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手机版
  • 微博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登录 注册
  • 切换风格
    快捷导航
    查看: 3563|回复: 0

    透过越窑青瓷,领悟高古陶瓷发展。(冯玉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15 18:03: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越窑瓷器历史悠久,属于中国古代南方青瓷之中的佼佼者。因窑址所在地位于古属越州 (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故而被称之为越窑。其中心窑场在上虞,以上林湖窑场最具代表性。
      根据考古发掘,在全世界的陶瓷发展历史中,世界各地均有陶器在石器时代的遗迹中发掘出土,但是原始瓷是在我国首先出现的,这与我国许多地区分别蕴藏着丰富的瓷石、高岭土原料有关。而原始青瓷就是越窑瓷器的前身。
      原始瓷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我国的商代。之所以称它为原始瓷是因为他属于瓷器生产的早期和低级阶段,吸水率和显气孔率都比较高,釉层薄而且容易剥落,制作工艺比较原始。
      原始青瓷出现于商代,盛烧于西周、春秋、战国,西汉以后衰落。自东汉时期,成熟青瓷成功烧造,至三国(吴)、西晋有进一步发展。东晋、南朝、隋代烧造区别有所扩大,但产品质量有下降趋势。
      经过近年的考古发掘和论证,在商代以及西周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对陶器和原始青瓷的不同烧造方式。由于陶器和原始青瓷所需的胎土成分和烧造温度不同,当时的生产者需要将陶器和原始青瓷分窑烧造,而非在一窑内同时生产的。原始青瓷的烧造温度要高于陶器的烧造温度,如果在同一窑内同时烧造原始青瓷和陶器的话,过高的温度将会导致陶器的变形,如果温度过低的话又将会导致原始青瓷不能成型,所以当时的生产者有可能会使用相同的窑炉烧造陶器和原始青瓷的,但是需要分窑烧造。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虽然在商代和西周时期,陶器和原始青瓷同时出现在当时人们的生活以及死后的墓葬中,但是原始青瓷在生产工艺等各方面的要求都要高于陶器的制作。尤其是对于窑温的控制,窑温过低将使原始青瓷不能成型,而窑温过高同样会产生胎体变形。原始青瓷是由陶器发展而来的,是在陶器的制作工艺达到成熟之后,提升至更高一级的产品。
      我所收藏的战国原始青瓷弦纹洗(见图1),器物通高3.4厘米,口部直径8.5厘米,底部直径7厘米。釉面虽然保存完好,但是可以明显看出釉层很薄,而且胎质疏松。整体器形虽然比较工整,但是口沿外撇,呈椭圆形,并不是很规整,而且旋涡中心部位有明显凸起,也说明当时的制作工艺确实比较的原始。对于窑内温度的控制还不是很好,以致胎体出现变形。  
      越窑青瓷是在原始青瓷的烧造基础之上产生的,它逐步的完善了原始青瓷的烧造技术。越窑青瓷自东汉开始生产,经三国、两晋、南朝、唐,一直到宋,延续千余年,经历了创造、成熟、发展、繁荣和衰落几个大的段落,它是我国南方青瓷生产的重要产地,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越瓷类玉越瓷类冰”。唐代通常以所在州名命名瓷窑。当时,越窑的主要窑场在越州的余姚、上虞一带。因此越窑是指座落在唐代天宝年间越州辖区(会稽、山阴、诸暨、余姚、剡县、萧山、上虞七县)内的窑场,以出产类玉似冰的青瓷而著称,超出这个范围的浙江其它地区的窑场,尽管生产越窑风格的青瓷,但不能称之为越窑,而只能为越窑系窑场。
      东汉、三国时期的越窑产品属于早期越窑产品,其胎质坚致细密,胎骨多为淡灰色,釉层均匀,釉汁洁净,早期纹饰简朴,纹样有水波纹、弦纹、叶脉纹。晚期装饰趋向繁复,出现斜方格纹,还出现了堆塑方法,器物可分为日用品和明器(陪葬品)两类。
      对于越窑早期产品而言,在我的收藏品中,应属东汉时期越窑水波纹大盘(见图2)。此盘青釉,釉面部分剥落;盘面直径40厘米;内饰环绕弦纹和水波纹;胎骨呈淡灰色,胎质细密,较同时期的陶制产品坚实。这特征与文献记载的完全相符,也说明在东汉、三国时期人们已经完全有能力将瓷与陶区别开来,采用不同的制造方式和烧造温度进行生产。
      西晋越窑瓷业剧增,瓷业渐趋繁荣,这时所制青瓷胎体较厚重,胎色较深而呈灰或深灰色,釉层厚润均匀,釉色以青灰为主,装饰精致繁复,用刻、划、堆塑等装饰手法,后期出现褐色加彩的装饰手法。器物仍以日用品和随葬用品为主,熏炉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产品。
      在我的收藏品中有一支西晋时期的越窑青瓷盘口壶(见图3),器物整体通高35厘米,口部直径15厘米,腹部直径19厘米,底部直径13厘米;青灰色釉面,背部部分釉面剥落;施釉不倒底,在盘口处和颈部有弦纹;肩部有4系,胎骨呈灰色,胎质细密。这件器物虽然没有复杂的装饰,但是仍然符合西晋时期越窑的产品的特征。器物规整、端庄,给人一种素雅、有很深文化蕴涵的感觉。
      东晋中期以后,越窑青瓷多为日常用具,如烛台、灯、盆、钵、盘碗、壶、砚等,造型趋向简朴,装饰简练,纹样以弦纹、网格纹为主。
    在东晋晚期出现的莲瓣纹,在南朝时成为越窑青瓷的主要纹饰。器物上装饰有小而密集的褐彩。器物以日用品为主,胎、釉分为两种。一种胎质致密,胎呈灰色,施青釉。另一种胎质粗松,呈土黄色,外施青黄釉或黄釉。
      我收藏品中有一个东晋中期的越窑青瓷钵(见图4),器物整体通高10厘米,口部直径26厘米,底部直径14厘米;青色釉面,背部部分釉面剥落;施釉不倒底,在口处有弦纹和网格纹;胎骨呈淡灰色,胎质细密、坚实。这件器物也没有复杂的装饰,但是器形规整、釉面保存比较完整,符合东晋中期越窑青瓷简朴的特征。
      南朝时期,越窑以生产碗、盘、盘口四系壶、四耳罐、鸡头壶等产品为主。在胎骨、釉色、器形等方面与两晋时期有所区别,釉面易于更剥落。由于江浙一带雨水较多,湿度很大,在出土的众多古陶瓷中,南北朝时期的青瓷釉面剥落情况最为严重,保存完整的比较少。在器形方面较两晋时期的同类产品低矮一些,腹部较大。
      我所收藏的南朝时期青瓷双系盘口壶(见图5),器物通高33厘米,口部直径15.5厘米,腹部直径:26厘米,底部直径 12厘米;支钉到烧;口部有弦纹;肩部双系;腹部宽大;釉面虽然保存完好,但是施釉并不均匀,而且釉色较两晋时期的越窑青瓷要淡一些。
      隋代、初唐时期越窑瓷继承南朝时期的风格,但是在器形方面明显的显得瘦长一些,在施釉方面只施一半釉。在胎质方面也略显得粗糙一些。
      我收藏的隋代越窑青瓷四系盘口壶(见图6),器物整体通高34厘米,口部直径15厘米,腹部直径:15厘米,底部直径 11厘米;撇口,口部有修复;肩部四系;器形瘦长;只施一半釉,漏胎骨的部分较多;胎骨呈现灰色,胎质较为粗糙,与文献记载的隋代越窑青瓷特征一致。
      盛唐时期是越窑工艺最精湛时期,居全国之冠。盛唐以产品精美,赢得声誉。产品都做得很规整,一丝不苟。常将口沿做成花口、荷叶口、葵口,底部加宽,作成玉璧形、玉环形或多曲结构,十分美观。胎体为灰胎,细腻坚致;釉为青釉,晶莹滋润,如玉似冰,表现出越窑青瓷的秀雅。
      越窑青瓷在初唐时胎质灰白而松,釉色呈青黄色。晚唐时胎质细腻致密,胎骨精细而轻盈,釉质腴润匀净如玉,釉色为黄或青中含黄,无纹片,普遍使用素地垂直划纹的装饰方法。另有一种在器物上堆贴花卉、人物、鱼兽等的方法,器物常见的有碗、盘、水盂、罐、盒等,特色器如瓷砚、执壶、瓷罂等,尤其是口唇不卷、底卷而浅腹的越瓷瓯,风靡一时,成为文人墨客的歌咏对象。
      晚唐、五代时期是越窑发展鼎盛时期,代表了青瓷的最高水平,其中尤其需要关注的是所谓的“秘色”瓷,更是当时越窑青瓷的十分引人注目的产品。
      关于“秘色”瓷也有两说。一说是广义的,越窑青瓷就是“秘色瓷”;一说是狭义的,越窑青瓷中的上好之品才能称之为“秘色瓷”。狭义中的“秘色瓷”,曾是越窑中烧制的供御之物,庶民不得使用。
      姑且不论“秘色瓷”究竟为谁而作,总之我们可以了解到它是越窑瓷器中的上乘之作,从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唐代地宫中出土的唐懿宗用来供奉释迦真身舍利的一批精美供器中,我们可以看到16件“秘色瓷”。 这些“秘色瓷”制作精绝,质地细腻,胎壁较薄,表面光泽,胎色呈灰或浇灰色,釉质腴润光亮,半透明,釉层薄而匀,釉色前期以黄为主,后期以青为主,釉色如碧玉翡翠,可谓“明澈如冰,莹润如玉。”而且艺术形式多种多样,艺术风格丰富多彩。
      我所收藏的唐代越窑青瓷水盂(见图7),器物通高7厘米,口部直径5厘米,腹部直径8.5厘米,底部直径 6厘米;釉面保存完好,釉层薄而匀;口部有弦纹;“玉环底”胎质细腻,胎壁较薄;整体器形规整,十分美观,给人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这件器物符合唐代越窑青瓷的特征,但是是否为“秘色瓷”还有待进一步的考证和研究。
      直到宋代以后越窑逐渐衰落,在北宋时期就开始被耀州窑、以及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所逐步代替,渐渐的推出了历史舞台。
      在我的收藏品中并没有北宋时期越窑青瓷的产品,但我在朋友处看到一只被修复过的茶盏(见图8)。此茶盏虽然破损十分严重,但是在保存下来的部分中,仍然可以看到其如碧玉翡翠般的釉色,釉质莹润光亮,且胎骨细腻坚实。这件越窑茶盏如若是完整的器物,可谓是一件十分难得收藏品,在赞许的同时也不禁让人产生无限的惋惜。
      在宋代五大名窑瓷的兴盛之后,越窑瓷器开始淡化出我们的陶瓷历史,但是我国南方的青瓷并没有从此退出陶瓷发展的历史舞台,南宋时期在我国南方浙江和福建两地开始兴起的龙泉窑继承了越窑青瓷之美,在元、明两代将我国南方青瓷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并再一次的将青瓷推向发展的高峰。
      越窑青瓷在我国的陶瓷发展历史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中,不断的提升和改善,它不仅完成了由陶向瓷的转化,而且以其胎质细腻、造型典雅、青釉晶莹、质如碧玉而著称于世,将青瓷一次又一次的推向顶峰。
      越窑青瓷,这种如冰似玉的美丽釉色,自古至今一直都受到人们的赞赏和喜爱,很多人都在描述和歌咏它的美丽,其中流传最为广泛的当属唐代诗人陆龟蒙赞誉越窑秘色青瓷的著名诗句 ----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