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丰王氏祖先
目前,王姓是中国人口第二大姓。其姓由来有多种说法,但最主要的说法是出自周朝周灵王(公元前 571 -前 545 年)太子晋,太子晋为王姓始祖(一世)。周灵王生有二子:太子姬晋(生于公元前 565 年),次子姬贵。太子晋聪慧能干,年少册立, 15 岁即辅助父王治国。周灵王 22 年(公元前 550 年),太子晋因直谏触怒父王,被贬为庶人,从此郁郁不乐 , 于公元前 549 年赍志而终,年仅 17 岁。太子晋去世后,留有嗣子宗敬,周景王继位时,宗敬曾在周王室担任过司徒官职,有功于朝廷。但此时的东周天下,已是诸侯争霸,战乱频仍,王政失坠,周室就衰。宗敬毅然引退,奔晋居太原。因宗敬是周王室的嫡传后裔,时人都称宗敬一家为“王家”,意为他们是王子王孙,王室之家。这样,宗敬后人就“以王为氏”了。
王氏传至十八世祖王元(中议大夫,秦大将王贲之孙)时,因避乱而迁居琅琊(今在山东临沂),以后二十一世祖王同、二十五世祖王仁再迁临沂。由于这一支后代子孙繁衍很快,且很多后人拜官成名,后代就将王氏分为两派:太原派、琅琊派。实际上,太原王氏大家族到了东晋时基本上都迁至南京与琅琊派融合了。太平新丰王氏属于琅琊派,但始祖在太原,所以也称太原王氏。
王氏入迁新丰
自一世祖开始,传至四十五世唐天宝十四年(公元 755 年)时,王氏后代中的尚公 ( 祖上曾任尚书,名字就叫王尚,“公”是后人的尊称 ) ,因避安史之乱,由洪州(今江西南昌)七里湾邓店迁至太平县仙源,为太平县令,时值太平县设立第四年。此后,因爱黄山之秀,即筑室定居。王尚生三子,晓、旷、眺,长子晓居道泰乡(今谭家桥镇)大园村,二子旷返居原籍洪州,三子眺居县西,后迁至长寿乡(原秧溪公社,今在太平湖下)。现新丰王氏以尚公为一世始祖。尚公传至七世时,长子晓的后代迁至龙门白水园(今龙门乡庆春村)。此后,七世祖长子传至十一世时,有后代迁至仙游村(今新华乡大保村),形成今天大保村王姓;次子传至十一世(南宋初年,公元 1140 年前后),有一个叫八六公的,迁至新丰仙杨村中观街(今新丰乡新丰村),形成今天新丰王姓;次子传至十四世(南宋末年),有后代入赘青阳县王田干(今杨田乡),形成杨田王姓。
迁入新丰前,还有迁至泾县城南十一都的;迁入新丰后,还有迁至泾县十都(今桃花潭镇)的。迁入新丰后的二十世后代在明朝永乐初年(公元 1403 年),有一支迁入赐田(今新华乡赐田村),形成新华赐田王姓。此外,明朝以前还有支派迁至河南枣阳、安徽临淮(今凤阳)等处。清朝咸丰年间( 1860 年左右),为躲避战乱,新丰王姓到处迁徙,包括迁至湖北英山、芜湖湾址、铜陵大通和悦洲、青阳庙前等处。现黄山区新华乡大保村、赐田村以及青阳县杨田乡等地王姓,与新丰王姓均属尚公之后,是同宗。几个王姓村庄中新丰王姓发展最快、最有影响。
迁入新丰时,新丰本地有一些原居民,但人口不是很多,居住也比较分散。王姓迁到新丰后,开始以种田为主。由于新丰土地比较平坦,却又略有坡度,形成十几个“冲”,非常适宜种田,旱灾、洪灾对农业影响都不大,适合居住和生存,因此繁衍很快,人口迅速占据优势,除一部分人口外迁外,不久又在本地分出游山坑、下新丰、上新丰、中分里等各支,并发展到今天眉山村、胜丰村的大部分地区和盛洪村的一部分地区,使得新丰乡五个村有三个村以王姓为主。新丰王姓人口最多时达人丁(男姓) 1 万余人。清朝咸丰年间,因新丰王姓组织地方武装与太平天国对抗,以至整个村庄被太平军(本地人称为长毛)烧毁大半,几乎成为废墟,王姓子孙也四处逃散,全村人口骤减。很多人外出后改种田为经商,直到民国年间才逐步回来。现新丰乡人口主体是王姓加上上世纪 30 年代、 50 年代长江两次洪水后江北移民、 60-70 年代陈村水库移民,以及原有盛洪村盛姓,其中王姓仍然占全乡 7300 多人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
虽然新丰王姓祖先有很多在外地为官的,后期又有经商的,他们暂时离开祖籍居住地,但总的来说,从祖籍地来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太原,共传十八代;第二阶段在琅琊郡,共传二十七代(传至二十九世王导时,正值晋元帝迁都南京,由于晋元帝世袭琅琊王,当时南京下关区栖霞区一带也称为琅琊郡,传至四十三世时到江西洪州);第三阶段在太平(包括仙源、谭家桥、龙门三处),共传十一代;第四阶段在新丰,现已传三十代左右。尚公以前共四十五世,尚公后到现在共四十一世左右,加起来共有八十六世,共约 2550 年历史,其中到太平 1251 年,到新丰约 870 年。
新丰王氏近宗
在目前南方王氏宗族中,基本上都是东晋时江左派和山阴派的分支。尚公王氏称为仙源派。除仙源派外,另外还有诸多王姓大支派,如三槐堂派、赣湘派、浙东派等,江西、江苏、浙江、皖南等江南各处诸多王姓支派绝大多数都出自新安派(即祁门苦竹巷派),其始祖为壁公。因此,除仙源派后代称尚公为一世祖(不同于太子晋一世祖)外,皖南其他王氏后代均称壁公为一世祖。壁公与尚公是近宗,在太子晋以下四十三世时分出,尚公为四十五世,壁公为四十八世。
壁公生于唐僖宗乾符元年,正值黄巢起义之时。由于壁公在战乱年代官至兵部尚书,且九子皆仕于南唐和吴越,或为谏议大夫,或为行军司马,其家族很快发展起来。后来壁公家族迁至祁门苦竹巷,分出祁门苦竹巷派、黟县下南园派、旌德派、南陵金家阁派、南陵东隅派、祁门潭口派、休宁万安派、泾县孤坑派等。其中无产阶级革命家王稼祥家乡的泾县后岸王氏,为壁公长子王思联(官至谏议大夫)所在的祁门苦竹巷派的后代。
新丰王氏派字
新丰王氏曾于宋代(九世)、元代(十六世)、明代(十九世和二十六世) 4 次大范围修谱。最后一次在明嘉靖年间修谱时,共分宗谱十六本,主要由各支派收藏。一世祖(尚公)至二十世祖多数以数字为名,如八六公、七二公等。之所以以几十位数为名字,也是以当时同辈兄弟出生先后排行来的,后来有的支派同辈发展快了,又作一千公、七千公等称呼,这样就造成了称呼上的不方便。这时,新丰王姓引用了派字,也就是辈份字。派字从尚公以下十四世(南宋嘉定年间)开始排起,一共排了三次,共四十八个字。第一次十六个字:庚丙槐桂兰榆生清源山仲世时廷应之,第二次增加十六个字:大令光宏祥昭多士辅国成家永昌其祚,第三次又增加十六个字:义叙茂镜训迪载咏倬照盛宇惠济秩慎。这些派字通过修撰的家谱固定下来,后代王氏即普遍作为辈份用于名讳,目前新丰王姓大多数在士、辅、国、成四辈之内。
新丰王家祠堂
新丰王姓发展起来以后,开始重视修建祠堂,其中比较著名的祠堂有:
一本堂:上新丰十七世祖桂四公派下于明朝嘉靖年间共建,地址在现新丰中心学校,解放后一直为学校,上世纪九十年代拆除。现有部分大理石石柱作为饰品竖立黄山区北海南路街边。
兴公祠堂:尚公以下传至二十世(明洪武、永乐年间)时,兴怀庭敏一分为四。其中兴公后人集资兴建了兴公祠堂。解放后,该作为乡政府用房,上世纪八十年代拆除。
怀公祠堂:为怀公后人集资兴建。解放后为新丰乡粮站用房。
一甲祠:下新丰十七世祖桂三公派下于清朝初年共建,位于下新丰。
槐一公总大祠堂:又称大本祠堂,新丰王家最大祠堂、总祠堂。清道光 25 年绘源公派下光公、颜公等请公议建槐一公总大祠堂。槐一公是尚公下十六世祖(总六十世祖),共生七子,一分为七,形成现新丰王氏主体。大本祠堂位于现新丰村下新丰丰溪河对面,修建时共耗用经费七十三万三千两(相当于现在 2000 多万元人民币),大本祠堂刚刚建成,尚未正式请祖,即于清咸丰庚申十年(公元 1860 年),在太平军过境时被全部烧毁。
王氏祖先名人
王氏之所以繁衍如此之快之广,主要是由于王氏祖先中显贵之人较多,在战乱年代不容易断代失传。从新丰王氏一支祖先来看 , 从太子晋传至尚公四十五世中,多数为官,特别是东晋初年,以王导为首的王氏家族迅速发展。历代著名人物有:
王翦(十五世):秦大将,带兵 60 万,俘虏楚王,与白起齐名。
王贲(十六世):王翦之子,秦大将,灭齐,破燕太子军。
王骏(二十二世):汉谏议大夫,京兆王。
王祥(二十七世):晋朝时著名的二十四孝故事之一――“卧冰求鱼”或“王祥卧冰”中的主人翁。
王览(二十七世):王祥异母弟,官至大中大夫。
王导(二十九世):晋朝元帝时为安东司马,迁太傅,封始兴侯。江左派(浙东的绍兴,温州,晋江、泉州等地,浙西的南京,苏州,湖州,徽州等地)王氏创始人。
王羲之(三十世):会稽内史,人称“书圣”。二十七世祖王览之孙,王旷之子。为新丰王氏一脉祖先王导堂侄。王羲之生王玄之、王凝之、王徽之、王操之、王献之五子。
王献之(三十一世):王羲之之子,新丰王氏一脉祖先王导堂侄孙。官至中书令。生一子,王静之。与王羲之齐名,合称“二王”。
(作者 王国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