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手机版
  • 微博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快捷导航
    查看: 4420|回复: 0

    北宋连中三元的状元宰相王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28 10:32: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曾(978-1038年),字孝先。泉州晋江廿九都旌贤乡王厝人。祖上世居泉州王厝埕,为王审邦之裔孙,其妻李氏是名相李沅之女。
      王曾因父官于山东省青州县,8岁时丧父母,寄养于叔父王宗元家,家贫不能归来晋江,即定居青州益都。
      连中三元
      历史上所谓“连中三元”,即乡试中第一名,为“解元”,会试中第一名为“会元”,殿试中第一名为“状元”。连中三元者甚少,王曾是宋代继孙何之后的第二个连中三元的状元。
      王曾从学于里人张震,才思敏捷,擅长诗文,研习文史。少年时代文才已名满乡里。
      宋咸平四年(1001年)春,24岁的王曾在第二故乡青州参加了“发解试”,高中榜首,夺得了“解元”。当年秋,他又赴京城开封参加礼部的会试。他在《有教无类赋》会元试一诗写道:“神龙异慕,犹嗜欲之可求;纤草何知,尚薰酋而相假”,以《有教无类赋》名冠群士,一举夺魁,成为“会元”。咸平五年(1002年)三月,赴殿试,考题为《有物混成赋》,王曾文不加点,一气呵成,气势恢宏,志趣不凡,赢得阅卷官的青睐。杨亿阅卷之后抚掌叹曰:“真乃王佐之器也!”宋真宗钦点王曾为状元。王曾乡试、会试、殿试皆第一,连夺三元,成为北宋第27名状元。科举制度推行1300多年来,连捷三元者仅见17人。
      王曾中了状元后,翰林学士刘子仪跟他开玩笑说:“状元试三场,一生吃穿不尽”。他坦然正声作答:“平生之志,不在温饱”。足见其参加科举考试的目的是在有为于天下,而不在一人一家之私利。他高中状元,并没有沾沾自喜,得意忘形,而是把金榜题名看得很轻,谦逊自持。《宋历科状元录》卷三载,王曾初授监丞,给叔父写了一信,对叔父说:“曾今日殿前唱名,遂忝第一,此乃先世泉州王审邦积德、大人教训所致。然此亦是世间有底事,大人不必过喜”。
      据《宋稗类钞》记载,王曾中状元后,荣归故里省亲,青州知州李继昌闻讯,即命父老乡亲载歌载舞地去郊外迎接。王曾得知消息后便换了衣服,改了姓名,骑着一头小毛驴从另一个城门进了城。足见王曾为人谦逊,不爱张扬。
      政绩勋著
      王曾中状元之后,初时被任命为监丞、济州(今山东巨野)通判,开始了为官生涯。他在其位谋其政,有所作为,办事审慎干练,公正廉明。宋廷对其政绩和能力甚为满意。因此,他步步高升,官至宰相。
      王曾在济州3年任满,回京职考。宰相寇准召见了他,并且破例让他在宰相办公的政事堂考试。考试成绩甚佳,寇准奏请宋真宗擢升王曾,授秘书省著作郎、直史馆、三司户部判官,参与删定《景德农田敕》。景德四年(1007年),王曾升任右正言,知制诰,两年后又兼史馆修撰,赐三品服。澶渊之盟后,宋真宗为了掩盖城下之盟的耻辱,粉饰太平,大搞迎天书、行封禅等迷信活动,一时各种“祥瑞”之事纷至沓来。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王曾陪宋真宗东封泰山,当真宗跟他谈起这些事时,王曾指出,这虽是国家承平安定带来的,但希望陛下能够推辞而不居,将来若有灾难变异,也可免遭其舆议。
      真宗对王曾很敬重。迁翰林学士时,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即退。使内侍谕曰:“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其见尊礼如此。
      王曾知审刑院,旧违制无故失,率坐徒2年,曾请须亲被旨乃坐。既而有犯者,曾乃以失论。帝曰:“如卿言,是无复有违制者”。曾曰:“天下至广,岂人人尽晓制书,如陛下言,亦无复有失者”。帝悟,卒从曾议。
      王曾迁尚书主客郎中,知审官院,通进银台司,勾当三班院,在刑法、税法上甚有成绩。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九月,39岁的王曾便以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当了副相。真宗驾崩后半年的时间内,王曾成为稳定大局、朝廷倚重的人物,拜中书侍郎兼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集贤殿大学士、会灵观使,成为宋代继吕蒙正、李迪之后的第三位状元宰相。
      王曾为相后,处事稳重,奏陈国家利害之事,都详审明晰而又合情合理。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兴盛衰亡,皇帝是关键。宋仁宗年幼,应多方学习,增加知识,积累治国安邦的经验。王钦若卒,曾以门下侍郎兼户部尚书为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玉清昭应宫使。曾以帝初即位,宜近师儒,立召孙奭、冯元劝讲崇政殿。他在推行国家制度、政策时,以国家利益和百姓利益为重,详定了新茶法、博易新法等,为国家的税收做出了贡献。王曾还能及时纠正皇帝一些错误做法。天圣四年(1026年)夏,大雨。传言汴口决,水且大至,都人恐,欲东奔。帝问曾,曾曰:“河决奏未至,第民间妖言尔,不足虑也”。已而果然。陕西转过使置醋务,以榷其利,且请推其法天下,曾请罢之。又如《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05载,天圣五年(1027年)十二月,供奉官从质为其兄割股肉疗病,帝称其孝,欲升其官。王曾劝道:“此间巷细民之所为,若褒奖及宗室,则恐浸以成俗而不可禁”。宋仁宗听了他的劝告,只予以赏赐,这样民间割股疗病的陋习才未蔓延扩展开来。
      王曾为政,十分重视爱护人才,选拔重用人才。同时,充分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注重教育,认为学校不仅是培育人才的场所,也是教化社会风俗的阵地。因此,他每到一处做地方长官,便在那里兴办州学。宋真宗初崩,宋仁宗刚即位,而仁宗年幼,起初,太后受册,将御大安殿,曾执以为不可,及长宁节上寿,止共张便殿。太后左右姻家稍通请谒,曾多所裁抑,太后滋不悦。天圣七年(1029年)六月,会玉清昭应宫(宋真宗所建)遭雷击起火,化为灰烬。刘太后借故罢王曾的相职,乃出知青州。他一到任便办起州学,还请宋仁宗亲赐校名为“青州州学”,划拨了30顷土地给学校,为学校盖造了120间房屋,每年拨给学校经费31万缗钱,请许多著名学者做教授。天圣九年(1031年)三月,王曾又向皇帝求赐《九经》。宋仁宗御赐的《九经》便很快送达青州州学,师生们深受鼓舞。自从王曾所请得到了恩准之后,在北宋形成了制度,凡州郡立学者,皇帝皆赐《九经》。明道二年(1033年),改天平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任河南府通判时,他在河南建起了府学,深受当地的群众赞扬。
      景祐元年(1034年),王曾为枢密使(最高军事机构长官)。景祐二年(1035年)二月,拜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即宰相,与吕夷简共掌朝政),集贤殿大学士,封沂国公。
      王曾进退士人,莫有知者。范仲淹尝问曾曰:“明扬士类,宰相之任也。公之盛德,独少此耳”。曾曰:“夫执政者,恩欲归己,怨使谁归?”仲淹服其言。
      初时,吕夷简参知政事,事曾谨甚,曾力荐为相。及夷简位曾上,任事久,多所未决,曾不能堪,论议间有异同,遂求罢。宋仁宗疑以问曾曰:“卿亦有所不足邪?”时外传知秦州王继明纳络夷简,曾因及之。帝以问夷简,曾与夷简交论帝前。曾言亦有过者,于景祐四年(1037年)四月遂与夷简俱罢。王曾以左仆射、资政殿大学士判郓州。60岁的王曾到了郓州,就建起了郓州州学,甚而在病中,也时时不忘学校的建设。当时著名学者石介,在其《题郓州学壁》一文中写道:“沂公(王曾)之贤,人不可及。初罢相,知青州,为青州立学。移魏(指河南府),为魏立学。再罢相知郓州,为郓州立学。而罢相为三郡建三学。沂公之贤,人不可及!”王曾资质端厚,眉目如画。在朝廷,进止皆有常处,平居寡言笑,人莫敢于以私。少与杨亿同在侍从,亿喜谈谑,凡僚友无不狎侮。至与曾言,则曰:“余不敢以戏也”。曾平生自奉甚俭,有故人子孙京来告别,留之具馔,食后,合中送数轴简纸,启视之,皆他人书简后裁取者也。
      宝元元年(1038年)十月,大星晨坠其寝,左右惊告。曾曰:“后一月当知之”。如期而薨,时年61岁,赠侍中,谥文正。皇祐中(1049-1054年),仁宗为篆其碑曰:“旌贤之碑”,后又改其乡曰:旌贤乡(属泉州府晋江县廿九都)。大臣赐碑篆自曾开始。仁宗祔庙,诏择将相配享,以曾为第一。
      曾无子,养子曰纬。又以弟(王皋)子融之子绎为后,尚书兵部郎中,秘阁校理致仕。
      诗文丰采
      王曾不仅为官政绩卓著,而且其著述甚丰,诗文斐然。王曾的诗,《全宋诗》只搜集到7首。虽然留传下来不多,但从中也可以看出其诗是口出不凡,甚为恢宏稳健的风格特点。《历代吟谱》载,王曾少年时候所作《早梅》诗两句:“雪中未问和羹事,且向百花头上开”。“和羹”常用作宰相的别称,作者以梅花自喻,表达了要压倒群芳的雄心壮志。吕文穆读此诗后云:“此生次第安排作状元宰相矣”。后果然如此。《渑水燕谈录》中载,王曾送李迪知兖州的4句诗:“锦标得隽曾相继,金鼎调元亦荐更。并土儿童君相见,令稽章绂我偏荣”。第一句咏的是两人先后中状元,王曾是咸平状元,李迪是景德状元。第二句是说两人先后在朝为官。第三句言李迪再知兖州。第四句说自己知青州,比李迪知青州更感荣耀,盖青州乃王曾第二故乡也。王曾身为大臣,自也有奉命应制之作,对朝廷歌功颂德,如“欲谢君恩却无语,心前笑指赤灵符”之类。
      王曾所著之书都已失传,仅《笔录》1卷传之世间。清代纪昀(纪晓岚)将其收入《四库全书》时名为《王文正笔录》。该书凡33条,所记皆为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及宋仁宗时的朝廷旧闻,其所言事实,确凿有凭据,历来为史家所重视。
      最能显示王曾文采的是他所撰写之赋。殿试时他作的《有教无类赋》全文已轶,只有流传下来两句云:“神龙异慕,犹嗜欲之可求;纤草何知,尚薰酋而相假”,在当时流传甚广。《归田录》载,有轻薄子拟作云:“相国寺前,能翻筋斗;望春门外,驴舞柘枝”。这足够见其影响之大。王曾状元卷《有物混成赋》,全文保留下来了,这是他的成名之作,纵横捭阖,气势磅礴,如写混成之气道:“得我之小者,散而为草木;得我之大者,聚而为山川”。“倾毁何由,固秉执之在我;刚柔有体,将用舍以随时”。难怪当时名臣杨亿能将王曾的会元卷、状元卷背诵如流,引起寇准关注,非要召见王曾不可。
      王曾卒葬泉州晋江廿九都太和山(可见清道光版《晋江县志》)。宋仁宗亲自为他书写碑文,称“旌贤之碑”;墓葬之乡称为“旌贤乡”(一说“清■”,即取“旌贤”的谐音)。
      清乾隆间,在泉州府城隍庙之左建五贤祠,王曾是五贤之一。
      (作者王云传  王为进 单位:晋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晋江市青阳街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