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过铃铛阁窄窄的胡同,王氏老宅出现在眼前。
和其他院落相比,这套院子明显高出一大截。虽然有些房子破旧了,但青砖的墙、木门、屋檐、窗扇都透着一种古朴的韵味。
“我们家老宅有80多间呢,以前都是本族人住,如今住在这里的大部分都是外姓人了。”58岁的王昌煊从出生到现在,一直生活在王氏老宅里。
“这里原来有四座碑,我都见过的。碑文上写了1405年燕王扫北,到津落户,燕王赐地50亩。有两块石碑是清朝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写的。这些石碑能证明我们家的大院有600年历史了。”据王昌煊说,1976年地震,房子被辉,重修房子的时候,石碑被埋到了房子下。
王氏老宅位于天津老城西侧,毗邻天津卫三宗宝中的“铃铛阁”。北依运河,东望高阁。其西北角为王氏宗祠。
王家子孙依古代宗法的昭穆顺序依次居住,长幼有序,繁衍不绝,形成房舍百余间,自成体系的家族聚落。
天津地方志书对王家历代笔不绝书。扶弱济贫,热心公益,都是王氏各代秉行的处事原则。王氏老宅也在各代努力下修造的豪华气派,精美细致。可惜这些精美的雕刻与珍贵的文书,多半随着历史的更迭而灰飞烟灭。
2009年上半年,这片古老的街巷开始城市改造,推土机一直开到王家大墙之下,拆除王氏劳宅之声也从来没有减少。
随着拆迁的进行,王家老宅笔直的间道,宽阔的连炕屋开始为世人所知。道光年间的《旌表节孝外祖母王母焦太安人碑记》等多通碑也相继在祠堂出土,可以见证道光时期王氏家族在当地声望是相当高的。
王昌煊热情地把记者领进屋。老人拿出一家人的老照片和一张旧得发黄的房形图,从房形图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王氏老宅是个很大的院落群,一间套着一间,如今虽然破落了,但大体结构仍没有变化。
讲起老宅的点点滴滴,王昌煊有又些动情。
“我们姐俩都是在王家大院度过青少年时代,当年大院里的四合套院如今都保持着原貌,王家先祖五兄弟的后人一直都住在祖上居住的院落里。”王昌煊说,住在这院落里的一直是嫡长子相传,他和姐姐是三祖王文运的直系后人,一直住在西侧祠堂前的大院里。大院一共七进,每进大院都有穿堂门、院门及防火通道连接,可以通过各道门走遍各个院落。“当中有个大院,小时候可以在院里放风筝,那时四合院里的建筑门窗带雕花,非常漂亮。”
生于五十代初的王昌煊未能赶上祭祖活动,而今年已六十五岁的昌申大姐则在童年随大人们参加过多次祭祖活动,“院子里的祠堂平时大家很少去,只有在祭祖时才合家去叩头祭拜。由于祠堂那里非常安静,有些森人,所以小孩子们也不大敢去。”这个情景一直到五八年大院一部分交公,逐渐有外人搬进才慢慢改变,搭建的临时建筑也多了起来,但即使如此,大院的原建筑都基本保留下来了。
王昌煊表示,王家大院是属于国家和人民的宝贵财产,他们期盼整个王家大院批准为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整修好王家大院,将这份珍贵的遗产留给天津这座历史文化名城。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