乡系。大凡清朝末期外出的有的已经失去了联系。如沂水县、峄县、蒙阴、五河的一部分,因无联系地址,给联系带来难度。
  从现在的调查中得知,王家的后裔遍及全国各县市。并部分迁往台湾、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四、行辈用字
  宅后王氏后裔的行辈用字,在二十代以前没有具体的规范。但在用字上十分讲究,各支如兄弟,叔伯兄弟,堂叔伯兄弟之间;都是用同一字做为“辈”,名字的用字上多以同部首的字。随着人口的繁衍,子孙命名,有的犯有祖上名讳。清朝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有族人王炳光,王道三,从二十一代起选用了二十个字。曰:“立法全宜正,长遵廼可从,相承同继步,尚在著昌隆。”以上行辈的排出,将为后世子孙在命名时理清了紊乱。
  王氏族人历经六次总谱续修,目前尚存两部,共约150余卷。王氏家族自明初至今六百多年来,据目前初步统计约12万之众,可谓费县大族。
  五、野传驳正
  近几年来,随着明代在朝为官的王氏族人王雅量的事迹再度被弘扬,这支王姓支派也更显的更让人羡慕,诸文章、网络的语句中也有人多次提到过。由于有的文章出自外姓之手,他们对这支王氏家族的概况进行了演义式的包装,然而让世人对这支王姓的来历产生了误解。如在有的文章以及网络里曾经有人称:“王雅量祖籍青州,五世祖王桓任职费县文学掌故时,携家定居费县城,世代为书香人家。”从以上的语句看,王雅量的祖辈是从青州迁居费县的。并说五世祖王桓曾任过费县文学掌故,因此携家眷定居费县城。可是,让我们这支王氏后裔难以理解的是“五世祖王桓”是从何尊称的呢?稽考《王氏宗谱》,始祖为王桓,到王雅量则为第十世。本来是始祖的王桓怎么就成了五世祖了呢?再考,十代祖王雅量在创修《王氏宗谱》时的序言中说:“欧阳氏曰:‘祖谱之法,宜断自可知之祖,夫人而不知其祖谓之禽犊,欲知其祖矣,而牵合附会远盼华胄,尤谓之枭獍乎。’若王之得姓为吾祖者,吾不及知也,所可知者,学博公耳。公以选举科进士,司铎费庠,载在碑记不诬。噫嘻!公之先世,岂世居于费乎?抑自他而卜居乎,名讳世次遐不可问矣!然自此一传再传,至余十代仕者皆有政于当世。处者,皆修隐德于乡党,无非公之家法所贻也。”王雅量在序言中明确阐述,确立王桓为始祖,对于他身世不去考证。又据《王雅量墓志铭》中:“王世家费邑,国初,始祖桓应贤良征为费儒学掌故。”看来,作为进士出身的王雅量距始祖仅间隔二百年都无法考证的问题,今人有何凭据乱下结论呢!费县宅后王氏一支是从青州迁来一说纯属虚构。那么是否空穴来风呢?带着这个疑问笔者专门请教了撰文者,原来他听由吾人(指王雅量第三孙王芝荣的后裔)说的。经考证,王雅量的父亲王慎,曾经到淄川任过儒学训导,后来升任安徽天长县教谕,迁官期间途径费县故乡,见儿子雅量仕进未成,便投檄不赴。因当时淄川隶属青州府所辖,故王芝荣的后裔称他的先祖(指王慎)曾到青州做官回来的。现在网络以及有文章中的误说也终于弄了个水落石出。因此,九世祖王慎曾到淄川(隶属青州)做过官,而并非是始祖王桓是从青州迁来的,期望王氏后人不要把误传当作历史。   
  二十代:王如良谨识山东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山东省费县宅后王氏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