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3000毛姓村民欲来苏寻根的消息,激起了广大读者的浓厚兴趣。600多年前的那场大规模的移民事件,究竟是在怎样一种背景下产生的?它对苏州和江北地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昨天,本报记者专访了国内著名的明史专家南京大学潘群教授,潘教授详细解析了 “洪武赶散”事件,他指出,这一事件不仅使当时苏州的人口大量迁出,也导致大量的外地人口进入苏州,使苏州成为一座移民城市。
明太祖为何遣散苏州人口?
潘教授告诉记者,明朝政府有组织地开展大规模移民行动,始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这次移民行动波及全国,但苏州的移民规模是最大的。据史料记载,移到明太祖老家安徽凤阳的人口有14万户,其中大部分来自苏州;至于从苏州移到淮扬二府的人口,虽无明确记载,但有关专家根据现有的族谱等资料推算,当在30万人左右。
明太祖为何将大批的苏州人口迁出去?潘教授认为,其动机大概有三大部分——
其一,救“宽乡”。所谓“宽乡”,潘教授解释说,就是人少地多的地区。经过元末明初的多年战乱,中国不少地区的民众大批逃亡,特别是江淮地区,原本富庶繁华的淮安和扬州,人口十去七八,经济急需恢复。而江淮的沿海地区,自古就是食盐的重要产区,其盐利是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因此,大批的江南移民迁移到江北后,被政府编为“盐民”,从事盐业生产。至今,苏北盐城、泰州等地仍有许多以“灶”命名的地方,“灶”就是煮海水熬盐的锅灶,这也是“洪武赶散”的佐证之一。
其二,抑制江南地区的豪强势力。潘教授告诉记者,张士诚在苏州称王期间,江南地区的很多豪强地主依附于张士诚,张士诚兵败后,朱元璋遂下令驱散苏州富豪望族。潘教授介绍说,被迁移的苏州富豪望族中,沈万三是一个代表人物。沈万三曾资助过张士诚,虽然明朝立国后他曾捐巨资修建南京的城墙,但终难逃被流放云南的命运。
其三,惩罚张士诚旧部。潘教授介绍说,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东征张士诚时,曾遭激烈抵抗,围攻苏州十个月才破城,因此,朱元璋对张士诚旧部以及苏州百姓怀恨在心,不仅课以重赋,还进行了报复性的移民措施。
苏州移民足迹曾至海外
潘教授介绍,明朝初年从洪武到永乐年间,移民行动遍及全国,苏州的百姓,不仅仅被迁移到江淮地区,而且是遍布全国各地,最远的竟到了海外。“郑和下西洋从太仓刘家港出发,他的航海队伍中,有很多人是张士诚在苏州的旧部,”潘教授告诉记者,这些人跟随着郑和远渡重洋,有的就留在了海外,与当地人通婚,“前两年就有一个来自非洲的小姑娘到太仓寻找祖先的。”
在苏北的苏州移民后代,也远远不止泰州一处。扬州文史专家黄继林撰写的《有关苏北“洪武移民”的几个问题》中指出:明朝初年来自苏州的移民,广泛地分布在现在的扬州、淮安、盐城、泰州等地,所涉及的县(市)近30个,而且随着苏北沿海海岸线的逐渐变动,越来越多的海域变成陆地,这些移民们在苏北出现了二次、三次迁移的现象。
“苏州也是一座移民城”
“600多年前,大量的人口从苏州迁出,同时也有大量的外地人口进入苏州,”潘教授说。
潘教授举了一个例子,吴江的同里镇原本不叫同里,而叫“富土镇”,因为这里在元朝的时候非常富庶。后来,朱元璋将富土镇的人口几乎全部迁光、杀光,又从外地引进了人口重新开发。
进入苏州的移民来自何处?潘教授介绍说,这些人口基本上来自边远地区,如山西的洪洞县。此外,很多驻扎在苏州的军人及其家属,也成为了当时的“新苏州人”。
读者:阊门外有个“毛家桥”
泰州3000毛姓村民欲来苏“寻根”的消息,激起了广大读者的浓厚兴趣。昨天晚上,热心读者费越西提供了一条线索,称苏州很可能有泰州毛氏的“远亲”。
费老先生告诉记者,他以前曾经在原苏州冰箱厂一带住过,即现在的金门路朱家庄一带,他记得那里有个地方叫做“毛家桥”,有几十户姓毛的居民,“说不定毛家桥和毛家村有点渊源。”
(姑苏晚报 首席记者 高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