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手机版
  • 微博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快捷导航
    查看: 4811|回复: 0

    三明姓氏考略:三明王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21 16:37: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节 源流
      一、渊源
      王姓起源传说诸多,比较复杂,一般有这样六种说法:
      (一)王姓出于出自姬姓。
      出自姬姓的王氏有两支。一支是周灵王的太子王子乔。
      王子乔正式名字叫姬晋,春秋周简王夷四年(公元前582年)五月生。周简王夷十四,周灵王即位之后立他为太子。他15岁以太子身份辅佐朝政。姬晋聪明才智,是当时最为年轻的王道思想家。据《周书》载:“晋侯尚力,侵我王略。叔向闻:储幼而果贤,复王位作太子晋。晋平公使叔誉于周,见太子晋而与之言。五称而五穷,逡巡而退,其言不遂。归,告公曰:太子晋行年十五而臣弗能与言,君请归声就,复与田。若不反,及有天下将以为诛。”这段话的意思是:当时晋国势力强大,十分看不起周王室。晋叔向听说周灵王的长子姬晋十分贤能,而且被立为王储。于是,晋平公派叔誉去周探探虚实。叔誉与太子晋讨论政治。叔誉谈了五个问题都被姬晋说得哑口无言。他回国后对晋平公说:“太子晋15岁我都说不过他,请主公归顺臣服称谓,恢复田贡。不然他继位后,将会派兵讨伐我们的。”据说周灵王二十二年,东周的首都洛阳附近水害成灾,威逼王宫。周灵王拟采用拥土围宫,把水排至村落、田园。可是,太子晋不同意采用这个嫁祸于百姓的办法。他提出应疏通河道,这样既解救王宫,又能保护村民和庄稼。父子俩为此争执不下。周灵王一怒之下将姬晋贬为庶民。姬晋贬居到琅琊(今山东省胶南一带)后,一直忧郁不乐,不出三年便病故了。其后裔在琅琊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本为王室之后,世人称其为“王家”,就延用成姓。
      另一支是周文王的第十五子毕公高。
      周文王吞并商人毕方之后,便封毕公高于毕国故地。据《集解》载:“杜预曰:毕在长安西北。”《正义》引《括地志》载:“毕原在雍州万年县西南二十八里。”即今陕西咸阳市北毕原。地貌西至兴平县东部,东抵秦咸阳城遗址,北抵泾阳县泾水南岸,南抵渭水。毕公高的后裔子孙因故散居京兆、河间一带,以本为王族之故,自称为王姓。后世沿袭未改,逐渐形成当地大姓。
      (二)王氏出自妫姓,为古帝王虞舜之后。
      他们居于北海、陈留一带,因源出古君王后裔,世为王姓。
      出自妫姓的王氏,还有一支就是齐王田力的后代。
      据《通志•氏族略》载,虞舜之后妫满被周武王封于陈,传至公子完,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其裔孙田和成为齐国国君,史称“田氏代齐”。被秦所灭,田齐王室的子孙被废为庶民流落民间,其中有一支自认为齐国王族,遂以王为姓。
      (三)王氏出自子姓,为殷商王子比干之后,以爵号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载,殷末,比干因劝谏纣王被杀,葬于汲郡(今河南省汲县)。比干的子孙居其地以守陵墓。其子孙为了纪念他,以王子爵号改“子”姓为“王”姓,形成了别一支王氏。
      (四)王氏出自燕太子丹之后。
      西汉末年,王莽篡汉自立,建立新朝称帝。燕太子丹玄孙名嘉,上献符命,为王莽所宠,赐姓王氏,与帝王同姓。历史上因封赐姓王的人还多,其子孙也以王为氏。据《汉书•王莽传》载:王莽为帝时,为了要笼络群臣,文武百官多赐王姓。原燕王彤玄孙嘉,原西汉宗室明德侯刘龚、率礼侯刘嘉等32人,在始建国年(10年)都被赐以王姓。
      (五)王氏出自春秋时魏献子之后。
      韩、赵、魏三家分晋,各自为王。战国楚王负刍三年(公元前225年)魏国被秦国所灭。魏国王室成员避难于各地,其中有不少支庶子孙认为自己是魏国的王族,故改姓王。如,信陵君魏无忌避难于泰山,至西汉入朝被封为兰陵君,其后裔认为自己是出自王公显贵之家,便易姓为王。
      (六)少数民族改姓。
      据《通志.氏族略》称:王姓“出河南者,为可频氏;出冯诩者,为钳耳族;出营州者,本高丽;出安东者,本柯史布。此皆虏姓之王,大抵子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古今姓氏书辨证》载: 南北朝时,有西魏鲜卑族复姓可频氏,改为王氏。如南朝梁将王僧辩,本为鲜卑族,姓乌丸氏,后自改姓王。古高丽国君改为王氏。 西钳耳族改称王氏。隋代的王世充,本为西域胡支姓,入中原后,也自改姓王。五代时的刘去非,自己改名换姓叫王保义,其子孙延袭姓王。满族完颜氏、蒙古族耶律氏也的改为王姓。
      秦汉时期,王姓子孙基本在今山西芮城、夏县、蒲县、平陆、河南开封、虞城、淮县,陕西咸阳,山东淄博等一带繁衍;而原居河南汲县一带的子姓为王的后裔则逐渐迁徙至今甘肃天水、山东东平、河南新蔡、新野、焦作等地。西汉末,魏郡元城(河北大名县东)王氏大兴。王政君贵为孝元皇后;她的父亲王禁被封为阳平侯,居位辅政。她的兄长王凤继而为侯,弟弟王谭封为平阿侯,王崇封为安成侯,王商封为成都侯,王立封为红阳侯,王根封为曲阳侯,王逢时封为高平侯,从弟王音封为安阳侯。故王家有“九侯、五大司马”之称。尤其是王莽称帝后,元城王氏更是大发光彩。太原王姓,以东汉征士王霸为开基始祖。王霸(?—59年),字元伯,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西)人,东汉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王莽新朝时,他随刘秀起兵,屡建功勋,后他长期戍守北部边疆,保护边疆安定立下赫赫战功。后封淮陵侯。东汉建武三十年(54年),朝廷封王霸为淮陵侯。后来太原王氏又分为以三国魏司空王昶开基晋阳支和以三国王允为开基祁县支。西汉时,琅琊王姓也繁衍成当地的一个旺族。他的开基始祖就是西汉谏议大夫王吉。王吉,字子阳,西汉时琅琊皋虞(今属温泉镇)人,官至博士谏大夫。王吉以为官清廉,忠义耿直著称。汉昭帝时,王吉以举贤良充任昌邑王中尉。昌邑王刘贺贪酒好色,喜欢游猎,不问政事,致使百姓劳役过重,怨声载道,王吉极力上疏劝谏。西汉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汉昭帝去世后,刘贺被迎立为皇帝。王吉再次上疏规劝刘贺要敬重大臣,勤于国政。刘贺在位仅27天就因淫乱被废黜。刘贺为昌邑王时的臣僚大多受株连被处死或下狱,唯有王吉与郎中令龚遂不与同流合污,屡次进谏,没有受到牵连。西汉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汉宣帝刘询即位后,王吉被起用为博士谏大夫。他对当时皇室奢侈糜费、任人唯亲等时弊看不惯,上疏劝宣帝废除荫袭制度,选贤任能;爱惜财力,整顿吏治。所以,琅琊王氏后裔秉承先祖祖遗训,光大成光耀乡梓的大族。
      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改王姓入主中原。西晋未,琅琊王姓的后裔王导为琅琊王司马睿献策移镇建康。王导(276-339年),字茂弘,琅琊临沂人,著名政治家。他与兄弟王敦共同辅佐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建立了被人称为“王与(司)马共天下”的东晋政权。尤其是王导出任丞相,总揽元、明、成帝三朝国政,领导南迁士族,联合江南士族,在稳定东晋初期的统治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王氏家族也因此十分强大。隋灭陈后,原仕于南朝的琅邪王姓被分别迁徙于关中、河北、河东等地。
      唐代末年,太原王氏的王永泰游览山川,来到江西临川,十分喜爱这里山川地势的清秀灵气,就迁居于此。江西临川王氏自王安石祖叔考中进士任朝廷命官到王安石父子兄弟出将入相,名声大震,成为当地望族。琅邪王姓的后裔王潮和王审知兄弟随王绪入闽,建立了闽越国。因此,王审知被誉为“开闽第一人”。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下令为王审之修建忠懿王祠,亲题“入闽人祖”匾额。据《古今姓氏书辨证》载,两宋时期的王姓达到38望之多,可见遍布全国,人丁兴旺。最著名的还有三槐王氏。三槐王氏以唐末的黎阳(今河南省浚县)令王言为开基始祖。王言祖居地在山东大名府莘县(今山东莘县)。他的孙子王佑,字景淑,学问文章显扬于五代汉、周之际。北宋初,他官任潞州知县,后来官至尚书兵部侍郎。符彦卿任节度使镇守大名。宋太祖对彦卿起了猜疑心,命王佑前往大名代理职务着着手调查彦卿。王佑回朝后上奏说:“符彦卿并无罪行,臣敢以百口性命担保。”接着又劝谏太宗说:“五代国君都因猜忌心太重,而杀戮无辜,因此国运不能长久,祈愿陛下引以为戒,国家幸甚!”太祖听罢,非常愤怒,把王佑贬为华州司马。王佑在自己家的庭院中种植三棵槐树。三槐树荫满庭,王佑对人说:“我作不了三公,我的儿孙,必定有人作到贵为三公者,这三棵槐树就是标示。”后来,王祜的次子王旦,果然登三公之位,历事太祖和太宗,成为北宋初年著名的政治家。王旦子王素、孙王巩、族孙王伦、族子王质等,都成为这支王姓中影响较大的人物。所以“三愧堂”也就成了王氏重要的堂号。苏东坡在《三槐堂铭》中写道:“魏公之业,与槐俱荫。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荫满庭。”三槐王氏与琅邪王氏、太原王氏、福建开闽王氏并列为王氏的四大支派。北宋真宗时,这支王姓向苏南和浙东迁移。南宋时,三槐王氏再次向南移民,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广东等省都有它们的踪迹。
      由于元末战乱人口骤减,明太祖朱元璋强令山西人外迁,在洪洞大槐树集结的山西人被分别迁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甘肃等地。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屠川造成四川人口锐减,朝廷只好下命“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作为人口众多的王氏更有了更为广泛的播迁。至清代,开闽王姓开始漂洋过海,迁徙台湾、香港等海外。
      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王忠孝作为郑成功的随行军师留居台湾(后死于平谷)。清政府在大陆追杀王忠孝一族,所以其族人也多迁往台湾。因此,台湾王姓人家大都尊奉王忠孝为开开基始祖。王姓为台湾十大姓氏之一,仅次于陈、林、黄、张、李,列第6位;其分布也十分广泛,台北、高雄、桃园、基隆、彰化、新竹等在都有王氏宗亲会。
      如今,王姓为中国的第一大姓,人口有9288.1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5%。全球王姓人口大约有1亿左右。王姓人口在全国的的分布,以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河南、新疆为最集中区。在这些省份中的一些地区,王姓人口占当地人口的比例达9.2%以上,有些高达16.2%以上。其次是,长江以北和青海西宁以东的其他地区,也是王姓的常见区域。由于,王氏出源多处,故其郡望也多,各有不同,著名的有:太原郡,此支王氏开基始祖为东汉司徒王允。京兆郡,此支王氏出自姬姓毕公高之后。天水郡,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之后。中山郡,此支王氏开基始祖为北魏中山王王睿。陈留郡,此支王氏开基始祖为妫姓齐王建之孙安。河东郡,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之后。河南郡,此支王氏出自鲜卑族可频氏王氏之后。此外,重要郡望地还有:山东东平郡,山东琅邪郡,山东北海郡,山东东海郡,山东高平郡,河南新蔡郡,河南新野郡,江苏山阳郡,江苏堂邑郡,河北章武郡,山东东莱郡,甘肃金城郡,四川广汉郡,河北河间郡,河南汲郡,陕西冯翊郡,辽宁营州等。王姓主要堂号有“ 三槐”、“ 槐阴”等
      二、入明与定居
      东晋时,丞相王导的从弟王彬到建安任职,遂由琅玡迁入福建。后来,王彬被谥为肃侯;他的后嗣众多,散居福建各地。
      南北朝时期(479-502年),王坛自中原渡江入闽,后裔播迁福建各地。
      唐光启元年(885年)王潮、王审邽、王审知兄弟3人随王绪义军南下,由河南光州途经江西赣州入闽,带来庞大的王氏族人,世称他们为闽王氏。后唐同光三年(925年),王审知的第七子王延鼎迁居清流县黄满溪白石窟(沙芜洞口),后又迁居清流余朋、芹溪;其后裔分迁攀龙漈、雾露坑、荷坊、嵩口营等地。王审知第四子王延政之子继成、继冒的后裔迁居永安青水畲族乡。王继成的第十代孙王三四迁大田桃源安;他的第十六代孙王文礼迁居尤溪中仙彩坑。王审知的后裔也有迁居泰宁梅口和宁化招贤里的。
      五代十国时,王起凤(讳邦),为后唐两淮节度使。后唐亡国后,王起凤从江西宁都迁居于宁化安远王坊。北宋开宝元年(968年),他有4个儿子:长子王暨立居原地(影树坑)。次子王先立迁居江西石城白土(木兰乡王坊);王先立的次子王玄郎于迁居大王村,为大王村开基始祖。第三子王有立迁居淮土小王村。第四子王廉侍迁居江西广昌。(见宁化淮土凤山王盛魁《大王王氏史略》)
      宋初,太原王氏王汉谋由河南省怀庆迁居江西省南城。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其后裔王君瑞迁居福建邵武,后又从邵武迁徙柳杨里(今明溪县盖洋)。据明溪县盖洋镇画桥村《太原王氏房谱》载:王汉谋的祖先是王翦,“自秦时翦公生贲匕;贲匕生二子,长元,次威。匕居太原姓最为蕃衍,自是蔓延编播天下。”王君瑞“游于八闽邵武地。世代簪缨履盛持盈之戒,于是遍阅风土,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从邵武迄汀宁,至柳杨里(今明溪县盖洋)萝葡坪,见其山清水秀,遂于此而十居焉,为明溪鼻祖。”王君瑞为明溪王氏始祖。王君瑞的长子王恭章移居沙县水源城下,次子王伯荐迁居明溪盖洋,第三子王胡禄迁居明溪林地土坑(今明溪盖洋),第四子王文大居原白岚,第五子王累推居明溪柳杨里。同期,山西太原郡一支王氏辗转迁入沙县的徐墩村。
      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年)太原王氏王泉从浙江杭州的金溪县迁居福建邵武禾坪;其子王万一从邵武迁居建宁富田葛藤窠。(见宁化安远(杜家)《太原王氏族谱》)
      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王良材的裔孙王福山从南剑湖峰(现南平市樟湖镇)后隔迁居尤溪十五都现洋中镇龙洋村。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又从尤溪迁居到尤城积善坊。元至正五年(1346年),王福山的第十一世孙王晃(字千一)迁居尤溪的洋中下高坪,为高坪自然村王姓的开基始祖;王冕(字十亿)迁居尤溪的洋边曲底,为洋边王姓的开基始祖;王训迁居樟溪坂,为樟溪坂王姓的始祖。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王福山的二弟的王福海从樟湖坂后隔迁居到尤溪十六都上塘自然村。后来,王福山的三弟的王福田的第十一世孙王桂比(字成才)从樟湖坂岭兜迁居尤溪十六都长村王厝,后又迁居到今天的尤溪洋中的坪坑村半岭坑自然村。洋中高坪王氏的后裔王伯石有三子。他与长子王五六、次子王五七居洋中镇高坪村;其妻与幼子王五八居尤溪中仙乡善邻村龙门场。明建文二年(1400年),王五八之子王续贤定居龙门场。王五八一脉8代单传,至第九世孙王乔泗有四子:长子王天保、次子王天有、第三子王天贵、第四子王天养,分为四房,明天启五年(1625年)先后购置聚金、聚银两坊和山场产业。
      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王审知后裔王绍任都统天下征番招讨,迁居宁化招贤里五都(今宁化水茜乡境内)。他的长子王永居宁化,其子王瑞仁迁居归化(今明溪县);次子王镇迁居清流嵩溪王家场,其子王元志迁居建宁。(见宁化安远(中正)《太原王氏族谱》)
    南宋端平年间(1234-1236年)太原王氏从邵武禾坪迁入建宁均口。据建宁《王氏族谱》载,其先人是从太原徙福州,再从福州徙邵武,邵武徙绥邑均口赤下(今修竹);其后裔裔播迁建宁城关、客坊乡。
      南宋末年,尤溪县昆岗的王四迁居大田桃源。(大田桃源《王氏族谱》)
      元至正八年(1348年),王生从沙县迁居尤溪四都岭头(现西城镇凤元村岭头自然村)。
      元代末年,临川王氏的王思一调任将乐军职。后因其父病逝,王思一夫妇回临川,儿子王友仁却留居将乐县城。因此,将乐王姓就是江西临川王氏的后裔。明洪武四年(1371年),王友仁在将乐守御所千户李所部下任军士,死后葬于将乐县城北郊龟山压泥岭。此后,王友仁的两个儿子及后裔分为两房,长子伯祥子孙为一房,次子伯敬裔孙为二房。清康熙年间,为避兵乱,将乐县城王友仁的后裔王祇于移居将乐北乡安仁中都石埠头(今安仁乡石富村)。
      明洪武二年(1369年),王文富从尤溪新阳坎里迁居尤溪管前的真地村。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王审知的第二十二世孙王景荣(辅公)从福州侯官(今闽侯)观音桥迁居尤溪青印坊(今城关水南),后又拓居于后峡(今西城镇新联村)。王景荣有三子:长子王文富迁居管前镇真地村;次子王文贵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迁居新阳镇后坪,后转登山村董坪余华峡下,旋又迁居董坪上洋;第三子王文杰仍居后峡。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王积四的第十一代孙王正茂同其叔父开基尤溪的夏阳村王历自然村。王积五的第三世长孙王琳开基新阳坎里村隔柄自然村;次孙王琅于明嘉靖三年(1523年)肇基新阳的坎里村坎兜(玉田)。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王琅的裔孙王伯盛迁居沙县墩头。清顺治七年(1650年),王琅的第五代孙王廷益迁居西城镇秀溪村。
      明景泰五年(1454年),王审知第四子王延政的儿子王继冒的后裔从永安青水畲族乡迁居尤溪城前积宝坪兜。明景泰元年(1450年),王继冒的第十五代孙王四四从光坑移居永安上坪西溪。王四四的第四代孙华一迁居永安小沙,华二迁居大孝畲,华五迁居桂溪蜂坑,华六迁居永安坂尾,华七迁居永安曹远曹岩尾。
      明嘉靖元年(1522年),王师贵从漳州府宁阳县香寮迁居大田三十九都东西坑,嘉靖五年转徙至尤溪新田坊(现八字桥洪牌村)。民国38年(1949年),尤溪县四十九都下桥一支王氏迁居八字桥的后曲村。
      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王金(字积玉)为避乱迁徙至尤邑七都七口大池塘(今西城镇团结村)。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王潮从西城迁居坂面坑口四角坪;明泰昌元年(1620),第十世孙王廷富在上坂建“王氏三槐堂”祖祠。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三月,王金的第六世孙王世勋、王世仲、王世仁兄弟迁徙至坂面余坑(吾园村)洋中奠基立业,筑室立祠。
      明泰昌元年(1620年),尤溪二十八都文崎后四角坪一支王氏迁徙至尤溪城南。园溪王氏的二世祖王添淇迁居尤溪二十八都下坂;第十四世祖王馁开基于尤溪源头。1992年因修建水东电站,园溪村王姓由政府统一迁到水东新村定居。
      明代,永安青水的王见塘迁居大田田美。(大田田美《王氏族谱》)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王一从福建永春迁居尤溪城关,后又从城关转迁至梅仙镇的南洋村秀脚亭定居。
      约在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原居漳平管下的王文海迁居沙县七都(今沙县南阳村)。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广乐兴林县的一支王氏迁居沙县的夏茂、长阜村、大布村。清代中叶,福建永春的一支王氏迁居沙县的南霞乡蒋坡村。福建长汀牛栏角的一支王氏迁居沙县的高砂村。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王成思从尤溪县梅仙镇平寨头村迁居尤溪西滨的西洋村。
      清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南平樟湖坂王氏迁居尤溪梅仙的坪寨村寨头自然村。
      清代,江西临川王姓迁居将乐大源乡将王坑村;后其后裔徒迁长汀县河田乡太墘头村。该支派的十五代孙王意盛又从长汀河田迁回将乐,定居漠源村吴坊自然村,以造纸营生。后又迁到安仁乡元洋村林坑自然村安家。王意盛生有五子。长子造涛早夭,次子造清,三子造长,四子造魁,五子造福。造清四兄弟分别迁到大源乡将王坑村胡宿自然村和安仁乡元洋村告坪、乌石窠、下坑垅等纸厂就业。1956年,上述纸厂全部迁移将王坑村。从此,王造清四兄弟及后裔都居住在该村。
      清代,德化县一批王氏查继迁徙至尤溪:德化刈坑乡龟元村王氏迁居正山村坑园、音头;德化刈坑乡大岭村免洋王氏迁居华园村。德化刈坑乡王氏迁居肖坂村。
      民国21年(1932年),德化县杨梅乡云溪村古岭一支王氏迁居尤溪中仙的西华村。
      三、迁移
      北宋初,王审知第四子王继成的曾孙叫王圻原居永安青水畲族乡。他的长子王淳清迁居龙岩,次子王淳流迁居广东莲阳,三子王淳添迁居广东;王圻的第十代孙王三三迁龙海县角美龙田村,第十五代孙王均德迁居武平县桑梓坑,第三十一代孙王德川、王德阳、王德仪三兄弟迁居南平。
      北宋开宝年间(968-976年),宁化安远王起凤的次子王先立迁居江西石城,四子王廉侍迁居江西广昌。
      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迁居宁化招贤里五都(今宁化水茜乡境内)的王审知后裔王绍有8个子,除3个子分别居宁化、明溪、建宁外,其余5个儿子都迁居东京。宁化招贤里的王氏后裔播迁邵武、建阳、崇安、光泽、和江西宁都、光国、瑞金和广东等地。
      明宣德十年(1435年),永安青水王继冒的后裔王弘九、王弘三分别迁居漳平和睦里(今新桥镇)、龙岩东和保。
      明代,宁化淮土王玄郎的后裔迁居方漳州和广东、江西兴国等地。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宁化安远王广真、王子真兄弟的后裔迁居江西广昌丘坊岭下、宁都东关黎宅和兴国。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尤溪中仙乡善邻村龙门场王氏第十五世孙王积楷、王积朴、王积玄、王积伍四房的后裔迁居永泰县长庆乡。
      第二节 分布
      王姓为三明市的第八大姓,共有人口84680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16%。全市上万人的县(市)有宁化县、尤溪县、三明市区、永安市;其中,以宁化县王姓人口最多,有16864人,占全市王姓总人口19.91%。尤溪县的王姓人口仅次于宁化县,有15449人,占全市王姓总人口的18.24%。其它依次为:三明市区13252人,永安市10509人,沙县7830人,明溪县4706人,建宁县4134人,清流县3609人,大田县3457人,将乐县3136人,泰宁县1734人。
      一、三明市区
      三明市区有王姓人口13252人,占三明市区总人口的4.66%;其中,三元区有王姓人口7421人,分布于城关街道1042人,白沙街道1411人,富兴堡街道1015人,荆西街道359人,岩前镇1919人,莘口镇582人,中村乡197人,城东乡896人;梅列区有王姓人口5831人,分布于列东街道2944人,列西街道1724人,徐碧街道778人,陈大镇271人,洋溪乡114人。
      二、明溪县
      明溪县有王姓人口4706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08%;其主要分布于盖洋画桥村、萝葡坪、洋地、大坡湾,瀚仙的龙湖铁岭、大坑王舍同、松山、柯山、上涧、杏村、坑头和鳌坑等地。具体分布为:城关(含雪峰镇)1153人,瀚仙镇394人,胡坊镇490人,沙溪乡272人,夏阳乡199人,盖洋镇1649人,夏坊乡193人,枫溪乡194人。
      三、永安市
      永安市有王姓人口10509人,为永安第九大姓,占全县总人口的3.29%。其主要分布在青水畲族乡的龙吴、黄景山村,安砂镇的茶仔林村,西洋镇的上螺、桂溪村,小陶镇的员岭村,上坪乡的西溪村(今上坪村),燕北街道的兴平村,贡川镇的观成村,大湖镇的增田村,洪田镇的黄龙村。
      四、清流县
      清流县王姓人口有360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45%;其主要分布在余朋、芹溪、攀龙漈、雾露坑、荷坊、嵩口营等地。具体分布为:龙津镇844人,嵩溪镇337人,嵩口镇553人,林畲乡101人,灵地镇24人,沙芜乡14人,田源乡19人,温郊乡263人,余朋乡217人,里田乡19人,李家乡9人,赖坊乡18人,邓家乡120人,长校镇880人,东华乡201人。
      五、宁化县
      宁化县王姓人口有16864人,列三明各县(市、区)之首,占全县总人口的4.87%;其分布比较广泛,全县16个乡镇均有。
      六、大田县
      大田县有王姓人口3457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94%;其主要分布在
      分布在全县的7个乡镇的18个村庄,其中百人以上的村庄有6个。全县王姓人口最多的村庄为广平镇的西园村,有1070人。全县王姓人口具体分布为:城区349人,文江乡342人,均溪镇30人,上京镇52人,广平镇1987人,桃源镇833人,太华镇76人,奇韬镇288人。
      七、尤溪县
      尤溪县有王姓人口15449人,列三明各县(市、区)的第二位,占全县总人口的3.69%;具体分布为:城关镇1824人,梅仙镇975人,台溪乡101人,管前镇1099人,八字桥乡240人,联合乡153人,新阳镇3260人,洋中镇1373人,西城镇4287人,中仙乡676人,溪尾乡68人,汤川乡45人,坂面乡964人,西滨镇(含尤溪口)384人。
      八、沙县
      王姓为沙县的第八大姓,有783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23%;具体分布为:凤岗街道2272人,虬江街道941人,夏茂镇630人,青州镇713人,高砂镇345人,高桥镇337人,富口镇237人,大洛镇149人,南阳乡186人,南霞乡1348人,郑湖乡569人,湖源乡103人。其中,凤岗街道的城区、西霞村西霞(含移民区)、际口村、古县村,虬江街道的金泉村、镇头村、长红村、城南社区,夏茂镇的大布村坡角、大布、西街、长阜、松林村大坑,青州镇的前山村村尾、管前村、洽湖村、青州村、涌溪村,高砂镇的高砂主村,高桥镇的杉口村、高桥村,富口镇的白溪口村、姜后村、姜后村、延溪村,大洛镇的官昌村,南阳乡的坡科村、南阳村,南霞乡的蒋坡村、茶坪村赤岭、泮岭村,郑湖乡的徐墩村,湖源乡的锦街村甲山都是王姓人口主要的居住地。
      九、将乐县
      将乐王姓主要来自江西省临川市,全县王姓人口有3136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87%。将乐王氏聚居地有16个村和4个社区,即古镛镇新华村、胜利村、百花社区、华山社区;水南镇乾滩村、渡头村、溪南村、水南村、新兴村、三班等村和金华、银华2个社区;高唐镇陈坊、楼杉等村;光明乡永吉村;白莲镇白莲村;万安镇良坊村;安仁乡安仁村、石富村;大源乡将王坑村。其具体分布为:古墉镇1020人,高唐镇301人,光明乡119人,漠源乡68人,南口乡92人,白莲镇203人,黄潭镇170人,万全乡37人,万安镇225人,安仁乡154人,大源乡284人,水南镇436人。
      十、泰宁县
      泰宁县有王姓人口1734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36%;具体分布为:杉城镇971人,朱口镇260人,上青乡17人,新桥乡126人,大田乡67人,下渠乡88人,开善乡22人,梅口乡109人,大龙乡74人。
      十一、建宁县
      王姓为建宁县的第九大姓,有人口4134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84%;其分布在溪口有659人,均口有624人,濉城有618人,黄埠有594人,里心有506人,金溪有337人,黄坊有315人,客坊有280人,伊家有125人,溪源有76人。
      (作者 林荣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