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闽王王审知,唐代光州固始县人,唐末天下乱,王审知与兄王潮、王审带领万众,于光启元年(885年)入闽,其中五千人为固始县籍民。王氏三兄弟领义军除暴安民,不久统一全闽。光化元年(898年)九月,唐廷授王审知为福建节度使。唐亡,后梁太祖于开平三年(909年)封王审知为闽王。随王氏兄弟入闽的固始县籍民七十多姓氏五千余人,在福建安家落户,繁衍生息,其后裔播及广远,并播迁至台湾与海外。王审知的故里固始县临泉村(今属固始县分水亭乡),千百年来成为闽台及海外“固始王氏”后裔的郡望。
闽王故里
闽王王审知,于《新唐书》、《旧 五代史》、《新五代史》、《十国春秋》皆有记载,是“光州固始人”。然而王审知故居究竟在固始何处,史书不详。
《新唐书·王潮传》载:王潮“五代祖晔为固始令,民爱其仁,留之,因家焉”。《开闽忠懿王氏族谱》记载:“开闽忠懿王审知五世祖晔,唐贞元中守定城宰。”是先为固始令,后调任光州治之定城宰时,因“仁泽及物,诵声载道”,而留家焉。王晔,即王潮、王审、王审知之五世祖。明嘉靖《固始县志》在“世家”中记载:王审知之家,“世以资显”。《旧五代史》卷一三四记载:王审知,“父恁,世为农民”。由此可知,闽王出生于世代耕读的家庭,其故里居处在固始农村。
《奉常王氏族谱》,是闽王王审知从族兄弟王彦英裔孙的支谱。谱载:彦英“从族人潮入闽,旋携家浮海赴新罗。新罗长爱其才,父子相继执国政。彬年十八,以宾贡入太学。淳化三年壬辰(992年),进士及第”。王彬“累迁太常寺少卿”,后休官“复家于固始”,居“县东建安乡第一都临泉村”。这里明确记载王彬“复家”于固始的具体处所。王彬由“汴梁红石桥”而复家固始,自然是因循旧居而家。王彦英、王彦复与闽王王审知同为王晔的五代孙。建安乡第一都临泉村是王晔及其子孙营建的旧居,也应是闽王王审知的故居,是唐末王审知由闽地转回光州固始“约其属”时的王氏家族居所。当时举族徙闽时,没有复返的意思,100多年后,王彦英孙王彬又复居其所。嗣后,子孙繁衍,相应建有第二都等,那是南宋以后的事。《奉常王氏族谱》于公下载:公第五子敏,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将田地数十石施舍修建安乡第二都临泉龙王社”。“龙王社”地在明清时代称谓的县“东乡罗家集”内。
建安乡第一都临泉村,在县东泉河之西。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资政公重修王家桥碑记”记载:“吾高祖讳敏,旧居河西,名王家寨,遗址尚存。河之东即丘墓之所。”王家寨有王家祠堂,桥建于“家佛堂前”。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黄岩公重修王家堂碑记”记载:王家堂“距城五十里之东乡,吾先人所建,招僧以奉香火者,庙之外为泉河故道”。
建安乡,是固始的历史地名。明嘉靖《固始县志·乡里》记为县东乡,即“东曰建安乡”。第一都临泉村,即今县东分水亭乡王堂村及周边区域。今王堂村即以“王家堂”而得名。
对于闽王故里旧居王家寨及王家祠在今分水乡王堂村的所在,泉河故道的乡民至今一一可指。
闽王故里旧居王家寨,在固始县城东古道五十华里许,在今分水亭乡王堂村东北近处。安阳山如画,是其自然背景;古阳泉河如带,在其东绕流;其西四华里处有古代东乡繁华集市蟠龙集。此寨旧有楼、厅、屋及地下密室,有园,有水围,具有古代士族村居的典型性。今天,因公路改道,较为偏僻,距县城车程20多公里。固始县和分水亭乡人民政府,立有闽王王审知故里纪念碑。
闽王旧居王家寨址面积5亩多,四周水围面积5亩多。宋元之际,临泉王氏族人因兵火逸离,住宅房屋一度破落;明代,临泉王氏族人兴旺后又重新修复。清代,族谱记载仍有邑地名人“有钱王怿”者居住。新中国成立后,寨内房屋分予多户异姓乡民居住。现有些房屋已成残垣断壁,有四五家住户,也已动员外迁。寨内尚有一片竹园,有古井三口,有楼房台基,有地下室未挖尽部分。址基条石、唐宋砖块,村部均取样收藏。
临泉王氏源出及世系
固始临泉王氏系出东周灵王太子晋。《新唐书·宰相世系》记载:“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周灵王初年,流经济阳的谷、洛二水时常泛滥,灵王派人壅塞河道,太子晋力陈不可,主张疏浚。力谏不纳,而废为庶人。太子本王属,故其人其子被称为王家,遂以王为氏。
现据《忠懿王氏族谱》和《奉常王氏族谱》,参考《史记》、《晋书》、《世说新语》,胪列自灵王太子晋至闽王王审知共四十三世世系:
一世,东周灵王太子晋。
二世,宗敬,司徒。
十世,翦,秦大将军。《史记·王翦传》记载:王翦,频阳(今陕西富平)东乡人,事秦始皇,“秦始皇二十六年,尽并天下,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于后世”。
十一世,贲,秦大将军。
十二世,离,秦大将军。《史记·白起王翦传》记载:“秦二世之时,王翦及其子贲皆已死”,“秦使王翦之孙王离击赵”,“项羽救赵”,“虏王离,王离军遂降诸侯”。
十三世,元、威。元,离长子,居琅琊,开琅琊郡王氏。琅琊王氏本居皋虞,后徙临沂。威,离次子,居太原,开太原郡王氏。 二十世,吉,字子阳,西汉朝谏大夫。
二十一世,骏,御史大夫。
二十二世,崇,大司空。
二十三世,遵,事东汉光武,乐浪太守。
二十四世,音(谱名),史作仁,青州刺史。
二十五世,融,字巨伟,家琅琊临沂,公府征辟不就。
二十六世,览,字玄通,光禄大夫;兄祥,字休征,琅琊临沂人。汉末遭乱,祥扶母(继母)携弟览避地庐江,隐居30余年。祥耳顺之年,应徐州刺史吕虔之召为州事别驾。时人歌之曰:“海沂之康,实赖王祥。邦国不空,别驾之功。”累迁大司农,拜司空。
二十七世,裁(一名义),字士初,晋镇军司马。
二十八世,导,字茂,小字阿龙,官大司马、太傅。咸和五年(330年)薨,年六十四。
二十九世,洽。
三十世,,字之琳,晋司徒,东亭侯。谥献穆。
三十一世,昙首,南朝刘宋侍中太子詹事,豫宁县侯,元嘉七年(430年)卒,年三十七,谥文。
三十二世,僧绰,宋中书侍中,袭豫侯。赠金紫光禄大夫,谥憨。
三十三世,俭,字仲宝,齐朝侍中,尚书令、太尉,袭豫宁侯,永明七年(489年)薨。
三十四世,骞,字思寂,一字玄成,梁给事中,中书令。普通三年(522年)卒,年四十九。赠金紫光禄大夫,谥安。
三十五世,规,字威明,梁左户部尚书,南昌侯。卒赠光禄大夫,谥文。
三十六世,褒,字子汉,一字子渊,北周光禄大夫,少司空,石泉康侯。
三十九世,。
四十世,晔,字德明,唐德宗贞元中,光州固始令,后任定城宰,遂家于固始,择居临泉村,开固始临泉王氏。因五世孙王审知封闽王,追赠尚书左仆射。
四十一世,友,闽王审知曾祖,追赠左仆射光禄寺卿。
四十二世,玉,字蕴玉,闽王审知祖,追赠秘书少监,累赠司空。
四十三世,恁,字以诚,忠懿王审知之父,追赠光州刺史,继赠太尉,累赠太师。
四十四世,潮、审、审知。潮,审知长兄,字信臣,唐授福建观察使、威武军节度使,谥广武王。审,审知兄,字次都,唐授泉州刺史,谥武肃王,封琅琊开国伯。审知,字信通,又字详卿,兄潮薨,朝廷以功充福州威武军节度使,昭宗光化二年(899年)授金紫光禄大夫、同平章事检校右仆射,兼三司发运节度观察处置等使。天元年(904年),册封为琅琊王。后梁开平元年(907年),梁太祖诏封闽王,谥忠懿王。
四十四世,还有王审知族兄彦英、彦复等。彦英公孙彬公,北宋初官至太常寺少卿(《宋史》有传),休官后由汴京(今河南开封)红石桥回居固始临泉村王家寨,仍传临泉王氏。其后谱称“奉常王氏”,至今800余年,其裔孙不乏名士与有善举之人。
固始临泉王氏入闽播迁
王潮、王审、王审知三人入闽时,潮年四十、审年二十八、审知年二十六。潮五十二岁卒,在闽生活十二年;审四十七岁卒,在闽生活十九年;审知六十六岁卒,在闽生活四十年。“三王”是为“开闽王氏始祖”,千百年来,“三王”后裔遍布闽、粤、苏、浙等东南沿海各省及台、港、澳。明朝以来,向海外播迁到今泰国、缅甸、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日本等国家,也有播迁至美国的。
开闽王氏后裔迁居台湾
据新加坡《王氏宗谱·总系谱》记载,开闽王氏后裔迁居台湾,明代即有。据《武肃王世谱》记载:自王审之二十一世孙“万良公以下,子孙蕃殖”,族人由南安象运黄田迁居台湾梧栖镇永宁庄,两地谱系相连。台北淡水《王氏支谱》记载,王审之三十六世、三十七世裔孙均有由泉州迁居台北者。三十八世爱纯公,生于清道光二十三年,卒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同、光间科士,“赏戴蓝翎,督造台北城,为母请竖节孝坊,建节孝祠”。
新加坡《王氏宗谱·忠懿王支下人物》记载:“渡台先贤王世杰”,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人,“忠懿王审知之后”。王世杰随郑成功入台,于明郑末期为台湾北部新竹区“垦田令”,招募泉州府各县乡民入台开垦农田。其后至清嘉庆年间,有名儒王士俊;士俊之后有进士王克捷,作《台湾赋》,洋洋数千言,传诵至今。
“忠懿王支下人物”并记有“明郑顾问王忠孝”,惠安县沙格乡人,随郑成功入台,传播儒教文化,著《孝经解》、《易经测略》、《四书录语》,宣扬中华传统文化。还记有“台湾名将王得录”,为台湾安宁,戎战一生。
唐末择地入闽的王氏和随“三王”入闽的固始七十多姓氏,后裔世世代代于祖墓地、族谱、家祠,标记祖根之地—固始。这其中,就有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入闽祖郑可远,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的入闽祖林穆等等。这是炎黄姓氏发展、播迁中的一个祖根情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