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手机版
  • 微博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登录 注册
  • 切换风格
    快捷导航
    查看: 4382|回复: 0

    琅琊王氏入鄞探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25 10:34: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姓是中国最大的姓氏之一,据统计,遍布海内外的王姓人口超过一亿。如此庞大而复杂的家族,要探知其本源实属不易,因此王姓的发族祖先众说纷纭,其中比较权威的说法是《新唐书·宰相世系》里记载的一段话:“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时人称为王家,因以为姓。”原来上古时期混沌初开,人们对姓比较随意,一个人要姓什么也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太子晋虽然被废为庶人,但他生于帝王之家的身份不可改变。为区别于周灵王的正统家族名位,人们称太子晋为“王家”,“王家”本来的意思是“帝王之家”、“王者之家”,后来逐渐演化为“王姓之家”,就这样,太子晋从原来的姓里分裂出来,变成姓王的了。
      当然,这只是王姓来源的一种说法,其他如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所说:“京兆、河间之王,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此姬姓之王;出北海、陈留者舜之后,此妫姓之王……”此外,还有其他划地称王者后人姓王的,被征服者的虏姓之王(古有赐姓习俗,征服者可以将自己的姓赐予被征服者)等,但大多数人遵奉太子晋为王姓之祖。唐宋以来,史学家根据王姓的不同来源,把它分为许多系统。如《广韵》以祖居地将王姓分为21个郡望,其中太原、琅琊最为著名。
      据《鄞县志》鄞县姓氏源流记载:“五代显德间,吴越官明州衙推王仁镐,字美器,为唐御史王煦曾孙,自睦州桐庐迁居鄞集士港镇前王。其裔孙分居分水、望春山侧、罂湖南(今集士港镇青垫一带)……有鄞江先生王致、桃源先生王说、望春先生王该、提举王勋等人物。”桐庐并非王氏的发源地,这之前王仁镐是从哪里迁到桐庐的呢?一件藏在深闺的民间文物,或许可以帮我们解开这个谜。
      2006年春,与集士港镇毗邻的横街镇职田王村发现了一块北宋墓志铭,墓铭石长43厘米,宽33厘米,厚5.5厘米,虽然小而简陋,却披露了一些有价值的信息。铭文第一行是“大宋故明州衙推王公墓铭序”,所记“衙推”一职与《鄞县志》同。第二行正文开首便说“府君讳仁镐,琅琊人也”,姓名亦与《鄞县志》同,不同的是点出籍贯“琅琊”,琅琊是一个古地名,在今山东胶南县琅琊台(秦始皇东游至琅琊山,造此观景台)附近,秦时设琅琊郡,下辖51县。很明显,从上面的记载可以证实,落脚在集士港镇前王村的王仁镐原来是名门大族琅琊一望!
      当然,这并非说在王仁镐之前没有姓王的人或山东琅琊王氏来过鄞县,例如唐太和七年到鄮县来做县令的王元暐,他就是山东琅琊人。但他是被朝廷委派到鄮县来做官的,今后仍要回原籍去,与王仁镐的家族集体迁徙性质不同。倒是稍后晋国公王祐的后代王世禄,也是从山东琅琊直接入鄞的一支望族,这一支迁入栎社上下王后,到清代又迁至集士港鸬鹚王,当时的王姓石长太公王兴儒和他创立的王升大米号曾名噪一时,影响至今。至于王仁镐这一支王姓,《鄞县志》里说得很清楚是“自睦州桐庐迁居”,并列出其裔孙分布地点二十处。
      在墓志铭里,则说王仁镐住在“桃源”,终老“林村溪北之林第”,“窆于鄞县崇德乡应岙之原”,“窆”就是下葬,“崇德乡”后改为桃源乡,“应岙之原”即今横街应山村应岙庙一带。古人叶落归根的乡土观念很重,如果不是家族的集体徙迁,王仁镐死后断不会葬在异乡客地。
      不过,以王仁镐明州衙推(相当于现在一个副市长)的地位和显赫的家族身份,应该说有一个比较好的墓地和精致的墓铭石,可眼下这块石头简陋得简直连一般老百姓的都不如,这使我一度怀疑:它是不是一件赝品?
      带着满腹狐疑,我又细读了一遍墓铭序,同时考查了王仁镐所处的年代,这才有所顿悟。根据墓铭序上王仁镐的去世时间和年龄,这位可怜的名门之后生于唐哀帝天佑三年,这一年是唐朝灭亡的前一年,接下来就是兵燹四起的五代十国了。王仁镐活了61岁,却有53年处在这历史上黑暗而血腥的时期里,想到这里,我的脑子里浮现出一幅幅生离死别的景象:年轻的男子被军阀拉去当了兵,逃难的人们扶老携幼,背井离乡,试图到江南寻求一块安静的土地休养生息。在这南迁的队伍中,王仁镐的祖先将目的地选择在浙江。现在我们通过铭文中对墓主人的表述和其所处的时代分析,墓铭石的简陋很可能出于以下两个原因:第一,时局动乱,死者不幸,生者苟且,在丧葬方面也尽可能简单;第二,铭文里说王仁镐“立身正直,行止孤高”,八个字概括了他清高和不谙世俗事务的性格。这样的人学养深厚,但社会关系较少,行事也很低调,墓铭序里又说王仁镐“平生精于易象,志诵莲经,七日受持,晨夕不怠”,对“易象”和“莲经”的钻研几近走火入魔。所以此公即使在太平盛世也会清廉自律,何况国难当头时。
      此外,铭文中还说到王仁镐的祖父在湖州乌程做过县令,这是不是说也有可能琅琊王氏最早落户在湖州?但古时又有异地做官的规定,所以这一点并不能说明王仁镐先迁湖州,可以存疑。五代十国时南迁的姓氏很多,琅琊王氏决定留在浙江,也与当时吴越国与周边国家采取和平共处政策有关。由于吴越国当权的钱氏家族自始至终坚持休养民力和平发展的政策,使东南一隅成为乱世中少有的一块安定富足之地,吸引了大量战争中的流亡人口。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王仁镐在政治的夹缝中左腾右挪,历尽艰难,最后将琅琊的一支王姓带到了鄞州。
      我想后来王世禄的入鄞,可能受到王仁镐的影响,这二支同出山东琅琊的王氏先后到鄞县落户,他们之间断不会毫无关系。
      (作者 周小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