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手机版
  • 微博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快捷导航
    查看: 4353|回复: 0

    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在三年“自然灾害”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11 14:49: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59年-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瘟疫般地蔓延全国。安徽大地粮食歉收,饥荒遍野。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的曾希圣心急如焚,苦苦思索如何拯救群众于水深火热之中。事实证明公社化于事无补,还有另一条路能够行得通,那就是分田到户。
      在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处会议上,曾希圣毅然提出“按劳动力分包耕地,按实产量记工分”的联产责任制办法,这个办法实质就是包产到户。
      那年正月初五刚过,曾希圣亲自带着省委工作组下去,选择合肥市蜀山公社井岗山大队南新庄生产队进行“责任制”试点。南新庄是穷队,仅有29户人家,当省委工作组征询他们对搞“责任田”的意见时,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拥护。
      那年夏季,毛泽东路过蚌埠,召曾希圣到火车上听取有关推行责任田的汇报。毛泽东听完曾希圣的汇报,没有表示异议,只是说:“你们认为没毛病就可以普及推广。”毛泽东的指示使曾希圣如释重负,能得到毛泽东的首肯,自己可以放开胆子大干了,不必存有任何顾虑。
      中共安徽省委开始在各地大力推行责任田,至当年十月份,实行责任田的生产队已达到84.4%。据省里对36个县的调查表明,施行责任田后平均亩产比上年增长38.9%。农民得到了温饱,看到了希望;安徽各级干部增强了信心,遂继续普及推行责任田。
      安徽推广责任田,使临近省份的农民看在眼里,痒在心里。与太湖县交界的湖北英山等县派干部到太湖县了解责任田情况,并请示上级要求实行责任田。
      作为省一把手和责任田倡导者的曾希圣更是雄心十足,然而他万万没有料到,一片不祥的阴云已经开始笼罩在他头上。
      1961年12月,毛泽东到苏州视察,他打电话叫来曾希圣,明确地对他说:“生产已经恢复,是否把这个办法(指责任田)变回来?”曾希圣不解其意,恳求道,群众刚刚尝着甜头,再让群众搞一段时间?毛泽东沉默不语,但没有表示反对。
      毛泽东的沉默意味深长,曾希圣没有正确体会,或者他猜测这是一种默许,或许他过于沉浸在成功之中。
      不久风云突变,曾希圣搞的责任田遭到灭顶之灾。1962年2月,中共中央召开扩大的工作会议(即所谓七千人会议),会议期间着重批评曾希圣领导的安徽省在三年自然灾害时,饿死人甚多,同时批评曾希圣搞的责任制是“单干”,是复辟资本主义,犯了“方向性”的错误。中央派人发动大家“揭发批判”。当时会议的气氛十分紧张,曾希圣连座位都没有,自己拉把椅子坐到会场边上。在会上,曾希圣做了深刻检查,但对其推广的责任制持保留态度。于是,会上有的人主张开除曾希圣的党籍;有人提出要杀曾希圣的头……
      毛泽东没有表态。最后中共中央决定,免去曾希圣安徽省委第一书记职务,调离安徽,任华东局第二书记。安徽省第一书记由李葆华继任。
      会后,曾希圣没有直接返回安徽,直接去上海赴任。当火车经过安徽境内的时候,他凭窗向外眺望,眼中淌出滚滚热泪。
      我们无法推测他那时那刻的心情,有一点是肯定的:当初他兼任山东和安徽两省书记,毛泽东命他坚守山东救灾。当他听说安徽出现饿死人情况时,一待山东情况好转,就主动请示中央赶回安徽,投入抗灾的工作中。正是为救万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他才提出搞“责任田”。
      难道说,曾希圣不知道搞“责任田”冒风险么?作为一个高级领导干部,他显然是知道的,否则他就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向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请示了。即使大祸临头,曾希圣在中共中央会议上,因“责任田”遭受批判时,他只检查了安徽饿死人多的错误,仍固执地保留关于“责任田”的作法,也许他希望“责任田”能够保持下去,希望安徽农民刚刚改善的处境别是昙花一现……
      然而是非功过,谁人评说?至此,曾希圣开始淡出中国政坛。1968年他死于癌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