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牵三沙 发表于 2013-2-28 09:44:35

寻觅“三槐堂”——“王祐与三槐堂”系列二。

  
  补栽的槐树

  引 子
  手植三棵槐树,说句不疼不痒的“吾后世子孙必有为三公者”。王祐干的这活儿,不知多少人干过,无非就是个望子成龙呗。
  查阅《宋史·王祐传》,不见植槐,只见其他文献中所言的“植槐缘起”:“会符彦卿镇大名,颇不治,太祖(宋太祖赵匡胤)以祐代之,俾察彦卿动静(让王祐观察符彦卿的动静),谓曰:‘此卿故乡,所谓画锦者也。’祐以百口明彦卿无罪(王祐以全家百人性命担保符彦卿无罪),且曰:‘五代之君,多因猜忌杀无辜,故享国不永,愿陛下以为戒。’彦卿由是获免,故世谓祐有阴德。”
  国史里,话写到这个份上,已然不是什么“春秋笔法”,尊者已经不再被“讳”了。
  很显然,宋太祖怀疑符彦卿将要造反,而且暗示王祐:倘若把事儿办得干净利索,你的前程就非常光明。
 但是,王祐劝谏赵匡胤,不要滥杀无辜。不然的话,有可能江山易主。
  皇帝还在质疑,臣下却将话儿说到了这个份儿上,不说大逆不道,那也差不多了。
  “彦卿由是获免”,王祐没有“画锦”。
  不升不降,“徙知襄州”。
  赵匡胤能够如此这般,已然无愧于一代英主。
  但是,王祐心里似乎还是很不平衡:事儿办得妥帖,不能“画锦”?滥杀无辜,才有“赏格”?
  于是,广泛流传的这个说法,变得非常可信——
  开宝二年(969年),有人密告魏州节度使(治所在大名)符彦卿谋叛。于是,宋太祖派遣王祐权知大名府。王祐老家在山东莘县,莘县也在大名府辖下(“此卿故乡,所谓画锦者也”,说的自然不是“衣锦还乡”,而是暗示王祐在自己的故乡除掉符彦卿,才能“画锦”)。宋太祖许以“便宜”行事:倘若干掉符彦卿,赵普的宰相之位,就归你王祐了。但是,王祐明察暗访数月,没有查获符彦卿谋叛的任何证据。宋太祖驿召王祐面问,王祐直言相谏不要滥杀无辜。
  结果,王祐落得个“徙知襄州”。
  取代赵普担当宰相,自然也落了空。
  于是乎,王祐赴襄州就任前,在自己的宅院内手植槐树三棵,说:“吾后世子孙必有为三公者。”
  揣度王祐当时心情,说的可能也就是一句“气话”。
  审视符彦卿家族乃至宋初政治,王祐堪称有自信、有远见……
  【符彦卿一门三位皇后】
  王祐只是一个棋子。
  一颗夹在赵匡胤与符彦卿之间的小棋子。
  “周世宗宣懿皇后、(宋)太宗懿德皇后,皆彦卿女也”。宣懿皇后去世后,周世宗柴荣在显德六年(959年)“六月癸未(六月初九),立皇后符氏”。10天之后,也就是显德六年六月十九,柴荣驾崩。
  柴荣驾崩,7岁的柴宗训继位,符皇后变成了临朝听政的符太后。
  显德七年(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符太后迁西宫,变成了“周太后”。
  除却周世宗宣懿皇后、宋太宗懿德皇后,这位由符太后变成的“周太后”,也是符彦卿的女儿。姐死妹继而已,“大符皇后”“小符皇后”而已。
  皇帝,皇后;皇后,皇帝。
  皇帝,是力量的象征;皇后,同样是皇后娘家在当朝皇帝乃至整个王朝的力量象征。
  特别是在王朝更替之际。
  符彦卿的三个女儿,先后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
  后周、赵宋更替之际,符彦卿无疑是能与柴荣、赵匡胤“掰手腕”人。
  也因此,倘若王祐干掉符彦卿,赵匡胤许其取代赵普,“赏格”不算高。
  也因此,王祐暗示赵匡胤,倘若他逼得符彦卿起兵,江山有可能不再姓赵,算不上什么过头话。
  更何况,柴宗训是符彦卿的外甥,符太后,也就是周太后,是符彦卿的女儿呀。
  他们,都还健在。
  符彦卿起兵,甚至称得上拨乱反正:周世宗文治武功令人赞服,周恭帝年纪幼小未犯大错,心怀周室者大有人在。
  说到这儿,不禁要问,符彦卿何许人也?
  这,还是先从宣懿皇后说起吧。
  宣懿皇后是符彦卿长女,起初嫁给了后汉河中节度使李守贞之子李崇训。李守贞久怀异志,总想取代后汉自立。有个江湖术士,自称能听其声音卜其祸福。李守贞将其请入府中,让他倾听全家每一个人的声音。
 当听到符氏的声音时,这位术士大惊,曰:“此天下之母也!”
  “吾妇(儿媳妇)犹为天下母,吾取天下复何疑哉!”于是乎,李守贞起兵,反了后汉。
  948年,后汉朝廷遣大将军郭威带兵讨伐,激战逾年,河中(今山西永济蒲州城)城破。
  倾巢之下,李崇训自知一家都不免全死(李守贞已经兵败自焚)。最后时刻,他亲自提剑,斩杀家人。
  符氏对李家异志本不苟同,也不想就此为李家殉葬。当李崇训杀来时,她自蔽帷幔之中。一时找不到老婆,危急之下,李崇训提剑自杀。
  汉兵拥入李府,但见符氏平静地坐在厅堂之上,从容不迫地说:“郭公(郭威)与吾王父(魏王符彦卿)有旧,汝辈无犯我!”
  “太祖(郭威)闻之,以谓一女子能使乱兵不敢犯,奇之。为加慰勉,以归彦卿(将其送回了娘家)。”
  符氏感念郭威不杀之恩,拜其为义父。
  夫家已经全亡,符氏母亲想让其削发为尼,报答不死之恩。符氏不从,曰:“死生有命,天也。何必妄毁形发为!”
  郭威养子柴荣,对符氏很是仰慕——“闻后(符皇后)如此,益奇之”。原配刘夫人不幸罹难后,柴荣纳了符氏为继室。
  955年,后周开国皇帝郭威驾崩,柴荣继位,册立符氏为皇后。
  柴荣御驾亲征淮南,符皇后以“帝不宜亲行”相谏。
  柴荣师久无功,进退维谷。符后闻报,忧愁成疾,不治而崩,葬于懿陵(今新郑市后周皇陵)。
  【“有阴德者必有阳报”】
  宣懿皇后符氏是位奇女子。
  郭威“奇之”,柴荣“益奇之”。
  尽管奇之再奇,看上去写得很美。
  但是,倘若符彦卿不是重兵在握,郭威会不杀她并认其为义女吗?柴荣会娶她并立其为皇后吗?
  郭威、柴荣如此这般,至少先在走向自立的道路上笼络了符彦卿,进而又与符彦卿分享胜利果实而已。
  五代,是一个“帅强则叛上”的时代。
  军事“寡头”之间的联姻,自然有着浓烈的政治色彩。
  不信,那就不妨先看郭威给柴荣聘“大符皇后”的时间:“世宗镇澶渊(濮阳)日,太祖为世宗聘之”;而“世宗镇澶渊日”,恰是郭威起兵攻入京师开封之后,尚未代后汉践祚之前。
  如果说柴荣继位,册立“大符皇后”不过是件顺理成章的事儿,那么在其驾崩10天之前,再立“小符皇后(宣懿皇后之妹)”,堪称深谋远虑。
  无他,意在借重符彦卿的军事力量与名将威望,捍卫自己只有7岁的儿子、符彦卿的外甥——柴宗训的统治地位。
  郭威、柴荣精密布局之际,赵匡胤也在忙乎着。
  巧的是,他也盯上了符彦卿。
  “懿德符皇后……魏王彦卿第六女也。周显德中,归太宗(赵匡胤之弟赵光义)。”
  通过和符氏结亲,除却能让赵家与后周皇室攀上亲戚,至少还能消弭一下柴荣对自己的怀疑——
  显德六年(959年)四月,柴荣御驾亲征契丹,一路城邑皆望风而下,就在挥师直捣幽州之际,不幸得了重病,只好班师还京。
  柴荣患病前两天,发生了一件蹊跷、神秘的事儿。《宋史·太祖本纪》云:柴荣在四方进奏的文书中,发现混有一只皮囊,囊中盛有一段长三尺多的木头,其上写着“点检作天子”。柴荣大吃一惊。是时,“殿前都点检”是张永德——周太祖郭威的女婿,与柴荣也是郎舅关系。他战功赫赫,威望素著,统领中央禁军,权倾一时。柴荣班师回京后,立即免掉了张永德的“都点检”,并解除其兵权,改任荣誉性的宰相职务。
  于是乎,资望较浅的赵匡胤,被柴荣任命为“殿前都点检”。
  至少,柴荣认为赵匡胤比张永德值得信任吧!
  关系千万重——柴荣、赵匡胤,都与符彦卿“沾亲带故”。
  符彦卿(898年~975年),陈州宛丘(今商丘)人。祖父吴王符楚,父亲秦王符存审(似乎李存审的名气更大点儿,后唐太祖李克用赐其姓李)堪称中华名将。大哥符彦超曾任安远军节度使,卒赠太尉;二哥符彦饶曾任忠正军节度使。兄弟九人,都是镇守一方的军事将领。符彦卿13岁能骑善射,25岁担当吉州刺史,官至天雄节度使,镇大名十年余,拜太傅,由淮阳王进封魏王。
  符氏家族,连郭威、柴荣、赵匡胤都惹不起,只能“攀亲”。
  赵匡胤把干掉符彦卿的任务,交给了“码字”高手王祐,无论如何,都是有点儿“欺负”文人的意思。
  “为君不易为臣难,胜算谁操损肺肝”。熟料,王祐竟然以全家百人性命担保符彦卿无罪,将此事处置得近乎完美。
  当年,符彦卿告病引退,“居洛阳七八年,每春月,乘小驷从家僮一二游僧寺名园,优游自适”。
  朝大的方面说,王祐捍卫了宋初来之不易的安定;朝小的方面说,王祐维护了赵家天子与符氏家族的和谐。
  “祐有阴德(暗中做的有德之事)”——从某种意义上说,王祐未能官拜宰相,天下、赵家、符家,都是“债务方”。
  王祐手植三槐于庭,说道“吾后世子孙必有为三公者”,无非是“债权人”的一种索债言行而已。
  这也是中国人最后的不朽精神归宿:“有阴德者必有阳报,有阴行者必有昭名”。
  (大河报)
  (来源:华夏经纬网   首席记者 于茂世 文图,全球王氏网http://www.wang-shi.com及全球王氏论坛http://www.wang-shi.com/bbs对原作者表示感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寻觅“三槐堂”——“王祐与三槐堂”系列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