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手机版
  • 微博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快捷导航
    查看: 4584|回复: 0

    安徽省潜山县古代著名人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28 15: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左慈
      左慈,字元放,东汉末年庐江郡(今潜山)人,方士、大魔术师。《后汉书》称他“少有神道”。旧方志说他在“天柱山中精思学道,得石室中丹经”。潜阳十景之一的“丹灶苍烟”,就是他当年修道炼丹之处。
      左慈曾随曹操为军吏,常在酒宴中玩魔术摄取菜肴取乐。传说:一天,曹操宴请宾客,席上命左慈摄取苏州松江鲈鱼来,左慈让侍从拿一个盛着水的铜盆,持竿饵垂钓盆中,倾刻便钓出一尾。曹操大喜,命他继续取些来,说:“今日让大家尝遍。”他就连钓连得,鱼身长都有三尺多,满座皆惊。曹操又命他拿些四川生姜来调味,他说:“这也可得。”话音刚落,便把四川生姜摄来。
      一次,曹操率士大夫百多人出近郊,左慈手持醇酒一壶,肉脯一斤,自饮自嚼,百官都随之醉饱。曹操奇怪,派人到街上酒店查看,都嚷丢失了酒脯。曹操怒,命将左慈收监,要处死他。于是,左慈大展魔术天才,或钻进墙壁,不见踪影;或出现在街上,有人来捉,便把一街人都变成自己一个模样。曹操无可奈何。后又在阳城山头相遇,曹操命人追捕,左慈走进羊群,又不见踪影。曹操知不易逮获,假向羊群宣告:“不再杀你了,只想试试你的法术而已。”忽见一老羊象人样站立谢恩,人欲猛扑,羊群全变为人立老羊,莫知谁是。曹操只得从此罢休。后,不知所终。
      王蕃
      王蕃(227—266),字永元,三国吴庐江(今潜山)人。始为尚书郎,去官。孙休继帝位,出为所用,官至散骑中常侍,加驸马都尉。曾出使西蜀,蜀人称其能,还为夏口监军。孙皓称帝,复入为常侍。为人高尚洒脱,不拘细节,耿直不阿,敢于直谏,曾名重一时。孙皓凶顽残暴,蕃每直言触之,因有杀蕃之念。甘露二年(266年),皓在大宴群臣时,假言蕃酒醉失仪,予以惨杀。时年39岁。
      王蕃精通数学和天文学。自《晋书》以后,历代史书的《天文志》中,大都转载了他的考度论说。他根据张衡“浑天仪”学说和亲身观察天象结果,重制浑天仪,并写了《浑天仪图记》,分周天为365.25度,立黄道与赤道交角为24度(现测定交角为23.5度)。他还修改了张衡的天文数学,特别是修改了过去圆三径一之说,求出圆周率为3.1555,比刘徽的3.14较大,比张衡的3.16稍小。他的浑天仪以3分为1度,圆周1.095丈,比张衡的灵巧方便。他中年被害后,吴丞相陆凯说:“王蕃之死,郡内伤心,有识悲悼。”
      张镇周
      张镇周,隋、唐交替时舒州同安郡(今潜山)人。本是隋朝大将,唐武德三年(620年)十月降唐,授左武侯将军。
      四年(621年)八月,以淮南道行军总管镇抚南方,后改任舒州总管。六年(623年)三月、六月,先后在洪、宣两州击败反将张善安、陈当世。七年(624年)二月,改大总管为大都督。八年(625年)正月丙辰,又以寿州都督调为舒州都督。
      舒州是他故乡,张镇周返州之日,先不去任所,命人买置很多酒菜,脱去官服,在故居中招饮旧时亲朋,开怀叙旧,盘桓了l0天,并分赠金帛,然后向大家哭泣告别,说:“今日镇周犹得与故人欢饮,明日则舒州都督治百姓耳。礼隔,不得复为交游。”此后,亲朋故旧违法,无一徇情,州内秩序肃然。
      曹松
      曹松(830—903),字孟征(或梦征),晚唐舒州(今潜山)人。早年,家乡战祸频仍,曾在建州、洪都等地避乱多时。屡考不第,到昭宗天复元年(901年),年届古稀,方同王希羽、刘象、柯崇、郑希颜四老者一起考中进士,时称“五老榜”。那时,国难新平,皇家为笼络士心,诏令“新及第进士中,有久在名场,才沾科级,年齿已高者,不拘常例,各授一官。”曹松因此得授秘书省正字。
      曹松毕生苦读,诗学贾岛,铸字炼句,深得幽旨。著《曹梦征诗集》3卷,《全唐诗》编作2卷,计诗130多首。他因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深知民间疾苦,故其诗作,有与人民气息相通之处。如《商山》“垂白商于原下住,儿孙共死一身亡。未得木弓长离手,犹与官家射麝香”《己亥岁二首》之一的“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问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至今仍脍炙人口。他曾以《碧角簟》为题,描述其时舒州竹席的做工精巧与凉爽宜人,诗曰:“细皮重叠织霜纹,滑腻铺床胜锦茵。八尺碧天无点翳,一方青玉绝纤尘。蝇行只恐烟黏足,客卧浑疑水浸身。暑日不教炎气入,满堂秋色冷龙鳞。”《唐书艺文志》、《唐诗纪事》、《全五代诗》及《文献通考》等,都录载了其人其诗。
      王罕
      王罕,字师言,宋相国王珪之叔父,本成都华阳人,后定居舒州(今潜山)。
      因父、祖为官泽荫,王罕得任宜兴知县。宜兴多湖田,县民常受涝,请求免赋,灾情轻重难以平察。王罕上任后,即到各处查勘,就地势高低测绘成图。第二年,呈文一到,按水位,依地图,圈定可免与否,民众皆服。范仲淹曾奏请各地遵行此法。西方用兵,年年征收箭矢,富户多囤积居奇,牟取暴利。王罕禀告上司,动员该县百姓,多方筹款,按每年数量,加倍购足,抵制了富家盘剥。其他州郡,相继仿此做法。
      王罕理政有功,后被召入京城任户部判官,又调任广东转运使以及潭州知州。
      王罕为政,顺适民情,不滥施威罚。知潭州,有一精神失常妇女告状,语无伦次,拒之则大骂。前任知州曾多次将她赶走。王罕谅必有缘故,趁她清醒时独自委婉询问,得知她不曾生育,夫死后,被妾与其子所逐,愤极致狂。于是,王罕判治此妾与子,还她份内应得财产,病即痊好。州民传为神明。再后,知明州,以光禄卿卒,享年八十。
      王琪
      王琪,字君玉,宋相国王珪从兄,王罕之子,庆历进士。
      王琪任江都主薄时,上时务十二事,得仁宗嘉许,调入京城任馆阁校勘、集贤校理。仁宗设宴太清楼,命所有馆阁臣作《山水石歌》,琪作独得褒奖。任舒州通判时,岁值饥荒,州官奏请开国仓济赈,迟迟不见朝廷批复,想先用公租作垫,却无人担当责任,王琪挺身而出,使州民得救于水火。
      其后,王琪调任复州知州、开封府推官、直集贤院、两浙淮南转运使,又改修起居注,知制诰等。因受命出使,中途感疾折回,谪为信州团练副使。很久,才以龙图阁侍制知润州,调江宁府。江宁府原多火灾,谣传鬼神作祟,人不敢救。王琪觉得其中有诈,便召集厢逻人员,拟订捕奸奖赏办法,作案者被擒,火患遂息。随复知制诰,加枢密直学士,调任邓州、扬州知州,入判太常寺,又出知杭州,复为扬州、润州知州。仕终礼部侍郎。
      因生前政绩昭著,卒时,宋王朝命真、扬地二州安排军卒守墓。卒年七十二,墓葬真州(今江苏仪征县附近)。
      著有《王琪诗》20卷,录载于《宋史艺文志》。
      王珪
      王珪(1019—1085),字禹玉,祖籍成都华阳,随叔父王罕迁居舒州(今潜山)。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王珪中进士甲科第二名(榜眼)。初任扬州通判,后入京都修起居注,又进知制诰等职。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兼任端明殿学士,得赐盘龙金盒。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拜参知政事;九年(1076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改行新官制时,超授银青光禄大夫,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丰八年(1085年),因请立哲宗为太子,进金紫光禄大夫,封歧国公。同年五月,卒于位。宋王悲痛,罢朝五日。
      《四库全书总目》录载了王珪《华阳集》60卷,并介绍说:“珪少掇高科,以文章致位通显,不出国门而参预大政,词人荣遇,盖罕其比”;“其文章博赡瑰丽,自成一家”,“揖让于二宋之间,可无愧色。王珪、谢及、陆游、杨万里等往往称之,殆非虚美”。
      王珪为宋王朝起草诏书历18年,时间最长久,重大典策多出其手。欧阳修读其所草仁宗立皇太子诏,叹曰:“真学士也。”著有《宋两朝国吏》120卷、《在京诸司库务条式》130卷、《宋六朝会要》(章得象编,王珪续)、《王珪集》100卷,书目录载在《宋史艺文志》中。
      自熙宁以后,王珪居宰相职16年,一贯顺承帝意,明哲保身,因有“三旨(取旨、领旨、得旨)相公”之称。
      王珪有三子,名仲修、仲山、仲嶷。仲修登进士,仲山为临川牧,秦桧是其子婿。仲嶷有风采,工词赋,政和末年为中大夫,曾任会稽太守、袁州知州。
      李公麟
      李公麟(1049—1106),字伯时,宋舒州人,据考,即今潜山人。元祐六年(1091年)进士。先任南康长垣县尉和泗州录事等地方小吏。后得陆佃推荐,入京为中书门下后省删定官、御史检法。
      李公麟诗、书、画兼长,尤以绘画见称。始学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吴道子及前世名手佳本。随后,集众家之长自成一格。评者说他“鞍马如韩干,佛像如吴道子,山水似李思训、韩滉,潇洒之处似王维”,誉他为“宋代第一画家”。他习惯白描,融现实与浪漫于一炉,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特殊地位。据《宣和画谱》载,宋时,御府收藏他的画作有107件。八国联军中,英人盗去了他的《九歌图》。现存李公麟的真迹《五马图》,上有黄山谷题字,流传在日本。还有《临韦偃牧放图》,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李公麟官位不显,但其艺术风采却膺重一时,王安石、苏东坡都与其非常友好。岳珂《桯史》说:“元祐间,黄(山谷)、秦(少游)诸君子在馆。暇日观画,黄出李龙眠所作《贤己图》……相与叹赏,以为卓绝”。
      李公麟爱画成癖。元符三年(1100年)因病归隐龙眠山,卧床不能起,“犹仰手画被,作落笔势。家人戒之,李公麟笑曰:‘余习未除,不意在此’”。
      李公麟父亲是一位收藏家。李公麟自己也有古董癖,闻一妙品不惜以千金购置。因此,他精于考古,能识夏商以来的钟鼎彝文,曾著《古器图》,后世考古,多凭此鉴别。绍圣末年(1098年),朝廷得一玉玺,群臣不能辨其款识,定其时代。公麟说:“秦玺用蓝田玉。今玉色正青,以龙蚓鸟鱼为文,著‘帝王受命之符’,玉质甚坚,非昆吾刀、蟾肪不可治,雕法中绝,真李斯所为不疑。”众人无敢辩驳,遂成定议。
      李公麟与弟公寅、公权同年登进士第。后,又都隐居于桐城龙眠山,史籍惯以“龙眠三李”称之。
      朱翌
      朱翌,字新仲,自号潜山居士,宋舒州(今潜山)人。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进士。
      朱翌初任溧水主簿,南渡后,为秘书监中书舍人。预修《徽宗实录》,翌删润功最多,文章显重一时。秦桧以朱翌为赵鼎羽党,将其贬至韶州。在韶19年,他倡明理学,使粤东大化。秦桧死,他应召入京充秘阁修撰,后又知宣州,移平江府。仕终敷文阁侍制。定居于今宁波,以省事老人自居。
      朱翌著述甚多,有《潜山集》3卷、《猗觉寮杂记》2卷、《朱翌集》45卷。其书目,《宋史》、《永乐大典》都予收录。《四库全书总目》的“潜山集”条下说:“翌父载上,尝从苏轼、黄庭坚游。翌承其家学,而才力又颇富健,故所著作有元祐遗风。集中五、七言古体,皆极跌宕纵横;近体亦伟丽伉健,喜以成语属对,率妥帖自然。陈鹄《耆旧续闻》、刘克庄《后村诗话》、王应麟《困学纪闻》,皆采其佳句,盛相推挹。盖其笔力排,实足睥睨一时。”又在“猗觉寮杂记”条下写道:“其引据精凿者,不可殚数。在宋人说部中,不失为《容斋随笔》之亚,宜迈序之相推重也。”当代《中国人名大辞典》载:“朱翌,名山胜景,游览殆遍。有《湘江集》。”今安庆市图书馆藏有《潜山集》旧本。
      吴棫
      吴棫,字才老,宋舒州(今潜山)人,宣和六年(1124年)进士。
      吴棫应召入试馆任职不就,因而放浪多年,娶孟仁仲妹为妻,落魄中依附为生。绍兴中,方得授太常丞,适逢仁仲由建康调帅浙东,奏表含有讽刺之意,诏令分析。仁仲多次嘱才老代其草疏力辩,方获轻责。秦桧认为仁仲久弃笔墨,疏章必由他人所写,乃密查代笔之人。知情后,贬才老为福建泉州通判。终于任上。
      吴棫一生著作甚多,《宋史》录有《稗卷》(《书稗卷》)13卷、《毛诗叶韵补音》10卷、《续解楚辞释音》10卷、《论语指掌考异》1卷、《说例》1卷、《韵补》5卷的书目。《四库全书总目》的“韵补”条下说:“棫音《诗》、音《楚辞》,皆据其本文,推求古读,尚能互相比较,粗得大凡。故朱子有取焉……自宋以来,著一书以明古音者,实自棫始……后来言古音者,皆以此而推阐加密”。
      刘源
      刘源,字叔清,宋末淮西野人原(今潜山野寨)义兵长。
      咸淳元年(1265年),刘源奉地方将领之命,组织义兵,联络山寨,抵御元兵南侵。他按农事特点驭众,春则放归耕种,冬则聚合整训,亦农亦兵,井然有序。配合朝廷命军,保障乡民安居达十年之久。咸淳末,统制宁宗达为刘源勒石于天柱山西关寨,记述了他的功绩。
      德祐元年(1275年),宋安庆知府范文虎降元,元将相威镇压了野人原农民义军。刘源转入地下斗争。景炎二年(1277年)春,文天祥兴复军局部有进展,刘源与太湖义民张德兴也举义旗复兴亡宋,司空山傅高举兵响应。刘源又建寨野人原为犄角。五月,闻安庆守城军少,相约攻取,但因泄密,未能成功。于是,合兵转奔湖北,夺得黄州、寿昌军,承用景炎年号,以示反元。元贾居贞令湖北宣慰使郑鼎带兵拒之。刘源随从张德兴遇鼎于樊口,相战,鼎败坠水死。
      同年八月,元将昂吉儿率部征讨,先攻刘源寨不克,便移兵袭破司空山。黄州、寿昌军复陷。刘源自知力量悬殊,率义兵踞守天柱山诸关寨,元兵屡次围攻,都被刘源出奇制胜,杀伤甚众。自至元十四年至十六年(1277—1279年),艰苦卓绝,奋战三载。后刘源闻陆秀夫负帝昺投海死,眼见宋室兴复无望,不胜悲愤,遂与元兵力战而死。
      刘源死后,元兵割其首级“函送报功”,乡民们为寄托哀思,用檀木配制假头,安葬在百花崖下,修墓立碑,世代祭扫不衰。明宣德七年(1432年),追封刘源为“护地大王”,并命就墓地建庙宇。成化三年(1467年),迁庙于刘源的故里彭家岭,改称“大王庙”(今圯)。
      徐桂
      徐桂,字子芳,号秋亭,潜山人。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进士。
      徐桂初任东昌府司理,擢升刑部主事,后历官员外郎。他处理案件,以事实为据。遇有疑案,必追查根由,不少冤民得获平反。
      因政绩显著,升郧阳知府。郧阳有僧人心术不正,寺庙中暗设机关,很多良家妇女失身受害,有的导致家破人亡。因僧人素与官府有往还,几十年告而不发。徐桂得知此情,亲自赴寺缚主僧勘问,查明实情后,处死作恶僧人,焚毁该寺庙,其患遂得根除。但后来竟因此遭谗罢官。
      徐桂罢官后,归隐潜山白云崖筑室著书,有《丹台集》20卷、《郧台志略》9卷传世,书目录载于《明文》、《钦定文献通考》及《四库全书总目》中。
      徐桂久有文名,在郧阳与抚治王世贞相友善。旧志云:“世贞有记交游诗四十韵,徐桂与皇甫汸,莫如忠、梅鼎祚与焉”。
      金燕
      金燕,字尚宾,潜山人。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进士。
      金燕任浙江桐乡县令时,因地处海滨,无城,海寇猖獗,县民惴惴不安。他到任后,即竭力创置城垣,寇至恰城成。海寇环攻40余日,他指挥若定,寇不敢近。退遁时,他又设奇制伏,全部追歼之。报功之日,他不以功自居,躬让当道。
      总兵胡宗宪率兵防海患,威倾一时,其幕客某欲得桐乡县衙中古柏,屡催砍伐,金燕坚持不可。谒见中,胡以迟误军机相责,金燕抗辩不屈,及见幕客在屏后窥视,便正色斥道:“鼠辈敢如此,我将奏汝!”不行礼便去,胡转而为之改容,下阶抚慰,伐柏事乃息。
      金燕因政绩优异,升为礼部给事中,后因参奏严嵩误国致边防守懈事获谴,谪为夷陵判。随又升贵溪县令,到职月余即致仕归。当道疏请留任,不待批示即去。
      金燕与海瑞为考友,十分友善。海瑞操抚南都,金燕寄书勉以十事,有“天地生才难,朝廷得人难,英雄得路难”等语,勉瑞“百尺竿头更为进步”,得瑞还书答谢。
      隆庆改元(1567年),台省交章推荐,起为永康县令,随又升太仆丞,改尚宝丞,不久因病归。万历初,两经特旨起用,俱不奉诏。
      金燕前后为官仅6载,而优游泉石达20余年,他非大利病,大兴创,足迹不到公庭。出门仅一骑一书童。与人语,必举忠孝,尤以利人济贫为心。旧志载:“考燕生平,杂见于史乘者不可殚述。或高风烈,或表端方,或扬清介,大略严气正性,清修绝俗耳。茅鹿门称为‘吾道干城’,海瑞谓为‘三代以后一人也”’。
      金燕年六十四卒于家,桐乡人设位供名宦祠,邑人为入乡贤祠。所著有《谏垣遗稿》及《万历(丙戌)潜山县志》。
      徐尧莘
      徐尧莘(1545—1620),字汝聘,号宾岳,潜山人。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二甲二十七名进士。
      徐尧莘初授户部主事,主榷寻阳。壬辰(1592年)升湖广永州知府。任中“鞭扑不施,郡民大化”。父死服孝后,补衡州知府,转调荆州。
      中官陈奉开矿沙市,以圣旨在手,“掘冢瀦室,道路以目。”徐尧莘婉转周旋,约束陈奉随从,不使肆意扰民。
      大帅刘调数省兵马出战,兵过荆州,民多远避,差拨无人,徐尧莘亲领僚属奔走操劳,使州内免受遭踏。神宗嘉其劳苦,赐予银巵。
      辛丑年(1601年)徐尧莘升辽阳兵备副使。因得民意,上台题任上江防道。癸卯(1603年)又升广东岭南道。丁未(1607年)补山东粮储参政,“厘弊苏民,远近戴之”。旋升广东按察使,广西布政使。
      后因与上司不协,徐尧莘辞官归里。在服母孝期中,乙卯年(1615年)捐资修复西门塔。丁巳年(1617年)起复时,为乡邑上《蝗灾疏》,使获减当年漕赋。殁后祀乡贤祠。
      常大忠  魏其瑸
      常大忠,号二河,山西交城县人。顺治三年(1646年)乡试第一(解元);九年(1652年)中进士;十六年(1659年)授潜山县令。
      明、清抗争方定,兵火毁了全部亩册。县民有的耕不税之田,有的纳无田之税,不经丈量,不能合理负担。常大忠亲自规划区界,制定细则,严饬属下,秉公测丈。经常自带二三民夫,背负丈具、粮米,巡回检查,足迹遍于全县。多在寺庙借宿、作炊,不扰乡民。遇有交错复杂处,必反复丈量再三,力求公平而后止。执事人恐其不招自来,无一人敢敷衍徇情。后,征收 公粮,常大忠又按收割期先后,分里立限,不经追呼,“民输恐后”。
      任期中,他亲勘地形,过吴塘堰五里筑新堤,起新闸,还堰于两河冲口,曾一时便民灌溉。他又为首捐输官俸,创清时第一代书院——三立书院,致力培育人才。
      常大忠任潜山县令5年,公平执法,不徇私情,顺治十八年(1661年),他自撰一副法堂楹联:“赃官贪婪,将图富也!孰知子孙不贤,以一掷弃千金,枉自遗百年唾骂;良吏清操,岂徒名哉?实痛小民疾苦,守三年如一日,难尽保万姓平康!”康熙元年(1662年)又为黄土仓撰一楹联:“不免催科,须知颗粒皆民命;何能抚字,但恤涓埃亦惠心。”联语间饱含约己爱民之心。
      康熙二年(1663年),常大忠升保定府同知。离任时,“攀辕号泣者,络绎于道”。
      魏其瑸
      魏其瑸,字灿如,号朴庵,顺天大兴(今北京附近)人。雍正元年(1723年)进士。
      乾隆二年(1737年),魏其瑸任潜山县令。在任8年,兴利除弊,为政清廉。也曾撰一联语:“贪亦何难,只凭天理照来,这般作孽钱,剜肉医疮,怎叫子孙受用?酷真不可,须把良心勘去,那个无情棒,敲肤挟髓,枉担父母称呼!”自警警人,刻意良深。
      旧志称:“潜人士称颂贤父母者,必曰:‘前有常公,后有魏公”’。
      陈延
      陈延,字霞伯,明末清初人,少年以心灵手巧受人称道。对各种艺术佳作,见后仿制,无不酷肖。尤精于篆刻。因右臂早年断折,一切书画皆用左手,苦练不辍,挥毫不逊于常人。
      兵乱中陈延侨寓南京,后又迁居芜湖,与萧云从并称“画苑二妙”。著有《孤竹诗集》,录载于历代省县志中。
      孙式玉  孙越
      孙式玉,字招一,号衡南,清康熙已丑(1709年)武科进士。
      孙式玉初任广东惠州府守备,恤士卒,勤训练,有贤能声。不久,统五营公事,超擢韶州府游击。又升肇庆府参将,兼署副将,管辖瑶疆,调度尽合机宜。受命督造高州、始兴、南雄等县城,宽严并济,未伤民命,不误限期,各县都勒碑纪绩。
      雍正乙卯(1735年),孙式玉护广东布政司印监试文闱;出师征古洲,管理军需、差校、记功。又署本标中军副将,兼惠州副将。乾隆元年(1736年)授骁骑将军,后补湖广提标中军参将,以功题署镇筸镇总兵。
      孙式玉统兵,与士卒共甘苦,士卒皆乐于听命,攻之则克,镇之则安,所到皆畏威怀德,纪绩留碑。后以养亲告归。卒年七十。
      孙越,字再超,号柱麓,先于其兄式玉三年——康熙丙戌(1706年),登武科进士第。孙越先补广东督标左营守备,以廉能委署本营参将。雍正四年(1726年),任黄岗都司。第二年,委署南澳右营游击。南澳是边陲岛县,向无文职令丞,刑名钱谷,都由游击兼治。孙越到任数月,兵民感戴。十三年(1735年),补授连阳营游击。乾隆元年(1736年),授怀远将军。四年(1739年),委署三江协副将。他三任粤东,文武兼修,寇盗不兴,民情安定。后随兄告养归里,15载足迹不履公庭。卒年七十四。
      式玉与越,兄弟进士,媲美南疆,极一时之荣。
      刘孙氏
      刘孙氏,清康熙武举孙进女,即进士孙式玉、孙越侄女,嫁与刘斯极为妻。
      氏母家既贵且富,显赫一方,而氏却俭朴如出寒门。出嫁时婆母已故,氏孝养刘父竭尽媳道。每逢时节,必备祭仪追悼婆母,以慰刘父哀思。夫斯极于乾隆七年(1742年)即补弟子员,到二十七年(1762年)乡试始登贤书。20个春秋,氏一灯纺绩,内外操持,力佐夫读,无丝毫懈怠。斯极赴京都应试,刘父身染重病,氏侍汤奉药,几乎废寝忘食,直到斯极回家。刘父死后一年,斯极亦病故,氏以子尚年幼,无严父约束,易染嚣市恶习,毅然迁居乡村,劝其力学,不废先业。时人赞氏:“不惟秉性孝慈,治家严肃,殆处闺中而有远虑者也。”
      熊会玜
      熊会玜,字公玉,一字集庵。清代乾隆初年补郡庠生。
      最初,熊会玜在代任上海县典史时,有县民聚众拦江网,知县褚菊书带人拘捕,乘舆被毁。巡道会同游击将军率兵前往现场围歼。适逢熊会玜办事回县,闻县民已聚集千人准备抗击。为免杀无辜,他请求只身前去调停。巡道许之,民众本已大哗露刃,见只一官一老役前来,故稍平定。熊会玜晓以利害,许以不死,民众为之感动,为首者主动随熊会玜进城求缚,事态乃息。
      熊会玜在任崇明县丞时,办赈有异绩,巡抚邵基上本推荐,得受朝廷召见,首开知县以下可被召见的先例。召见后,即补宝应知县。宝应有恶俗:儿媳与婆母不睦,动辄自缢,母家趁机聚哄,纷扰难平。高峰时,日报数例。前任县令苦不可止。熊会玜首以止此为亟务,得报,果断处之,患遂以除。县民传颂。熊会玜又率民筑尹公堤,后人得利甚久。
      丹徒县繁剧难治,熊会玜以廉能调往。任职8年,治绩卓异。乾隆帝十六年(1751年)南游,特赐《北固山》诗一首,怀宁知县嵇璡同时受赐,荣耀一时。刚到任时,布政司清理田赋积欠,丹徒例应收监800余人,熊会玜拘而不禁,疏导补交。赋既无欠,民且感恩。不久,获两次特别擢升,官至徐州知府。
      潜山举人周冕,先曾与熊会玜同知徐州府事,后调扬州通判,挪用府中公款。赔款则可减刑,否则即予论死,熊会玜知有人欠冕重金,但因冕在江都系狱,其人矢口否认。于是,熊会玜函请江都知县放出周冕,收金偿欠,冕刑因而得减,而熊会玜却因此事违例遭罢官,可他毫不介意。总督尹继善嘉其笃行,力予疏荐,补苏州船政同知,又因舵杆不合格被免职。
      熊会玜所任郡县志书,皆载有其政绩。
      郭益燕
      郭益燕,字申如,清乾隆年间义民。
      郭益燕平生好捐施,有渡阻隘路,则尽力捐资修建,方便行人。仅据乾隆《潜山县志》择其大者录载,捐建桥梁即有六处:县西门外的西门桥,县东十五里的沙河桥,县东门外的东门桥,县南四十里的黄土仓桥,县东三里的崩河桥,还有西溪馆桥。
      除西溪馆桥外,其余五桥修建,都有时可稽。前后37个春秋,几无暇年。抚军张某,曾赠“志行不群”匾旌表;知县倪廷模、安清翰等,先后三次赠予“义洽征人,功高济物”、“利济为心”、“存心利物”等纪赞实录。
      此外,郭益燕还捐修文昌阁,倡刻丹桂籍(专记科举考试及第人姓名的册籍),鼓励后生力学。助建慈善团体体仁局、西泽局,从事赈饥、扶困、助埋。老迈时仍义行不衰,享年七十八。
      张必刚
      张必刚(1708—1792),字健夫,号立斋,清县内南郊人。康熙时,出生于读书世家。雍正十三年(1735年)中举。乾隆元年(1736年),登进士第。后此五年(1741年),授广东澄迈(即今海南岛上)知县。任中,严束吏役,不使侵渔县民,勤于听断,案无积牍。暇时,则深入士民,以敦品励学相劝勉,“期年而俗大变”。
      张必刚生性伉直,好读书,无意宦海竞争,5年内,四次以亲老为由辞职。乾隆十年(1745年),获准解组归家。此后,则伴亲课子,辅导兄弟,力攻经术,专心著作。有《三礼会通》2卷、《浚元书》16卷,被收入“四库”。
      张必刚文冠一时,名噪一地,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与游端友合作纂成清朝第三代《潜山县志》。志中录存的《虎头崖寺题壁》、《张翔河铭》、《学宫石坊记》三篇文章,至今读来仍觉其感情可触,倜傥难摩。虎头崖石床西边外壁,刻有他亲书“超然物表”4个尺多见方大字,凝重端方,自成一格,游览者观叹不忍即去。
      子,字存中,号潜庵。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拔贡。受父祖影响,对经学很有造诣。有《古学发微》,与必刚《浚元书》“互相发明,而又自立门户”。1773年,乾隆帝遍购海内奇书充文渊阁,被督抚两宪采录汇送“四库”馆。此后省、府、县志,都收录了张《古学发微》、《古学偶编》两部书目。民国9年《潜山县志》修纂后期,曾将其父子遗作汇集成《张氏经学》。现在,安庆市图书馆还藏有该书的重刻本。
      张 “享年不永,仅四十有三而卒”。
      王凤诏
      王凤诏,字奉书,清庠生。家道不宽裕,但能尽礼养亲,友爱诸弟。尤其能勤苦绩学,兵、刑、钱谷及河渠诸书,无不究心钻研。
      王凤诏为泰兴县幕僚时,县内灾情惨重,饥民嗷嗷,县令欲隐瞒不上报,王凤诏力劝据实以陈,后获赈,县民得救。
      王凤诏为闸官,蓄泄得度,有利生产,因擢巨野主薄。累升济宁州判、东平州同知、泉河通判,所到都著贤名。后又升泇河同知,调上南河同知。
      一年,伏汛南下,杨桥大坝被冲,郑州十八堡,中牟十堡皆危急。王凤诏昼夜策划,组织抢救,堡堤终得保全。上级考成,有“老成练达,有守有为”等语,不久奉令监理祥符大堤工程,数十天,目不交睫,以勤劳过度致疾,卒于任所,终年六十六。开封民众为其立碑、祠。
      王凤诏著有《身世格言》24则。
      徐德芳
      徐德芳,字周万。清时县内义民。
      他孝亲睦邻,赋性纯笃。曾买商人童仆,后知其为良家子,有母在,即赠多金令其归养。戚里有贫不能葬者,他典衣襄助。置义山,收埋无主枯骨。他兼知医理,对乡邻疾苦者,常施药周济。一次,赴金陵,路拾遗金一封,原地等候终日,终还失主。卒时,“寿一百一十四岁。妻程氏亦寿至九十”。嘉庆十六年(1811年),邑侯任铨具文详请抚院奏请旌表,诏令给银30两,听自行建坊,予“升平人瑞”字样,并赏给御用缎一匹、银10两,以昭宠赍。
      贺良谋
      贺良谋(生卒年月不详),白水乡茶庄村人。贺氏世居天柱山,良谋从小就炼就攀崖走壁的绝技。他头顶斗笠,脚穿草鞋,腰系麻绳,肩背药布袋,爬遍本省江北、江南和湖北罗田、英山等大山峻岭,采药为生。长期的攀山采药,使他背脊弯曲,人称他“贺驼子”。由于他登山动作机敏灵活,故又有“山猴子”的别号。
      贺良谋积累了丰富的选路攀崖经验。他每到一山,细心观察山势、地形,选择最佳路线,总是一次攀登成功。他创造了竿绳结合的攀登技术,成为他登山攀崖的绝招。
      清,咸丰元年(1851年),潜山久旱不雨。村民到天柱山主峰区祈雨,贺良谋登上天柱峰绝顶,取回“圣水”。咸丰11年(1861年),他绳负清军都统李云麟登临天柱峰绝顶,后又与其弟良佐,并邀同乡郝石匠再上天柱山绝顶,将李云麟题写的“孤立擎霄”4个各直径为6尺的大字刻在悬崖绝壁之上,成为中外游人举目皆惊的一大奇观。李云麟在《天柱刊崖记》中记述了良谋攀登天柱峰绝顶之神功:贺“以手援竿绳,腾身直上,倏如飞鸟。望其两足,著壁如蜻蜓点水,似落不落,瞬息已达石顶。从者咸为咋舌,真绝技也。”
      贺良谋既专事采药,又注重学医。他掌握了医治外伤的很多药方,擅长医治跌打损伤。他自己在漫长的采药生涯中,从未有过重伤不起的事。
      贺良佐(生卒年月不详),良谋胞弟。亦以采药为生,善于攀崖走险。清咸丰11年,他协同良谋等人完成了为李云麟刊崖之奇功。良谋憨厚,良佐聪明。兄弟二人,互敬互爱,磋商技艺。他俩革新的攀崖走险之神技,成为贺氏“传家宝”,代代传袭。
      贺良谋兄弟之后裔贺来滨(1911—1960),亦以采药为生计。他继承祖传技艺,有登山攀援之绝招。民国33年,他偕弟来朝,并邀同乡里石工,一同登上天柱绝顶,将国民党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张淦题写的“中天一柱”4个大字镌刻于“孤立擎霄”四字的上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