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手机版
  • 微博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登录 注册
  • 切换风格
    快捷导航
    查看: 4449|回复: 0

    四大支流构成江西王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0 15:3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根据2007年4月24日公安部公布的新版百家姓排名,王姓是我国第一大姓,有9288.1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5%。王姓不仅人口众多,而且源头特多、族派繁杂。王姓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在河南、山东、四川、河北四省,江西的王姓在全国来说不算多,但同样来源复杂,主要由太原王、琅琊王、三槐王、开闽王的后裔构成,其中尤以太原王的后裔王季友和王安石知名,在江西王姓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王姓的来源和流传

      据江西省谱牒研究会王氏源流研究室(以下简称王研会)主任王令策和副主任王雄文介绍,帝王之裔的王氏有由赐姓、改姓、冒姓及蒙古、鲜卑、西域等少数民族编集到一起的“虏姓王”,有商王子比干后裔的“子姓王”,有尧舜后裔的“妫姓王”。无论哪种“王”,十之八九都是王氏的主体——“姬姓王”。这支王姓人有出自周文王十五子毕公高、周平王孙赤、王子城父、周考王第揭,特别有出自周灵王三太子姬晋这位主体中的核心人物,姬姓之王是绝大多数王姓人的本源。
      在中国历史上,王姓称王称帝者14人,先后建立新、汉、郑、燕、前蜀、闽、安阳、极乐等政权。王姓最显赫的时期是六朝时代。在此300多年里,王姓与谢姓并称望族,所谓“王氏受姓于姬晋,昌大于元、威,辉煌于王导”之说,便是对王姓历史源流和发展的高度概括。
      史载,周灵王三太子姬晋,又称王子乔,聪明贤达、温恭敦敏,因治理水害与父亲意见不一,被废为庶民。后嗣避难于晋,其子宗敬官居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去姬为王氏。太原王氏是姬姓王中最大的一支族派,素有“天下王氏出太原”之美称。太子晋的后裔在秦汉时衍生为太原、琅琊二个郡望,即后世俗称的“太原王”、“琅琊王”;隋唐以后再分为中山、河东、河内、邺郡、开闽、三槐等支,其中的三槐王、开闽王占绝大多数,明清以后更是开始走向世界。王姓堂号有“三槐”、“槐阴”,其中“三槐堂”比较有名。

      王姓遍布江西各地

      王雄文介绍,江西王姓同样来源广泛,但从总的来说,莫过于太原王、琅琊王、三槐王、开闽王四大支流。
      “太原王”和“琅琊王”的始祖均为王子乔,只是到了王离这代才开始分开,长子王元,徙山东琅琊,成为“琅琊王”始祖,次子王威则仍居太原,遂为“太原王”始祖。“琅琊王”在赣的流传和分布情况至今没有统一的说法,据王研会主任王令策介绍,永修县有个镇上的王姓村民曾翻出了家谱,上面记载为琅琊王的一支,流传已有400余年。至于太原王,则由唐玄宗开元年间王景肃开始,在江西的分布基本上已相当明了。
      “三槐堂”虽然是王姓知名的堂号,但“三槐王”的来历,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记载说:五代末时,大名府莘县人王佑在自家庭院中种了三棵槐树,并说了吾之后世,必有三公。其后他的次子王旦果然官居宰相;又有记载说系出自琅琊王。在南昌县武阳镇三槐村王家,都说他们的始祖是五代——北宋的太原人王全斌。村中的《王氏家谱》记载:“从金陵迁徙豫章,仕宋刺史,亦镇丰城。”
      至于开闽王王审知,则是五代时河南固始人。五代动乱时期,他在福建采取保境安民政策,努力发展经济和文化教育,被尊为“开闽王氏始祖”。后来他的儿子称帝,建立了包括江西在内的闽国。宋太祖敬仰王审知的德政,御笔题写了“入闽人祖”四个大字,此乃开闽王之由来。
      王姓早期主要在北方发展繁衍,到了西晋末年才开始逐步迁往江南诸省,早在公元618年以前,王氏就进入了我省的南昌、新建、丰城、宜春、瑞昌、都昌、广丰、上饶等地。北宋及以后,由于受辽、金侵扰,造成越来越多的中原人南迁,于是就有了更多的王氏后人进入了今天的上高、宜丰、清江、东乡、临川、金溪、浮梁等38个县市。北宋末、南宋初由于战乱的原因,中原人多次大规模南移,迁入江西、安徽、四川、浙江和江苏等省。1368年明代以后,又有王家人进入高安、萍乡、万载、九江、贵溪、横峰、宁都、寻乌等20个县市,据《江西通志稿》不完全统计,截至清末,王姓氏族先后迁入了我省66个以上县市;但后人的研究表明,今天的婺源、德兴等很多县市仍有王氏人口没有统计进去,可以说王姓人口遍布江西各地。这些王姓,从源流上来说,主要还是上述四大支派的后裔组成的,这其中又以太原王和琅琊王的后裔为最多。

      王景肃缔造豫章王氏

      太原王在江西有两支重要的后裔,一为王景肃缔造的豫章王氏,另一是以王明为始祖的临川王氏。
      据省谱牒研究会副会长王炯尧介绍,豫章王的始祖——王仪,字景肃,唐高宗仪凤丁丑年(677年)生。于唐初由陕西京兆府万年县业里(一说为河南)徙居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东湖菊花巷,为豫章王氏基祖。他生有三子:政、致、徵,即孟友、仲友、季友。三脉同宗,齐驱并发,以始祖开基地名而合称豫章王氏。
      王徵字季友,为避旁人歧视,从东湖边辗转来到了丰城市槠山边的云岭里,在他仰慕的东汉高士徐孺子隐居地附近搭起了茅屋,躬耕苦读终结硕果,于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高中,成为我省第一位状元。他善诗,任内常以诗会友,与李白、杜甫、张九龄等时相唱和,官至光禄大夫、御史中丞;其侄儿(王政之子)王仲舒(762年—623年),字弘中,曾任左拾遗,元和初为吏部员外郎,穆宗时,任江西观察史,曾出官钱200万,代贫民输税。
      王令策给记者提供了一本1949年修的《王世家乘》,上面记载:南昌市青少年宫对面的中国工商银行大楼这个位置就是当年王景肃入赣的首居地——当年名叫菊花巷,今名羊子街,就是他入赣的第一站。王氏后人为纪念他的功绩,在这里建造了一座气势恢宏的江西王氏总祠,遗憾的是抗战时期被日寇炸毁,不复存在了。王研会的顾问王正老人回忆,当年他读小学时常常经过江西王氏总祠,为前后两进,和北京四合院有点类似,很大。现在丰城市白土镇屯溪村附近的槠山(云岭里)、镇山两处,是致、徵二公后裔的重要繁衍地,也是迁居外省市的集散地。
      王景肃的后代除长子王政回迁河南外,二子致、三子徵后均再迁丰城市云岭里,从缉辉公开始又从这里迁往外省,如山西(太原、祈县)、四川、常州、湖北、安徽、福建、江苏、河南、辽宁、广东、北京、浙江、广西、湖南等地;荣旸公开始从丰城市的方岭里、镇山、屯溪,临川、新建、南昌、永修等县又迂回迁往本省的南昌、临川、奉新、分宜、安福、宜黄、崇仁、进贤、余干等26个县市。如今,豫章王氏经过世代繁衍,枝繁叶茂,景肃公后裔世系已分布在祖国各地,成为我国有名的王氏支派。

      王安石与临川王氏家族

      在江西的王氏中,没有比王安石名气更大、影响更深的了,临川王氏家族的崛起与没落都与王安石密不可分。
      日前,记者来到了王安石(1021年~1086年)故里东乡县上池村,拜访了东乡县文化馆王明占老人,他是省内研究王安石的权威。据王明占介绍,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为临川县七十九都延寿乡上池村(今东乡县黎圩镇上池村)。王明占老人拿出了几本明清时期的王氏族谱,上面记载,太原王第51世孙王简从山西太原始迁至抚州盐埠岭,其孙王明宋初由盐埠岭迁居上池,为上池一世祖。
      王明占介绍,王明长子王用之,卫尉寺丞;次子王观之,尚书主客郎中,赠太常少卿。临川王氏先世衰微无闻,至王观之、王用之兄弟,始起家为吏,再到王用之子孙辈开始兴盛,王用之娶妻谢氏,封永安县君,生有五子,其中长子王益和五子王孟最像父亲。王孟官楚州司理参军,其子沆,官荆南府建宁县令。王益,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官尚书都官员外郎,卒赠工部郎中,后以子贵追封楚国公,赠太师中书令。王益中进士和做官,标志着临川王氏已经崛起。
      临川王氏传到王益的儿子辈时,家族臻于极盛。王益娶妻徐氏、吴氏,生有七子:安仁、安道、安石、安国、安世、安礼、安上。在王益七子中,最优秀的当属王安石。王安石为宋代改革家、思想家、文学家,他认为宋代社会贫困化的根源在于兼并,于是在嘉佑三年(1058年)上宋仁宗的万言书中,要求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由于深得神宗赏识,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由此,王安石也被誉为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改革在保守派司马光等人的阻挠下最终失败,1085年新法被废,1086年,王安石在江宁(南京)去世。之后,临川王氏也随变法失败而日益衰落。值得一提的是,王安石的直系后代只有两个儿子和两个孙子,此后便没了后裔,王安上的后人则一直传到了今天。
      在上池村,明朝重修的王氏祠堂依然耸立着,内里厅堂明亮,构造不凡,已经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了。如今,以王明为共同始祖的后裔主要分布在东乡、金溪、南城、南丰、临川、宜黄等县。
      文/图 记者黄浦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