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在四川省宜宾市发现一处被世人淡忘了六十年的古代庄园——王氏庄园。
失落的庄园
王氏庄园位于川滇交界处的高县可久镇的群山环抱之中。该庄园曾经占地数十平方里,良田阡陌,溪流纵横,桢楠成林,风景秀丽;山庄的三处建筑群依山而建,中西合璧,风格迥异。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川南古民居活化石。
夏日的一天,我们一行前往考察,来到王氏庄园所在的高县可久镇高岭村。由于王氏后裔散居海内外,又无文字记载,当地民间对王家的发迹史,有众多的传说,王氏庄园的历史只能靠山庄的建筑风格和特点推断。所幸王氏庄园的庄主王正一的古墓尚存,墓志基本完好,有的内容虽然语焉不详,但依然可以从中发现许多来龙去脉。
尘封的家史
王正一的墓园位于黑风岭山腰的坪地上,坟墓为石砌圆形墓墙,墓碑完好无损,为夫妻合葬墓,碑文之一为“皇清例赠修职郎王公讳正一府君之墓”;墓前建有石雕牌楼,该牌楼为四柱双层,青石材料,仿木结构,座南朝北,高约3米,宽5米,中间两柱宽1.5米;牌楼每层均雕刻有五老祝寿等人物故事;牌楼呈品字形向上收拢,正脊为福寿图案,下面一层的正脊上,又各雕有石狮一只,翘首仰望,势欲起跳,惜右边一只已毁殁;牌楼中间两柱前各雕有一只石狮。通过解读墓志,王氏在可久的发端可见一斑:
王正一祖籍湖北黄安麻城县人,先祖在湖广填四川时入蜀,后在庆符县可久乡定居下来。到王正一一代,有兄弟二人,王正一居长,从小聪敏好学,但幼年时命运不顺,屡屡受困,乃投笔从戎,后来家境渐好,官至修职郎。修职郎在清初之前,属文职,正八品,但不是实职,相当于现在的主任干事。乾隆三十年,皇帝决定在绿营中设修职郎,主管军队的钱粮,仍然是正八品,但却是有职有权的领导职务。王正一逝于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其从军的年代,正是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天国起事时期,国家处于战乱之中,石达开一部曾战于长宁、宜宾县一带,最后兵败,全军复殁于大渡河。战争结束之后,朝廷奖励军功,王家从此发达。
中西合璧的古建群
王氏庄园现存八处宅院,保存较为完整且具一定规模的有三处。三庄依山而建,年代由远而近,地势从低到高。位于黑风顶的“大夫第”,为四合院,穿斗木构房屋,典型的川南民居风格,因二进大门上镌刻有“大夫第”而成名。该处宅院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院落布局严谨,窗棂装饰讲究,雕刻精美。可惜“文革”时期,“红卫兵”将不少木刻人物、花鸟破坏。在大夫第后山之上,即为王正一墓园。此处宅院,当是王正一的府第,约建于清同治年间,距今约150年。以正八品的职位称自己的府第为大夫第,多少有在乡里炫耀、光宗耀祖之意。“文革”时,这里曾是高县“五七”干校所在,现为茶厂。
从大夫第沿山路上行不远,远远地看见一片高大茂密的楠木林,这里便是王氏庄园另一处山庄“老房子” 所在。老房子的建筑格局、风格与大夫第相似,规模稍小,但石砌的围墙、碉楼高大厚实,门窗的拱卷式造型有西方教堂建筑的风格,估计是后来增修的,用于防匪防盗。从其主建筑物柱础的风化程度和木柱的朽坏程度看,老房子与大夫第的建筑年代相距不久,距今有一百多年。之所以叫老房子,应是相对于“一把伞”的“新房子”而言。
离开老房子沿山路继续上行,转过山梁,一处规模宏大的山庄映入眼帘,这便是位于“一把伞”的王氏庄园的“望重江东”山庄。该山庄由一座上下两层、城堡式的四合院和两侧耳房以及石砌围墙、院坝、碉楼组成,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有大小房间近百间,窗棂装饰删繁就简,图案精美,石砌围墙高大厚重,防卫用的枪眼至今犹在。二门石砌的门楣上,镌刻有“望重江东”四字匾额,两侧门柱上刻有一付对联:
乌衣巷内冠裳古,绿野堂前草木新。
该对联借用了东晋时期南迁江东的北方士族王、谢的典故,如今王、谢的显贵早已成为历史,欣欣向荣的是今日王氏家族,希望重现当年江东士族的荣华。值得一提的,是二门两侧各有一个一米五见方的具有教堂装饰特色的彩色瓷质窗棂,与传统木构建筑相结合,这在川南尚不多见。其大门也是拱卷式造型哥特式建筑的特点。原来,房主王濒芳为清代秀才,其养子熹元曾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而十九世纪末,西方天主教、基督教在宜宾的传播较有影响,开始建教堂,因此王氏“望重江东”山庄显然受到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结合该建筑群的新旧程度,其建筑年代应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距今百年。目前,该院落为高岭中心校所在,建筑物相对保护较好。
考察中发现,三处山庄的一进正大门均开在侧面,而不是正对堂屋的正前面。古代修房造屋,讲究风水八卦,以合运程,寄望福运长久,人丁兴旺。王氏家族肯定是请风水先生看过风水地形、三元八卦的。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再高明的风水先生也看不透世事沧桑、地复天翻的变迁。这是后话。
可久王氏庄园,仍不失为一处有待开发的观光胜地,并且应当列入文物保护单位,予以修缮保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