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手机版
  • 微博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登录 注册
  • 切换风格
    快捷导航
    查看: 3769|回复: 0

    四川松潘回族源流考。(作者 马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28 10:03: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松潘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自治州东北部,东与平武县、北川县接壤,东北与九寨沟县相连,南依茂县,西边和西南边紧靠红原县、黑水县,西北毗邻若尔盖县。地理座标:东经102°38’-104°15’,北纬32°06’-33°09’。县境东西长180公里,南北宽112.5公里,总面积8400平方公里。回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4.67%。
      县人民政府驻地进安镇,位于成都西北方向334公里处,距阿坝州人民政府驻地马尔康431公里,地理座标:东经103°35’,北纬32°38’。海拔2849.5米。

      一、历史沿革
      松潘县历史悠久,据县志记载:禹贡梁州之域,周氐羌地。汉元鼎年间置湔氐道,属蜀郡。后汉因之,晋改置升迁县,属汶山郡,后废。后魏为吐谷浑地。北周天和元年(公元566年)始置扶州总管府及龙涸郡嘉诚县,隋开皇初废。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复嘉诚县,置松州(因城四周广被松树,树高林密,繁茂峥嵘,故名)。贞观二年(公元628年)置都督府,督羁糜二十五州,后多至一百有四州,皆生羌部落,属陇右道。永徽改属剑南道,天宝初改交川郡。乾元初复曰松州。广德初陷于吐番,宋仍为吐番地。元属吐番等处宣慰司。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置松州、潘州(潘州依当时吐番首领潘罗支得名)二卫,寻并为松潘卫,十三年(公元1380年)罢卫,二十年(公元1387年)罢州,改松潘等处军民指挥使司隶四川行都司。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罢军民司,复改松潘卫,属龙安府。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裁卫,改置松潘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升为松潘直隶厅(直隶四川省)。
      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改松潘直隶厅为松潘县,相沿迄今。
      回族进入松州的年代和分布情况如下:
      公元八世纪,河西回纥聚居于甘州地区,南跨青海,北控延海。而甘州、西州和喀什噶尔很早就是东西亚陆路交通咽喉,回纥放牧其地之后,又成为善于经商民族,足迹遍及波斯、印度和北方各地。
      《唐会要》载,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回纥平息安史之乱有功,许其入贡,以马易茶。即所谓茶马互市自回纥始。当时的松州是唐代边陲军事重镇,地域覆盖今阿坝州大部,远接甘、青境内,盛产河曲名马,而松州又是唐代川边茶马道上最大的商贸集散地,波斯、阿拉伯、回纥商人自唐肃宗时期进入松州,参与茶马市易与以蜀锦市马的商贸活动,一些人长期居留此地,这是回族先民进入松州的最早年代。
      五代和北宋时期,五代各朝和北宋、辽、金所需战马大部分由回纥纳贡出售,回纥、波斯商人在西北松州之间来往频繁,进入松州和岷江沿岸其它商业城镇的回族先民更多。
      元宪宗三年(公元1253年)农历八月,宪宗蒙哥弟忽必烈采取“法不师古”的进军路线,率十万大军南下;“师次临洮”攻入川西北高原,以松潘为大本营,分兵三路包围四川。回族人赛典赤·赡思丁(又名乌马尔)负责后勤,随军征战的色目人、回鹘人、东乡人、撒拉人和其它回回人进入松潘、阿坝、杂谷脑河谷、汶川、茂县、壤塘等地。战事结束后,部分人居留松州屯垦,成为“土生蕃客”。公元1273年“探马赤军随处入社与编民等”,回族军士落为民籍。
      蒙古人攻占松州后,在此设“松潘岩叠威茂等处宣慰司”行政建置。元世祖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宁海会同”之后,“驰道路之禁,通民往来”,西北地区茶叶运输,凭商旅领“土引”贩卖,由四川松潘入洮州(今甘肃临潭)、河州(今甘肃临夏)、西宁州等处的“西蕃大叶茶”贩运规模日益扩大,西北各省回族商贩不断涌入松州岷江流域。形成了草地帮、鞑子帮一类专事贩运的牛帮、马帮,沿袭至明清民国时期。
      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平羌将军丁玉平息松潘南路叛乱,此后克服松州、潘州,并于松潘至平武东路设关隘城堡,川甘青商道再度畅通。《明史·食货四茶法》载,为对付北方蒙古、东方女真,明王朝以“两蕃”马充军骑,“以马易茶,固番人心,且以强中国”。西北各省回族领有为完成明政府官方“差发”的“金牌差发信符”,大量回族茶马商贩进入松潘卫和州内大部分地区,甘肃武都天水一带回商经南坪入松潘地区,内地回商也沿松潘东、南两路沿涪江、岷江入州内,参与商马贩运和其它生意。很多人定居州内,分布于杂谷脑河谷和岷江沿岸,在杂谷脑、松潘、汶川、茂县、松潘东路一线建清真寺。人们称这个时期进人松潘的回族为陕西回、青海回、陇东回、云南回等。
      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丁玉调宁州(甘肃宁县)指挥使高显来松潘卫负责筑城,随行回族工匠来到松潘。据松潘清真寺历代伊麻目回忆口述,松潘古城门石刻浮雕为回族工匠尔斯马列、哈斯穆、达乌德、尔买、赫萨等人绘制雕刻。与此同时,建清真下寺于城内中街。这些人大部分后来定居松潘。
      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设茶马御史,回族商贩仍不断来松州贩运。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清政府收降三果洛(汪青、阿穷、白马)后,先归杂谷脑土司管,后归漳腊营,隶松潘厅,自松潘出黄胜关至果洛,沿途设塘站,分路巡查,护送往来客商;雍正时期,隶属关系未变,由黄胜关两河口分道,北有通往洮岷商道,西北有通西宁商道,东有平武江油商道,南有连接成都、杂谷脑商道;由果洛久治至阿坝至四土、至杂谷脑为又一商道。西北各省、内地回族商人进入松、茂、汶、理、阿坝各地,以松州等地回族较多。
      乾隆时期数次征剿大小金川,东北、北京、陕西、甘肃、云南、贵州、湖南、湖北、四川回族兵和回族商人纷纷进入松潘、茂县、汶川、杂谷脑和大小金川,按家谱考订,这个时期以陕西渭南、三原地区回族居多。
      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改土归流”推行土著世业乡兵制,协建营屯,又有大批陕甘、青海、云南回族进入我州,分布于松潘、茂县、杂谷脑、大小金川。
      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杜文秀领导的云南回民起义失败后,其家眷由部下马五和其子马正图护送进入茂县、松潘县境,随行回族一部分定居茂县。杜氏家族为逃避追杀,改姓朱,定居松潘归化关,马五后人定居松潘县城。
      清嘉庆至光绪若干代至民国时期,青海、陕甘、云南以及四川内地回民因戍边、移民、逃避战乱、教派纷争,或经商,或传教移居松、茂、汶、杂谷脑,大小金川。
      由于明清以来进入松潘陕甘人居多,故松州回族口语陕甘方音较浓。又由于回族较长时期内使用波斯文、阿拉伯文、经堂语,故口语往往波斯语、阿拉伯语掺杂使用。回族在松潘的分布特点仍然是大分散,小集中,大部分居住在城关,或县城近郊,其余则沿河谷村屯居住。松潘县主要分布在城关区、进安镇、进安乡、十里乡、青云乡、大寨乡、漳腊区、镇江区、小河区、小姓乡。
      这里的回族至今保留了喂养马匹、照料牲口、制作鞍鞯辔头、爱好游牧器械等习尚。野炊、下帐篷、适应草原山地生活,也是这里的回族男子自幼必备的本领。

      二、松潘回族的文化古迹及其著述
      自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回族迁居松州境内,以及历代不断的迁入繁衍,回族在州内建礼拜寺、置墓地,经营百业,创造了丰富的文化遗产,留下了大量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文化古迹和著述。这里将有代表性的文化古迹和著述分别介绍于下:
      1、清真寺
      唐肃宗时期,松州就有了回族清真寺。但是由于战火病灾的破坏,唐宋以来清真寺遗址已无从寻觅。目前有据可寻的清真寺为元代宪宗时期建筑和明清及民国时期建筑。
      (1)松潘清真东山寺:位于松潘县城东山麓,(今进安乡东裕村)石场沟右侧,毁于元末战火,是松州有据可考的最早的清真寺。
      (2)松潘清真下寺:位于县城中街,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丁玉克服松州后,由松潘沙、铁、常三姓捐资建筑,毁于明末战火。道光年间祁有德捐资再建,咸丰庚申战火毁,同治时期重修,宣统辛亥年毁,民国六年募捐再建。该寺为中式传统建筑。有前厅,前院天井,礼拜殿,窑殿,南北经堂,沐浴水房等。明代封火墙、斗拱,拱形院门保存完好。可容纳七至八百人礼拜。遗址尚存。
      (3)松潘清真上寺:位于松潘县城西卫公岩下。清咸丰辛亥年(1851年)米友仁捐资建,庚申年毁,同治时期重修,宣统辛亥年毁,民国二年捐资重建。主要建筑有:宣礼楼、礼拜殿,窑殿,南北经堂,沐浴水房等。可容纳五至六百人礼拜。遗址尚存。
      (4)松潘清真北寺: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北郊凤凰桥头,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茶商马鉴创修,宣统辛亥年毁,民国六年募捐再建。建筑格局和风格为:中式重楼飞檐宣礼楼,歇山式礼拜殿,窑殿,南北经堂,沐浴水房、花园、河心亭等。可容纳三至四百人礼拜。
      (5)清真光照拱北:位于松潘县城东郊。拱北为阿拉伯语“谷巴勒”音译,意为亭子。康熙二十五年四月十六日(公元1686年),西域人虎喀索统那细游历至松潘厅,后来随河州籍川北镇守使马子云到川北镇治所闻中居留,康熙二十八年三月(1689年)去世。此后人们建光照亭,以纪念虎喀索统那细。
      (6)清真隐仙拱北:松潘县城东郊大包山后。康熙年间西域人马光祖在遍游吴、鲁、燕、秦、晋、陇各省之后,居住松潘城东山麓,于乾隆元年十—月(公元1736年)去世,享年一百二十岁。后人为纪念马光祖,建隐仙亭。
      2、文物古迹
      (1)宣德炉:我州回民保存有明代宣德年专为伊斯兰教宗教活动所铸亚金铜香炉。铜炉造型为圆形、铜胎,外部上酱色釉,炉壁铸有阿文堵哇(祈祷词)。底部铸“宣德年制”字样。直径约6厘米,高约2.5厘米,较—般宣德炉高大。
      (2)宗教壁画、壁毯:我州回族家庭、清真寺保存有历代流传的“卡尔拜”(麦加天房)、耶路撒冷清真寺、麦地那圣寺、圣陵、艺术体祈祷词以及圣地名胜等宗教壁画。其中有印制图、有绘制图,有珍贵的丝织、毛织壁毯。
      (3)中堂、对联:回族家庭堂屋布置和清真寺经堂布置受汉文化影响,也喜欢张挂中堂对联,文字则是艺术体阿拉伯文和波斯文。
      此外还有汉文化绘画和汉文书法。松潘地区保存有西北回族书法家马福祥、敏翰章书法,有本州松潘籍回族艺人米文秀书法绘画。
      (4)白崇禧匾额:抗战时期,成都成立“中国回民救国协会”,白崇禧为松潘清真寺题写“兴教救国”横匾一道。保存于县清真北寺。
      (5)清真姆兰泉,意为“恩惠”之泉。位于松潘县城北郊朱家沟庙灵山麓。泉水冬温夏凉,水质清醇,为当地人民煮茶品茗之佳品。
      (6)大包:位于松潘县城东郊,为松潘回民墓地,历史上曾有朝觐圣地途经松潘的张巴巴在此作过祈祷,后人为纪念他,每年古尔邦节、开斋节礼拜后于大包山顶念诵古兰经向真主祈祷。
      (7)大坪:松潘回民墓地,位于县城西郊,当地回民每年古尔邦节、开斋节礼拜后于大坪墓地念诵古兰经向真主祈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