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性学习成果论文
【作者】高一(5)班全体同学
【指导老师】冯秀贤
【研究领域】民俗文化
【提出课题的理由】进一步了解,探究中国传统节日,从而体会传统文化给我国人民带来的影响。
【摘要】中国传统节日作为全民性的节日,今天我们呼吁重新认识我们的传统节日,研究几个节日的由来、风俗及其相关文化,关注中国传统节日的特点以及传统节日的现代意义。
【正文】
我们的传统节日历千年时光,至今仍散发着浓郁的芬芳。它们存在于“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喜庆中,存在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感叹中,存在于“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念中,存在于“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欢腾中。
2008年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被确定为法定假日等等一系列举措显示了中国政府对于传统节日的重视。
今天我们呼吁重新认识我们的传统节日,是因为在我们的传统节日中包含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包含着我们的祖先对宇宙和人生的透彻认识,也包含着中华民族的悠久文明和伦理、道德。比如我们的春节,仅仅拿年夜饭这一个风俗来说,就蕴涵着许许多多的内容——我们中国人无论身在何地,年三十都要回家团聚在一起吃这顿饭,这不仅仅是一顿丰盛的饭,这里蕴含着我们民族对家庭的尊重,也蕴含着我们对祖先的尊敬和缅怀。吃年夜饭前我们要祭祖,我们要给双亲中逝去的老人摆一双碗筷。为什么?因为在这一天,普天下所有的家庭都要团聚。我们就是用这样的形式来表达我们的亲情、我们的伦理道德。除夕、春节、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每一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是足以成为乔迁海外的游子缅怀祖国的重大时刻。
一、几个重大节日的由来、风俗及其相关文化
春 节
农历正月初一是为春节。此节乃一岁之首。俗称“大年”。春节的来历,在我国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
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它生长得比骆驼还大。跑起来比风还快,吼起来比雷还响。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了“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年”晚上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年”没有了,但是过年的习俗仍保持着。鲜红的春联,辉煌的灯火,清脆的爆竹,响亮的锣鼓,年年如此。
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因而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元 宵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农历正月十五,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清明节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这风俗已传到了国外。
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巴黎时间2005年11月2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留给中国人的是一连串的反思。但是,中国人和世界一定记住:端午节,是我们中国的。我们在同情韩国棒子可怜的文化资源短缺的同时,更应该反思:我们还要丢弃多少优秀文化传统,还要留多少给别人抢占?我呼吁民间和官方行动起来,为保护中国文化传统而努力!
中 秋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历代诗人以中秋为题材作诗的很多。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八月十五的中秋夜晚,月亮显得分外明亮和大,中秋节的纪念活动就开始了。中秋围坐吃月饼,然后走出户外赏月,还有一家人团聚之意,这可能来自苏轼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苏东坡思念他在外地的弟弟苏子由写下的词。至于中秋夜吃月饼的习俗,则不见于南宋笔记的记载,传说是元末农民红巾军起事时,以圆饼为号。中秋节在两宋时很热闹,据《武林旧事》载,南宋时的中秋夜,都人要燃放十万羊皮纸做的灯,让它们顺钱塘江水飘流,是夜星星点点的钱塘江面上,宛如星汉,良多乐趣。
重 阳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诗人王维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
除 夕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二月三十晚上叫除夕。“除”,本义是“去”,引申为“易”[交替];“夕”字的本义原是“日暮”,引申为“夜晚”。故而除夕之夜,便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除“乃除旧布新之意。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古称“庭燎”,取其兴旺之意),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此时,爆竹声、欢叫声响成一片,一派“爆竹声中除旧岁”的景象。“除夕”在古时还有许多别称,如除夜、逐除、岁除、大除、大尽等等。称呼虽多,但总不外乎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二、中国传统节日的特点
在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很多的节日,有的已经消失,也有很多至今仍在被人们熟知。流传至今的节日经历了每一个时期的积淀,逐渐积累了丰富的道德内涵,不仅影响着过去人们的生活,还将继续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以至其他民族的人。在发展中形成其特殊性,那就是内涵形式丰富性,影响深远性,富有道德性。
丰富性。传统节日根植于中国传统社会,每个节日都有其仪式、物质载体等。比如春节,贴福字表达对生活的良好祝愿,大红色彩代表一种喜庆色彩,守岁是对来年生活的期望,压岁钱是长辈对孩子们的祝福,还通过贴春联、放爆竹、拜年等一系列民俗活动表达对未来生活得期盼。在端午节,不仅吃粽子、赛龙舟,还对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进行彰扬。在清明节有折柳、戴柳、放风筝、祭祖、扫墓、踏青等习俗。元宵节闹花灯、吃元宵,在中秋节赏月、吃月饼期盼团圆。丰富多样的仪式物质包涵着民族历史形成和积淀下来的心理、性格、信仰、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情趣,以及诸多民族文化深层结构内涵的价值取向,是民族精神最具特色的展示。传统节日还是一个民族优秀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美工技艺、文学艺术、传统道德的重要载体。
深远性。流传现在的几大传统节日,一般都具有千年以上的历史。春节、元宵、端午、七夕、重阳等,在汉代已基本定型,清明、中秋在唐代也已出现。这些传统节日伴随着民族的生产与生活实际,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延续、变异、发展,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民众在这些年复一年的传统节日中接受连续不断的伦理道德及风俗习惯的熏陶,并按照这种伦理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对后代进行相应的道德教育。“传统节庆生活中的祭祖、祭灶、拜月,以及清明踏青、登高辞青、除夕守岁等活动,均无一例外地是少长咸集,共同去参与其中。如此,儿童便身在其中,从而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到节庆文化的洗礼和教育”。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渊源,影响着以前的民众,也影响着现在的生活。传统节日是“是一种无声的命令,不是法律的法律,不管地位高低,贫贱富贵,都得遵守,否则就会受到社会的指责,人们的嘲笑。”传统节日在这样的节日氛围中,传统的道德观念、价值理念得到继承,并影响这一代代的民众。
道德性。中国传统节日具有较强的伦理道德价值,承担道德教化的任务。古代社会中,普通民众因为经济原因一般受教育的机会很少,他们不能像知识分子那样认识和了解社会的道德价值体系,但是在不同的节日,年复一年的熏陶体验中,“人们总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能够,达到对自己和本民族人民进行传统的思想教育的目的”,“帮助他们识别真善美和假丑恶,可以培养人们健康、正直的伦理道德观念。”
中国传统节日包含着优秀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如“重血缘”“天人合一”“道德教化”等。在每一个节日中,都会有不同的仪式礼仪,“而这些礼仪又深含在人们日常的言行举止之中,成为人们内在伦理道德的一部分。中华大地无论古人今人无不遵循此种价值观念,共同的价值观念成为民族成员间潜在的凝聚点。”在节日相互的礼物往来中,一般是小辈的送给长辈的礼品重,是中国传统孝道、尊老爱幼道德观的体现。每当传统节日来临,人们都要祭拜祖先,诸如清明扫墓、春节祭祖等,以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对待死亡“事死如生”之礼表达了后辈的孝思与追念,在这个过程中,家庭成员与周围人群进行情感交流,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感恩的道德意识。
三、中国传统节日的道德价值
中国传统节日具有特殊性,在发展过程中吸收融合了本民族及外来民族优秀的伦理观念和道德价值,形成别具特色的道德习俗、审美意识、哲学理念,在儒家思想的浸染下,体现出特有的道德价值。
重视家庭伦理。“伦理本位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中国传统节日都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显著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伦理和礼俗,成为维系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感情纽带。合家团聚是春节最显著的特点,俗语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过年尤其如此。在春节时候,人们不管工作多么繁忙、离家多远,都会千方百计赶回家过年,与家人欢聚一堂尽享天伦之乐。在除夕之夜,一个大家庭的所有成员一定要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守岁祈福。中秋节也以家庭团圆为主题,月饼象征着对团圆的向往。重视家庭伦理还体现在对孝道的重视。在每一个节日都有对祖先的祭祀仪式,表达对先人的怀念与孝思之情。重阳节注重敬老孝亲。端午节又称“女儿节”,妇女回娘家,女婿看望岳父母,都体现了对长辈的关心。由于中国家国同构的特征,在重视家庭伦理的同时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端午节现在重要的内容就是纪念屈原,彰扬他的爱国主义。中秋节、春节都蕴含着对祖国统一的期待。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传统节日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是中国人追求的哲学意境。“中国传统节日大都是先人将自然时间进程与社会活动节律有机结合的产物,体现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在节日的选择上体现了人顺应自然的理念,让民众依照自然节奏适应气候周期的规律进行农业生产。同时在节日来临之际,都会有一系列的仪式,因为人们相信生产是否丰收,身体是否健康,都属于自然神支配,人们希望通过各种节日庆典与仪式取得与自然的沟通,达到美好的愿望。
在节日中,注重人与自然的亲近。人们在春天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在清明节踏青娱乐,端午节划船竞赛,中秋节仰望天空,重阳节登高……这些节日活动,都可以让人们亲近大自然,感觉到“天人合一”的氛围,使人们更加重视人自身与大自然和谐、更加热爱自然,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由外而内要求人的内心也要效法自然,“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做人要像自然之天那样刚健,像自然之地那样宽厚,要有天地那样的博大胸怀,这样就不会目光短浅,就不会陷入个人自私的小圈子不能自拔,才能保持内心世界的和谐。
道德认同。中国传统节日具有协调人际,增强成员凝聚力的道德认同功能。传统节日中包含着各种礼仪、仪式,这种礼仪、仪式实质是一种道德的约束,这些约束又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生活中伦理道德的一部分。在传统节日中,所有的人都要遵循此种伦理关系,遵守其内含的道德要求,“不参加这种节日活动的人就会感到无形的压力,某些压力一定的社会组织,有的则来自舆论和传统习惯。”这也是道德认同的凝聚点。
在过传统节日时,有共同文化传统的人都基本遵守同一个节日模式,那么它就可以把拥有共同文化传统的成员聚集到一起,并产生巨大的亲和力与认同感。在祥和的节日气氛中分享共同的文化认知,在此过程中人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中秋节“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表达所有人对家庭团圆的向往。在春节、清明节的祭祖活动不分地域,不分男女,只要是华夏子孙就会呈现出来,把现在活着的人和已经逝去的祖先连载一起,把那些分散在世界各地的人联系起来。在此意义上,传统节日拥有浓郁的意识形态功能,在构建民族情感、民族认同和民族和谐发展的观念上对人们起着积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中国传统节日的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节日融合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道德,对于中国人文教育较弱,社会道德弱化的现实,发扬传统节日的道德价值对于当前全民的道德教育是一个补充,可以让民众在周而复始的传统节日中体认传统伦理道德。
正确认识传统节日,发挥积极道德价值。作为农业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节日,其内涵上的保守与封闭显而易见,而其道德观上的积极、消极的双重性也非常明显。因此,需要对传统节日的道德价值进行正确的理解与认识。
传统节日经历几千年的发展,在每一个时期都会吸收当时社会的精神进行不断的丰富,在儒家传统的浸染下,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在节日中得到体现。除了重视家庭,重视孝道,尊老爱幼等优秀的道德准则也有着消极的道德规范,如男尊女卑的伦理关系在传统节日中很明显,“男女不同席,不共食”(《礼记.内则》)席宴上的座次,劝酒敬酒的礼节等都体现男尊女卑,在各种仪式中女性都无法参与。因此在重视传统节日的道德因素,必须对其消极的内容进行剔除。
许多的传统节日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遭到破坏,传统节日丰富的内涵逐渐被人们遗忘,在市场经济的推波助澜下,传统节日成为商品的推销日,节日的娱乐功能被视为唯一功能,忽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积极的道德价值。对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把握不全面,某种程度上削弱了过节的意义。在几大传统节日被定位法定节日的同时,更多人把其作为短暂的休假,休闲旅游的时节。事实上,应当引导民众利用假期从事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了解传统节日的内涵,在传统节日的亲身体验中了解接受传统节日并按照传统节日的道德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使每一个人进行更多的熏陶,使他们切身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重视传统节日,为社会提供新的道德资源。传统节日伦理道德“是一种无声的命令,不是法律的法律,不管地位高低,贫贱富贵,都得遵守,否则就会受到社会的指责,人们的嘲笑”传统节日具有伦理道德上的约束力,需要每一个有共同文化传统的人遵守,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在当前道德需要重视积极的道德因素,为社会提供新的道德资源。
传统节日中的积极道德因素是中国传统几千年来的积淀,体现着优秀道德品质。在传统节日中,大都强调家庭伦理,家庭伦理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家庭的稳定对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对孝道的重视也是家庭和睦社会稳定的重要道德资源,在中国目前的社会下,全民社会保障还未完全建立,对孝道的发掘发扬对家庭的稳定老年人问题的解决也是很重要的。在传统节日年复一年的体验中,会使人们感受到家庭伦理本位的约束,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行为。
传统节日对爱国主义精神的褒扬也是其他形式无法替代的。清明节是中国人扫墓祭祖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缅怀先辈寄托哀思也激励后人,有浓重的爱国主义色彩。在端午节,形式上是划龙舟、吃粽子,事实上蕴含着对屈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忧国忧民的情怀的纪念。中秋节以赏月、吃月饼为形式,表达乡思情,也蕴含了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思想内涵。一年一度的春节是全世界华人共同的节日,对凝聚民族力量有着重要的感召作用。广大群众在传统节日的各种活动形式过程中,了解这些爱国主义内涵。
创新传统节日内涵,传承优秀道德传统。“很多人今天所要坚守的‘传统’,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而是历史上一次次节俗文化的自我创新的结果。”因此,对传统节日的改造与创新并不意味着对传统的背叛,相反,在传统节日式微的当前,必须对中国传统节日进行创新,把传统节日中的优秀的一面发扬光大,把它的精华传承下去。
对原有的传统节日内涵进行创新,才能真正体现传统的道德价值,使传统道德得到继承。在当前要汲取传统节日的精华并增添新的时代元素,把传统节日中那些陈旧的、落后的、不合时宜的道德观念进行改造,同时把西方节日文化中的文明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东西吸纳进来,适应现代人的心理习惯,使传统节日焕发生机和活力,唤醒人们的文化自觉意识,实现道德上的认同。只有赋予传统节日以新的时代和文化内涵,以创新的精神发展传统节日文化,使传统节日具有现实意义,让更多的人乐于参与这种文化活动,了解传统文化的源流,传承道德传统。
中国传统节日作为全民性的节日,富有优秀的伦理道德传统,要对传统节日的道德价值进行充分发掘,要充分弘扬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如诚信正直、互助互爱、尊老爱幼、重视家庭和亲情凝聚、增强人们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等。在随着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内涵被充分发掘,它的道德价值也会愈来愈彰显,也会在大众生活和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但传统节日的启示意义并没有充分发扬,而是停留在简单的表面,忽视其深层的内涵。在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当前,我们需要振兴我们传统节日,更需要对其包含的道德价值进行发掘、转化,体现传统节日深厚的道德价值,使人们在节日中感受传统道德的力量,为现代社会提供新的道德资源。
但传统节日的启示意义并没有充分发扬,而是停留在简单的表面,忽视其深层的内涵。在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当前,我们需要振兴我们传统节日,更需要对其包含的道德价值进行发掘、转化,体现传统节日深厚的道德价值,使人们在节日中感受传统道德的力量,为现代社会提供新的道德资源。
结语
我们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四大古文化当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每一个民族,都应该为自己的文化自豪,这种自豪感,永远是团结、凝聚、唤起一个民族精神力量的最核心的东西。“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中国的传统节日是历史的记忆,我们要发扬传统精神,把传统节日代代相传。我们这一代有责任,把我们的祖辈传给我们的东西,尽量保存下来,传给我们的后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