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实本分的山西灵石静升王家始祖王实
山西灵石静升王家,源出太原,为太原王氏宗裔,世居灵石县禹门外沟营村(今富家滩镇沟峪滩村)。元皇庆年间(1312—13l3),族人王实(字诚斋)迁至静升村定居,他就是静升王家始祖。王实来静升后务农之余以卖豆腐为业:他做的豆腐真材实料,坚嫩可口,白中透黄,气味纯正,无论凉拌热炒,都能成丁成块,保持一定形体、一定水分而不致轻易碎裂。加之王实本人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实实在在,谦诚和蔼,公平交易,绝不缺斤少两,所以不止他的豆腐远近闻名,就连王实本人也渐渐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一天,王实在卖豆腐途中,遇一老人病倒街头,但见他脸色苍白,闭目喘息,气息奄奄中已是言语不清了。王实隐隐听得其口音不像当地人,遂托人看住豆腐担子,立即背起老人,送回自己家中。自此,喂汤喂食,请医拿药,只当做亲人一样地侍候屎尿,关心备至,终使老人转危为安,一天天好了起来。可乐善好施的王实并不让远在他乡的老人就此离开,他实心实意地要老人安心住下,继续调理,以便彻底康复后再上路回家。老人本来还是饮食无味,四肢无力,见其诚诚恳恳,绝无虚套,也就老老实实地住了下来。据传说,后来这位老人为王实找了一块风水宝地,才使得王氏家族兴旺发达。这里我们当然不会完全相信风水先生的那些想法、说法,但王实本人扶危助困,待他人如亲人的这种高尚行为,还是值得我们称赞的。古人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就是这个意思。
明代手工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山西商贾的迅速倔起,使静升王氏逐渐从耕读传家转向商宦发家。王家从第十世起,有人开始经营棉花杂货和典当行业,但属初创时期,不具规模,未形成主业,家族仍以农耕为生。王家在农耕、经营的同时,十分注重教育,其家族从八世起,读书人逐渐多起来。至十八世,共有生员一百二十九人,监生二百一十一人,且有举人、进士。家族对修文庙、办义学、建学馆等教育公益事业十分重视,慷慨解囊,大力资助。
王氏家族从六世起分为五大支派,为金、水、木、火、土,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改为仁、义、礼、智、信。如前所述,王家从十世开始经商。到十一世,资本增多,逐渐成为巨商大贾。据明朝天启年间碑记载:王家“士者,经史传家,英辈迭出:农者,沃产遗后,坐享丰盈;工者,彻通诸艺,精巧相生:商者,逐利湖海,据资万千。”由此可见,当时的王家,士农工商全面发展,且业绩显著,资产雄厚,已成静升村大户。
王家从十三世进入清朝。十三世孙王兴旺叔侄等看到明末以来,平川地区农桑受战乱破坏严重,畜力极为短缺,便瞄准这一商机,携同子侄往返于冀、鲁等地贩卖牲畜。凭着义气、信用、银钱等,不仅沟通了官设关隘卡口,同时结义了很多燕齐豪勇义士,打通了晋、蒙、冀、鲁贸易通道,买卖越做越大,资本日趋雄厚。康熙十二年(1673),吴三桂叛乱。清政府急需军马粮草。王家弟兄将十一匹良马献给平阳府,支援平叛,受到平阳知府及步军统领的赞赏,从而受命为清军筹集军马粮草,王家兄弟从中不仅得到经济利益,政治地位也大大提高。康熙十五年(1676)叛军投降,步军统领上奏朝廷,王氏兄弟受到康熙帝的褒扬。王氏家族借清政府的势力,生意规模更大,很快便发展成为当地有名的巨贾大商、官僚士绅和大地主,同两渡何家、蒜峪陈家、夏门梁家并称为灵石四大家族。
王家由农到商,耕读传家,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层次,为步入官场铺平了道路。从十三世至十五世期间,开始做官为宦。十四世王谦受首先以二千两白银为其子王梦简捐了个“州同加五级”官,后又诰授为“中宪大夫”。此后,王家被封典的共有五十二人次,有资政大夫(正二品)三人次,通议大夫(正三品)三人次,太仆寺卿(从三品)一人次。中宪大夫(正四品)十四人次,昭信校尉(正四品)二人次,朝议大夫(从四品)六人次,奉政大夫(正五品)五人次,奉直大夫(从五品)四人次,儒林郎(正六品)七人次,修职郎(正七品)二人次。王家最大的官为十八世孙王肯任,二品,曾任户部广西司郎中,候选知府加五级,诰授资政大夫。
在求官或做官途中,王家人既不乏忠勇刚烈之辈,也不乏凶险坎坷之说,这方面或见之于家谱,或闻之于口碑。
十七世王如玉,贡生,贵西道台。乾隆三十八年(1773),调赴四川平叛,留佐军务。一次,路遇埋伏。仓促应战,王如玉跃马横刀,奋然拼杀,杀敌数人,终因寡不敌众,难突重围,最终战死沙场。事后,朝廷除为其晋级加官、立坊挂匾和赐予抚恤银两外,其子王荣紫还因之受荫,先为陕西知县,后为直隶知州,再后来是宁夏道台。侄子王肯为、王肯任也同时荣迁高位。
十九世王舟来少年得志,一帆风顺,乾隆年间先中武举,后中武进士,当即被迁任为介休守备。当时,也许是他年轻气盛,不懂世事之故,以致一来便与知县不合。一日,不知是无端巧合,抑或是有人蓄谋:他正春风满面地街头夸官,不料知县大人正要带人祈雨。狭路相逢,互让不及,双方都恃其人多势众,便冲突起来。初时言语激烈,继则拳腿挥舞,这其间王舟来左右个个勇武之夫,自然力壮身强,于是,你来我去,那些书生官员和平头百姓中,便有一人被伤。伤也罢,但须立即治疗便是;可那被伤者偏偏又是一介草民,乃一再拖延敷衍,终于由伤而亡,事态扩大,王舟来自是罪责难逃。很快此事惊动了朝廷,王舟来被捕入牢,受尽皮肉之苦不说,最后还是不容分辩,处以斩刑。可怜他年纪轻轻,虽武艺高强,文墨在胸,却初出茅庐,气傲心骄,不晓仕途风险,一味任性行事,岂料手脚尚未施展,非但成了刀下之鬼,且按照族规还不许葬入祖坟,而只能孤零零地成为独处一方的单冢野魂。后来族长念其尚无子嗣,给其过继一子顶门,这一子又得十二个儿子,王舟来才算香火未断。然而这却终究成为王家的一件憾事,代代传说下来,方知祖上必欲蹈赴之宦海也不比商海好到哪里,也还是风平浪静之日无多,艰险莫测之事常有。荣辱之间,后辈感叹人生,都说还是要像始祖王实那样,多做善事,以诚待人,心性平和些为好。
王家由耕读起家,因商宦富族,发迹后,便大兴土木,不断营造住宅、祠堂、牌坊、坟茔。从康熙一直修到嘉庆年间。
王家和旧时许多大家族一样,从最初的艰苦创业,渐次走向辉煌,但终究还是逃不了兴衰起落的一般规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