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路路通 发表于 2012-2-4 09:11:30

泰州王氏名人传略一:伯寿公支-王艮。

  王艮,字汝止,号心斋,生于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卒于嘉靖十九年(1541年),泰州安丰场(今江苏东台)人。其徒泰之始祖为伯寿公,至王艮是第七世。王艮是明代哲学家,“泰州学派”的创立者。
  在《明史》中有王艮传。其文曰:艮,字汝止。初名银,王守仁为更名。七岁受书乡塾,贫不能竟学。父灶丁,冬晨犯寒,役于官。艮哭曰:“为人子,令父至此,得为人乎!”出代父役,入定省,惟谨。艮读书,止《孝经》、《论语》、《大学》,信口谈说,中理解。有客闻艮言,诧言:“何类王中丞语。”艮乃谒守仁江西,与守仁辨久之,大服,拜为弟子。明日告之悔,复就宾位自如。已,心折,卒称弟子。从守仁归里,叹曰:“吾师倡明绝学,何风之不广也!”还家,制小车北上,所过招要人士,告以守仁之道,人聚观者千百。抵京师,同门生骇异,匿其车,趣使返。守仁闻之,不悦。艮往谒,拒不见,长跪谢过乃已。王氏弟子遍天下,率都爵位有气势。艮以布衣抗其间,声名反出诸弟子上。然艮本狂士,往往驾师说上之,持论益高远,出入于二氏。
  王艮出生于“灶户”家庭,社会地位低下。幼年即丧失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不能入官办的学校),靠着自巳的勤奋自学而领悟儒家学说。王艮悟道以后,开始讲说经书,进行传道。年谱于三十二岁下云:“先生讲说经书,多发明自得,不泥传注。或执传注辩难者,即为解释明白。”所谓“讲说经书,多发明自得,不泥传注”,实质就是跳出传统的正宗经学圈子,用自己发明的新意作异端说教。这种说教,受到正宗经学的反对,就有人执传注跟王艮辩难。王艮所传的道,正如他自己在家门口所写的榜语所示,是“贯伏义、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的道。传道的对象,也无间于“老幼贤愚贵贱”,只要是有志“愿学者”,即“传之”。此道的异端性质,从道统上说,从尧、舜上溯“伏义、神农、黄帝”,即三代以上,而非以下,一反韩愈的道统说;从传道对象说,既然不以贵贱分,那么其中就更多贱者,这是不言可喻的。“有教无类”,是中国教育史的人民性的传统。他在传道过程里,逐渐团结了一部分群众,其中最基本的群众是盐场的人民。
  38岁时,他从吉安籍塾师黄文刚处了解到王阳明的学说,赶赴江西向阳明求教。开始时两人谈话并不投机,所谓“相与究竟疑义”,特别是当二人谈及天下事时,王阳明说:“君子思不出其位”,意思是说,天下大事不是你这样的人该管的。王艮毫不示弱,回敬了一句:我虽草莽匹夫,但尧舜君民之心,未尝一天忘记。经过辨难,王艮为阳明的学问折服,拜他为师,而阳明则对王艮的独特性格颇为赏识,曾对其他学生说:“吾擒宸濠(宁王),一无所动,今却为其人动。”又说:“此真学圣人者,疑即疑,信即信,一毫不苟,诸君不及也。”
王艮学说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关于“百姓日用即道”的思想。什么是“百姓日用即道”?我们且看王艮自己的一些表述:“愚夫愚妇,与知能行便是道”;“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之条理处”。可以看出,所谓“百姓日用即道”,也就是“道”即存在于百姓日常生活之中,无需在百姓日常生活之外去刻意追求“道”。这种观点,至少比之只承认圣人或者在上位者懂得道,而愚夫愚妇即普通百姓不懂道的观点要进步。
  王艮的一生对泰州学派作出很大贡献。他的学生大多为下层群众,计有农夫、樵夫、陶匠、盐丁等487人。王艮不信“生而知之”的唯心主义天才论,而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这是他自学成才的切身体会。由于他非经院出身,一生文词著述很少,着重口传心授,使“愚夫愚妇”明白易懂,这成了泰州学派的特色之一。王艮一生没有做官,先后在广德复初书院、泰州安定书院、金陵新泉书院、扬州甘泉书院、安丰东淘精舍等处讲学。他的著作,后人辑为《王心斋先生遗集》。
  王艮有子五人,分别是:王衣、王襞、王禔、王補和王褣。其中次子王襞得其父衣钵,学术成就最高。另传。
  附录:乐学歌
  人心本自乐,自将私欲缚。
  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
  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乐。
  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
  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
  乐便然後学,学便然後乐。
  乐是学,学是乐。
  嗟乎!
  天下之乐,何如此学?
  天下之学,何如此乐?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泰州王氏名人传略一:伯寿公支-王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