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手机版
  • 微博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登录 注册
  • 切换风格
    快捷导航
    查看: 3703|回复: 0

    县令王明藩的庄园:湖北通山县芋园。(杨华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9 16: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个清朝县令的庄园——就座落在通山县大路乡吴田村畈上王湾。芋园占地万余平方米,仅主居室就有64间,天井28个,连主人王明藩也不避讳是一座阔大的屋宇,取名为“芋园”。被称之为“楚天第一大夫第”的“大夫第”就是园内的一栋主建筑。

      一座庄园和一道“王公堤”

      芋园建于清朝同治年间,主人王明藩,号璞夫,生于道光九年。据《王氏宗谱》记载,于咸丰戊午年(1858)中举而入仕,历署江西乐安、上饶、丰城、瑞昌、萍乡知县,其间在家乡建起一座豪宅大院。芋园四周高墙围护,形成一个自我封闭的世界,是古代政治封闭、经济封闭、文化封闭的产物。院外人工开凿的“玉带河”傍院而流,既是宅院水系建设的匠心之作,也是营造风水旺地的神来之笔。玉带河东端建有“风雨桥”,西端建有“功成桥”,作为村落连接外界的通道。院内布局浩大而精致,;宅院座西北,朝东南,东有荷圹,西有果园,南有竹园,北有后花园。走进院门,一个占地3200平方米的前院,青石板墁地,恰如一个广场。正屋“大夫第”以家祠为中轴线,两边严格对称布局,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面阔十间,进深五进,每进可以连通,又各自是一个独立的小院。木作梁柱粗大,抬梁与穿斗并用,格扇、楼台装修虽然简朴,却富于气势。中轴线为一条宽3米长80余米的长巷,既是女眷们平日行走的避弄,又是通往家祠的通道。长巷尽头,就是王家祖祠,雕梁画栋,装饰辉煌,足见主人对孝道的推崇。从外面远远望去,长达百余米的猫拱式山墙和高昂的翼角,人们俗称“卷龙跺”,犹如一条青龙在长空翻午。这么一痤深宅大院在现存的湖北省明清民居建筑中无出其右,目前已被列入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历史文化名村。据说当年为建这座宅院,专门建窑两座,烧制砖瓦三年。
      王明藩为官近三十年,自诩“清、慎、勤、明、决”,被上司誉为“江西干员”。他在上饶时,奉命赴南康“设伏擒匪,解南安之围”,被称之为“才智吏”。他在萍乡时,“保甲以安民,积谷以安贫”,兴建“福惠仓”,以赈济灾民,“萍民歌颂,建生祠百余处,春秋两祀”,颇收民望。他在瑞昌时,由于瑞昌“外江内湖”,他“倡筑长堤以捍水患”,人们为纪其功绩,称堤为“王公堤”,直至现在长堤还在发挥作用。一边是“王公堤”,一边是芋园,这是王明藩为官的轨迹留给历史的记忆。清代县令每年的俸银仅45两,实属薄薪,却能建起这么一座私家大宅院,这个不等式正是清代官场形象的注脚。其实历史上也有些微记载,他每到一地,便“裁并各局,总其出入”,便可见端倪。

      一座大宅院和一个小“朝庭”

      芋园内设施、机构的齐备令人兴叹。从经济生活上,前院北侧是一字排开的七间仓房,每间仓容可达三万斤,富甲一方。至于马厩、碾房、织房、柴房、厨房和杂役间等多达三十余间。他的第三个儿子宗沂在家里还开了个“怡济药房”,衣食住行一应俱全。在文化教育上,前院东南角有一座400平方米的家学,取名“讲经楼”,楼前建有“鲲化池”,专门供子孙读书,盼望鲲鹏展翅。与家祠相对建有家庭戏楼,是一家人看戏娱乐和祭祖奏乐的所在。在政治宗教上,除了设家祠弘扬孝道严峻家法外,在中轴线的长巷上,摆有十多块诸如“江西上饶七品正堂”、“江西萍乡七品正堂”、“回避”、“肃静”之类“巡行牌”,在家中摆出一整套官衙的仪仗。尤其特别的是在门卫房旁边建有一间逼仄的小屋,仅有一个小窗洞,阴冷黑暗,辟为牢房,当为关押入室匪盗和抗租“刁民”而设的。还在其父亲期间,周围一群“地痞”纠结一起,准备抢劫王家,恰逢王明藩中举的“报子锣”进村而未遂。据其后代讲,到民国时期,王家仍有八个丫环,那么当年为护院而蓄养的家丁当不在少数。从这些现存的设施中,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封建小朝庭的架构。
      王明藩生有六子二女,长子宗濂任陕西平利县知县,次子宗洛任四川补用县丕。这么一大家子,就是由其推行的专制家政而维系着始终的统一。王明藩居家期间,每天儿孙们的早课就是向他请安。连在外的儿子,每月必须写信报告一切。宗濂在平利时,因为乡民欧打传教士,冲击教堂,朝庭严诣切责,给予其致仕归养的处份。他回家后仍要跪在其面前受训。这种局面一直维系到王明藩去世,从此芋园逐渐走向衰落。

      一封奏折和一个“朝议大夫”

      同治末年,因为父亲年逾七旬,作为独子的王明藩告养侍父,后又服父丧,归家十余年。直到1884年朝庭广求人才,由于上峰举荐,王明藩应诏进京,军机处派其仍往江西任知府。王明藩“痛时事日坏,国家用人亦不能尽其才”而激流勇退,以省墓告别官场,回家“课子弄孙,莳花种竹”,达二十余年。
      赋闲的王明藩其实心里并不闲,一直为未当大任而郁郁寡欢,连他在京城当邮传部员外郎的姻亲也为他呜不平:“公才略固可任方镇当一面,惜仅以守令终也”。其实,王明藩的效忠仕进之心未有一时泯灭,也许是在等待时机。当“庚子之变”,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两宫西逃的消息传来,王明藩“中夜悲愤”,拟了一份“救时刍议”的奏章,以年逾六旬的老迈之躯跋涉数千里专程送往慈禧和光绪的逃难地——西安。由于以签订“辛丑条约”达成议和,两宫回了北京而未能呈交,更不能面圣,成为他暮年最遗憾的一笔。
      已经垂死的清朝,以滥封官员企图挽狂澜于既倒。王明藩同样得到了封敕,以“朝议大夫”衔享受从四品奉禄而终老余年。他的灵柩溯水而上百余里归葬于高湖大源,恰如他的仕途一样漫长而曲折。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