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槐字植三(公元1099-1196年),名门望族之后,福建转运使王汾之子,太师、楚国公王师德公之孙,文宪公王柏[(1197~1274) 南宋经学家。字会之,号鲁斋。金华人。曾与蔡抗同来义乌拜孝子墓,写有《乌伤行》一诗之从弟,有长山(金华市金东区)迁到义乌市蜀塘(今为后塘),为蜀塘王氏之始祖也,于绍兴辛未年中进士,历官大理寺卿、翰林侍读学士,宋孝宗淳熙十一年甲辰1184年,年届八十六,告老还乡,获准致仕归里蜀塘(今义乌市佛堂镇后塘村),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治水人物之一。
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夏秋山田苦旱,庄稼田里的泥土硬邦邦的,裂开了拳头宽口子,旱魃为虐,如惔如焚, 禾稻豆麦尽枯难收, 山原秃而河湖干,在那个生产力还很低下的年代, 基本上是靠天吃饭,这里已经变成了一块让人很难生存下去的土地, 菜色饥民除了祈祷上苍, 最后仰天长号外,已实无它法矣,我祖王槐目睹乡人生活之艰辛,遥想蜀(今四川)中当年李冰所筑之都江堰,泽被万民,富足一方,以此我祖王槐公不顾年事已高,捐资襄役,建筑蜀墅塘,在筑过程中,有一老道人,从永康来到义乌,他对水利工程是个行家,他设计了筑堤设闸,凿门架桥方案,王槐对其非常信任,经过上下齐心协力,塘库于嘉泰2年(公元1202年)筑成使用,蜀墅塘四周总长三千六百步,东至行路,南至二十七都界,西至二十七都界,北二十七都界, 共四顷五十三亩八分零三厘,有四山七十二涧水入塘库,分水系统分为三枧九川,第一枧叫横塘枧(现在塘下洋村西南),第二枧叫清丝枧(现在田心四村西),第三枧叫叁枧(现在后塘村西南),可灌溉农田三万余亩、水渠过处,沿途十余里农田均受其益,可惠福十余个村,大坝顶部可同行三辆车,塘库以飞来山作障,倚山筑堤蓄水,堤长七十丈,高二丈二尺,厚一丈八尺,塘库出水分东砌、西砌,春、夏蓄水,四面环山,谓之蜀墅塘,槐公于嘉泰四年二月十三日亦被皇帝封为“塘神”,老道人被后人尊称为“康侯”,并于宋端平更化年间,被宋理宗册封建造福惠堂以示纪念。宋朝的陈炳(1166年登进士第,太平县薄,好古文,多有著作,与义乌宋代名人香山的喻良能为文友,后弃官入山学道),特为此写下史上第一篇《蜀墅塘记》,蜀墅塘是世界上第一个水库雏型,它的很多工程技术是后人筑造水库的榜样,为世界的水利工程做出了卓越贡献,也真正的做到了泽被万民,功德无量矣。
元惠宗至正四年甲申(公元1344年),蜀墅塘因夏水暴而使北堤溃,库塘难以储水,致农田成赤地,禾稻尽枯,蜀塘村之外甥朱震亨(即朱丹溪(1281~1358年),字彦修,义乌(今义乌市赤岸)赤岸人。他所居的赤岸村,原名蒲墟村,南朝时改名赤岸村,继而又改为丹溪村,他所创立的丹溪学派,对祖国医学贡献卓著,后人将他和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一起,誉为“金元四大医家”),悯农之心而告病还乡修蜀墅塘,当时有白于县县令周自强为这修塘库之事,责命双林巡检张某予以助修,元惠宗至正五年秋8月始修至当年12月初,经三个月左右修复完工,花费钱四千,役夫一万功,震亨作《重修蜀墅塘记》已示后人,明朝宋濂(字景濂,號潛溪,又號玄真子,浙江金華人,官至翰林學士,《元史》主修,明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为此专门写了一篇《蜀墅塘记》,以示丹溪公修复蜀墅塘之功德。
为纪念“塘神”王槐之功,塘沿植桃柳, 每到桃花盛开,柳绿成荫时, 蜀墅塘都要进行龙舟竞渡,比赛夺标,胜利方将会获得奖励,此项目自解放后已无再有进行,在这政通人和,和谐社会,实为一大撼事,子孙不孝故也。
蜀塘的最早村落在今蜀墅塘之侧的塘边村旁,王槐当时归隐于乌伤之南,迁居于蜀山之梵,度三川之形胜,相土地之沃腴,筑蜀墅塘利赖一方,遂以蜀塘名其居, 蜀塘-------蜀墅塘,这富有诗意的名字,即是之渊源也,宋嘉定八年,金人分道南侵, 因金兵搅村,落山避难,占卜选址后,居于米甘畈一带(大概在今田心小学连至田心四村周边及鲁雅村周边及连至后塘村隔塘(原为毅圆,注:即私家花园。为当时义乌名园)间的位置),实为风水宝地, 当时人丁繁众,门第辉煌, 自然风光优美,人文景观丰富、民风淳朴,学风浓厚,是一个多祠堂的古村落(现田心之始祖,原为蜀塘村雇来养鸭子的,为东阳王坎头人,后因在蜀塘辛苦工作多年,为帮助其结束这种漂泊的生活,蜀塘村祖上叫其选一块地方盖草棚房住,田心之始祖拿赶鸭子用的长竹杆往蜀塘门前井前300米左右处的田里一插,定了住地,这就成了田心人的老祖宗所在地也),建有如庆远堂、庆馀堂、务滋堂、最乐堂、仁寿堂、作求堂、遗经堂、宏道堂、源远堂、惠迪堂、潜光堂、星聚堂、翕和堂、怡怡堂、尚志堂、有斐堂、环翠堂、宝善堂、福惠堂,有一十八个厅,村内有十字街,两旁多铁店,老街、宗祠、居民风韵依旧,石木砖雕、文物众多, 雕刻、建筑融风土乡情、艺术魅力于一体,至元末,永康巨寇数千屠掠乡里,围村掠焚, 鼎盛一时的有数千先祖的村庄,毁遂成墟, 仅余剩数人也, 几近灭族, 仅存毅圆(今后塘村隔塘)一处,福惠堂一处(即后塘庵,于宋嘉泰四年赐千十八府君王槐公为塘神建庙,位于原鲁雅村到田心二村间的溪边, 面积明朝万历三年丈量为一亩六分五厘,有好事者改为大士道场,又名曰后塘庵,因迭新之惟,仍庵之名而忘堂矣,于明朝嘉靖年间,有一和尚------鲁雅村的内亲募缘修膳其堂,告成独归功于鲁雅叶姓,变其口说此屋造于王、叶地基,为此于康熙四年,各族内长者开会议说: 始祖利及万人,恩泽邻里,即配享庙中,亦份内事,何必据为己有,遂以福惠庵公知于诸王、叶两姓),另田心小学边现还存有门前井(即后塘井,宋嘉定八年,即公元1215年建造)。
蜀塘王氏家族,由右金吾卫上将军王彦超(914-986),字德升,封邠国公, 赠尚书令。名门望族王重霸(太子少傅,加尚书, 祖上为山西太原祁县人)之后,于太平兴国八年(983) ,自大名府临清临西(今河北省临西县)经吴越会稽迁到义乌定居,孙子王仁安奉父命迁居金华郡城,后子孙王槐筑蜀墅塘,建墅成义乌蜀塘王氏之始祖, 蜀塘村民风纯朴、文风昌盛, 古文化内涵丰富, 与历史上闻名的洪迈(南宋名臣,官至翰林學士)岳飞(宋大将)、张久成(赠太师,封崇国公,谥文忠,与泰桧不和,谪居安南军)、蔡元定(西山先生,南宋著名理学家、律吕学家、堪舆学家,朱熹理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被誉为“朱门领袖”)、吕祖谦(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史学家、文学家和教育家,是浙东学派的创始人、浙东学术文化的奠基者,与朱熹、张栻并称“东南三贤”,他在金华创办的丽泽书院为南宋四大书院之一) 、朱丹溪(蜀塘外甥)、金涓(元著明诗人,塘下洋村人)、宋濂(元史主修)、赫隆(金华知事)、孙家栋( 义乌知县)等都留有笔墨及有过千丝万缕的关连, 这个不足千人的小村,其始祖及其繁衍的子孙,宋、元、明、清四朝,竟有科举金榜题名三十余名进士(蜀塘本村)、还有五公(始祖上源永国公、邠国公、鲁国公、魏国公、楚国公)一相(左丞相、始祖上源)五将而一卿,大理评事、户部主政、浙江行中书省左右都事、刑部架阁、江南湖广省都事、河间知府、邯郸府尉、同知、通判、提举、判官、济南县尉、县丞、主簿等八十多名(蜀塘本村)县级以上的朝廷命官,这些看起来古旧、风雅却依然散发着迷人光彩, 优美动人的一些传说故事更给古村落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大德中殿前执金吾王日宣先祖(墓在今后阳村三枧口),字安之,有拔山气,能举百钧,经元武宗的父亲答刺麻引见,被元成宗授秉义郎武德将军,元仁宗圣旨曰:朕生长在深宫,才非兼备,所赖文武辅导使九羌募鼓,六狄焚旗,以安邦国尔, 秉义郎武德将军王日宣,运算不减孙武,舌上谈兵书皆颇牧。可能是汉人在元朝做官的官位最大之人。
如今的蜀塘,虽然少了毅圆(今后塘村隔塘,为当时义乌名园)“曲水绕廊” 、 “北江帆影” 、“桂柏西阴”、“梅英舍露” 、“南柳啼莺”的缠绵,但在许多鲜为人知的田园村舍依然积淀着中国千百年来的历史和文化。她们就像无数文人笔下的诗,依然小桥流水,山明水秀,恬淡宜人,这座被中国传统文化深深浸润的古村,交错纵横的巷陌是历史的坐标,虽今没了高大巍峨的牌坊和门墙,但其历史的背影, 千年的历史, 剩下的那些晚清时期古建筑,在讲述着古村昔日的辉煌, 散发着浓郁书香气息的同时,又表达着深深的衰败、哀思和激励。
青山、绿水、小桥、人家、青砖、方石,蜀山的高峻和蜀墅塘的碧波荡漾,它记录着蜀塘岁月的沧桑、尊荣和威严,也显示着当年的显赫和富足,也孕育、传承、丰富了江南名镇佛堂文化。
先祖那温良恭谦让、礼义的淳朴民风,才有繁华、辉煌的昔日之蜀塘,才有那“江南第一家”的美誉,现如今邻里村村都在为旧村换新颜努力、实现着,而我们还在那先祖留下的狭长幽深的小巷,青砖灰瓦的古宅里或沉睡着或争权夺利或尔虞我乍,南望那祖上之产业虎背山,今鹅毛山上的各位先祖,对我们未来的子孙,对我们这日益衰败的家族,我们该放弃些什么? 我们该做点什么?去努力改变些什么呢? 人云:一个家族如果不团结就是一盘散沙,团结,一切困难都可以迎刃而解;团结,任何困难都可以战胜。相信蜀塘王氏家族一定再能雄起!以不负名门望族之后,“江南第一家”之名,祖上佑我族子孙伟大复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