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北共产主义青年团,是在党的陕北特委领导下,在激烈的革命斗争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一九三四年陕北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最高领导机关是陕北团特委,下设组织、宣传、少队、青妇、儿童五个部,并有若干巡视员。一九三五年九月改为团省委。当时,共青团在军队中,在苏维埃政府中,都派有团代表,做青年工作。党对共青团的建立和活动非常重视,从各方面给以支持和领导,各级团委书记都是同级党委的委员。
一九三四年前,陕北团特委的负责同志有马文瑞、李铁轮、崔田民、刘光先等同志。一九三五年开始是慕纯农(朱纯农、书记)、王月明(组织部长)、白治民(宣传部长)、高朗山(秘书长)、史秀云(青妇部长)、刘英勇(少队部长)、黄静波(儿童工作部长)。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团中央派陈时夫同志担任团省委副书记。一九三六年省委准备退出瓦窖堡时,慕纯农、陈时夫调出,团省委书记由高朗山继任。
一九三四年在团特委领导下,建立了团县委的有:安定、清涧、绥德、吴堡、葭县、神木等县。到一九三五年底,建立了团县委的还有:延长、安塞、延川、米西、靖边、横山、甘泉、宜川等县,原安定县撒销,成立秀延、赤源两县。一九三四年底,陕北共有团员一千多名。经过一九三五年的大发展,到一九三六年春,共青团员已达一万名以上。
根据当时革命斗争的需要和党对共青团的要求,一九三四年至一九三六年陕北共青团主要抓了这样几项工作:
(1)动员组织青年参加红军。
扩大红军是党的一项特别重要的任务,也是共青团的一项经常而艰巨的任务。每次扩大红军,单独给共青团分配的数目,至少占总数的三分之一,或占一半左右。团省委把任务分配到团县委,再由团县委分配到团区委直到支部。省、县派人下去帮助区、村做宣传教育组织工作。当时,青年参加红军是非常积极的,没有什么顾虑,妻子送丈夫,弟弟送哥哥当红军的故事很多。有些地区,在团干部和团员的带动下,整连整排的青年参军。如瓦窖堡刘家沟团支部,在支部书记刘宝华同志带领下,十六名团员全部报名参加了红军。由于他们的带动,全区提前完成了扩红任务。
一九三五年团特委在永坪时,听说中央苏区有少共国际师,于是团特委也决定成立一个少共国际团。各地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动员了几百名优秀的青年团员和少先队员来到永坪。实际上后来只成立了一个营。这个营的营连级干部,都是团特委调派去的。如寇步德、贺生祥、孔合、郝生祥、霍子伯等同志,都是那时被派去担任营长、连指导员等工作的。
一九三五年秋,团特委从永坪移到瓦窖堡后,团特委改为团省委,团省委曾决定成立一个青年妇女连。各地青年妇女纷纷来到瓦窖堡,踊跃报名参军。正当青年妇女连准备编训时,党中央来到了陕北,根据中央指示,妇女在前方打仗,行动不方便,这项工作就停止了。已集中的几十名青年妇女,后来分配到了医院,被服厂等单位。
(2)源源不段地向党组织输送党员和干部。
那时,各级团组织有一项任务,就是有计划地把符合党员条件的优秀团员,向党组织推荐。团员入党没有后备期,或者叫转党。根据党委需要干部的要求,各级团组织还有计划地向党输送干部。当时,团干部是党务、政府、军队工作干部的重要来源之一。为了培养团的工作干部,一九三五年团特委还办了团训班,每期一个月左右的时间,经过训练后,都要抽一部分人分配做开辟新区的工作。
(3)开展文化教育,做宣传鼓动工作。
一九三五年秋瓦窖堡解放后,在苏区办了一所列宁小学。有学生三、四百名,学校建立了团的组织和儿童团组织,白云帆同志是学校团支部的负责人之一。党中央到陕北后,徐老(徐特立同志)也很关心这所学校,儿童团员的帽子和红领带,都是徐老亲自指导做的。儿童团的帽子是黑色的,八个角,没有帽沿,在帽前额缝上一个红布剪成的小五角星,帽顶上缝有一寸长的黑布带。每个儿童团员,还有一条二尺来长的红布缝的领带。儿童团的武器是一米左右长用红兰颜色染上花道的木棒。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军事化,衣帽整齐,上课下课,放学回家都排队点名,走在街上都唱歌,喊口号。学校里除文化课,还有军事课,刺枪、劈刀、瞄准等样样都练。学生们还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慰问伤病员,帮助军烈属抬水、扫院子。演出一些短小的活报剧和话剧,很受群众的欢迎。
一九三六年春,团省委布置在五月进行苏区儿童团大检阅。学校儿童团做了很多准备工作,还编了一首歌,歌词中有这样几句:“红色五月大检阅,大家准备来迎接,来……来,我们都是共产儿童团。红色五月大检阅,大家热烈来迎接,来……来,我们都是将来的主人。”
为了帮助乡村青少年识字,各地共青团都普遍组织了识字班。参加学习的人很多,壮年、老年人也有参加学习的,热情都很高。
配合党的中心任务,各地团组织广泛开展了宣传教育活动。一九三五年团特委在永坪时,创办了“列宁剧团”。创办时负责人有杨碎祥、刘振武等同志。第一次上演的节目是高朗山、白治民、史秀云等同志编写的。当时,还办了不定期的团报(一九三六年改名为“冲锋喇叭”)、画报等。
那时根据地村村有宣传队,满墙是标语,到处是一片革命乐观景象。各县、区青年团组织的宣传队、歌咏队、标语组十分活沃,特别是庆祝革命节日和红军作战胜利时,更加热闹。干部还积极编写革命歌曲。如崔田民编了“游击队歌”,史秀云编了“妇女解放歌”,王月明编了“骂十声”。群众比较喜欢的几首歌还有“五更鼓天”、“红军长征歌”(歌词是庆祝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文化宣传活动的广泛开展,对鼓舞人民斗志,起了很大的作用。
(4)对青少年进行革命到底的教育。
当时的革命形势正处于开辟阶段的初期,敌我斗争非常激烈,参加革命随时有被敌人抓住杀头的危险。那时有一句常说的口头语就是: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不论入团、入少先队、入儿童团,介绍人首先要问你:革命怕死不怕死。这样革命气节的教育,对培养青少年树立革命到底的信念,起了很大的作用。在敌人面前,不叛变,不投降,宁死不屈的青少年是很多的。
在创建陕北苏区的革命斗争中,不但共青团成为党的有力助手,而且青年妇女、少先队和儿童团组织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少先队是青年群众性的武装组织,吸收十六岁至二十三岁先进的青年为队员,少先队在省、县、区都设有少年先锋队队部,下设大队、中队和小队,并各有正、副队长。少先队组织开始是秘密的,一九三四年才公开发展和活动。少先队武装活动的主要任务,是配合赤卫队开展游击战争,配合红军扩大和保卫苏区。他们是一支很重要的力量。如一九三五年在杨家园子,赤卫队和少先队在配合红军消灭了敌人一个营后,又主动调集力量,包围了敌人另一个营,使敌人没有跑掉,直到主力红军赶到,把这个营的敌人也歼灭了。少先队还经常在夜间到白区或敌人据点去侦察敌情,偷袭敌军,给白军积民团很大的威胁。
青年妇女组织,在省、县、区委设青年妇女部,乡村没有单独的组织。青年妇女在各项斗争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红军和游击队在作战、行军中,有的受了伤,患了病,没有医院收容治疗,就留在当地乡村。这些伤病员,完全依靠妇女护理。她们冒着极大的危险把伤病员藏起来,给伤病员洗衣,做饭。在紧急情况下,还要组织担架队抬着伤病员转移。当时苏区青年妇女每个月要给红军做一双鞋。她们还帮助军烈属种地生产,慰问红军。在扩红工作中,很多青年妇女动员和送自己的丈夫当红军。那时,唱这类歌曲很普遍。如“三月里来三月三,男当红军女宣传,一心要呀,要共产!人人都喜欢……”。青年妇女中的骨干还被吸收为少先队员,同样参加军事训练,晚间出操、站岗、放哨,必要时担任侦察敌情、送信等任务。
儿童团组织吸收十一岁至十五岁的儿童。省、县、区都设有儿童团团部,团部书记由同级共青团委儿童书记兼任,下设有大队、中队和小队,各有正、副队长,儿童团的活动很广泛。平时站岗、放哨、查路条,有时到敌人据点侦察敌情,在夜间还组织起来轮流监视地富豪绅的活动,防止他们进行破坏和转移财产。他们参加禁烟,禁赌工作也很积极,一到晚上就组织起来查吸大烟、赌搏的二流子,抓住之后,就没收烟具、赌具,然后向政府报告。当时红军打胜仗的消息,在乡村是靠口头传播的,这个任务主要交给了儿童团。他们接到任务,就向军烈属和群众挨门挨户去宣传,消息传的非常快。儿童团还通过唱革命歌曲,写标语,撒传单,向群众作宣传鼓动工作。平时他们经常帮助军烈属担水、砍柴、扫院子。儿童团在参加革命斗争中,涌现出大量的英雄人物。
陕北共青团在革命战争年代里所创造的光辉业绩是可歌可泣的,我们应该学习革命先烈,坚决革命到底,努力做好新时期共青团工作,肩负起培养教育青年的光荣任务,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斗争中,当好党的助手。
(注:慕纯农同志现任铁道部党织组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