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宗族来源
据老人口传,元末陈友谅与朱元璋大战鄱阳湖,为避免战乱,我支族人从江西鄱阳瓦屑坝迁至安徽,始祖王源,先居安徽太湖县青龙岗,后迁凤栖冲(凤栖冲原属太湖县,后区划改制,今属望江县),世居至今,为三槐后裔。但据康熙十六年谱文《续修王氏琅琊太原本末同异辨》,称是“从鄱阳大姑塘而迁”(具体是从哪里迁来,需后人考证)。至十四世,族大人众,所以道龙公携子迁至今潜山县古井乡百箩村杨老屋,也是笔者出生地,传至今已有12世,按辈份,本人为凤栖王氏23世,据长辈们说,清末有族人迁至江南,具体迁至何处,也未曾知晓。现我杨老屋组全部为王姓,全组人口约200人。望江县凤栖冲也有同宗近千人,且迁出去的人不在少数。(据长辈说,凤栖冲那边有祠堂一座,保存完好,并有不少珍贵的谱牒资料,但笔者由于在外地工作,未曾去过,待下次回乡探亲,定会拜访。)至于三槐堂始祖王祐至我支始祖王源的迁徙及世系情况,宗谱上也有所记载,但不尽详细。据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谱序,“王祐植三槐,五世书香,传四世至文显,任陕西清水县教转都昌令,后居中堡长平港,至九世有宁廿者同兄弟由长平而始居东山,时称东山王氏。”其弟宁廿四之孙即为我支源公的父亲。道光年间《王氏宗谱》记录的源公传承世系:祐公,生子三:懿(字子孝)、旦(字子明)、旭。旦公,生子三:雍(字仲威)、素、恢。素公,生子一:巩(字子常)。巩公,生子三:文明、文升、文显。文显公,配曹氏,生子三:太乙、太二(配石氏)、太三。太乙公,配吴氏,迁居江西都昌中堡东山,生子二:平二(配陈氏)、平三。平三公,配伍氏,生子一:景二。景二公,配彭氏,任颖州推官,生子一:象一。象一公,配余氏,生子二:宣三(配黄氏)、宣四。宣四公,生子四:治十五、治卅十、治卅一、治卅二。治卅一,配方氏,生子二:民廿一、民廿二。民廿二、配吴氏,生子二:宁廿四、宁廿五。宁廿五,生子二:安、泰(字康元)。安公,字平元,生子二:省一(迁安徽太湖)、省二(迁上青)。省一公,配周氏,生一子:源。
二、修谱状况
我支现今传承的谱系自清康熙十六年首修(1677年,已传至第十世),后经清雍正五年(1727年)、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嘉庆十六年(1811年)、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等七次修订,1989年又以家志的形式记录了民国年后的事件。康熙以前的谱系(指祐公至源公,以及源公以下十世)也很清晰,但不甚可靠,需后人考证。由于五世本恕公负谱远涉,人谱两失,至康熙年间,“今适幸湖口宗兄字天聚者携谱来编,因得按其图考其系复究伯昌”,与饶州、九江、徽州、太湖、怀宁、潜阳、池州几支合编为《王氏统宗世谱》。据谱序所载,康熙之前也有多次修订,但没有传承下来详细世系内容,一次是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由佑公裔孙安、备二人主持修订,一次是华山景公(任福建泉州永春县令)会族重修,再一次是清癸丑而一修。目前我支保存下来的各时期宗谱近四十卷,由于年代久远,虫蛀鼠嚼,多为残谱,但也有一部分内容较全,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三、道光谱简介
道光谱是在道光二十八年由十四世道振先生合族人修订,全谱七卷,谱长38厘米,宽25厘米,厚约10厘米,保存下来的只有卷首基本完好,其余残存。卷一至六为世系,卷首内容丰富,收录序言33篇,还包括凡例、家训、五服图、分迁、派衍,以及总图老系、本宗老系、修谱名目、建祠名目、祠基并约等内容,序言中第1篇“陈序”、第9篇“源公裔序”已在研究通讯第3期刊登,序言中还收录了三槐堂铭、明万历年谱序,并详细记录了〈〈太原王氏统宗世谱〉〉世系、三槐堂本世系,其世系清楚,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今再录序言六篇,以飨同宗(随信寄出)。
四、待解之迷
先祖虽然记录了内容丰富的家谱资料,但也留下了许多未解之迷,通过近两年的研究,我发现了不少疑点现记录下来,以期同宗们与我共同探究。
1、三槐王氏发源于莘县,后迁于南京、苏州等地,且莘县同宗家谱载王巩世居临沂南仁里,如何迁徙至江西鄱阳,鄱阳三槐堂后人在元末鄱阳湖大战时期,迁至多处,到底迁到什么地方,是否有宗谱记载?
2、道光谱三槐本宗世系中,王素子王巩, 王巩生三子:文明、文升、文显,文显生于宋仁宗天圣二年,即1024年,而王素生于1006年,两人只差18年,却隔有两代, 定有差错, 但具体是哪里出错,需族人考证。
3、王巩到底生有几子,各谱也说法不一。我支本恕公负谱远涉,到底迁至何处,有没有后人尚在人间,有没有老谱承传至今, 这也需要我们去查证。
4、清末我支有族人迁至江南,现居何处?也需要我们努力查找考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