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手机版
  • 微博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登录 注册
  • 切换风格
    快捷导航
    查看: 3569|回复: 0

    日本为何不拜元明清?(程万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30 09:50: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众所周知,隋唐中国是日本的老师,两宋文化亦令日本心驰神往。然而,随后 元、明、清这几个中国王朝,都曾经是大国,却和日本成了宿敌,这是为什么?
      从邻国对待中国态度的变化,可看出中世纪后的中国、丧失了什么魅力,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国际地位的变化。
      自秦到隋唐,中国近邻日本自觉以中国为标准——日本是小国,以为万事万物均不及中国,中国的月亮比日本圆,圣人只能出自中国。唐朝时期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尊崇达到顶峰,而到了宋朝时期,日本正处于将中原文化吸收和消化阶段。同时在中日两国的交往中,日本精英也逐渐的揣摩到封建社会制度下,中国人的一些迂腐观念,和统治者的麻木不仁。
      当中世纪末叶,汉民族首次亡国、南宋被蒙古所灭,日本对中国开始发生九十度大转弯,宋朝灭亡后日本觉得很惋惜,从某一角度讲日本人对华夏文明十分偏爱,中华大地竟然落入蒙古民族之手,令日本百思不得其解。日本对中原文明的学习也告一段落。
      此消彼长,日本取代中国“政治大国”地位的“东方老大”心理遂油然而生。蒙古占领了中国,但是在入侵日本过程中遭遇了“神风”,蒙古大军两次伐日未遂,“神风”助日本不战而胜,而中国大陆却被蒙古帝国吞个干净。日本人从这件事找到了自信,中国也不过如此,蒙古是我们手下败将,中国连蒙古都打不过。所以日本人轻视中国,或者说自信心暴涨,应当是在忽必烈侵日之后,以抗元战争为始,日本的心理从寻求与中国平等的地位转变为要取得优势的地位,日本开始视自己为“中国”,并沿用了中国的华夷秩序观,有了当东方领袖国的野心。
      即便是明朝汉族复国,日本也不再崇拜,他们认为亡国之后的华夏已经不纯了,只有他们能取而代之,德川家康致明中国国书中尽显狂妄。吹嘘日本已非昔日之日本,“其教化所及之处,朝鲜入贡,琉求称臣,安南,交趾,占城,吕宋,西洋,柬埔寨等蛮夷之君长酋师,无不分别上书输贡”,俨然建立了一个取代中华的东方老大世界。
      日本的这种心路历程也可以视为中国“政治地位”的演变侧记。
      唐朝时日本向中国学习,到宋朝这种影响依然存在,对中国的强大繁荣是心向往之, 后来两宋时日本的反映可以作为又一旁证。日本在两宋王朝连年对外征战中,并没有乘中国疲惫不堪的时候出兵针对中国开战,而且一直很“友好”。两宋三百来年鲜有对日本作战的记录,甚至日本女人那时候以怀上中国的孩子为荣,中国男人的种子备受日本人青睐,而且中国和日本女人生的孩子备受娇宠呵护,反观后来元、明、清这几个王朝,都曾经是大国,却和日本成了宿敌。
      大家都说日本人欺软怕硬,可是他们为什么不对孱弱的宋朝出兵反而叫板元、明、清这些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
      除了日本本国的政局动荡与否,还有一个根源,就在“中国情结”。而这种中国情结又是以中国失去政治及文化魅力开始的。日本人至今对宋朝都有强烈的感情,他们对汉文化的学习延至于宋,他们认为:元朝之后事实上已经没有真正的中国人了。所谓“宋亡之后,再无华夏”。
      所以, 元朝与日本结下“梁子”,明朝正式拉开日本与中国对抗, 日本不再愿意矮化为“夷”之位置,全力争与中国平等的“华”的地位,直至超越中国,成为东方世界的“领袖国”。
      17世纪,华夏再度陷入“鞑虏”之手,至19世纪严重衰弱。而明治维新实施宪政后的日本,终于真正具备了压倒“中华”的底气。
      崛起后的日本人认为,清国根本无法领导东方,甚至清朝不配代表中国,而日本才应该正统相继。日本国学家抨击清代人虚伪,而日本的“大和心”与古中国人那样有活生生的思想感情。福泽谕吉、石原莞尔这些明治维新后最活跃的日本精英,对于中国十分轻视,“始终没有报有过任何希望”。他们主张把中国纳入日本的“华夷秩序体系”中去。而日本,才是这个体系的中心——东方领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