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中华100多个较大姓氏的统计资料,王姓家族历代所出名人数居各姓之首,尤其是文学名人、艺术名人和科技名人之数,更是其他各姓所望尘莫及的。试翻开历史一看,谁都知道王姓历来就是中国赫赫有名的姓氏之一。特别是东晋南朝时期,王姓以高高在上的一流士族自居,在各方面享有令人企羡的特权。下面这个故事,足以证明这一点。
南朝萧梁时,从东魏投降过来的大将侯景向梁武帝求婚,请求在显贵之族王、谢两姓中挑选一位美女作夫人。对于这样一个极普通的请求,梁武帝却说:“王、谢两姓门第太高,恐怕不愿将自己的女儿下嫁给你。你还是在南方士族朱姓和张姓中去挑选吧。”一个投降过来的大将以做王、谢二族女婿为荣,而拥有至高无上权威的皇帝却不能应允一个重臣对王、谢两族的求婚,由此可见,王、谢二族真是名重一时。难怪唐朝大诗人刘禹锡不得不慨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氏最显赫的时期是六朝时代。三国吴、东晋及南朝宋、齐、梁、陈(均建都于建康,即今南京市)的300多年间,王氏与谢氏并称望族。后因以“王谢”为高门世族的代称。从全国情况看,王氏是望族。唐朝曾把太原王氏列为“海内第一高门”,明初大学者宋濂也把“太原之王”列为天下五大望族之首。
王姓的由来复杂,分布较广。据《中华姓氏通书》载:“早在先秦时期,黄帝、虞舜以及商周诸王的后裔就纷纷以王为姓,其后中原的少数民族也有多支改入王姓,从而形成王姓的众多来源。”根据各方面资料考证,可以归纳为数个方面:出自姬姓之王有三支。一是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代,因本来是王族,所以他们以王为姓,主要居住在京兆(今陕西西安)、河间(今属河北)等地。二是东周灵王太子姬晋,因直谏被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一作宗恭)在东周任司徒,世人称为“王家”,以后便以王为氏,出自今河南洛阳,后徙居琅邪(今山东胶南一带)、太原(今属山西)等地。三是战国时魏昭王彤生公子无忌,即历史上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当魏国被秦灭掉后,无忌之孙卑子逃往泰山,后被汉高帝刘邦封为兰陵侯,当时人们以其出身王族,称其为“王家”,后来卑子的后代也以王为姓。因魏国的祖先姓姬,所以这一支也出自姬姓。出自妫姓之王,为古帝虞舜之后,实为田姓所改。周武王姬发灭商后,追封先贤遗民,封舜的后裔妫满于陈(今河南淮阳),传至公子完,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至公元前386年,完的裔孙田和取代姜姓的统治地位而为齐国君主,史称“田氏代齐”,传8王,于公元前221年为秦所灭,子孙被废为庶民,但齐人仍称其为“王家”,后也以王为姓,主要居住在北海(今山东昌乐东南)、陈留(今河南开封)等地。出自子姓之王,是商朝王子比干的后代。比干是商王太丁之次子,为子姓,因苦心劝谏暴虐无道的昏君殷纣王而被剖腹致死,葬于汲郡(今河南卫辉),其留居汲郡守陵墓的子孙,以本为王族之故而改姓王氏。这一支王氏,除在汲郡发展繁衍外,又播迁至天水、东平、新蔡、新野、山阳、中山、章武、东莱、河东等地。
历史上少数民族中的王姓,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说:“出于河南(今洛阳)者则为可类氏,出于冯翊(今陕西大荔)者则为钳耳族,出于营州(治所在今辽宁朝阳)者本同(一作高)丽,出于安东者本阿布思。”还有,汉代,匈奴人有王姓。望出河南的王姓,原居代北,属鲜卑族,随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望出冯翊的王姓,原为西羌人。望出营州的王姓,系唐代高丽人之后。望出新丰的王姓,其先为支氏,系隋唐时西域月支国胡人,后改为王氏。望出安东的王姓,系唐代回纥族阿布思之后。蓟州王姓,系唐代契丹人之后。宋代,西夏党项族有王姓。金时,女真人姓完颜氏、耶律氏、夹谷氏,汉姓为王。明朝赐蒙古人野色特穆尔、阿达纳、音济布哈、奈曼岱、礼呼逊等汉姓王。明代云南丽江府藏族土司有王姓。明、清时,云南、四川等地土司多王姓。清代满洲八旗姓完颜氏、伊喇氏等,后均有改姓王者。清朝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赐台湾土著7姓,其第五为王姓。黎族朴冲氏、朴基氏,汉姓均为王。壮族原以部落旗的颜色分族的黄族中有王姓。云南金平拉祜族黄苦聪人姓法拉透氏,汉姓为王。云南金平哈尼族姓楼牙氏,汉姓为王。云南潞西红崩龙姓斯歪、镇康花崩龙姓办耐、索孟等氏,为德昂族姓,汉姓均为王。云南沧源佤族姓郎鹿埃、吐而等氏,汉姓均为王。景颇族姓勒蚌氏,汉姓为王。满、彝、白、侗、苗、瑶、水、羌、纳西、布依、仫佬、阿昌、布朗、蒙古、高山、保安、土家、锡伯、东乡、朝鲜等民族均有王姓。如王氏高丽(今朝鲜)的开国君主王建,西魏可频氏之祖王雄,钳耳氏之祖王季等。王者之子孙多号王氏,常以为姓。
赐姓王氏、冒姓王氏,都有不少例子。赐姓之王主要有:王莽篡汉自立时,燕王丹之玄孙嘉,因献符令,被赐姓王;明朝曾赐给许多蒙古人姓王。冒姓王氏,有的是少数民族姓氏所改,有的本来是汉族其他姓。例如:南朝梁将王僧辩,本为鲜卑族,姓乌丸氏,后冒姓王;隋朝王世充,本为西域胡支氏,人中原后冒姓王;五代时,刘去非改姓名为王保义,还有蒋、甘等氏冒姓王者。
此外,在日本侵占台湾期间,台湾王姓曾被迫改用王野、原田、太田、和田、田利、田川、田村、玉川、儿玉等日本姓,至1945年台湾光复后,奉命恢复原来的王姓。在日本侵台时,台湾土著曾使用过田山、松山、森等日本姓,至台湾光复后,奉命采用汉姓,这3个日本姓均改姓王。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及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周灵王太子晋的8世孙王错,为魏将军;传9世,为武城侯王离,有二子:元、威。王元避秦乱,迁于琅邪,后徙临沂;4世孙王吉,任汉谏议大夫,定居于皋虞,后徙临沂都乡南仁里,在此发展成为名门巨族。太原王氏出自王离次子、汉扬州刺史王威。王威的9世孙王霸,字儒仲,居住在太原晋阳,东汉时连聘不至。王霸的20世孙王泽,字季道,任雁门太守,生昶,为魏司空、京陵穆侯。王昶的10世孙王琼,为镇东将军,生4子:遵业、广业、延业、季和,号“四房王氏”,各为一支。河东王氏出自赵州司马、琅邪人王儒贤,其4世孙王缙,字夏卿,唐代宗时任宰相。王霸的长子王殷,东汉时任中山太守,食邑祁县,因称祁县王氏。王殷的11世孙王同(一作景),为度支尚书、护乌丸校尉、广阳侯,因号“乌丸王氏”。王同的9世孙王涯,字广津,在唐宪宗、唐文宗两朝任宰相。中山王氏亦出晋阳。永嘉之乱,凉州参军王轨因官安家,子孙居武威姑臧,6世孙王颧,封中山王,号“中山王氏”。王叡的7世孙王睃,唐玄宗时任宰相。唐汾州长史王满,也是太原晋阳人,其4世孙王播,唐文宗时任宰相;5世孙王铎,唐僖宗时任宰相。魏公子无忌之孙卑子生悼,悼生贤,为济南太守,西汉宣帝徙豪杰居霸陵,遂为京兆人。王贤的裔孙王德真,在唐高宗、武后两朝任宰相;裔孙王徽,唐僖宗时任宰相。河内王氏,其先为太原人,世居祁县,后徙平州,又迁至河内温县。以上情况表明,王氏早期主要是在北方发展繁衍。按王姓人口流布比例,河南是王姓第一大省。
据史料,王氏迁往江南,始于西晋。东晋时有南迁江苏、浙江等地,又居江西。据《晋书·王隐传》记载,陈郡陈(今河南淮阳)人王隐,博学多文,“建兴中过江”,仕晋为著作郎。又据《台湾省通志》记载,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人闽,随行者有三位王姓将佐,后均在福建落户;唐僖宗时,河南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入闽,王审知受封为闽王,随其人闽的,还有一些王氏族人。此期,王氏又有迁居四川、安徽、江西者。王氏唐末从江西吉安富田迁入兴国高兴小春。北宋末、南宋初,中原人多次大规模南流,其中又有不少王氏族人迁徙至浙江、江苏、江西等江南一带定居。一系王承邦于北宋天圣年间由江西南昌迁福建汀州宁化安远洋。北宋末由金陵移居福建泰宁,旋入汀州。另一系在南宋嘉宝年间王伯一郎从江西吉安移居长汀开基,为入汀州始祖之一。大约在宋末元初,居住在福建的王氏,有一支迁往广东,先定居于广东潮州,其后裔散处梅县、蕉岭、五华、大埔、陆丰、海丰、龙门、兴宁、从化、增城、惠阳、博罗、东莞、怀集、宝安及广西的一些地方。再有分居上杭、武平等县并播迁赣、粤及海外。再一系清代王咸中从江西南城入汀州。据江西宁都《太原龙门王氏十修谱》载,王天文、天保兄弟俩于后唐年间从江西吉水东罗仕明里徙宁都钓峰上下排定居,王德光于南宋庆元年间从吉水东罗迁宁都小布富江坪。《宁邑太原郡王氏十二修家谱》载,王玄郎、元郎元贞元年白鹭树下避乱,徙居石城上水白土。《宁都平阳六修族谱》载,王在位于明嘉靖从乐安太湖坪徙居宁都对坊上干。《影树王氏六修族谱》载,王应麟、应明于嘉靖从宁化迁宁都刘坑王石坑。《太原王氏至荣公家谱》载,王大绵从宁化凤凰山徙居宁都固村王坊,已传18代。《城西王氏十一修族谱》载,王文广明万历从福建迁宁都对坊松树下。宁化《客家魂》中的“宁化淮土王氏族谱”载,王玄郎后裔于南宋迁往宁化及漳州、广东等地。据《客家史料汇编》,王氏客家后裔有江西支系三十世王念五郎迁湖南长沙,王辉宁、登玉及王昌奉等世迁广西,三十一世王应亨、应科迁台湾。
王姓已是台湾第六大姓。在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期间,有一位叫王参若的大陆移民,在台湾文贤里兴筑参若陴,还有一位寡妇王十嫂兴筑十嫂陴,这说明王氏在明末已开始移居台湾。此后,闽、粤王氏渡海人台者络绎不绝。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其麾下王姓文官武将有名字可稽的即有15人:兵部左侍郎王忠孝,中提督王进功,定北将军王顺,中提督中镇左营王显,右提督后镇左营王受,戎旗四镇亲随一营王一豹,侍卫殚忠营王鲤、王隆,果毅中镇下游击王寿,候缺亲随营参将王建,果毅中镇下都司王友顺,果毅中镇三正领游击王招,果毅中镇下守备王麟,游兵镇随征千总王雄,提督后镇候缺亲随营王飞龙。同期,有渔人王光好,移居旂后(在今高雄市)捕鱼;同安金城人王世杰,前往竹堑(今新竹)开垦。清朝政府统治台湾之后,闽、粤王氏入台者不断增加,有文献可考者即有王锡棋、王成楚、王谋、王生、王那、王杰、王佑、王启林、王玉成、王克师、王国桂、王明耕、王克捷、王至务、王俊荣、王世运、王振荣、王有成、王增荣、王保金、王伯乐等20多人。王姓在台湾的表现极为出色,对台湾各地的开发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如今是台湾第6大姓,占台湾总人口数的4%弱。
为了进一步求发展,自清代以来,王氏有许多人徙居海外,其中主要是闽、粤、台王氏,徙居地主要是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文莱等国家,欧、美一些国家,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