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手机版
  • 微博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快捷导航
    查看: 4147|回复: 0

    东汉前期杰出的唯物论思想家王充的教学思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12 09:51: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充,字仲任,东汉前期杰出的唯物论思想家。他出生于“细族孤门”,家境贫寒。自幼好学,八岁入书馆习字学文,日诵千言。青年时入京师太学读书,受业于著门儒学大师班彪。因家贫无钱买书,常去书铺博览群书。王充曾做过几年上虞县、会稽郡功曹等小官,由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不久弃官回乡。
      王充目击当时在方士仙术、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灾异迷信的思想影响下,书传记载夸张失实,经典注疏杂入谶纬,伪书充斥,学术驳杂,使儒学神化,以致是非不清,黑白颠倒,于是他奋起冲破旧传统,以博通古今,广采众家的治学精神,撰写了很多唯物主义著作。《论衡》是唯一一部流传至今的古代哲学政论名著。在《论衡》中,王充批判“天有意志”“天人感应”的观点;批判了神鬼迷信思想。
      他的唯物主义认识论表现在教学思想上:
      首先,他认为知识的来源应是:“学之乃知,不问不识”。他反对生而知之说,反对知识的先验论。他说:“天地之间,含血之类,无性(生)知者"。他反对那种认为圣人能前知千岁,后知万世的说法,认为“不学自知,不问自晓"的事是古今所没有的。他说,“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
      其次,他认为教学过程应包括“见闻为”的感性阶段和“开心意”的理性阶段。所谓“见闻为”,就是说,教学中首先要依靠耳闻、目见、口问、手做,去直接接触客观事物。他说:“须任耳目,以定情实”。反之,“如无闻见,则无所状。”这个“状”,所指的就是依靠自己所闻所见获得的感性知识在脑子里的反映。他在《实知篇》中说;“不目见口问,不能尽知也。”他在《程材篇》中又说:“齐都世刺绣,恒女无不能;囊邑俗织锦,钝妇无不巧。日见之,日为之,手狎也。”他认为不与外界事物相接触,不目见,耳闻、口问、手为,就不能学得知识。
      所谓“开心意”,就是说,教学中不能停留在“见闻为”的感性认识阶段。他认为,如果只凭耳目,只能得到片面的、不完整的或不完全正确的知识,还必须用心分析思考研究,把感性知识加以深化提高。他说:“故是非者,不徒耳目,必开心意”,即“铨订于内”,“以心意议”。这就是要求开动脑筋,进行理性思考,这样才能“知一通二,达左见右”;这样才能分清是非,判定真假,订其真伪,辨其虚实。
      第三,他认为检验教学效果的标准应是“效验”。所谓“效验”就是以实际效果来检验知识真伪的论证功夫。他说:“凡论事者,违实不引效验,则虽甘义繁说,但众不见信。”这就是说,认识和理论必须符合客观事实,必须通过实际效果来检验,凡是符合事实效果的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违背事实效果的思想理论,即使说得再好听,再动人,也是不能令人相信的。他认为“效验”的方法是“引物事以验其言行”,即引用实际事物来证实其言论行动。这就是王充的基本教学方法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