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子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气势雄伟的大别山脉位于中央,有木兰山、天台山、万紫山、大雾山、大悟山、古角、桐柏诸峰纵横盘结,绵亘数百里,横贯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处,襟长江而带淮河。北窥豫中,俯瞰武汉,东控江淮平原,西扼京汉铁路。山川交错,水泊棋布,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为世代兵家囊括大江南北、逐鹿中原的必争之地(自徐向前《历史的回顾》)。
贫农的早期反抗: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旧中国,大别山人民和全国人民一样深受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勤劳、本分的农民在不堪压迫、难以生存的时候,也会奋起反抗,这是大别山区红军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大别山区红军最初是纯农民军也是其区分与其他各地红军的主要特征。
1918年,霍山县燕子河地区组织了贫苦农民包围了大地主住宅的暴乱。1922年霍山县西镇9个保的佃农在开明绅士刘仁辅带领下到县城打官司,县衙通令九保农民拥有永佃权。1924年六安县太平集一带农民组织大刀会抗捐抗税,掀起了规模空前的反军阀、反苛捐杂税的斗争。贫苦农民的斗争有时虽得到一些利益,但由于没有统一、正确的领导,最终都失败了。这也是由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决定的,说明了农民无法领导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取得胜利。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早期斗争:
中共一大后,在董必武、陈潭秋的领导下,鄂东黄冈县成立了共产党组织,以后的鄂豫皖边区逐渐有了共产党的活动。共产党的领导提高了农民的组织性与纪律性。随着农村革命力量的迅速发展,1925年在豫东南组织了声讨“五三十”惨案后援活动,大别山脉中央各地也纷纷成立了农民协会。豫皖边区的汤家汇、南溪、金家寨、古碑冲、七邻湾等地的共产党员以办农民夜校方式提高了农协会员的思想觉悟。1926年鄂豫边区建立了农民自卫军,革命斗争达到了一个新的历程。
红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师的创建发展壮大
(一)红三十一师的诞生
为了加强对鄂豫皖边区农民运动武装斗争的领导,中共麻城县委决定在黄安组织农民武装起义。1927年11月3日,在七里坪召开会议,决定发动黄安、麻城两县武装起义。18日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
黄麻起义的胜利,是鄂豫皖苏区创建的开始;工农革命军鄂东军的诞生,是大别山红军创建的起点。
12月初黄安失守。突围将士有组织地转移到木兰山开展游击战争,后改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1928年7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一师。简称红三十一师。吴光浩任军长兼师长。
(二)立夏节起义与红三十二师的成立
1928年处于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别山腹地的商城南乡党组织,在由武汉回乡的李梯云、周维炯等一批共产党员,和坚持在地方组织农民运动的詹谷堂等一道,广泛地发展党的组织,建立农民协会和农民武装,为起义作准备。为总结大荒坡起义失败的经验教训,1929年3月21日在商城七里岗召开党的会议,决定:以丁家埠、斑竹园等地为重点,组织武装起义。由徐思庶任书记,周维炯等为委员,直接领导商南起义。起义决定在立夏节午夜(即5月6日,农历3月27)以丁家埠民团起义为中心,整个商南党组织一齐行动。周维炯利用已打入民团内部的优势条件具体负责丁家埠民团起义。在周维炯的号召下,丁家埠民团三十多人成功起义。与此同时,廖业琪、汪永金等带领四十多人,攻打竹叶庵取得成功。同晚,集中在南溪的农民协会会员和明强小学、模范小学的师生在詹谷堂等领导下,宣布起义。5月9日,各路起义大军会师斑竹园,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二师,周维炯任师长。
为了进一步鼓舞人民斗志,受县委委托,时称商南才子的共产党员、佛堂共进小学校长罗银青创作了《八月桂花遍地开》革命歌曲:
八月桂花遍地开
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
又结彩
灿烂闪出新世界
的工友们
曲国际歌庆祝苏维埃
。。。。
共产党打出新世界
脍炙人口的红军战歌传唱至今,成为人民群众十分喜爱的影响全国的不朽之作。
(三)红三十三师的创建
节起义后,5月中旬,桂伯炎、袁继安发动六区“自卫团”起义,成立了六区游击大队。11月19日成立了西镇革委会,县委委员徐育三和刘仁辅任正副指挥。六霍两县包括今日金寨县境一部分,农民起义完全胜利。皖西地区革命运动进入了新的时期,对鄂豫边区的革命运动也是有力的支援。
1930年1月20日,六安中心县委宣布建立中国工农红军三十三师,徐百川任师长,姜镜堂任政治部主任。金家寨和独山两区游击队编为一O六团,团长冯小田,党代表余爱民;燕子河、漫水河游击队编为一0七团,团长徐育三,党代表孙能武。红三十三师是鄂豫皖边界地区诞生的第三支红军。
中旬红三十三师与红三十二师联席会议决定将豫南和皖西根据地连接在一起,成立了前敌指挥部,周维炯和徐百川分任正副指挥。
县委于1930年3月21日到25日,在金家寨的七邻湾召开六县县委和红三十三师党委联席会议,制定了九项决议案,对皖西根据地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工农红军第一军诞生鄂豫皖红军改编结束
1930年4月初,党中央通过了红军改编决议,并建立了红一军军部,军长许继慎,政治委员曹大骏,副军长徐向前,政治部主任熊受暄。下设3个师、一个独立旅。全军共2100多人。又将六霍地区的部分游击队和潜山清水寨起义时建立的工农革命军集中,成立了中央独立第一师、第二师,到此,鄂豫皖红军改编结束。鄂豫皖边特委和红一军的组成,使鄂东北、豫东南、皖西北3块革命根据地和3支红军结成一体,整个鄂豫皖边区的革命斗争完全统一起来。 6月,正式成立了鄂豫皖边特区苏维埃政府,甘元景任主席,标志着鄂豫皖苏区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8月的三个月中,红一军各师先后攻克霍山、英山、罗田、云梦4座县城,发展到5000多人。更重要的是红军在作战中,经受了锻炼,军事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并积累了战斗经验。
红军的反“围剿”斗争
(一)第一次反“围剿”斗争胜利红军第四军的建立
1930年冬,蒋介石对各根据地红军进行大规模“围剿”。党中央11月底派曾中生到鄂豫皖根据地担任特委书记兼军委主席,曾中生在黄安七里坪召开特委和附近县委书记紧急会议,成立了鄂豫皖临时特委和临时军事委员会,统一领导指挥根据地反“围剿”斗争。红一军从鄂东回师皖西,12月14日收复金家寨。到年底,皖西沦陷的广大农村、集镇全部恢复。到此,历时两个月的皖西反“围剿”斗争宣告结束。皖西反“围剿”斗争的胜利,使红军学到了运动战术。这是鄂豫皖红军战略战术史上的一个重大发展。
红一军于1931年1月中旬,在商城长竹园与红十五军会合。遵照中央指示,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长邝继勋,政治委员余笃三,参谋长徐向前,政治部主任曹大骏。原红一军第二师与红十五军第三团合编为红四军第十一师,师长许继慎,政治委员庞永俊,副师长周维炯。改编后的红四军,直接由鄂豫皖特委领导,改善了红军与地方党委的关系。红四军的成立,加速了粉碎敌人第一次“围剿”的进程。皖西的红四军独立团于2月初改为中国工农红军教导第二师,与成立后发动了霍邱南乡的武装起义,使六霍边区根据地得以向北发展。
1931年2月初正式组成中区鄂豫皖特区委员会和军事委员会、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此后,红四军在巩固根据地的同时诱敌出动,同时皖西的红军教导师也获得了连战告捷的大胜利。3月24日教导二师在麻埠歼灭六安团匪。第一次反“围剿”全胜。
(二)第二次反“围剿”斗争胜利
鄂豫皖特委探明敌人第二次“围剿”部署,决定集中主力红军东进。红十一师及红十师二十九团于4月23日在金寨与红十二师会合,25日敌在皖西地区的第一次“围剿”宣告失败。5月底二次反“围剿”胜利,红军和根据地得到了大发展。但是第三次“左”倾教条主义路线开始贯彻下来,5月12日,张国焘在新集召开原鄂豫皖边区特委会议,正式成立了中央分局和鄂豫皖军事委员会,主席张国焘,副主席曾中生、邝继勋。另设鄂豫皖军委会皖西分会,许继慎任主席,标志着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鄂豫皖根据地开始推行和张国焘在鄂豫皖苏区取得党和军队的领导地位。张国焘为了排除异己,9月13日宣布撤销曾中生的红四军政委职务,自己接任。9月底,主持红四军“大肃反”,为了达到他彻底改造红军,改造鄂豫皖苏区的目的,还把“肃反”推向基层。仅2个月就杀害革命干部和战士2600人,成为历史上一大奇冤。
(三)第三次反“围剿”斗争胜利红四方面军成立
1931年鄂豫皖苏区人民开展了扩军、拥军活动,在麻埠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军长邝继勋,政委王平章。11月7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黄安七里坪成立,下辖红四军和红二十五军,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政治部主任刘士奇,红四军军长、政委分别由徐向前、陈昌浩兼任。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不去抗日,却亲自布置对鄂豫皖苏区的第三次“围剿”经黄安战役、商、潢战役、苏家埠战役、潢光战役,到6月中旬,鄂豫皖红军第三次反“围剿”彻底胜利,红四方面军主力发展到两个军、6个师、1个少共国际团,连同3个独立师,共45000多人。拥有商城、红安、英山、罗田、霍山、广济6座县城,建立了26个县级革命政权,形成了鄂豫皖苏区的极盛时期。
(四)第四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主力西进川陕
5月22日,蒋介石担任鄂豫皖剿匪总司令,李济琛为副司令,于7月上旬陆续开始“围剿”活动。这时,在鄂豫皖根据地,以张国焘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领导者们对客观形势作出了完全错误的估计,9月20日敌攻陷金家寨。整个鄂豫皖苏区根据几乎全部轮陷。而张国焘则由“左”倾盲动转为“右”倾怯敌。10月上旬,红军主力返回红安地区。张国焘10月10日在河口地区的黄柴畈召开高级军事会议讨论军事行动。会上最后决定:鄂豫皖省委书记沈泽民留下,和尚在皖西分局的郭述申、高敬亭以及徐宝珊等人一起,在鄂豫皖苏区坚持斗争。11日晚,张国焘率方面军主力离开鄂豫皖苏区,向西转移,进入川陕地区。此后开始了红军的万里长征。1936年10日,红二方面军到达会宁县城,红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主力红军撤离后的鄂豫皖军民坚持斗争红二十七军成立
主力红军突然撤离,根据地被分割,大敌压境,豪绅还乡复仇使得根据地军民在思想上、组织上、行动上一时混乱,鄂豫皖根据地进入最艰难的时期,形势十分严峻。为了稳定局势,鄂豫皖省委于11月12日在沈泽民主持下,于红安长冲召开了第一次扩大会议,作出了关于反“围剿”总任务,并对加强党的领导,政权建设,扩大红军等作了规定。
1936年10月1 日,成立了中共鄂皖工作委员会,郭述申任书记。2日,在英山金家铺召开大会,正式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七军(又名东路军)。军长刘士奇,政委郭述申,副军长吴保才。全军4500人。经过一个多月的不断战斗,部队减员到3300多人,在霍山西界岭进行缩编。11月红二十七军团长至赤南县大埠口,与红二十五军七十五师二二四团会合,留下第二团坚持皖西斗争,军长刘士奇、军政委郭述申率一、三团和二二四团开赴鄂东北向鄂豫皖省委汇报工作,研究进一步开展反“围剿”斗争。11月24日,到达红安七里坪附近与鄂豫皖省委会合。为了统一指挥,省委于11月29日在红安县檀树岗召开高级干部会议,决定撤销红二十七军建制,重新组建红二十五军。11月30日,新红二十五军在檀树岗宣布成立。军长吴焕先,政委王平章,另成立1个军直特务营。全军约7000人。红二十五军的重新建立,是鄂豫皖苏区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开创了根据地斗争的新时期。
1932年12月30日,鄂豫皖省委在麻城大畈召开了紧急会议,制定了独立自主开展反清剿斗争计划。1933年1月上旬,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在麻城大畈正式成立,军长廖荣坤,政委王平章,全军约3000人。二十八军一建立便给敌人以沉重打击。同时皖西北道委对地方游击武装重新组编,成立了一、二、三路游击师。3月初,鄂豫皖省委决定适当集中部分红军主力,支援中央根据地反“围剿”斗争。4月初,省委为集中兵力,将红二十八军编入红二十五军。两军合并后,军长吴焕先,政委戴季英,副军长廖荣坤,全军1万2千余人。再度组建红八十二师,下辖2个团,以部分地方武装组成二四六团,师长卢永彬,政委占大列。12日,敌向郭家河进犯,红二十五军针对敌人的进攻部署,歼灭其右纵队。15日,红七十三师迅速攻下黄石岩制高点,敌大部被歼,仓皇回窜。罗山独立第六师也向鸡公山寨发起攻势,卫立煌撤销了十三师“追剿”任务,改由八十九师接替。
从1932年底鄂豫皖省委紧急会议后到1933年4月底,根据地军民取得了反“围剿”的胜利,红军壮大到1万3千余人,根据地得到相应恢复。
新四军第四支队成立国共合作 共赴国难
1938年1月,新四军在南昌成立。2月中旬,遵照党中央指示,正式将红二十八军和活动在确山一带的豫南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的第四支队。司令员高敬亭,参谋长林维先,全支队共3100多人。3月8日,第四支队东进皖东、皖中地区,参加了抗日战争。到此,结束了大别山红军开辟和坚持大别山苏区的10年国内革命战争的历史。
后记
巍峨的大别山是红军的摇篮,更像是一座金寨红军的丰碑。它记录了金寨红军几十年的斗争史,金寨红军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金寨红军的发展是极其艰难的,除了大部分时间的对敌斗争以外,内部的路线斗争也非常残酷,尤其是张国焘在根据地内部发动“肃反”运动,不仅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与凝聚力,也冤杀了许多正直的革命人士,在中国现代史上成为一大“奇冤”。当然,我们也不能因此完全否认张国焘在根据地创建初期作出的一定贡献。
金寨红军是大别山红军的主要力量,而大别山红军人数之多,作战规模之大,仅次于中央苏区红军。其丰功伟绩,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极其光辉的一页。今天我们来到金寨革命历史博物馆,虽然所看到的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但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和红军广场似乎告诉了我们很多,她让我们永远铭记。
参考资料:
1、金寨县博物馆史料
2、《金寨文史》(一至十辑合订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金寨县委员会编 2004年9月
3、《大别山红军战歌》台运行著
4、金寨县人大副主任阎荣安关于金寨红军史讲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