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手机版
  • 微博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快捷导航
    查看: 4124|回复: 0

    藏族远古文明和藏族起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7 14:02: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历史综述
      近几十年来,通过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民族学、人类遗传学等众多科学工作者的辛勤努力,藏学研究逐步深入,围绕西藏地方早期历史及西藏古代先民的许多谜团被逐渐破解。其中通过研究血型、蛋白质等多种遗传标记,人类遗传学家得出结论:汉族和藏族同出于共同的远祖。考古学家的研究证明:西藏的多处史前文化即与同期夏文化有密切的联系。历史学家根据大量藏汉文史籍记载也发现,西藏高原与内地在经济、文化及政治等方面一直有着密切的关系。
      远古文明:生灵与灵石崇拜
      对于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来说,海拔4000米是云朵飘浮的天际,而在西藏,它随时会在你的脚下:是一片草场,是一片湖泊,是连绵群山的起点。在这片士地上,一块平凡的石头的落点也会很高。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片雄视着世界的高原又是如此年轻。仅仅在300万年前,它还是一片海洋,是藏文典籍中记载的古特提斯海。印巴次大陆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相撞,形成了地质学上著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而在地球上,从此出现了一片离太阳最近的净土——青藏高原。新中国的考古发现证实了至少在旧石器晚期,高原上便已经有人类生存。新石器时期至早期的金属时代,青藏高原已形成了若干远古文化类型——分布在藏北高海拔地区的猎牧文化群、分布在藏南的农牧渔结合式的曲贡文化群和集中在横断山脉的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卡诺文化群。远古的西藏高原文化比我们今天想象的更为丰富多彩,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形态,使得藏族人民的祖先创造出了体系完整的文明历史。
      蓝天、白云、雪山、草原……这是一片充满诗意的高原,也是一片考验人们生存意志的高原。在世界各民族的原始宗教中,对自然的崇拜几乎是一致的。在西藏,人们深信大自然蕴涵着巨大的神力,不说那处处神山、圣湖,就是一棵树、一块石头,也居住着无所不在的精灵,是它们保佑着信众的平安幸福。这种自然崇拜与神灵崇拜见诸于众多的民间神话、西藏的原始苯教的教义以及敦煌的藏文写本里,融入于藏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延续至今,成为了高原特有的生活习俗和文化艺术。
      用石文化也许能概括西藏远古文明的特点。这些石头中最古老的是来自1亿年前古特提斯海底的贝壳化石。在漫长的岁月中,它们已由洁白变得黝黑。是它们静静地目睹了这片神奇高原的诞生,它们用小小的身躯,记载着历史的变迁。
      西藏多山多石,西藏的远古文明与这遍野的石头难解难分,直到今天,在西藏各地,人们还会津津乐道地给你指点一处处的“让均”。“让均”是藏语的音译,意为自然成形的圣迹。在《西藏民间艺术珍藏》这本画册中,你将看到这些造型各异的天梯、石塔、洞窟中的圣迹……让你不能不感叹大自然造物的神奇,也许冥冥之中,确实有着我们至今还不了解的东西。事实上,在全藏各地难以数记的“让均”中,可分为全天然和半天然两大类。对一些象形的石头进行再加工,使其更接近人们理想中的“让均”,是西藏早期雕塑的一个重要部分。而在这类“让均”代代流传的过程中,人们出于朴素的宗教感情,有意无意地淡化甚至遗忘了它的后期制作部分,使得它的本来面目变得扑朔迷离。
      玛尼石堆是藏区特有的一种文化景观,这种仅用路边轻易可以捡到的小石子来传达信仰、表示敬畏之情和祈求福运的方式,实在是藏族民间宗教文化的一种创造。玛尼石的渊源大抵可追溯到远古的灵石崇拜。早在新石器晚期,在石棺墓葬中就可见到涂有红色的石器,青铜时代的墓葬中则已有黑色的”镇妖石”。将石头赋予灵性古已有之,这个传统一直流传到今日。在辽阔的青藏高原,随处可见这种用石头垒起的祭坛。
      最后,还要提到西藏早期的一种特殊艺术品——天降石(托架),它们实际上是一种早期的小型青铜饰物,与古老的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与历史悠久的西亚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西藏高原的北部文化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具开放性。早在吐蕃时期之前,西藏已经有了自己的灿烂文明,它的金属铸造工艺已经成熟到了可以为人们制作生活必需品之外的装饰品与宗教用品。这些饰品的造型如此古朴、奇特,仅仅用匠心独具来形容都嫌过于简单。在这些小小的青铜饰物上,寄托着藏族先民们多少美好的祝愿。这个热爱诗歌和神话的民族,这个创造了世界上最长的史诗的民族,用他们想象的翅膀为我们带来了一个美好的传说:神的法力化作霹雳射精灵于九层地下,并溶化矿石天然成形,多年后圣物破土而出,佩带在身上可避雷除邪。也许这不是一个可以让所有的人都接受的说法,但藏区的人们都相信,这些特殊的“石头”是来自上天的恩赐。
      事实上西藏早期艺术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善于运用现有的资源进行创造。在物资匮乏的高原,这个以游牧为主的民族,利用动物的骨头磨制骨针,利用牦牛的角制作酒筒,利用动物的皮缝制衣物……他们的生产生活与大自然息息相关。他们的艺术灵感来自草原的给予,来自大地的给予,当然还有雪山、湖泊和蓝天……
      藏族起源传说
      有关藏族的起源众说纷纭,有说是来自印度,是释迦牟尼的后裔;有的以藏族人相貌与马来西亚人相似,而认为应是从马来西亚半岛迁徙而来。然而,在藏族民间广为流传的,则是记载在藏文史书《西藏王统记》中的一段“猕猴变人”的传说。
      据传说,那普陀山上的观世音菩萨,给一只神变来的猕猴,授了戒律,命它从南海到雪域高原修行。这只猕猴来到雅砻河谷的洞中,潜修慈悲菩提心。正在猴子认真修行的时候,山中来了一个女魔,施尽淫欲之计,并且直截了当地提出来:“我们两个结合吧!”起初,那猕猴答道:“我乃观世音菩萨的徒弟,受命来此修行,如果与你结合,岂不破了我的戒行!”那女魔便娇滴滴地又说道:“你如果不和我结合,那我只好自尽了。我乃前生注定,降为妖魔;因和你有缘,今日专门找你作为恩爱的人。如果我们成不了亲,那日后我必定成为妖魔的老婆,将要杀害千万生灵,并生下无数魔子魔孙。到那时,整个雪域高原,都是魔鬼的世界,更要残害许多生灵。所以希望你答应我的要求。”那猕猴因为是菩萨降世,听了这番话,心中自念道:“我若与她结成夫妻,就得破戒;我若不与她结合,又会造成大的罪恶。”想到这里,猴子一个跟头,便到普陀山找那观世音菩萨,请示自己该怎么办。那观世音想了想,开口说道:这是上天之意,是个吉祥之兆。你能与她结合,在此雪域繁衍人类,是莫大的善事。作为一个菩萨,理当见善而勇为,你可速去与魔女结成夫妻。这样,猕猴便与魔女结成伴侣,后来,这对夫妻生下六只小猴,这六只小猴的性情与爱好各不相同。那菩萨化身的猕猴,将这六只小猴送到果树林中,让他们各自寻食生活。 ??
      三年以后,那猴父前去探视子女,发觉他们已生殖到五百只了。这个时候,树林的果子也愈来愈少,即将枯竭。众小猴见老猴来了,便纷纷嚷道:“我们将来吃什么呢!”他们个个摊着双手,模样十分凄惨。那猕猴见此情景,自言自语道:我生下这么多后裔是遵照观世音菩萨的旨意,今日之事,使我伤透了脑盘,我不如再去请示观世音。想到这里,他旋即来到普陀山向圣者请示。菩萨道:“你的后代,我能够抚养他们。”于是,猕猴便遵命于须弥山中,取了天生五谷种子,撒向大地,大地不经耕作便长满各种谷物,父猴这才别了众小猴回到洞里去。众猴子因得到充足的食物,尾巴慢慢地变短了,也开始说话,逐渐变成了人,这就雪域上的先民。西藏自治区是我国藏族文化历史的发源地。考古学材料证明,早在几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西藏高原就有了人类活动,从而揭开了西藏地方历史的序幕。
      藏族起源的几种说法
      藏族自称"博",这一称谓最早出现的时间,学术界迄今尚无定论。
      "博"字较早地见于藏文文献中,与上古的传说有关。关于"博"的来源和含义,学术界也有多种说法,一说是来源于"苯",即西藏地方的古老宗教--苯教。由于当时普遍信奉苯教,西藏地方有"苯之域"的称谓,后来转音为"博域";一说与从事牧业的部落"卓巴"相对应,指从事农业的部落和地区;一说起源于散居的牧民在遇到自然灾害或野兽侵袭的时候,相互呼喊联系的声音,人们在山冈上大声呼喊,发出"噶耶"或"瓦耶"的声音,把这种呼喊称为"博巴",后来逐渐演变为地名。可见,"博"是一个兼有部落联盟和地区内涵的概念,通常指活动在雅鲁藏布江流域的人们共同体。吐蕃王朝建立后,这一概念即作为藏族先民的统称,其内涵也扩大了。"博"字既指民族,又指其政权所及的地域。正如斯大林所说:"民族也和任何历史现象一样,是受变化法则支配的,它有自己的16历史,自己的始末。"每个民族有它自己关于本民族起源的说法,也有其他民族对其来源的说法。藏族同其他民族一样,关于它的起源也有多种说法。典型的有所谓"羌源说"、"南来说"、"猕猴变人说"等等。
      "羌源说",这一观点主要依据古代汉文史料《新唐书》的记载,认为吐蕃是西迁的羌人的后代。
      《新唐书·吐蕃传》记载:"吐蕃本西羌种,盖百有五十种,散处河、湟、江、岷间,有发羌、唐旄等,然未始与中国通。居析支水西。祖日鹘提勃悉野,健武多智,稍并诸羌,据其地。蕃、发声近,故其子孙日吐蕃,而姓勃率野。或日南凉秃发利鹿孤之后,二子,日樊尼,日俘檀。俦檀嗣,为乞佛炽磐所灭。樊尼挈残部臣沮渠蒙逊,以为临松太守。蒙逊灭,樊尼率兵西济河,逾积石,遂抚有群羌云"。《新唐书》明确提出"吐蕃本西羌属",为"发羌"的后裔,同时指出其族属,认为"吐蕃"的"蕃"与发羌的"发"有关,"蕃、发声近,故其子孙日吐蕃"。
      "南来说",认为藏族来源于印度的释迦王系。在佛教传人吐蕃后,一些佛教徒为了扩大佛教的影响,把吐蕃王室的始祖聂赤赞普的出身附会为印度王室血统,说他是从印度逃难至吐蕃的一位王子,被当地人奉为首领。但从人种学、语言学等方面考察,"南来说"只是部分佛教徒、别有用心的政客以及出自宗教心理和政治目的的附会之谈,毫无事实根据和科学根据,纯粹为主观臆造。
      "猕猴变人说"(或称"土著说"),这是流行在西藏民问,并为不少藏族史学家记人史册的一个具有普遍性的说法。著于l4世纪的佛教由籍加《纤中》、《雍仲某教目录》等均对此有记载。如《西藏王统记》里记为:一个被观世音菩萨派到西藏雪域去修行的猕猴正在一块黑色岩石上修法时,受到一个岩魔女的挑逗,并要求结为夫妻。猕猴说:"我是受观世音菩萨点化的修法者,与你成亲,就会破了我的戒行。"岩魔女说,如果不和她结婚,她就会嫁给魔鬼,每日伤害生灵数万,每夜吞食生灵数千,还要生下无数魔子魔孙,危害众生。猕猴两难,遂请之于观世音菩萨,获准与岩魔女结为了连理。
      猕猴与岩魔女婚后生下六个小猴,他们被父猴送到众鸟群集、果木丰茂的森林里,以食野果为生。
      三年后,父猴前去探望,发现它们已经繁衍至五百只,树上果实已尽,他们面黄肌瘦,举手哀号,情状悲惨。父猴于是请求观世音菩萨救助。观世音菩萨答应抚养众猴崽,遂将天生五谷种子撒到地上,使那里长出不种自生的谷物。猴子们不仅可以不受饥饿之苦,而且因为食物结构的变化,身上的毛脱了,尾巴也变短了,慢慢也懂得使用语言,遂变成了人,开始了新的生活。
      这则故事虽然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但是它却揭示了人类是猿(猴)由森林来到平原,食五谷、脱毛发,学会使用语言的演化过程,反映了古代藏族人民对本民族来源的一定看法。"猕猴变人"的传说和其他远古时代流传下来的传说一样不容忽视,为研究藏族族源和古代藏人的生活状况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