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手机版
  • 微博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快捷导航
    查看: 3918|回复: 0

    安徽岳西:“冷冻地带”的古老文化遗存。(储劲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23 15: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岳西,一个即使是用高倍显微镜,在标注得十分详尽的中国版图上也找不到标识的地名;一个地处大别山东南部腹地、皖西南边陲的小地域;一个早在距今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而建制却只有70年历史的“年轻而古老”的小县,却有着众多令古建筑学、考古学、人文历史学、环境生态学专家学者们为之惊叹和着迷的古老文化遗存——

      古老文化遗存的成因
      岳西县隶属安徽省安庆市,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总面积2398平方公里,人口40.1万。历史上,岳西县分属4个县,即今安徽省霍山县、舒城县、潜山县、太湖县。这4县古时均属《禹贡》传说中的扬州地域,春秋战国时复归楚国,所以岳西是一个典型的“吴头楚尾”文化交合地带,吴文化和楚文化在这里对接、交锋、融合。这也就是其古老文化遗存的本质成因。
      据《岳西县志》记载和新近的考古成果证实,早在距今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岳西境内就有人类在皖河、潜河、长河沿岸定居。1982年10月和1985年4月的两次文物普查,初步发现新石器时代和商殷时代文化遗址24处,保存较好的有窑形包、祠堂岗等8处。在遗址上采集到石斧、石铲、石锛、陶纺轮等劳动工具,以及鼎足、鬲足、豆、罐等生活用具的陶器残片。
      但在明清以前,这里仍然人烟稀少,遮天蔽日的深山老林是飞禽走兽们的乐园。据一些家族谱碟记载和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今天生活在境内的40万居民,多系“逃荒者”、“逃难者”的后代。明清时期,江西景德镇一个叫皖砌坝的地方的居民,因逃避洪灾,大举辗转迁移到这里;另有其他省份众多因逃避战乱背井离乡的人,和因家族中有人犯了王法被牵扯株连的人,逃奔至此。因而,不同地域的文化又在这里实现了交融。这也就是其古老文化遗存的辅助成因。
      明清以降,几番世乱世平,但较之于外界,这里相对平静。因其地理位置十分僻远,交通落后,被外来文化“入侵”和人为破坏较少,这些古老的文化遗存像被“冷冻”起来,保存着其最初的原始形态和风貌,为研究提供了最古朴最可信的范本。
      这里的古老文化遗存,包括“中华禅宗第一山”、二祖慧可卓锡之地司空山,由2160棵100年以上树龄的古树名木组成的世所罕见的古树群,散落在民间的200多处古祠堂、古民居、古牌坊、古寺庙、古寨址、古塔、古桥、古亭等地面古建筑;还有岳西高腔、黄梅戏、弹腔、庐剧、木偶戏、鼓书、渔鼓、围鼓、莲花落子、舞龙、舞狮、舞马、踩高跷、打连箱、花梆舞、马叉、民间故事、岳西方言等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存。因篇幅限制,这里仅介绍司空山、古树群、古建筑、岳西高腔、岳西方言。

      “中华禅宗第一山”司空山
      “中华禅宗第一山”司空山位于岳西县店前镇,距县城75公里。相传战国时有司空官淳于氏在此隐居,山因而得名。此山顶峰海拔1227米,一峰玉立,擎天镇地,独具奇观。最具特色的是,此山自大门向上瞻视,不仅山势雄浑崔嵬,而且其陡峻的千仞绝壁,被线状草带自然分成7层,佛家称之“七级浮屠”。再细看,整座山就是一尊巨大的睡佛。
      自南北朝以来,这里即是高僧卓锡传教,名士流连览胜,英豪驻守用兵之地。它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名列《中国名胜大词典》。
      早在北齐太宁元年(公元561年),佛教禅宗二祖慧可卓锡司空山,以石室为缘地,开阐正宗,弘扬达摩学说,使禅宗佛法日盛。二祖于司空山传衣钵给三祖僧璨(今安徽潜山县境内)。至唐天宝年间,禅宗法嗣本净国师奉敕于司空山建无相寺。从此,司空山香客云集,游人跻踵,名播天下,成为佛教禅宗圣地。1200多年前,这里有僧房5048间,下院9庵4寺,僧尼数千,香客云集,铁马叮当,梵音氤氲。后因战火连年,司空山遭到严重洗劫,但司空山当年的“二祖石室”(即二祖禅刹)、“二祖观空”、“讲经台”、“传衣石”、“三祖洞”、“祖刹重辉”等遗迹今天犹在。近些年,岳西县开发司空山旅游,辟有“二祖禅刹、太白书堂、南崖瀑布、赤壁丹砂、银河夜月、乌牛古石、洗马春池、北岭松风”等著名8景。
      司空山作为禅宗二祖弘扬佛法之地,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它不仅是一座佛山,还是一座诗山,大诗人李白曾避难卜居于此。
      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李白卷入安史之乱,自江苏丹阳渡江南逃,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悄然来到名扬天下的司空山,并卜筑避居司空原。他在饱览名山胜景后,写下了《司空山瀑布》、《避地司空原言怀》这两首千古绝唱。
       其《司空山瀑布》极状司空形胜。诗云:
      断岩如削瓜,岚光破苔绿。
      天河从中来,白云涨川谷。
      玉案赤文字,世眼不可读。
      摄衣凌青宵,松风拂我足。
      而《避地司空原言怀》则表白了他当时的复杂心情。诗云:
      南风昔不竞,豪圣思经纶。
      刘琨与祖逖,起舞鸡鸣晨。
      虽有匡济心,终为乐祸人。
      我则异于是,潜光皖水滨。
      卜筑司空原,北将天柱邻。
      雪霁万里月,云开九江春。
      俟乎泰阶平,然后托微身。
      倾家事金鼎,年貌可常新。
      所愿得此道,终然保清真。
      弄景奔日驭,攀星戏河津。
      一随王乔云,长年玉天宾。
      司空山还是原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家乡的山。1936年岳西建县之前,司空山属安徽省太湖县,而太湖正是赵老的故乡。赵老生前一直对司空山情有独钟。1986年11月,他亲为司空山和二祖寺题名,并作调寄《江城子》小令一首。词云:
      久萦魂梦故乡山,
      赤崖悬,彩云间。
      太白书声,流水听潺潺。
      欲问可公消息在,
      空谷石,与心安。
      1990年10月,赵老借回太湖县省亲之机,莅临司空山视察指导工作,并赋《访司空山绝句三首》(其诗略)。
      (与司空山相关的图片:司空山神貌;太白仙迹遗址)

      戏曲活化石岳西高腔
      高腔是戏曲一个声腔系统的总称。除岳西高腔外,还有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而这些高腔与岳西高腔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岳西高腔是在明代万历年间流行于安徽青阳地区的青阳腔的遗脉。青阳腔当时与昆腔齐名,人称“时调青昆”。《中国戏曲史话》记载:到了万历年间,大城市中,青阳腔最为盛行。当时人们把它与昆山腔并称,呼之为“时调青昆"……
      青阳腔于明末清初开始走向衰落。如今,在其发祥地安徽池州、青阳一带已湮没无闻了。惟有与之相邻的岳西县有幸传承了这一古老剧种。其原因,正如岳西县图书馆退休干部、岳西高腔研究者汪同元所说:一个朝代流行的文化艺术,在繁华时期,由于追求时尚,常常融合新事物、新潮流,所以变化较大。但当它往四周比如山区农村漫延后,由于地理位置较封闭,对新事物接受慢,反而不大容易变化。这就像潮水,它在漫延到边缘地带后,就好像被“冷冻”起来。由于岳西四周山脉连绵,当时的岳西犹如一个天然的“戏曲冷冻库”,将高腔定格在当初传来时的样式,几百年少有变化。因而,岳西高腔几乎保留了当年红火的青阳腔的原汁原味,对于研究古代戏曲史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安徽籍著名作曲家于光远说,岳西高腔延续了青阳腔的演唱形式,即“围鼓清唱”。5或7人围坐一起,一人主唱,其他几人面前放着一只鼓,伴奏并和声。围鼓清唱反映了“岳西高腔”最主要的表演内容:打、帮、唱。打就是打击锣鼓,在岳西高腔中,从不采用管弦类伴奏,只有打击乐器;帮,就是帮唱,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和声。岳西高腔唱词清雅,文字洗练,是古代文人和高腔艺人共同的创作成果。
       岳西高腔于建国初期被发现,1957年由文化部定名,被戏曲专家称为戏曲史上的“活化石”。新中国成立后,岳西县大力挖掘、拯救岳西高腔,并成立了岳西高腔剧团,以幸存的老高腔艺人为师,传承新人。今年4月,岳西高腔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在岳西县五河镇、白帽镇、巍岭乡一带,还有不少高腔艺人唱高腔。并且,陆续有古老的岳西高腔唱词的手抄本,被研究者意外发现。如2004年,岳西高腔研究者汪同元,就在岳西县巍岭乡“杨河灯会”的老高腔艺人手中,搜集到几本十分珍贵的手抄本,这对于研究岳西高腔有着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这些手抄本还证明了汪同元过去的观点:岳西高腔最早存在于岳西民间灯会,过去岳西几乎每个地方的民间灯会都唱过岳西高腔。
      (与高腔相关的图片:“岳西高腔”古老抄本)

      所罕见的“绿色古董”群
      环绕岳西的,是万座大山,千条溪流,境内很难找到一块较大的平整地片,但冶溪镇除外。冶溪镇坐落在司空山脚下,为岳西县西南边陲的农业大镇,距县城86公里。这里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9度,土地肥沃,盛产稻米和西瓜,素有“鱼米之乡”、“大别山中小江南”之美称。境内一马平川,两条大河静静横陈,特别具有特色的,是这里世所罕见的古树群。
      据林业部门统计,在冶溪全镇近8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长着近100年以上的古树2160棵。从树龄划分,1000年以上的共11棵,其中银杏5棵、罗汉松1棵、古柳1棵、古柏2棵、苦槠2棵;约500至1000年的有42棵,其余在100至500年之间。从树种来看,有国家一级保护树种银杏7棵、国家二级保护树种香樟291棵、枫香189棵、桂花2棵、枸骨冬青3棵、青冈栎45棵、枫杨1490棵、其他34棵。沿10公里人字形冶溪河两岸,集中分布着约1800棵古树,形成绝美的“十里绿色长廊”。
      这“十里绿色长廊”自安徽太湖县百里镇开始,到冶溪镇政府西南止。这1800多棵古树,犹以古柳称奇,粗的5人方能合抱,最大内空直径3米多,一般的两人合抱。因自然老化和雷劈、虫蛀等原因,多半古树为空心,或者树身只剩下半边、1/3、1/4,甚至1/10,但依然苍劲挺拔,生机盎然。
      这些古树或如绝世隐士卓然不群,或如恩爱情侣相依相偎,或如得道高僧参禅入定,或如飘逸仙子轻舒翠袖,或笔直参天直插宵汉,或虬枝盘曲佝偻垂地,或如扇如塔,或似龙似凤。著名的古树景点有“孔雀开屏、神犬听经、虎踞龙蟠、金猴出世、莲花拱顶、长虹冠日、乌龙割肚、贵妃出浴、翩翩起舞、姐妹迎宾、飞龙出窍”等。千奇百怪的古树集中于一处,堪称天下奇观。
      近年来,这里吸引着国内外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也吸引着画家、摄影爱好者慕名到此创作。南京林业大学教授汪舒铭到这里实地考察后,则非常惊叹而又肯定地说:“这是我国保存得最完好的绿色古董群之一!这么多古树能够保存到现在,并且勃发着生机,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另外,这里水草丰茂,牛羊、鸡鸭众多,都自由放牧在两条大河里。水稻、麦子、西瓜、桃、李、杏漫山遍野,天空中有一群群自在飞翔的白鹭、苍鹰,树阴下有无数古老的民居。吹笛的牧童,耕作的农民,小镇上的说书艺人,近百高龄、裹着小脚、面容清秀、坐在门前绣花的老奶奶,旧祠堂上的壁画,石拱桥上翠翠生烟的苔癣……这一切,组成一幅绝美的和谐人居图,是一个“现代版甚至绝版的桃花源”。
      (与古树相关的图片:巨大的苦槠情侣树;连里枫杨)

      200余处珍贵的地面古建筑
      “年轻”的岳西现存200余处珍贵的地面古建筑,如古祠堂、古民居、古牌坊、古寺庙、古寨址、古塔、古桥、古亭等,数量之多、种类之全令安徽省的古建专家惊叹。
      据文物部门初步调查统计,岳西目前有古祠堂44处,古民居72处,古牌坊7处,古塔(含和尚坟塔)43处,古桥14处,古亭8处。另外还有许多古寺庙、古寨址、古道未来得及统计,总计数量超过200处。这些古建筑有名的有司空山古牌楼、千佛塔、碓臼湾古民居、孙氏宗祠、贞洁牌坊等。
      司空山牌楼位于司空山大雄宝殿门前。该牌楼系四柱三门五楼,残高6.1米,面阔8.6米。这是一座十分精致美观的寺庙牌坊,专家初步定为明代。它是一座石雕艺术的杰作,通体人物达52个,蟠龙、麒麟、鹿、獐等瑞兽呼之欲出。
      千佛塔坐落在岳西县响肠镇后冲村。据传,该塔始建于三国时期,曹操率大军征伐东吴时所建,殿堂僧舍围建四周。西晋时期,因战火寺毁塔存。据史料记载,东晋成帝咸和年间(公元326~334年), 塔、寺全面修复一新。儒、道、佛都曾在此活动,至今痕迹犹存。古塔北面一、二层之间的图案依稀可辨:莲花——佛,菊花——儒,太极图——道,不同文化的印记并存一处宗教场所,可谓罕见。该塔为楼阁式建筑,高约28米,平面四方9级,砖石垒砌而成。
      “孙氏宗祠”坐落在岳西县姚河乡梯岭村,建成于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至今已有250余年历史。整个祠堂共计64间,建筑面积2164平米,占地3220平米。祠堂内的木雕、砖雕、石雕等工艺精湛,风味独特,整体建筑的保存非常完好。这座宗祠有安庆现存的惟一记载有演出班社和剧目的古戏楼,是历代祭祀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孙膑的宗庙。经专家论证,它的建筑风格是研究明清两代建筑史的优秀样本。
      (与古建筑相关的图片:司空山古牌楼;碓臼湾古民居一角)

      链接:晦涩而有趣的岳西方言
      岳西的方言晦涩而有趣,并且方言种类驳杂。大体上,这里的方言属皖西赣方言,有部分江淮方言,小部分鄂东“楚语”。县内方言可分为5片:县境东北角的主簿镇北部、姚河乡等说“舒城腔”(安徽舒城县);西北角的包家等乡镇说“英山腔”(湖北英山县);西南部的店前、白帽等地说“太湖腔”(安徽太湖县);县北的头陀镇和西北的青天乡等地说“霍山腔”(安徽霍山县);县城及周边说“潜山腔”(安徽潜山县)。“潜山腔”也称“天堂话”(县府所在地为天堂镇)。
      虽然方言种类驳杂,但代表岳西方言的是“天堂话”(以下岳西方言指“天堂话”)。其语音、词汇、语法等均很有特色。因方言涉及的学术问题不易表述,现只举两个岳西方言的实例:
      1、 岳西方言中的“屁股”(被子)
      岳西方言称“被子”为“屁股”(音)。关于“屁股”,这里有个流传甚广堪称经典的幽默故事,说的是:一个青年小伙子到姑妈家做客,姑妈一家子都热烈欢迎,大鱼大肉好酒好烟招待。傍晚时,小伙子向姑妈告辞,说母亲叫他早点回去。姑妈竭力挽留,对他说:“你急着回去干什么,你表妹已经把‘屁股’洗好了,晚上你就在这里‘过夜’,明天日中间再走。”
      这个姑妈对侄子说的这一番话,本来是很平常的客气话,意思是说,表妹已经把被子洗好了,晚上你就在这里吃晚饭,明天中午再回去(“过夜”和“日中间”也是方言。“过夜”不是住宿,而是指“吃晚饭”,“日中间”指中午)。但若不懂其缘由,听上去,的确令人喷饭。
      2、 岳西方言中的“涩萝卜”(膝盖)
      普通话把大腿和小腿相连的关节前部称作“膝盖”,但在岳西方言中,膝盖被叫做“涩萝卜”(音)。这个地方的大人教训不听话的孩子,常常黑下脸、皱起眉,断喝一声:“跪下,把‘涩萝卜’卷起来!”意为:跪下,把裤子捋到膝盖位置(大约大人一方面想惩罚孩子,另一方面又想爱护裤子)。俩少女相互赞美,一个说:“恩(你,岳西方言,读n,上声)小腿长得漂亮。”另一个说:“恩‘涩萝卜’圆得可爱。”
      关于这个“涩萝卜”,此地流传着一则笑话:国家推广普通话,本地人在与外人交流过程中,也努力使用普通话。某日,一乡镇书记带领乡村干部到浙江考察,行前,书记再三叮嘱自己,谨记谨记,要说普通话,不能给人落下笑柄。途中,他与一北京人同车同座。其间,北京人老是打瞌睡,不仅整个上身压在书记身上,而且他的膝盖也老是随着汽车的晃荡,碰撞书记的膝盖。时间一长,书记忍不住了,于是把北京人叫醒,操着他自己的普通话,跟北京人说:“你的膝盖碰着了我的‘涩萝卜’,请你把膝盖拿开好吗?”北京人十分费解,操着京腔问他:“什么涩萝卜甜萝卜,我没有萝卜,你是不是想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