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手机版
  • 微博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登录 注册
  • 切换风格
    快捷导航
    查看: 3638|回复: 0

    诗书传家代代精英:历史名人王鏊。(作者 钱汉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28 10: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年轻时,他功成名就,志满意得,24岁考得江苏乡试第一,25岁考得礼部会试第一,金殿皇帝面试又考得第三,是读书人最为羡慕的“探花郎”,57岁时进入朝廷内阁,称为“会元宰相”。此人就是王鏊。更令后人羡慕的是,他以诗书传家,家运长盛不衰,不论时代如何变迁,社会如何变化,其子孙总是站在时代最前列,总是社会的精英分子,就是其女儿媳妇,也是巾帼不让须眉,是时代的佼佼者。直到今天,他的后人有500多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大学教授,还是站在科技文化战线最前沿。

      太湖小岛走出“会元宰相”
      1450年,王鏊出生在苏州府吴县东山岛上的陆巷村,离苏州城区60公里,离吴县县城30公里。在明代,这个小村四面环水,周围是重重叠叠的芦苇,一望无际,像一片原始森林,小船驶入芦苇丛中就消失得无影无踪。苏州或吴江县的人要到东山,必须有熟悉水路和芦苇荡的向导带路,否则就会迷失方向。陆巷村的对外交通闭塞,进城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木船,如遭风雨天,太湖浊浪排空,船舶无法行走,交通就告断绝,如同一个孤岛。这个村虽然闭塞,但读书之风很盛,人才辈出。王鏊的父亲王宛是进士出身,在湖北光山县当过知县。王家又是村中的富裕人家,前辈积累了可供几代享用的财产,到了王鏊这一代,依然是酷爱读书,他16岁时就写得一手漂亮文章,手抄文章从陆巷村传入吴江县,又从吴江传入苏州,最后传到北京国子监,国子监师生争相传阅。1474年,他接连取得全省乡试第一、礼部会试第一、金殿面试第三的成绩,成为光耀全国的大明星。后人还为他没有考中状元而鸣不平,说是当朝宰相商辂是“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的荣誉集于一身,他的气度不够宏大,容不得后人与他平起平坐,再出一个“三元及第”,于是将王鏊降为“探花”。
      记者来到东山陆巷村时,处处能感受到古代灿烂文化的气息。由于小岛远离城市,隔着一个烟波浩渺的太湖,历朝历代的战火和政治运动不易波及,至今还保留着古村落的风貌。进入村中,迎面见到一个用条石砌成的古码头,那是村中古代唯一的对外交通口岸,王鏊就是在这里上船,赴京赶考,光荣而归。村中明清古建筑有70多幢,古色古香,闪耀着当年的辉煌,其中最为出名的是王鏊的三座牌坊,即“解元牌坊”、“会元牌坊”与“大学士探花牌坊”,以粗壮厚实的花岗岩为柱,以沉香木为牌楼,经历了500年的风风雨雨而没有倒塌。
      王鏊的故居“惠和堂”至今保存完好。这是一座前后五进的明代官宦府第,宽大厚实,厅堂梁架用料粗壮,极为讲究,可称古代大型群体厅堂的典范。主楼楼前有一堵磨砖贴面的大型照壁,高与书楼屋檐相齐,瓦滴上嵌有砖雕,镌刻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九狮图”图案。两端各有三块砖雕花鸟图案,照墙中央又嵌有圆形“丹凤朝阳”图案。“惠和”两字意为给人恩惠、世代和平。这些古迹得以保存,完全得益于东山岛独特的地理环境,小岛悬孤于太湖深处,交通极为不便,苏州城中猛烈的政治风暴吹到岛上,逐渐减弱,无法对这里的古建筑来一次彻底的大扫荡,这些古迹得以幸运地保存下来。

      保护前朝重臣留下除奸火种
      王鏊为官正派而正直,他没有阿谀奉承之心,对明孝宗的不良行为敢于劝诫,不惜忤逆龙鳞。弘治初年,明孝宗还是一个年仅18岁的小皇帝,太监李广引导他游西苑(今中南海),乐而忘返,王鏊作为侍讲就反复规劝,皇帝为之动容,不再游乐,专心处理国事,为政宽容,知人善任,重用的都是有学问有威望、正派能干的大臣,如大学士徐溥、刘健、谢迁、李东阳、刘大夏、马文升与王恕,王鏊任吏部右侍郎。当时庙堂气象森严,内阁德高望重,从京城到地方,官员畏服,政令得到执行,不敢阳奉阴违,胡乱搪塞。内宫太监也不敢胡作非为,明朝出现了前所未有“弘治中兴”局面,是明代最好的历史时期。
      明孝宗是位明代少有的好皇帝,执政18年,可惜36岁就死了。他给他的儿子朱厚照留下了一个强有力的威望很高的辅佐班子,若朱厚照能重用这批久经考验的老臣,沿着明孝宗的路线走下去,“弘治中兴”的盛世局面还能继续下去。但明武宗与他的父亲完全不同,是个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荒唐皇帝,他不喜欢那些德高望重的先朝老臣,喜欢的是阿谀奉承、以刘瑾为首的八个太监,号称“八虎”,内阁按刘瑾的旨意实行大清洗,大改组,先朝重臣大部分被赶出朝廷,投闲置散,内阁新成员大部是刘瑾阉党与龌龊无耻之徒,如焦芳、张采,只有王鏊和李东阳两人是前朝重臣,还有一身正气。这时,朝廷大局急转直下,党争越来越激烈,明朝进入了有史以来最为黑暗的时期。
      刘瑾是个目不识丁、连奏章都看不懂的太监,有极强的权力欲。他心中清楚,一个太监无法树起百官畏服的形象,朝中大臣对他不服,处处受到鄙视,强烈的卑怯心态使他的报复之心空前膨胀,变得越来越专横,手段越来越残忍,要将曾经鄙视他的前朝重臣全部斩尽杀绝,但他的倒行逆施受到了王鏊的抵制,难以得逞。尚宝卿崔?等三人得罪了刘瑾,刘瑾要处死他们,王鏊以辞职与刘瑾抗辩,说:“士可杀,不可辱,今日辱杀三人,我还有什么面目留在内阁。”李东阳也大力营救,崔?等三人免除死刑,改为遣戍。
      刘瑾记恨前礼部尚书韩文,手握重权后公报私仇,一定要置他于死地,因为他与前内阁重臣刘健、谢迁意气相投,看不起阉党头目刘瑾。王鏊前后奔走,极力营救,才免于一死。刘瑾又痛恨前兵部尚书刘大夏,把他逮捕到京,要以“激起兵变罪”处死。又是王鏊挺身而出,争辩说:“贵州土司岑猛只是延缓了迁徙,并未叛变,何来激起兵变?”名臣刘大夏得以保全。
      兵部左侍郎杨一清得罪于刘瑾,刘瑾以“筑边墙破费太多”为由,要将他处死。王鏊据理力争,说他为国修边是建功,不能为罪,杨一清终于得以保全。就是这位杨一清在诛杀刘瑾的争斗中起了关键性作用。当时宁夏发生叛乱,朝廷要派出大将带兵平叛,又起用了在家休养的杨一清为统帅,刘瑾则派出他的心腹——太监张永为监军,以为万无一失。张永曾是“八虎”之一,但刘瑾成为“站立皇帝”之后,张永对他极为不满,早就想除之而后快。两人在前往宁夏途中,就定下除刘瑾之计。杨一清得胜回朝,明武宗接见宴请,在似醉非醉、面红耳热之际,张永在旁突然发难,控告刘瑾谋反,竟轻而易举地将刘瑾处死。
      王鏊当了四年内阁辅臣,但他不愿与刘瑾同流合污,于正德四年辞职回乡,在东山闲住了14年后病死,终年75岁。王鏊死后,嘉靖皇帝给了他高规格的表彰。明嘉靖七年(1528),皇帝追赠他一个太傅衔,派遣苏州知府缵宗营造王鏊墓,立两块高两米多石碑,追认他的功绩。但是王鏊的陵墓就没有像他的牌坊与故居那样幸运了。记者在当地一位村民的带领下,在东山岛梁家山的一片桔子林中,找到了王鏊墓的遗迹,整个陵墓只剩下了一堆黄土,碑上镌刻着一行大字:“吴县文物保护单位王鏊墓”。

      诗书相传家运500年不衰
      王鏊留下了读书的好传统,代代相传,使得王家人才辈出,几乎没有平庸之辈,没有败家的不肖子孙。他的四个儿子都是饱学之士,社会名流。到重孙一辈,他家就出了一个为民请命而被罢官的王禹声。王禹声是万历进士,在湖广省承天府任知府,因为民请命降免税赋而削职。此案后来得到昭雪,王禹声被擢升为湖广学政,但来不及上任就病死于家中。
      到王鏊第八代,读书之风又结硕果,王家出了一个状元,那就是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的王世琛。他是王家唯一的状元,使王家的功名达到了顶峰。康熙二十九年(1690),他任翰林院修撰,侍讲学士,雍正四年(1726)任山东学政。王世琛的学问及其爱好受家庭很大影响,书法、绘画极为精妙,当时颇有名气。在山东学政任内,他积极提倡朴实的学风,而对浮伪之气力加贬斥,使山东的学术风气为之一变。清代学者对他作品的评价是:“文人之笔,无雕饰痕”。在王世琛之后,王鏊家族又有四人中了进士。
      到清朝晚期,他家又出了一个杰出人物,就是十三世孙王颂蔚。王颂蔚是光绪五年(1880年)的进士,当时的内阁重臣翁同和很赞赏他的才干。见习期满后他任军机处章京,工作之余从事著述。他曾看到一本《明史》残本,多方搜求,逐条修订,修订的《明史》达四十余卷。光绪二十一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战事由北洋大臣李鸿章主持。王颂蔚很有大局观念,他认为战事已开,就不是直隶一省的事,也不是北洋大臣一人之事,不能全部推给北洋大臣一人。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王颂蔚更加悲愤,说:“今遭败绩,不能只归咎于军队操练不精,兵器不够锐利,这不是探本之论。近几年以来,朝廷办事拖沓,宫中游乐成风,贿赂公然横行,如此风气怎有战胜日本之希望?赔偿金高达两亿之巨,民力益加疲困,恐怕大乱之不在外患,而在内忧。”第二年他在悲愤中去世。
      王颂蔚去世后,他的夫人谢长达继承了丈夫的遗志,成就超过了她丈夫。王颂蔚与谢长达的9位子女也是酷爱读书,大学毕业后都赴国外留学,回国后都取得很高成就,个个极有出息。长子王季烈是清末进士,留学归来后成为国内最早介绍X放射的翻译者。次子王季同是中央研究院研究员,清末民初著名数学家、电机专家。三子王季点是京师大学堂的教授。四子王季绪是北京大学教授,北洋工业院院长。五个女儿都是大学教授或是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四女王季山的两个女儿也有很高成就,长女何怡贞是中科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次女何泽慧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三强的夫人。
      据王鏊纪念馆的不完全统计,王鏊后裔至今已繁衍到5000多人,极大部分是社会精英,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大学教授就达500多人,其他担任重要职务的就难以统计。
      (来源:深圳商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