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手机版
  • 微博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登录 注册
  • 切换风格
    快捷导航
    查看: 3998|回复: 0

    收缩的帝国:明清时期丧失土地的战略思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28 15:37: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明清时期,我国虽然仍是大一统的封建大帝国,但作为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最后两个王朝,已经明显呈现出颓势,逐步走向了衰落。期间固有领土的丧失是这两个帝国逐渐收缩、衰落的最明显标志!
      有明一代,虽说还是一个统一的封建大帝国,但这个统一,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还是不完全的,还有大块的固有领土未能收复。未统一的领土主要在两大方向:一是在正北方,未收复内蒙、外蒙和西伯利亚一带的领土。蒙古势力退出中原后在北方形成了事实上的“北元”,仍然具有强大的实力。
      明朝虽有北伐,但也大多无功而返,终明一代不能消除北方的威胁,只好修长城以图自保,明朝未完全继承元朝的全部领土。二是在西北新疆一带的绝大部分领土未能收复,只收复了哈密卫。但明朝继承了元代在东北和西藏的领土。另外,明朝在西南的领土超过了历代,拥有大部分缅甸和老挝的部分领土(参见明朝疆域图)。
      明朝当时继续走在世界的前列,显然是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帝国。但是明朝在领土问题上却出现了两大战略失误,失去了两大块固有的领土,这两块领土均为极具战略意义的要地。
      一是在朝鲜半岛北部的我国固有领土全部丧失。明朝建立时,中国与朝鲜并不是象现在这样以鸭绿江和图们江为界。从西汉设置乐浪等四郡以至元末历15个世纪、 1500余年间,中国对朝鲜半岛北部一直领有主权,即使在三国割据混战时该地仍属于当时的魏国。在辽金元400余年间,此处疆界基本稳定在今朝鲜江原道的永兴地区。
      明朝建立后,统治者自恃疆域广大,加之朝鲜“侍大至诚”,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对于朝鲜向北方索地采取了大度容让的风格,朱元璋向当时的高丽王明确表示不在乎数州之地、不与小邦计较,遂按照高丽王的要求以鸭绿江为界,自此划定鸭绿江以南归高丽。李成桂建立朝鲜李朝后,故伎重演再次索地,朱棣又在李朝千恩谢声中,允许将三散、秃鲁兀等11处原属中国的地域划归朝鲜。李朝在逐步向北扩张领土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屠杀和驱赶当时的少数民族女真人的过程。
      明代中朝疆界发生了重大变化,南界线从永兴一线撤至今天的鸭绿江、图们江,两江以南的女真人被迫撤到江北地区,两江以南遂被朝鲜占据。想一想都心疼啊,那是多么富饶的土地!如果今天该地仍属于中国,中国人怎么会全部失去了日本海的出海口而出现东北战略困局?李王传旨亦称:“豆满江(即图们江)之南沃野数百余里,耕则禾稼必盛,牧则牛马必肥,可为生民永建乃家之地……”
      明朝失去的另一块重要领土是安南,即今越南。安南古称交趾,自汉唐以来,一直是中国的属地。元末战乱,安南趁机从中国版图脱幅。1406年,成祖派张辅率军深入安南,至1407年出师仅一年,就大获全胜,消灭了纂位的安南胡氏政权,得府州四十八、县一百八十、户三百十二万。
      朱棣改安南为交趾布政使司,改置17府,自此安南正式成了明朝的一个行政区。但这种局面没能维持多久,之后安南兵连祸结,明军数次作战不利。至明宣宗时对连年战争感到厌倦,杨士奇等大臣乘机进言,宣宗竟然极为短视地决计罢兵,诏尚在安南的王通等人率军八万余人北返,罢交趾布政使司,安南遂由固有领土成为中国的藩属国。
      清朝的丧土失地同样令人扼腕叹息。清朝时期,继承了明朝的绝大部分领土。与明朝疆域相比,清朝在北方和西北领土方面比明朝有了大幅度扩展,自汉代以来的蒙古、新疆的领土重新回归版图。但在西南缅甸方向和东北方向领土却大幅退缩。总体来看,清代因与沙俄签订割地的《中俄尼布楚条约》,不但使明朝几乎全部得以继承的东北领土大幅度退缩到了外兴安岭,而且让沙俄乘趁机占稳了脚跟,使北方的异族威胁长期化甚至永久化,中国北方整个地缘态势严重恶化了。
      雍正时期,又与沙俄再次签订割地的《恰克图条约》,使中国领土完全退出了贝加尔湖地区!应该说,至清朝中期,除了东北北部及西伯利亚等元朝其他领土外,基本上继承了汉代以来的我国固有疆域。与明朝完全一样的是,清朝并未重新拥有朝鲜和越南的直接领土,这不能不说是个天大的遗憾!
      清朝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割地赔款,丧权辱国,被沙俄通过不平等条约侵占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固有领土,特别是东北以外10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的丧失更是影响中国命运的重大事件,对中国的地缘态势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危害,至今以至于将来,将长期对国家安全和地缘格局造成不利的影响,成为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此外,清政府又失琉球,割台湾,进而失去了一系列的藩属国,自身又深陷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中难以自拔。至清末,领土比起前期来大大退缩!(参见清朝前后疆域图)
      与明清不断丧土失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沙俄在有清一代蚕食鲸吞,巧取豪夺,竟然拓地万里,成为了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实属亘古少见的奇观!实际上,俄国人能有如果出色的侵略业绩,最大的“恩人”就是清政府!是多多仰赖清朝恩赐成全的。别的不说了,你仅看一看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是如何丧失的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这么大面积的领土变动,而双方之间竟然没有发生过象样的战争!这不同样是千古难见的奇观吗?!这么辽阔的领土,俄国人就象是白拾一样收入囊中,确实丢煞了中国人的脸!也难怪日本人近代以来看不起中国人!其实日本人对于唐代以前我们的祖先是相当崇敬的。
      明清时期我国领土不断收缩,并不完全在于国力衰弱。实际上,明清的国力衰弱有一个较为漫长过程。另一方面,同样国力不强、不占据绝对优势的沙俄却能一跃而成为世界领土大鳄,确实值得我们中国人认真思考。
      思考之一: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大大强化,从政治上、精神上、思想文化上强化对人的控制和奴化,使中华民族万马齐喑,丧失了创造力。
      明朝时期,专制主义大大强化,设立了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组织,大大强化了对官僚和下层人民的统治。统治者在对付功臣和贪官方面几乎无所不用其极,剥皮、腰斩、凌迟等酷刑大行其道,自西汉文帝时即已废除的残损肢体的肉刑在时隔1500年后再度盛行。诛杀异己就更惨无人道了,朱棣竟然灭建文帝的忠臣方孝儒十族!
      清朝时期专制主义同样大大强化,统治者建立了军机处,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一切大权集中于皇帝一人。清政府在全国实行白色恐怖,八旗军驻守全国各地。其实,清军在进入中原时即对不投降的忠臣志士及居民大肆屠城杀戮,忠勇之士几乎被杀绝。
      综观明清一代,“文字狱”都极为盛行,对读书人实行残酷的思想统治,因之被杀及受株连者甚众。当时的大多数知识分子被统治者的高压政策吓破了胆,为了避嫌远祸,明哲全身,大部分知识分子只好埋头故纸堆,这也是清代考据之学兴盛的重要原因。科举制改变了以策论等真才实学取士这种让知识分子关注现实,解决现实问题的做法,自明朝即开始的“八股取士”制度在清代继续推行,只在“四书五经”内命题考试,读书人并不能凭借研究新学问、新知识而获得身份和地位的改变。
      在此情况下,只能使人的思想僵化、奴化,以此搜罗的所谓人才也只能是奴才、庸才,大大钳制了人民的思想,限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整个社会呈现出万马齐喑的局面。近300年间,最终使中华民族落了伍。这样惨痛的教训值得永久铭记和认真汲取。
      思考之二:统治阶级和所谓的政治精英丧失了进取心,并迅速腐朽。
      虽然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统曾有“忧劳积心,日勤不怠”的积极作为,但也只是个别现象。综观明清两朝,统治阶级和治国之士的进取心已大不如前,已丧失了汉唐时代,中华民族处于上升时期那种雄视百代、气吞万里、灭此朝食、将敌人打入十八层地狱的雄心壮志!
      明清时代,还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壮志吗?还有“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霸气吗?还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必胜信念吗?还有醉卧沙场、马革裹尸、视死如归的斗志吗?明清的统治者和治国人士那种开拓进取的精神不见了,对北方特别是东北和西伯利亚,一味以蛮荒苦寒之地称之,认为那里的风太硬、天太冷、雪太大、地太贫、居民太落后,以为是“化外之地”,得之无所用。不如躺在江南温柔乡里听吴侬软语、偎红倚绿来得自在潇洒。
      实际上真是如此吗?象是东北特别是现在的黑龙江以北地区是“流着牛奶和蜜的地方”,朝鲜半岛北部更是沃野千里、禾稼繁盛之地,直接与我东北大地相连。如不是统治者放弃,鸭绿江、图们江至今还是我国的内河!明朝很快走向了腐朽,竟然用太监监军,亘古未有,这不但造成了宦官专权,更造成了吏治腐败、民不聊生,终于促成了天下大乱!
      清朝实际上到三藩之乱时,八旗弟子已经变质腐朽,平定三藩多凭汉人绿营兵将。清朝虽然出现了康熙、乾隆等几位有作为的皇帝,但更多的皇帝却是平庸之辈,甚至于贪生怕死,置江山社稷和亿万臣民于不顾。在这方面,咸丰、慈禧(当然算不上皇帝,但是实际上的统治者)两位当政者相当典型,他(她)们在外敌当前时仓皇逃窜,使西方殖民者两次占据国都,给中华民族造成奇耻大辱!其行为极为可耻。在这一点上,远远赶不上崇祯皇帝,最起码他能做到天子守国门、死社稷!令人崇敬。
      思考之三:闭关锁国的政策,限制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使中国丧失了大好的历史机遇。
      闭关锁国的政策,是中国落后的根源。明朝建国后很快走上了闭关自守之路,但因当时西方尚处于经济大发展的前夜,所以无论是经济规模还是经济总量,明朝在当时都还说的过去。整个明朝中期和前期,我国继续走在世界的前列。但清朝时期却大大落后了。
      其实我们管中窥豹,仅仅通过一个事例也可看出清朝落后之处。清朝统治者与明朝争夺东北时曾与持火炮的明军开战,努尔哈赤还因中炮不治身亡;之后是收复雅克萨之战,也遇到了持火器的俄国人,怎么到了清朝平定边患,特别是签订条约,安定国内后却将火器束之高阁,以至于直到西方殖民者到来时,清军使用的还是大刀长矛!
      清朝统治者特别是康熙,是亲自领教过火炮的厉害之处的,为什么弃而不用了?使中国丧失了追赶世界潮流的机会。闭关锁国还使国内自然经济、小农经济长期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发展,经济长期停滞不前,被后起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赶上和超过。近300年闭关自守的清朝,才是中华民族真正落后的时间之窗。中国正是在这近 300年中大大落后了,落后的中国有朝一日醒来,才发现西方殖民者已持坚船利炮赶到了自己的家门口!
      思考之四:长期漠视海洋,使中国闭目塞听,有海无防,中国国势日衰,逐渐沉沦,给中华民族埋下了深深的祸根。
      中国在明朝前期,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从1405年到1433年,确实是中国航海史上可以扬眉吐气的时代,郑和和他的船队以亚洲第一的阵容和气势,扬帆远航,带去了中华民族的国威和军威,也见识了更为宽广的世界,这是至明朝有史以来中华民族最远、最壮观的航行。与西方殖民者不同的是,当时的中国人并未凭借强力去殖民。
      近来有西方研究者声称,如果当时中国即开始殖民,那现在的中国人绝不是13亿,而可能世界人口的一半甚至更多都是中国人!如果真那样,中国的航海活动就绝不会停下来,也就不会出现海禁,中国的国土面积也绝不会日见缩小。郑和有句名言:“国家欲富强,不能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上”。不知是郑和本人说过还是后人的附会,说郑和通过实际远航看出了南洋一带对于中国海疆安全的重要性。
      曾说过如果南洋一带被敌对势力占据,对中国相当不利之类的话。对于后一句是否属实,收复领土联盟并未查到有关资料。但无论郑和本人说没说过,这都是一个事实,都是一个大胆的判断,实践证明相当有预见性。实际上后来中国海疆的危机正是西方殖民者占据南洋后引发的。
      明朝中后期倭寇横行,实际上是中国海疆的第一次危机。它在一定程度上宣告了中国陆权时代的终结。可惜当时的统治者却无此深远的战略眼光,竟然规定尺船寸板不许下海!禁海令的颁发和施行,导致了海备废弛,也使部分无处安身的渔民铤而走险投身海盗,甚至与倭寇勾结,危害了明朝的边防、海防。如果当时的统治者能够吸取教训,开放海疆,训练海军,那中国还是很有希望赶上西方殖民者的。如果在他们还未到来的倭寇为害甚剧时或者倭患基本消除时开放海禁,那中国的发展确实未可限量。可惜现在讨论这一问题已没有了意义。
      在这个全球都极为重视海洋、开发海洋的时代,希望我们中国人能够汲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能够通过几代中国人的努力,使我们永立潮头,永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重现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昂扬锐气!重新具有作为中国人无与伦比的尊严和霸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