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手机版
  • 微博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快捷导航
    查看: 3851|回复: 0

    鹤庆汉族先祖及屯村起源考。(李永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28 12: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鹤庆是大理西北的重要门户,是滇、川、藏间连环锁钥,是兵家常争之地。鹤庆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有人类活动。大多数是白尼人(即今白族祖先)、施蛮、顺蛮是彝族祖先,多居山区或半山区小平原。汉代以前属昆明、嶲(音膝)部落。
      汉族人的迁入和汉族姓氏的兴起,始于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据《康熙鹤庆府志》载:“诸葛亮南征,七擒七纵孟获,改益州为建宁郡(今云南曲靖),封农佑那为建宁国王,赐姓张氏。亮并次鹤庆,以其地属建宁郡,移南中(今四川剑阁)劲卒青羌(今四川雅安县北)人万余家,号飞军,分其赢弱配大姓焦、雍、娄、孟、毛、李为部曲,号五子,故南人言五子也。”这是四川汉族、羌族、苗族首批迁移云南鹤庆,垦荒屯田,繁衍生息。
      “元世祖十二年(公元1275年)签鹤庆路编民,先建立民屯,后于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签军125户,立军屯。”(《康熙鹤庆府志》)
      “明太祖朱元璋在基本平定全国后,建都于应天(今江苏南京)。他厉行中央集权,镇压叛乱,改革旧制,打击富豪。学汉高祖徙天下富豪于关中之办法,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徙富民于凤阳(今安徽凤阳),后又两次徙富民于应天,约两万多户。”“奖励垦荒,实行屯田,有军屯、民屯。垦荒者,免征三年赋税。”(《中国皇帝要录》)这些来自南京地区的汉族移民,有很大一部分到了鹤庆,并置鹤庆府,他们与当地白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一道,用他们带来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开荒种田,使鹤庆坝这块肥沃的土地首次得到了大规模开发。在生产得到不断发展的同时,建立了以军屯首领姓氏和民屯家族姓氏为名的许多村寨,古称有四十八屯,现今仍保留其屯名的有武官屯、蒋官屯、白官屯、田屯、赵屯、母屯、彭屯、辛屯、周王屯、积德屯等几十个屯村。历朝历代的政府派任官员,派驻军官及商贾即云集于云鹤镇,多为汉族。
      清朝、民国都有或多或少的官兵、商贾、手工艺人员及逃难者留居鹤庆。
      所有这些通过战争、委派和通过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来到鹤庆的汉族人,他们不仅带来了农业、冶炼、锻造、建筑、手工艺等先进的生产技术,繁荣了鹤庆经济,还带来了先进文化。据《康熙鹤庆府志》载:“府治原设旧城外,非制也,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知府周集请于朝,乃于嘉靖二十四年正月鸠工,创建新城,以旧御城为北重关焉,凡四年城成。”
      历朝县府官员都遵从儒家,实行儒学,建立学庙。据明成化进士张志淳著的《鹤庆府学庙记》载:“郡学庙创自国初。”明洪武十五年毁于兵灾。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改元化寺地基,开始大规模修整文庙,建棂星门、戟门,修建“兴贡”、“育才”二坊。清乾隆四十年(1871年)进一步修整文庙,建名宦祠、乡贤祠、大成门、先师庙、崇圣祠等,较大村镇也相继建起文庙、魁星阁等教学场所。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教育出许多秀才、进士、举人,鹤庆也成了闻名遐迩的文化名邦。
      据《鹤庆县志》载:在学庙传入鹤庆的同时,宗教也开始兴起。早在明清时期,就有原始巫教(俗称巫婆、神汉)。白族、汉族、彝族均有本主崇拜,本主中有大理国时期的帝王和文臣武将,分布于城乡各地,有各种各样的封号。佛教传入早在唐代南诏蒙丰佑保和年间,成为鹤庆主要教派;道教传入与佛教传入时间相同或较早;伊斯兰教传入是在元代,鹤庆设军屯、民屯,在外来者中有部分是回族、伊斯兰教因他们的来到而传入;基督教民国初年传入,天主教清光绪年间传入,后因信教者寥寥无几,自行消失。
      宗教的兴起,建筑起云鹤楼、祖师殿、玉皇阁、斗母阁、城皇庙、地藏寺、黑龙祠、黄龙庙等数十座庙宇,遍布于全县各地。
      千百年来,历代入鹤的汉族先祖们,与当地白、彝等少数民族相互通婚融和一体、相互学习、团结发展,从垦荒屯田到逐渐发展成经济、文化繁荣的鱼米之乡。追本溯源,当记先祖功德,促我辈思进,建功于后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