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手机版
  • 微博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快捷导航
    查看: 4772|回复: 0

    国防大学校长王喜斌:重点培养联合作战指挥人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16 17:23: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物小传:王喜斌,黑龙江宁安人,1948年2月生,1966年1月入伍。历任战士、排长、连长、参谋、营长、团参谋长、团长、师副参谋长、副师长,北京军区司令部装甲兵部副部长,北京军区兵种部副部长、部长,集团军参谋长、副军长、军长、北京军区参谋长。现任国防大学校长,中将军衔。中共第17届中央委员。
       
      七次进院校培训
      回顾30年的发展历程,往事历历在目。近30年间,我先后7次入校学习和培训。1980年、1985年,两次到装甲兵学院学习;1994年、1997年、2004年、2005年,4次到国防大学深造,先后在进修班、指挥员班、国防研究班和战略班接受培训。2000年参加了国防科技大学高科技班的学习。与全军多数高级领导干部一样,在我军建设重大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我经历了从中级培训到高级培训的过程,从传统军队向机械化半机械化军队再向信息化军队转型的过程;也经历了我军指挥院校从合同作战指挥人才培养向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转型的过程。   
      上世纪70年代,全军部队大办教导队,主要是解决打牢部队干部军事基础问题。这一时期,我多次参加教导队的轮训,主要训练内容是战术技术课目,学习军事基础知识。这种轮训,技术战术训练多,合成训练少;实用性训练多,理论层次相对较低;能使部队干部达到会讲、会做、会教的要求,对于推进部队训练和提高干部军事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教导队轮训基本处于单兵训练和单一军兵种训练阶段。   
      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我军恢复办正规化的院校,重点解决系统培养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人才问题。这一时期,我先后两次参加装甲兵学院的培训,主要是进行装甲兵知识、合同战术指挥的学习训练和实际操作。学校针对培训对象特点,既注重基础理论教学,又注重专业技能培训,充实了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加强了军事思想、军事地形学、军兵种知识的学习,增加了武器装备学习时间,增大了实际操作和演练比重,着力提高适应训练实践和组织指挥的能力。院校教育从“单一型”人才培养向合同型人才培养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院校着眼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重点培养打赢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需要的应急性军事人才。这一时期,我参加了国防大学战役进修班和指挥员班的培训。主要是围绕贯彻落实军事战略方针,研究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特点规律,陆海空二炮部队在未来作战中的运用,陆海空天电等战场空间协同作战问题。院校教育从合同战役指挥人才培养向联合战役作战指挥人才培养迈出了新的步伐。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依据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适应军事变革和部队建设转型的新形势,围绕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目标,着眼培养以打赢战争为核心能力,能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联合作战指挥人才。这一时期,我先在国防科技大学学习高科技知识,又两次到国防大学深造。特别是在国防大学战略班,重点学习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及其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军事高科技与信息化装备、国家安全战略与军事战略和应急作战问题研究。院校培训进入了由合同作战指挥人才培养向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转型的重要时期。   
      “七进”院校培训深造,亲历军队建设发展转型的历程,也见证我军院校人才培养从注重提高军政专业理论基础、科学文化素养向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转变的过程,见证了从“单一型”指挥人才培养向“合同型”指挥人才培养,再向“联合型”指挥人才培养转型的过程。   
      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2007年9月,我长期在军事指挥岗位工作,负责组织部队的战备训练、军事演习和军事理论的探索研究。在战备训练实践中,深感新军事变革发展之迅猛,军事指挥人才培养之重要,也深感我军官兵能力素质与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很不相适应。   
      2003年,为适应军事变革需要,我对加快信息化军事人才培养进行了深入思考:冷兵器战争需要“体能型”军人,机械化战争需要“技能型”军人,信息化战争需要的是“智能型”军人。信息化战争除了要求军人具备优良的政治素质、过硬的军事素质、强健的体能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外,还需要具备强烈的信息意识,广博的信息知识,很强的信息能力,良好的创新素质。必须解决好人才建设观念滞后、人才来源起点不高、开放培养力度不大、军队自育层次偏低的问题,要采取超常措施,加快人才培养步伐,着力培养复合型的军事人才,智囊型的信息化作战指挥人才,特别是一体化的联合作战指挥人才。

      重任在肩   
      2007年,中央军委决定调我到国防大学任校长,童世平同志任政治委员。9月1日,胡主席亲切接见了我和童世平同志。胡主席在与我们谈话时指出,国防大学办学治校的水平怎么样,主要看能不能培养一流的人才。你们到任后,要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把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突出出来,这是个新课题。带着胡主席的郑重嘱托和殷切期望,我又一次走进了国防大学。和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我是以校长身份到学校任职,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担子沉重。   
      到学校后,我们组织常委一班人反复学习领会胡主席的重要指示,与童政委和其他校领导、大部领导、教研部和系院领导一起,深入分析和研究学校建设发展形势,专门拜访历任老校长、老政委,登门向他们请教,学习研究他们办学治校的经验,认真思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学校建设发展问题。   
      国防大学是1985年在军队体制改革、精简整编中成立的全军最高军事学府。张震老校长在筹备建校和学校成立之初,就组织起草了《关于筹建国防大学的方案》,军委以[1985]139号文件批转了这个方案。139号文件,规定了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训练规模和培训目标,强调以综合性、研究性、开放性为办学特色,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强调以培养政治上合格的适应国防现代化建设和未来战争要求的高级人才为目标。   
      海湾战争爆发后,美军联合作战的实践对我军甚至世界其他各主要国家的军事变革产生了深刻影响。信息化战争初现端倪。时任军委主席的江泽民同志要求全军各级都要深入开展联合作战理论和战法研究,努力提高我军高技术条件下的联合作战能力。1993年,张震校长提出,要按照“培养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合格人才”的总体要求,迅即展开高技术条件下联合战役的研究和探讨,陆续组织编写了《战役军团工作教程》、《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司令部工作》、《联合战役军兵种作战》等系列教材和联合战役作业想定,全面展开联合战役作战指挥教学。   
      进入21世纪,中央军委发出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号召。2003年,学校围绕“信息时代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国防大学、怎样建设新型国防大学”,进行了为时半年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教育讨论,明确提出学校教育要由合同指挥教育向联合指挥教育转型,由培养打赢机械化战争人才向培养打赢信息化战争人才转型。2004年,中央军委[2004]6号文件批转国防大学改革与发展的报告,明确提出“把国防大学建设成为符合时代要求、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和我军特色的综合性联合指挥大学”的奋斗目标。据此,学校对高级指挥人才素质模型和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战略班、指挥员班等各班次的课程和研究生的教育内容进行了整体设计。   
      胡主席指出:人才匮乏特别是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和新装备技术人才不足,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军事斗争准备的瓶颈,必须采取超常措施加以解决。这一论断,为军队高级指挥人才培养进一步指明了方向。2005年,国防大学遵照胡主席的指示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展开了“更新教育理念,推进教研创新”大讨论,进一步理清了思路,围绕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与教学科研创新。2006年,赵可铭政委率专家教授代表团访问土耳其、埃及,重点考察了解外军院校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政策制度、经验做法等。在向军委、总部呈报的出访报告中,提出了加强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的意见建议。胡主席和军委其他首长分别作出重要批示和指示。胡主席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问题。军委徐才厚副主席亲自组织四总部机关与国防大学领导和专家进行专题研究,形成了一系列关于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的研究报告,对我军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   
      国防大学以此为契机,专门召开教学科研工作会议,按照培养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的要求,对教学科研进行了重新设计,全面改革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国防大学的教学科研开始向培养联合作战指挥人才聚焦、转型。   
      2006年12月,国防大学召开校党委四届三次(扩大)会议,专题研究聚焦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问题。马晓天校长明确提出,要在受训对象、教学时间、培训目标、课程设置、技术装备、教研队伍建设上向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聚焦,学校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就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改革进行全面探索。

      “从这里走上战场”   
      2007年,经党中央、中央军委批准,国防大学开展了纪念国防大学建校80周年系列活动。12月7日,胡主席在郭伯雄、徐才厚副主席陪同下,亲临学校参加纪念活动。胡主席明确指出,80年来的实践证明,培养造就大批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军事人才,是我们建军、治军、强军的基础性建设和关键所在。   
      新一届校党委班子,认真贯彻落实胡主席重要指示,系统回顾总结国防大学的历史,反复学习毛泽东、刘伯承、徐向前、叶剑英、张震等老一辈革命家、军事教育家办学治校的成功经验,深入研究新时期办学治校的特点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系统筹划学校建设发展特别是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问题。   
      我和童世平政委,多次与教研人员座谈,研究教学科研改革问题;多次与战略班、指挥员班学员座谈,了解学员对教学科研的期望与需求。我带着机关的同志先后到空军指挥学院、海军指挥学院、第二炮兵指挥学院、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南京陆军指挥学院、装备技术指挥学院、武警指挥学院等8所院校调研。同时组织教研干部就军事斗争准备的重大现实问题和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问题到四个战略方向进行深入调研。形成了一批调研成果,明确提出了推进学校建设发展的战略思想。这就是以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深化细化为重点,以教学改革、科研创新为动力,以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建设为保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学校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按照这一战略思想,在校党委四届四次全会上,我们明确提出了“从这里走上战场”的人才培养战略。即“以国防大学为起点,以战场为终端,以培养为纽带,以能力为核心,以打赢为标准”,将课堂与战场、需求与能力、目的与途径、眼前与长远联为一体,统一于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之中。为此,学校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   
     一是整合教育资源,将课堂向社会延伸。充分运筹社会教育资源,为人才培养服务。我们提升了周五学术报告层次,拓展现地教学范围。将周五学术报告的报告人定位在国内外、军内外重要领导、知名专家、著名教授层次上,每年邀请近100名高层领导和知名专家来校作报告,增强报告的学术性和权威性,拓展报告的信息量和覆盖面。建立了10多个京外现地教学基地和30多个环北京地区实践性教学点,每年组织高级干部学员到国外考察、到全国各地考察调研和参观见学,请省部级领导作政治、经济、外交等报告,开阔学员视野,提升教学品位和层次。   
      二是直面部队现实问题,将课堂向部队延伸。组织专家教授走出去,实施蹲点式调研,了解部队实际和需求,突破“单向通道”;与海空二炮部队、重点建设部队、担负作战任务部队进行联教联训联演,突破了“课堂壁垒”;把教学嵌入部队训练,实现理论与实践、课堂与战场的对接,突破“围墙意识”;建立教学基地,组织学员现地教学、参观见学、观摩装备,实现开放式教学,突破“封闭意识”。学员在海洋深处的战舰上,在大漠边关的训练场,在联合演习的“中军帐”,练指挥、练谋略,联合作战指挥能力显著提高。还聘任一批海空军二炮部队的退休老将军当特聘教官,引进军兵种将校军官当教员,聘请部队高级指挥员任研究生导师,组织学校与部队双向代职任职,形成了与部队合力培养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的教学新机制。   
      三是开展校际合作,将课堂向军内外院校延伸。目前我军院校教学条块分割,没有形成初、中、高级衔接递进的培训机制。军事教育“统”得不够,教育资源“合”得不够,教研人员“活”力不够。这三个问题是当前制约院校建设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我们注重在“统”、“合”、“活”上做文章,先后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军事科学院等军地院校签订联合办学的协议,加大与中国浦东、延安、井冈山干部学院衔接式教学力度,还与美国国防大学、日本防务学院等多个国家的国防学院建立了校际联系,拓展了军内外甚至国内外院校合作范围,形成了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的良好局面。   
      四是开展模拟训练,将课堂向虚拟战场延伸。组织学员以“角色”身份,充当红蓝军指挥员,在作战实验室进行对抗模拟演练。在虚拟战场中,指挥千军万马,纵横陆海空天电磁战场。大屏幕上坦克飞驰、舰船击浪、战机翱翔,炮火轰鸣,逼真的训练实践,使学员在没有硝烟的战场得到充分的磨炼和历练。为满足训练需要,学校先后研制开发了战略战役模拟训练系统,实现了想定作业的军标标绘、文电通信、决策辅助、战役计算、结果评判等多项功能,建成了国内唯一能够进行涵盖全部军种的大规模联合战略战役对抗演习的重点实验室。   
      五是强化能力训练,将军事理论向实战延伸。不久前,在某战区进行的信息化条件下联合反空袭战役演习中,国防大学部分学员以参战者身份进入角色,在演习实践中体会、验证、深化和提升课堂所学的理论,形成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和良性互动。近年来,学校每年组织学员参加战区部队军事演习,与海空军和第二炮兵部队进行联教联训联演,既使教员亲身体验未来信息化战争的本质要求,吸纳部队训练和战法上取得的成果,及时融入教学;又通过演练直接检验学员理论学习成果,使理论学习和教学活动更加贴近部队训练实际,贴近实战应用,进一步提高学员运筹帷幄、果断决策和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指挥能力。
      目前,国防大学培养的战略班、指挥员班学员和军事学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等一大批具有联合作战指挥能力的高级指挥学员,走向军事斗争准备主战场,走向军队建设第一线,为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发挥着重要作用。据统计,目前全军95%以上的军以上指挥干部是经过国防大学培训的;我校基本系、进修系毕业的学员大多担当起了军师旅团的军政后装重要领导职务。每年有30余名地方省部级领导干部在国防大学接受培训。我校培养的博士硕士毕业生中有400多名担任军师旅团指挥员。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的“我军未来的军长、师长都应是硕士、博士”的设想正在成为现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