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手机版
  • 微博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快捷导航
    查看: 4183|回复: 0

    南宋状元名录。(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21 11:07: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李 易:工画佛像。万历三十七年(1609)尝写十六应真卷。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字顺之。生年不详,卒于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戊申科状元。李易中状元后,授左宣义郎,签书江阴军判官。金兵犯江阴,守臣胡纺对李易道:“吾曹义当死,城郭有君母,宜往避之。”李易归家告母,其母道:“吾去汝则无坚守之志,死生当与汝共之。”闻者感泣,后金兵怀疑城中有备,退兵而去。李易好学多闻,以清素自立,历官太常博士、工部员外郎、太常寺少卿、中书舍人、值直秘周,后出知扬州,官至敷文阁待制,与吕溱,王昂被时人并称为“扬州三魁”。
      张九成:(1092~1159)字子韶,其先开封人,徙居钱搪。生于宋哲宗元佑七年,卒于高宗绍兴二十九年,六十八岁。游京师,从杨时学。绍兴二年,(1132)廷试第一,授镇东军签判。累宫宗正少卿,权礼部侍郎。因与泰桧不和,谪居安南军。在安南十四年,每执书就明,倚立庭砖,岁久,双趺隐然。自号横浦居士,亦称无垢居士。桧死,起知温州。后丐祠归,数月而卒。公元一二二五年特赠太师,封崇国公,谥文忠。九成研思经学,多有训解。著有横浦集二十卷,《四库总目》及孟子传,并传于世。张九成少游京城,拜理学家杨对为师,曾有权贵托人馈赠钱物,言:“肯从吾游,当荐之馆阁。”九成笑而却之。中状元后,任镇东军签判,因对张宗臣不体察民情,滥捕百姓不满,与之争执,弃官而走。赵鼎为相,力荐九成,遂以太常博士被召入京,任著作郎,上疏请施仁政,被嘉许,授浙东提刑,力辞不就,回归乡里。不久,朝廷召张九成任宗正少卿,权礼部侍郎,兼侍读,兼权刑部侍郎。期间,张九成恪尽职守,平反一诬告案件,朝廷欲以嘉奖,九成辞却道:“任职刑部,出现冤案,我本有责,怎可邀功?”赵鼎被罢相,九成因反对宋金议和及拒绝秦桧拉拢,被诬为赵鼎一党,屡遭陷害,虽高宗信任,亦不得救,被贬谪南安军长达十四年之久。秦桧死,方起知温州,不久,病逝于任上,享年六十八岁。宝庆初(1226),朝廷特赠张九成为太师,封崇国公,谥文忠。张九成研究经学,多有训解,由于喜与佛者交游,被时论所不容,著有《孟子传》,《横浦集》等传世。
      汪应辰:(1118~1176),初名洋,字圣锡,信州玉山(今玉山县)人。南宋官吏、诗人、散文家。生于宋徽宗政和元年,卒于孝宗淳熙三年,年五十九岁。(宋史本传不著年岁。此依传中“绍兴五年,进士第一人,年甫十八”推算)五岁知读书属对;十岁能诗。未冠,首贡乡举。试礼部居高选,宰相赵鼎奇之。绍兴五年(1135)举进士第一,年甫十八,授镇东军签判。召为秘书省正字。时秦桧主和议,应辰上疏力言因循无备、上下相蒙之可畏,忤桧意,出通判建州。桧死,始还朝。累官吏部尚书,刚方正直,敢言不避,中贵多侧目。以端明殿学士出知平江府,连贬秩,遂致仕不起。少从吕居仁、胡安国游;精于义理,好贤乐善,学者称玉山先生。卒,谥文定。应辰著有文集五十卷,《宋史艺文志》传于世。
       绍兴五年(1135),年方十八中状元。授镇东军签判,召为秘书省正字。当时秦桧主和议,汪应辰上疏嘛张抗金,力言因循无备、上下相蒙、不明敌势的危险性,因而违反秦桧意,出通判建州(今福建建瓯)、静江府、广州等。秦桧死后,召为吏部郎官,迁右司,因母老,出知婺州(今浙江金华)。母去世服毕后,除秘书少监,迁权吏部尚书。宋孝宗赵即位后又因事被迫请求调外,于是知福州。不久,升敷文阁待制,举朱熹自代。出为四川制置使,知成都府。再除吏部尚书,寻兼翰林学士并侍读。又因事不合,以端明殿学士知平江府(今江苏苏州)。韩玉被旨拣马,路过平江府,因汪应辰没有特别招待他而回京报复汪,密告宋孝宗,说所到之州县,没有象平江府那样乱的地方,于是连遭贬秩,气病卧家不起而卒,谥文定。
       汪应辰幼为神童,五岁知书,属对应声语惊人,多识奇字。家贫无灯油,拾柴点火读书。从人借书,有过目不忘之能。十岁能诗。宋高宗见他的对词,以为老成之士,直至见才知是刚少年,赐以御诗,并更名为应辰。他好贤乐善,尤笃友爱。少从喻樗、张九成、吕本中、胡安图等人游,又与吕祖谦、张械为友。为朱熹从表叔,常与往来研究学问。他为人刚方正直,敢言不避,又多革弊事,所以遭到胡迁许多人的侧目,为人所陷。但他接物温逊,遇事特立不回,坚定不移。虽遭秦桧排挤,流落岭峤十七年之久,“蓬蒿满径,一室萧然,饮粥不继,人不堪其忧”,却“处之裕如也,益以修身讲学为事”。学者称玉山先生。
       著有文集五十卷,今传《文定集》二十四卷。《四库全书》据《永乐大典》及明代宏治年间程敏政摘抄本辑出,收于集部别集类。他学问具有渊源,作品有不少巨制鸿篇。他的不少诗作都体现了“好贤乐善,尤笃友爱”的思想品格和个性。如《挽宣扶吴郡王》:“节义家传久,艰难始见忠。一心惟殉国,百战竟平戎。环列周庐肃,管仪道路同。细看麟阁上,谁得似初终?”这一方面歌颂了吴郡王的忠精殉国的品格和战功,另一方面是对那些不能特立不回,坚定不移,始终如一的人的辛辣嘲讽,可见诗人品格的一贯性。另一首《分韵送胡丈归健康》也表现了诗人与朋友的至诚至深之情:“先生高卧武夷巅,一旦趋朝岂偶然。报国自期如嗷日,归田曾不待来年。怀铅共笑扬雄老,鞭马今输祖逖先。册府风流久廖落,送行始复有诗篇。”这并非一般迎来送往的应酬之作,而是主客思想共鸣的产物,所以读来给人以真挚诚恳之感。这类作品在诗人创作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黄公度:(1109~1156) 字师宪,莆田(今属福建)人。绍兴八年(1138)进士第一,签书平海军节度判官。后被秦桧诬陷,罢归。桧死复起,仕至尚书考功员外郎。其咏梅词有好几首,盖是欣羡梅傲雪凌霜之高洁品性故也。公度作品多运用朴词造感人之深境,可谓深得“词浅意深”之妙,艺术造诣很高。代表作有《菩萨蛮》、《卜算子》、《浣溪沙》、《一剪梅》、《千秋岁》、《眼儿媚》、《朝中措》等。其中《菩萨蛮》写离人愁思,“愁绪促眉端,不随衣带宽”,人因愁而渐瘦,衣带渐宽,而眉头却依旧紧锁,不见有渐宽的迹象,写得妙趣横生。《卜算子》中“薄宦各东西,往事随风雨”,“愁共落花多,人逐征鸿去”都是词浅意哀的佳句。类似的佳句在各词作中还能找出不少,此足见公度素有潘江陆海之高才也。有《知稼翁集》,词集为《知稼翁词》。
      陈诚之,福建仙山(现今福建长乐后团)人,字自明,一说景明。生卒年不详。幼时于福州鏊峰学习。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壬戌科状元。壬戌科第一本为秦桧子秦熺,秦桧为避嫌,遂置陈诚之为首。陈诚之策对专主议和,亦颇适秦桧之意。中状元后,授左承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历官秘书省正字、校书郎、秘书郎。绍兴十五年(1145),为祠部员外郎后,以礼部侍郎出知泉州。不久,召为翰林学士,累官至同知枢密院事,端明殿学士。卒后谥文恭。椐族谱记载,本人为其后代,所以修改此资料
      刘 章:衢州龙游(今浙江龙游)人,字文孺。生于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卒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宋高宗绍兴十五年(1145)乙丑科状元。刘章少年时,聪颖异于常人,每日诵读数千文字。中状元后,任镇东军签判。不久,入为秘书省正字。绍兴十六年(1146),迁秘书省兼普安、恩平两王府教授。执教四年中,专以经义文学启迪教异,自此受知于孝宗。秦桧专权,恨刘章不依附自己,将其赴出朝廷,任职筠州。秦桧死,召为司封员外郎,擢秘书省少监,起居郎。使金回来后,代理工部侍郎、兼吏部。刚到任,即遭御史弹劾,贬为崇道观提举,举朝为之惋惜。起居郎王佐为其言冤,亦遭贬谪。重新起用后,刘章任信州知州。孝宗即位(1163),刘章知漳州,任秘阁修撰,敷文阁待制,提举佑神观兼侍读后,被拜为礼部侍郎。朝廷商讨经略中原,孝宗夜问刘章:"闻卿监中有笑朕者?"刘章从容回答:"圣主所为,人焉取笑,若议论不同或有之。"使孝宗疑虎顿释。淳熙四年(1176),刘章上表告老,以资政殿学士身份致仕,不久病逝于家中,享年八十岁。朝廷追赠光禄大夫,谥靖文。刘章容貌魁硕,出入两朝,以周密自守,从未泄露过宫禁机密,且生活俭朴,曾对孝宗言:"晏婴一狐裘三十年不易,人以为难,臣以为易。"为时人称颂。  
      王 佐: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字宣子,号敬斋。生于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卒于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戊辰科状元。王佐中状元后,授承事郎,签书平江军节度判官,未及赴任,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当时秦桧专权,其子秦熺为提举秘书,众人纷纷趋附,唯独王佐未尝妄交一语,以至忤怒秦熺,被外放。秦桧死,王佐为秘书郎,领右司郎。不久,被台臣评罢。后经张浚荐举,王佐任职中书门下省。金兵南侵,丞相汤恩退统领江淮,请王佐参预军谋,后汤恩退离职,王佐亦被罢免。淳熙中(1174~1190),王佐为建康知府,妖人朱端明挟军士以图谋不轨,王佐查知其阴谋,坐于帐中,捕为首者斩杀。不久,王佐又被削官。重新起用为发运使后,又因受他人牵连被贬。一年后,经王十朋,张浚再次荐举,王佐起知潭州,任上,讨平叛乱,得高宗诏令嘉奖,拜为显谟阁待制,历工部、户部尚书。因儿子与母亲病逝,王佐回乡举丧,服丧期满后,任万寿、上清两宫提举。绍熙二年(1191),王佐病卒于任上,享年六十六岁。朝廷追赠银青光禄大夫。王佐在任典八州,知四府,所仕之处皆以德政著名。病故三年后,陆游为其撰写了墓志铭,对其一生给予了很高评价。
      赵 逵:(约公元1116~1162)字庄叔,其先秦人,后徙蜀之资州。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徽宗政和六年,至高宗绍兴三十二年间在世,年四十一岁。读书数行俱下,尤好聚古书。绍兴二十一年(1151)对策擢第一。秦桧不悦,即罢知举。王严授逵左承事郎,签书剑南、东川。帝再问秦桧:“赵逵安在?”乃除秘书郎。既就职,未尝私谒桧。桧欲以贿致,又不答,几及祸,会桧死得免。累迁至中书舍人。荐达士类,为时名臣。帝尝谓逵文颇似苏轼,称为“小东坡”。未及用,卒于官。逵著有栖云集三十卷,《宋史本传》传于世。
      张孝祥:(1132~1169),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字安国,号于湖居士,简州(今属四川)人,卜居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廷试第一。曾因触犯秦桧,下狱。孝宗时,任中书舍人,直学士院。隆兴元年,为建康(今南京市)留守,因赞助张浚北伐而被免职。后任荆南湖北路安抚使,治水有政绩。进显谟阁直学士致仕。其词早期多清丽婉约之作,南渡后转为慷慨悲凉,多抒发爱国思想,激昂奔放,风格近苏轼;但有些词作也有不够清新生动,远离生活之弊。其中代表作有《西江月》、《念奴娇》、《浣溪沙》、《水调歌头》等,其作与张元干的爱国词章一起,对后来辛派词人的创作很有影响。作品有《于湖集》,词集为《于湖词》。
       王十朋:(1112~1171),字龟龄,号梅溪,是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北宋•政和二年出生于乐清四都左原(今浙江省乐清市)梅溪村。少时颖悟强记,7岁入塾,14岁先后在鹿岩乡塾、金溪邑馆、乐清县学读书,学通经史,诗文名闻远近。少时就有忧世拯民之志,十七岁“感时伤怀”,悲叹徽、钦二帝被掳,宋室被迫南迁。19岁时写出“北斗城池增王气,东瓯山水发清辉”的名句。24岁时,小小的乐清县学落成,居然能文赋诗,盖世的才华震动了浙南的诗坛。33岁时在家乡创办梅溪书院授徒,34岁入太学。由于当时南宋政治腐败,奸臣秦桧专权,科场黑暗,屡试不第。一直至他46岁时,秦桧死后,高宗即位继帝主持殿试,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他以“揽权”中兴为对,中进士第一,被擢为状元,先授承事郎,兼建王府小学教授,因论力主抗战,并荐用爱国老将张浚、刘锜,遭主和派排斥离京归里。孝宗即位后,起知严州,未赴任召对除司封员外郎,迁国子司业,起居舍人,除任侍御史。力排和议,并以怀奸、误国等八大罪状劾主和派代表、当朝宰相史浩,使之罢职。
      隆兴元年(1163年),张浚北伐失利,主和派非议纷起。他上疏称恢复大业不不能以一败而动摇,未被采纳。出知饶、湖等州,救灾除弊,颇有政绩。在文学上,他一生经过雁山至少七次,都是中进士之前,而且又都是北上临安时,因此对雁荡山的感受极其亲切。在此期间,他赋了大量有关雁荡的诗。他在《游灵岩辉老索诗至灵峰寄数语》中,不仅对雁荡山作了依次总评价:“雁荡冠天下,灵岩尤绝奇!”而且还把自己的政治抱负和雁荡山水浴成一体。雁荡山水铸造了王十朋刚直不阿的崇高风格,他则以盖世的才华歌颂了雁荡山水。然而,以他的才气,在雄伟奇秀,千姿百态的雁荡山水面前仍有力不从心之感,曾在一诗中曰:“愧无笔力助庄严!”从此之后,“难下笔”就成为描绘雁荡山的“名句”了。王十朋以名节闻名于世,刚直不阿,批评朝政,直言不讳。任秘书省校书郎时,力排和议,并抨击三衙兵权过重,谏罢杨存中兵权,奏请起用张浚。孝宗诏百官陈事务,他上《应诏陈弊事》札子,指出百官“尽其官不履其职”,同时指出皇帝有任贤、纳谏、赏罚三大职事,并未做好。隆兴元年任侍御史时弹劾当朝宰相史浩及其党羽史正志、林安宅,并使之罢职,震动朝野,人称颂王十朋郎为真御史。王十朋守饶州期间,宰相洪适,饶州人。回乡拜访王十朋,竟提出以放学宫地扩建私宅后花园,王十朋毅然拒绝。《宋史•本传》记载说:“丞相洪适请故学其益其圃,十朋曰:‘先圣所居,十朋何敢予人'?”此事后来朝野皆知,传为佳话。
      王十朋一生清廉,夫人贾氏,品德高尚,忍贫好施,常以清白相勉。隆兴元年辞官故里,家有饥寒之号却不叹穷。夫人死在泉州任所,因路远无钱将灵柩及时运回家乡。他在《乞祠不允》诗里述云:“臣家素贫贱,仰禄救啼饥。”“况臣糟糠妻,盖棺将及期。旅榇犹未还,儿昼夜悲。”结果灵柩在泉州停放了二年。王十朋为官,关心的是国家、黎民,自己却是如此贫寒。王十朋学识渊博,诗文自有风格。现收入《梅溪先生文集》前后集中,计有诗1700多首,赋7篇,奏议46篇,其他如记、序、书、启、论文、策问、行状、墓志铭、祭文、铭、赞等散文、杂文140多篇。此外还有《春秋》、《论语》讲义8篇等,内容广泛。他对《春秋》、《论语》、《尚书》尤有研究。治学反对追求故事典故或理学空论,为文处事偏重功利实用。朱熹称其文“规模宏阔,骨骼开展,出入变化俊伟神速。”称其诗“浑厚质直,思恻条畅,如其为人。”并将他与诸葛亮、杜甫、颜真卿、韩愈、范仲淹五君子相提并论,说:“海内有志之士闻其名,诵其言,观其行,而得其人,无不敛衽心服。”(《王梅溪文集序》)叶适说他“素负大节”、“士类常推公第一”。《四库全书总目》说“十朋立朝刚直,为当代伟人。”著有《王梅溪文集》等传世。 
      梁克家:(1128~1187年),字叔子,泉州晋江县(今泉州市区)人。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庚申科以进士第一人及第,授平江佥判,召为秘书省正字,升著作佐郎。请朝廷下诏求直言,孝宗从其言;又陈六事:正心术、立纪纲、救风俗、谨威柄、定庙算、结人心,得孝宗嘉纳,累迁为中书舍人。后出使金国,受到隆重礼待;比箭时连发连中,金人惊服。不久,迁任给事中,遇事敢言,得孝宗赞赏。乾道五年(1169年),升端明殿学士。翌年,升参知政事,后兼知枢密院事。他请筑楚州(今江苏淮安地区)城,环列舟师,以防金人挑衅。时虞允文任枢密院使,主战甚力;克家认为时机尚未成熟,意见不合,请求辞职,孝宗不从。乾道八年(1172年),诏改仆射为左右丞相,克家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后虞允文罢相,克家独居相职。他执法公正,不惧贵戚权门,因与一些朝臣意见不合,力求辞职,遂以观文殿文学士出知建宁府。又因事罢职,提举临安洞霄宫。淳熙六年(1179年),改知福州。过2年,复官观文殿学士,仍知福州。政事余暇,约士人,搜集材料,又亲自寻求断简零编,核对公牍,参以老一辈传闻,纂成《三山志》40卷,内分地理、公廨、版籍、财赋、兵防、秩官(附科名)、寺观、土俗等9门。志名三山,实含当时福州所属闽县、连江、侯官、长溪、长乐、福清、古田、永福、闽清、宁德、罗源、怀安等12县地方文献。尤以所记五代闽国旧闻轶事为史书所未载,是现存一部完整的最早福州志书,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淳熙九年(1182年),克家奉召入京,任醴泉观使,复任右丞相,封仪国公。不久因病辞职,进封郑国公。卒赠少师,谥“文靖”。
      木待问:(1140~1205年)字蕴之,宋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茶山街道潘山)人。他从小聪明好学,颇得著名学者洪迈(1123~1179年)的赏识,并做了洪迈的女婿,曾拜另一著名学者郑伯熊(1127~1179年)为师,隆兴元年(1163年)状元及第。曾与乾道六年(1170年)任洪州(今南昌市)通判,乾道八年七月以校书郎兼国史院编修官及实录院检讨。九年二月转著作佐朗。十二月升著作朗。淳熙二年(1175年)四月离职回乡守丧。淳熙五年六月,守丧期满仍赴京任著作郎。六年二月迁起居舍人,至光宗朝累至太子詹事,绍熙四年(1193年)出任宁国知府(今安徽省宣城)。任宁国知府时,正值荒年,留心赈灾救济,深得人心,为当地百姓称颂。宁宗庆元元年(1195)十二月,以显谟阁待制出任福州知府。二年十一月出任婺州(今浙江省金华市)知府。最后历焕章阁代制,至礼部尚书,卒于任上。他长于诗文,工于书法,有诗作传世。
      萧国梁:字挺之,永福(今福建永泰)人。孝宗乾道二年(1166)进士(《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之二○)。五年,除校书郎(同上书礼三一之二三)。七年,以著作郎兼太子侍讲(同上书职官七之二九),出知泉州。官终广东转运判官。事见《南宋馆阁录》卷七、八,《淳熙三山志》卷二九有传。
      萧国梁,字挺之,岭路乡陈山(古名羽中峰)人,南宋乾道二年丙戍(1166)殿试擢进士第一 ( 即状元 ),历官著作郎。太子侍讲兼礼部郎官,终朝奉郎,广东运(通)判,漳州郡守等职。该科状元本是皇族赵汝愚,按当时制度:开科取士是为提拔草莽之士,凡已属籍、挂仕版的均应回避,因此赵汝愚让而升国粱公为榜首。他对御诗云:“名传玉陛星辰晓,泽沛金芝雨露春”之句。他上谢恩奏章:“豫龙飞之选,谁安序次己当先;无汗马之劳,酇侯何功而居上”。以汉初韩信功高而屈次,萧何却得首相典故表明自己原属第二名榜眼,用典恰当,对仗工整,所以流传至今。萧国梁任漳州郡守后就一直待在漳州,卒于漳。葬于今漳州市新华东路教子桥(九龙公园东面),墓地于1988年6月列为漳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他有文集十一种行世,死后配祀乡贤祠。
      郑 侨:字惠叔,号回溪,出生于宋绍兴二年(1132),是南宋史学家郑樵的族侄。兴化(今福建莆田仙游)人。状元,官至参知政事,赠太师,封郇国公。谥忠惠。善行草,着书衡。作有《书史会要》。因受家族传统和文化氛围的影响,郑侨自小就有雄心大志,他勤奋好学,先后在县学、军学、国子监学习。宋乾道五年(1169),他在京城临安考中进士。殿试时,孝宗钦点他为状元,他的名字一下子誉满京城,也传遍家乡。
      他被孝宗委任为镇南军节度判官,协助知军治理地方。其时镇南因收成不好闹饥荒,他便提出十多项救荒措施,后来被定为法令,从而帮助百姓度过了荒年灾月。乾道八年(1172),他被孝宗任命为校书郎,又转著作佐郎兼国史实录院官吏部司封。过了不久,他向孝宗上疏,要求到地方任职,孝宗准奏,提举他为江南西路常平茶盐。
      淳熙八年(1181),淮浙一带饥荒严重,孝宗思忖:若派一员“常平官”前去恐怕无济于事,必须选择一位能干的要员去赈灾。孝宗想来想去,认为只有郑侨能担当此任。这时郑侨还在家乡守丧,接到孝宗的诏令时,刚好服除,他立即赶回临安。见了孝宗,他首先劝皇上要“责躬求言”,然后请求调拨四万石大米赈济饥民。赈灾粮食运抵淮浙后,这一带饥民才赖以存活,且没有成为流民。
      在当时,“淮盐赋入甲天下”,但年久积弊,竟亏负数十万缗。郑侨对盐赋进行了整顿,只一年时间便扭亏为盈,积累了三百九十万缗。此外,他还发动百姓疏通漕渠五百余里,为民办了一件好事。孝宗获悉郑侨的政绩后,龙颜大悦,欲召他为言官,可适逢郑侨丧妻。不久,孝宗诏他入京城为礼部郎中兼太子侍讲,淳熙十一年(1184),又迁他为中书舍人。
      淳熙十四年十月,高宗崩于德寿殿。按古制,孝宗当衰服三年,但他想终止丧制,郑侨就参稽古今,力求至当。当时孝宗在德寿宫,百官五上疏表请孝宗还内听政,但郑侨说:丧不离次,这是礼,今虽不能如古,岂能以此请第听政为词?他奏请孝宗追复古制,缟素三年,而吊者不易服。孝宗很是偏爱郑侨,让他留为左庶子兼权给事中。
      郑侨不但正直敢言,而且不避权贵。当时孝宗要为宫中婉容陈氏父升官,下诏书让郑侨起草,郑侨认为这是仗势迁官与用人唯亲,断然封还孝宗的亲笔诏书,不予办理。但他为孝宗所写的诏书,训辞有体,天下诵之。
      淳熙十五年(1188),孝宗派郑侨为金国贺正使。郑侨到了金国,正值金主卧病在床,金国宣徽使为了侮辱宋国,就叫郑侨从东面阁门投书,郑侨持书站立于大门前说:“东上阁门,那是臣僚上章之所,我奉大宋皇帝书来,须从此门投进,辱命之罪,死不足赎。”争论一直到下午,金国臣僚知他志不可夺,便令归馆,及暮,又遣吏威胁,郑侨始终不屈服。金主无奈,只好以礼待他。不久他被召回,行至中山,便闻金主丧命的消息。
      他回到宋国时,孝宗已禅位给光宗。光宗对郑侨说:“卿守节不屈,举措得宜。”并授他为侍讲,修撰实录,不久又升任为吏部尚书兼侍读。他常向光宗进谏,要“进德,孝敬,问学,亲君子,远小人,广言路,惜名器,修政重令,爱民节用”。
      绍熙三年(1192),郑侨以显谟阁学士知建宁府。他“平决无滞”,减轻赋税,很受光宗称赞,接着移知福州,他又“简静致理,罢义仓和粜之需,减古田偏重之赋”。不久被调任建康知府。时建康久旱,粮食歉收,他“蠲赋招商,公私融变”,百姓被救活了很多。之后他进龙图阁学士。
      绍熙五年(1194),宁宗即位后又召郑侨为吏部尚书,不久进同知枢密院事,庆元元年(1195),又进参知政事。他登二府,“愈益感奋”,“不市恩,不干举,不立党,不私好恶”,以“清静和平辅天子恭默之治”。庆元二年(1196),进知枢密院事,为收复失地,他积极选将练兵,参与军务讨论。庆元三年,他上疏宁宗恳请辞位,宁宗手诏留他,授资政殿大学士,复知福州。上任前,他向宁宗辞别,并奏请宁宗“平国论而无偏听,严边防而无轻信”,言辞极其恳切。宁宗十分器重他,后来要他再任建康知府,但他力辞不就,仍然请求致仕还故里,宁宗只得以原官提举洞霄宫。郑侨还故里后,再次上疏告老,于是以观文阁学士致仕。
      嘉泰二年(1202),郑侨卒于故里,终年70岁,宁宗追赠他为太师,谥忠惠。他一生孝友端重,简淡无欲,所为皆有常度,故受知三朝,深见倚重。其父宋禧赠太师祁国公,兄万卿同举礼部,弟偶亦贡于乡。郑侨善草书,著有《书衡》三篇传世。
      黄 定:(1133~1186),字泰之,号龙屿,晚号巩溪居士。为永福县(永泰县)一都龙屿村(1958年划归福清县)人。系南宋初年四劾秦桧而名震当世的殿中侍御史黄龟年的再侄孙(即堂侄孙)。 黄定幼年好学,擅诗词,有文才。黄定少年时十分勤学,苦学经史。28岁获得补大学生资格,升入国子监求学。乾道七年(1171年),他从大学考取“预荐”资格。乾道八年会试时,他在皇帝面试策问中,针对金兵压境、南宋偏安江南的危局,大胆建议皇上振作精神,改正过失,纠正“自喜”、“自是”等骄傲毛病,虚心倾听重臣意见。因其言词甚为恳切直爽,深受孝宗皇帝赞赏,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壬辰科进士第一(状元)。中状元后,于孝宗淳熙三年(1176),擢为秘书省校书郎。八年,为工部员外郎。九年,任最高学府国子监司业。淳熙十年,黄定任温州、潮州知府。在潮州任上,他关心民间疾苦,尽力铲除弊政、复苏民田,还拨官田为学田,以赡养寒士贫儒,深受潮州人民爱戴。 擢为显谟阁学士,国子监祭酒。后来,黄定出知温州,为政清廉,兴利除弊,被当地士民所赞颂,据记载:“黄定为潮州守,潮南有象为害。定过其地,庵以无象名额,点画中不着人字,由是象远徙,民赖以安。”黄定离任时,百姓给他送“万民伞”,并为他建造了“贤守祠”。此后,黄定从直显谟阁任广东提举,主管广东路所属州县学校和教育行政。不久,升为国子监祭酒。黄定卒后归葬一都下倪山,墓穴尚在,但破败不堪。官终于广东提举。
      黄定在政务之余也赋词作曲,著有《凤城词》。黄定除《龙屿协济庙记》外,尚有几首诗作流传于世。《全宋词》亦有其《鹧鸪天》词:“闲世文章万选钱,明时平步八花砖。大开紫府瑶池宴,正是橙黄橘绿天。金烛里,玉堂前,翰林原是武夷仙。雍容草罢明堂诏,留取天香馥寿筵。” 又词:“间世文章万选钱,清时平步八花砖。大开紫府瑶池宴,正是橙黄橘绿天。金烛里,玉堂前,翰林元是武夷仙。雍容草罢明堂诏,留取天香馥寿筵”。又宋魏齐贤《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中收有黄定的6首诗。
      据《台湾兴化军城黄氏祖谱》记载,黄定祖籍莆田兴化县广业里游洋乡,后其开基祖黄禄迁居于永福一都龙屿(今属福清一都镇一都村)。游洋乡广业里巩溪黄禄迁居永福龙屿,至黄定已传七代孙。协济庙原为小庙,是黄定少年时读书的书斋。原游洋乡黄氏宗祠内有黄定的楠木牌位(即神位牌),精雕细刻,质坚且华丽。高66厘米、宽16厘米、厚4.5厘米,配以长20厘米、宽11厘米、厚9厘米的木底座。牌首雕刻“正面龙”图案,左右两侧饰雕回形纹样。牌身阳刻直读“宋乾道永福始祖状元直显谟阁大学士讳定公神位”楷书,字径3厘米。
      历史掌故:据《台湾兴化军城黄氏祖谱》与《游洋乡志》记载:黄定少时每每进入庙内,总会瞧见两尊神像起立致敬。黄定的父母不信,将铜钱放在神像膝盖上,当黄定入庙内时,突听“啪哒”一声,铜钱落地,从此父母深信不疑。1172年,黄定状元夺魁荣归故里,路过庙前,忽见两只孔雀在庙宇上空盘旋后飞入殿内。黄定随即入庙内,却不见其踪影。为感念佛像显灵,返京即奏请孝宗皇帝策封“张秀三位太尉”,并建协济庙供奉。如今,在庙中还可见到两厢壁上黄定和黄龟年的彩绘图画。黄定所写的《龙屿协济庙记》载在历朝县志中,流传至今。距协济庙约1公里处,绿岭翠林中点缀一红色瓦房,此乃黄定状元及第后修建的黄巩溪居士状元府遗址。当年,黄定曾手书布帛联一对,上书“游洋御史第,巩溪状元家”。大厅上镶挂“状元及第”匾额。黄巩溪居士状元府是五进构造的皇宫样式建筑,殿阁飞檐,出砖入石,画栋雕梁,古香古色,尽显富丽堂皇与恢宏气势。黄定状元府内辟有莲花池、假山、花园,后几经兵灾匪患,现仅存八字墙、铺地方角石砖和莲花池遗址。如今已无法目睹当年的奢华。但状元府大门两边的两截古残墙、石台阶、石板铺的天井、石旗杆夹、莲花池,至今犹存遗址。状元府门前的一片荷塘,也依旧年年绿叶亭亭。黄定配郑氏有子黄自求,字熙叟。
      《永泰县志》载,黄自求于嘉泰(1201—1204年)间任潮州知府,重视教育事业。又有史书记载:“(黄自求)两请监举。淳熙十五年,奏补迪功郎,大理寺丞。嘉定间,知潮州,拨方宜等田于学以养士。潮守之贤者丁允亢、陈宏规为最,自求与之齐名。同父定陈贤守,祀潮州名宦。”黄自求配林氏有子一人黄攀龙为典薄。
      詹 骙:字晋卿。绍兴府会稽县( 一作严州遂安县)人。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乙未科状元。 林宗子。淳熙二年中进士第一人,授承事郎、签书某州节度判官厅公事。历中书舍人。仕至龙图阁学士、知宁国府。
      姚 颖:庆元府鄞县(今浙江宁波鄞县)人,字洪卿。生于宋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卒于宋孝宗淳熙十年(1183)。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戊戌科状元。姚颖中状元后,授签书宁国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召为秘书省校书郎,通判平江府,到任不久便患病身亡,享年三十四岁。姚颖博闻多识,性情淡泊、谨重,极有雅量,力学勤苦,文章俊秀。居官常不敢有所作为,恐同僚认为才华出众,论天下事无不尽被证实。世人惜其英年早逝,不能有所大成。后来,理学巨擘叶适为其撰写了墓志铭。
      黄 由:(1150~1225年),又名世保,字子由,又字居正,号寅斋,自号磐野居士。江苏长州(今苏州)吴县酷库巷人,其父黄云(又名荃,字愈原又字景祥,号澄洛),原籍福建莆田涵头街人,唐桂州刺史开国公黄岸十八世孙,被尊为广东南雄珠玑巷始祖。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辛丑科状元。黄由自幼好学,年方十二、三岁便教授群童读书,二十岁时考入太学。中状元后,通判绍兴府,当时大旱,黄由赈灾有绩,升秘书省正字,迁著作佐郎。后奉命出使金国,回国后升任将作监、嘉王府赞读。绍兴中(1190-1l94),因帮助宁宗即位,由天章阁侍制学士擢吏部侍郎,因处事严谨周密,深得宁宗赏识,权礼部尚书兼吏部尚书。行将委以重任之时,上疏忤怒帝旨,被弹劾,知成都,以学士奉祠。嘉定初(1207),知绍兴府,进浙东安抚使,官至正奉大夫,刑部尚书兼直学士院天章阁侍制学士。配胡元功尚书女生三子:义方、义言、义齐,裔昆居酷库巷,继配巫氏生四子源深、源大、源甫、源赞随父黄由迁居广东南雄珠玑巷,及卒,追赠太子少师。黄由擅长诗文,其《归来》诗描绘了恬淡的田园生活。诗云:“归来三阅月,无事一关心。刈草寻花径,开池漾竹阴。江边问明月,天际数归禽。幸有高宾至,相逢似竹林。”
      卫 泾:昆山千灯人,字清叔,号后乐居士,又号西园居士,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甲辰科状元,昆山第一状元 。生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九年(1159),卒于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卫泾历事四朝,出入内外四十余上,忧国忘家,始终一节。曾说:“官职自有定份,名谊千古不磨。”在朝孤立自守,不畏权贵,与朱熹友善,曾取其遗著刊刻传世。著有《后乐集》20卷。
      王 容:湖南湘阴(今湖南长沙)人,字南强。生卒年不详。宋光宗淳熙十四年(1187)丁未科状元。王容自幼好学,博闻强记。中状元后,为感激孝宗知遇之恩,赋诗进献孝宗,诗云:"天上催班晓色睛,五星伏尽极星明。奎章读罢三千字,胪唱传来第一声。名实两言虽朴语,始终一节悉真诚。圣恩深厚难图报,愿罄愚衷毕此生。"王容历任校书郎、秘书郎、著作郎,以中书舍人兼同修国史,实录院修撰,实录院检讨官。庆元元年(1195),为江西提举。开禧年间(1205~1207),直焕章阁,出帅静江,官至冖部侍郎而逝。孝宗诏赠银青光禄大夫。
      余 复:福建宁德(今福建福州)人,字子叔。生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二年(1152),卒年不详。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庚戌科状元。余复为光宗朝第一位状元。
      余复精于《周官》,学识渊博。宋绍熙元年(1190年),余复进士及第,光宗皇帝召见,对策大廷,见其言谈直率,且不攻击别人之短,甚为满意,擢为第—,并当场赐诗一首:“临轩策士岂徒然,嗣守不基务得贤。尔吐忠言摅素蕴,我縻好爵副详延。爱民忧国毋终怠,厚泽深仁赖广宣。赐宴琼林修故事,朕心期待见诗篇。”余复感激之余,即就《和御赐登第诗》:“风虎云龙岂偶然,信知盛世士多贤。虞庠教育蒙深泽,汉殿咨询愧首延。释褐遽沾琼宴宠,赐诗齐听玉音宣。爱君忧国平生 志,敢负周王宴乐篇。”余复先出任洪州佥判,在任上体恤民情,办事认真,爱民如子,兴农田水利,修名胜古迹。不久改官,诰受宣义郎佥书镇南军节度,判官厅公事替王孝恭到任成资阙。至庆元元年(195年),宁宗赵扩即位,方诏入史馆,兼实录检讨。不久归里,在宁德城南择佳胜之地,辟园构轩,觞咏其间。
      余复著有《礼经类说》、《左氏纂类》及《祭礼》十四卷,《风集渚》、《余状元集》等诗集(失传),多不传世。现存清乾隆李拔纂修的《福宁府志》载有余复中状元之时的两篇谢表。清乾隆版《宁德县志》刊载的一些诗,大多颂咏宁德风光秀色及本邑寺观等。
      1995出版的《宁德市志》记载,当余复名列榜首,听传胪唱名时,当众口占一绝:“银瓶笔砚照袍新,笔下千军自有神。第一唱名知是我,从来头上不容人。”并将此诗作为家书送回家中,答其父勉励养育之恩。不幸此诗惹出是非,当朝枢密院权臣韩侂胄出于忌畏向皇帝进谗言:“余复一跃龙门,野心勃勃,君前奉承,背后目无皇上,敢吟反诗‘从来头上不容人'。”光宗问明原委后,并不办其罪。此说虽见诸县志,但这是民间传说,宋代读书人受理学影响很深,从余复与皇帝的唱酬诗及现存的《谢状元及第表》中“臣学未闻道,才非过非过人,进山林狂瞽之言,无海岳涓尘之补”的表述可看出,余复是个十分谦恭、内敛的人,不像是“口占绝句”所表现的那种口出狂言的张狂之徒,而那绝句也写得过于直白、粗显,不见文采与功力,不像出于状元之手笔,属于“民间文艺”的档次。
      在此引录余复的《谢状元及第表》一文:
      “伏以九五龙飞,首重临轩之选;三千鹏击咸叨褫褐之荣。臣中谢臣闻,舜受尧之逊,而以举才为先;禹承舜之禅,而以拜言为急。唯圣神御极之始,推帝王好问之诚。恢天纲以罗旁,出王纶而亲策。俾力陈于正论,期协赞于皇猷。必得贤才,乃称盛举。臣学未闻道,才非过人,进山林狂瞽之言,无海岳涓尘之补。既逃宪典,遂玷科名。兹盖伏遇皇帝陛下,离照重明,谦光愈下。问学之妙,固自析乎精微。刍荛之言,犹不忘于咨访。致兹庸陋,咸在选抡。臣敢不祗服宠荣,益勤职业。君仁则臣直,愿已竭于愚知。幼学而壮行,誓勉图报国云云。”
      陈 亮:(1143~1194),南宋思想家、文学家。字同甫,原名汝能,后改名陈亮,人称龙川先生。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婺州以解头荐,因上《中兴五论》,奏入不报,淳熙五年(1178)诣阙上书论国事,后曾两次被诬入狱。光宗绍熙四年(1193)策进士,擢为第一,授建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未到任而卒。著有《龙川文集》、《龙川词》。陈亮力主抗金,曾多次上书,偏安定命,痛斥秦桧,倡言恢复,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他的革新图强言论,无不以功利为依归。其哲学论文,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为永康学派的代表。他提倡“实事实功”,有益于国计民生,并对理学家空谈“尽心知性”,讥讽为“皆风痹不知痛痒之人”。他还与朱熹多次进行论辩。所作文章,说理透辟,笔力纵横驰骋,气势慷慨激昂,可谓“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他的爱国词作能结合政治议论,自抒胸臆。其爱国愤世之情,慷慨激烈,气势磅礴,与辛弃疾词风相近似。
      邹应龙:(1172~1244年),字景初,福建泰宁人,生于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卒于宋理宗淳祐四年(1244),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丙辰科状元。宦海沉涛40余载,历官24任,升至枢密院寻知政事,主持朝廷要政,为一代名臣。应龙少年勤奋,为避尘嚣,择城郊清溪旁,手攀石阶到半山岩穴,隐身苦读,即为后世传颂的“斗米阶”、“状元岩”。为人方正刚直,惩办作恶权贵,拦军响以赈饥民,崇尚仁爱,主张缓和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常以重臣声望平息兵乱,调和地方仇杀。邹应龙少力学,性刚直,中状元时,年仅二十四岁。历官起居舍人,以直龙图阁权知赣州,迁为江西提点刑狱。不久,迁中书舍人,兼太子右谕德。试用于户部尚书时,曾奉诏出使金国,回国后,为太子詹事兼中书舍人。寻迁给事中兼太子詹事,权礼部侍郎兼侍讲,又代理工部尚书并兼修国史。擢为刑部尚书后,以敷文阁学士身份提举安庆府真原万春工。因臣僚议论,邹应龙被罢官。嘉熙元年(1237),邹应龙进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进官资政殿学士,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因年老,邹应龙引退辞职,理宗手书"南谷"二字赐他。邹应龙为官刚正,为朝野称颂。淳祐四年(1244),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赠太子少保,谥文靖。
      曾从龙:泉州晋江(今福建晋江)人,字君赐,号云帽居士。生卒年不详。宋宁宗 庆元元年(1199)己未科状元。
      曾从龙初名一龙,北宋名相曾公亮四世从孙.南宋庆元五年(1199年)状元及第.由于廷对时其辞采飞扬,旁征博引,宁宗甚喜,亲擢为第一,并赐名从龙。中状元后,为签书奉国军节度判官厅公事。迁兵部员外郎、左司郎中、起居舍人兼太子右谕德。后累官至刑部尚书、礼部尚书、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他在朝中为官时,曾两次奉诏出使金国,不辱使命而返,并且从不趋炎附势,敢于伸张正义,忠心谋国,悉心辅政;出任地方官时,又能关心百姓疾苦,体恤民瘼,锄暴安良,是南宋后期一们表所作为的贤相。出使金国后,就州郡长官缺守,副职以事付胥吏管理之弊,提出多设二、三大臣以备补缺建议,被朝廷采纳。
      开禧年间(1205~1207),曾从龙自请外任,先任信州(今属江西)知州,刚一到任,就依法捕杀扰民戍卒,平息了民愤。回京后,擢为礼部侍郎兼中书舍人。因驳回张镃复官之议,官职累迁至刑部尚书。嘉定六年(1213),阴雨连绵不绝,曾从龙上疏言:"修德政,蓄人材,饰边备。"并乞放囚徒,又被采纳。七年,知贡举,对考生文风不正,根底不实,竞相抄袭、仿模之风,提出考试目的是为国求才,以治国安邦。不久,曾从龙进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改任参知政事。因弹劾胡榘,贬建宁府。母亲去世,曾从龙解官还乡,服丧期满,起为湖南安抚使,在任整顿吏治,严明法纪,兴学养士,政绩被当地百姓刻于石碑之上。
      端平元年(1234),拜资政殿大学士兼知枢密院事。在三京之役中,曾从龙极论元兵轻进易退,未几应验,进为参知政事,以枢密使身份督视江淮、荆襄军马。上疏言:"边面辽远,声援不接,请并建二阗。"理宗诏许,曾从龙于是专务江淮,魏了翁经营荆襄,两人并领督府。 蒙古军队开始窥伺江淮、荆襄地区,他以枢密使督视这一地区军马,并积极筹措防务,由于主和派以“边费不给”为由,逼使 宋理宗 将其召回,壮志难酬,忧愤成疾,翌年禄含恨而逝,赠少师,追封清源郡公。
      毛自知:衢州西安(今属浙江衢县)人。字号及生卒年均不详。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乙丑科状元。毛自知在其父毛宪的授意下,殿试以“出兵抗金,定中原”作答,正迎合了宰相韩侂胄北伐用兵之意,深得韩侂胄赏识,为其极力推荐,宁宗亲擢为第一。毛自知中状元后,授为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后韩侂胄北伐出师不利,宋军大败。奸臣史弥运乘机倒韩,并敦请宁宗清洗“韩党”,有人上疏弹劾,毛家父子亦受牵连,其父毛宪被罢官,毛自知亦被降名第五甲。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全球王氏网http://www.wang-shi.com,及全球王氏论坛http://www.wang-shi.com/bb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