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现代家谱文化的缔造者和传播者之一
客观、真实的记录家的历史。
二、根系百家
中华溯姓,古渊远源;肇自虞夏,史传有根;家之有谱,犹国有史;
端本寻源,尊宗敬祖;世系辈份,脉序无误;盛世修谱,启后光前;
敦亲睦族,报本崇先;功在当代,利千百年。
三、家谱--蓄养中国精神的根本
在中华民族灿若银河的文化宝库中,国史、方志和谱牒独放异彩。她们相互交融又自成系统,相互辉映又各具特色,其规模之宏大、内容之精深、作用之显著,没有任何国家和民族可以与之相比拟。对如此悠久的文化现象,我们既有承传中华文明的义务,也有弘扬和发展其文化深意的历史责任。
但是,由于战乱、灾害和人为的破坏,方志和谱牒损失惨重,在中华文化伟大复兴和文明社会的创建中,作为具有历史意义、文化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精华重要表现形式的家谱,其收集、编修和使用正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华人区内展开,这是对中华文化的回归和认同。在国家统一、社会进步、文化生活以及经济建设中,必将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荣誉感,从而发挥巨大的作用。
中华儿女、炎黄子孙,都有浓浓的寻根情结:我从哪里来?我的根在哪里?要回答这个问题,只有依据一种特殊的历史文献,这就是家谱。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乘、房谱、世谱等,是同宗共祖的男姓血亲集团,以特殊的形式记载本族世系和事迹的历史图籍,内容包括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世系图录、人物事迹、风俗人情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世系图录,即记载始祖、始迁祖以来的本家族历代先祖名录,这是确认是否是家谱的重要标志。
中国家谱由来悠远,产生于上古时期,完善于封建时代,数千年来,在不同时代,家谱显示了不同的形态,家谱文献成为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发扬家谱文化,续写家谱史诗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炎黄同心,华夏一脉;血浓于水,叶落归根。
中国家谱,亿万炎黄子孙的根系所在;中国家谱,所有华夏儿女的精神故乡。没有了家谱,寻根问祖,无非是缘木求鱼;没有了家谱,追根溯源,简直是无本之木。
中国家谱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传家宝”,是我们敦亲睦族的“核武器”。
我们的根在哪里?我们的根,纪录在中国家谱中,我们的根,凝聚在中华文化里。寻根问祖,是人类的天然意识;追根溯源,是人类的自愿索求。
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华文化复兴极其关键。而作为中华文化根系所在的中国家谱文化岂能被忽略?为此,我们作为中国寻根文化的爱好者,共同发起中国家谱文化复兴系列活动,准备联络海内外有关机构和人士启动中国家谱文化复兴工程,举办中国家谱文化论坛,开展华人宗亲联谊活动,创办相关寻根文化网站,出版系列家谱文化丛书,与媒体合作开辟寻根文化专栏或专题,倡言海峡两岸炎黄子孙,同续谱系合修家谱齐盼统一共谋发展的两岸文化交流活动。
五、家谱种类与沿革
家谱与正史、方志一起,构成中华民族历史大厦三大支柱。
中国古代家谱不仅名目众多,而且种类丰富多彩,根据家谱传承、记载方式不同,可分为以下种类。
结绳家谱:中国古代在文字产生以前,曾经历结绳记事时代。东北鄂伦春人,到17、18世纪,还在马鬃绳上打结记事,通过打过多少结,知道本家族有几代人,五个结表示五代,十个结十代,他们将这种表示世代的绳结,挂在房子木樑正中,非常崇拜。东北地区锡伯族,到20世纪初,仍保留结绳记载一家人辈数、人数、男女数的习惯,生一个儿子,在绳上系一个小弓箭,生一个女儿,则系一根红布条。
口述家谱:比结绳更为原始的一种家谱形式。我国少数民族,如蒙古族、苗族、彝族、高山族等,都保存口传家谱的习惯,他们采取父子连名的形式,即父亲名字之后的一二个字,是儿子名字的前一二个字。一般家族成员能背出三四十代祖先世系,最多的能背出90多代。
甲骨家谱:就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家谱。产生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字,其中有一些是专门记载一个家族人物、世系的甲骨,如“儿氏”甲骨,上面记载一个家族十一代十四个人的名字,就是很有代表性的甲骨家谱,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文字家谱。
青铜家谱:就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家谱,即金文家谱。在出土商代末年的青铜器中,就有几件记载家族世系的青铜器。在出土的周代两件青铜器中,有380字铭文,记载了一个家族七代世系和事迹。
石碑家谱:就是刻在石碑上的家谱。所谓“刻谱于石,以垂永久”。早在汉代,这种家谱形式较为盛行。如汉代的孙叔敖碑。民国初年,广西南丹县壕塘村竖“莫姓哨目族谱”,共412字,不仅记载莫姓家族世系,而且记载了家族源流。较之甲骨、青铜家谱,石碑家谱要成熟得多。
书本家谱:即是书写、印刷在纸上的家谱,又分古籍和铅印家谱。这是我国目前存世的最主要的家谱,数量在5万种左右。
此外,尚有塔谱、布谱等。
三千多年来,我国家谱的内容、体例和功能,经历了不断丰富逐步发展的过程。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先秦:家谱萌芽。甲骨、金文中已有家族世系的记载,已具备了家谱的基本要素,但较简单。周代的《世本》,记载了远古黄帝至春秋时期诸侯大夫的氏姓、世系、迁居、名号等,是中国家谱的开山之作。
汉代魏晋南北朝:家谱兴盛,已出现谱牒之名。尤在南北朝,门阀势力极度膨胀,官之升迁,只辨姓氏高下,不考人才优劣,于是“有司选举,必稽谱牒”。国家设谱局,出现审查机构,并出现谱学专家。
唐代:家谱发展,修谱继续为官府垄断。唐太宗李世民,为了打击门阀势力,提高李氏皇族地位,专门组织官员编纂《氏族志》,计293姓,1651家,分成9等,李氏一等,外戚二等,原来显赫的家族,列为三等。武则天掌权时,又组织人编《姓氏录》,将武姓列为一等,再次打击旧有的士族势力。
宋代:转折时期。家谱功能由“别选举,定婚姻,明贵贱”的社会政治功能,变为“尊祖,敬宗,收族”的伦理道德功能;编修方式由官修发展为私修;内容更加丰富;体例因欧阳修编《欧阳氏谱图》、苏洵编《苏氏族谱》,创立新体例,人称欧苏体,成为后世修谱的基本体例格局,为家谱进一步发展、普及,奠定了重要基础。
明、清以及民国时代:家谱普及,私修家谱蔚然成风。清代康熙、雍正号召修家谱。家谱普及,尤浙、苏、皖、赣、湘等地,家家修、族族修,有的续修二十余次(一般30年一修)。少数民族也仿效修谱。修谱成全民性的一项文化活动。
近50年:续修新谱。尤在海峡两岸,台湾、福建等省较为突出,各省市均有。台湾近50年来,新修家谱约有六七千种。台湾2200余万人,绝大多数来自大陆,近50年遭人为隔离,他们以修谱表达心向大陆回归祖国的心愿。福建新谱有数千种,其它省也有。福建修谱不少是海峡两岸同一家族共同编修的。大陆修新谱已尝试用新的观点、资料、体例、方法来续修。这是群众中自发兴起的修谱活动。如何看?从主流来看,应予肯定:有利于弘扬中华历史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有利于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当然也有个别少数利用修谱敛财,乃至复活和增强封建的家族势力,则要注意与警惕。
六、传统家谱内容形式
家谱是我国历史文化中值得整理、开发、研究的一份珍贵遗产。
明清以来家谱,内容丰富,尽管编纂形式有不同,收载内容有多寡,但完整的家谱,大致包含以下内容:
(1)谱名:为明血统,防乱宗,谱名一般包含里籍,如《韶山毛氏族谱》、《镇海横河堰包氏宗谱》(包玉刚),有的还加编修时间、次数,如《同治九年进贤刘氏重修族谱》、《中湘陈氏六修族谱》等。
(2)谱序(序跋):内容涉及修谱缘由、姓氏渊源、家族迁徙、修谱理论等,续修谱一般保存以前的谱序。大多由本族人撰写,也有名人撰写,如朱熹、文天祥等。
(3)凡例:阐明修谱的原则和体例,少则几条,多则几十条,随时代变化而变化。如民国时有些谱凡例规定女子也入谱。
(4)谱论:谱论又称谱学论略、谱说,专门收录古代经典中有关家谱的论述及先贤有关谱论、谱说、谱议的篇章语录,主要是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阐释。其中以欧阳修、苏洵等谱学名家和朱熹、程颐、曾巩、张载等理学名家的语录最为常见。
(5)像赞(遗像):刊载祖先及族中重要人物遗像及赞语,诸如“秉姓忠直”,“忠悬日月”等。
(6)恩荣录:登载皇帝对家族中官员、亲属、烈女等的勅书、赐匾、赐碑等。
(7)姓氏源流:考述本族姓氏来源、本姓历史、始祖、始迁祖、家族迁徙经过,各支派远近关系等。
(8)世系、世传:记载始祖至撰修该谱时本家族各世代成员的姓氏、生卒年月、科第、妻室、子女、葬地等,是家谱中最重要最本质的内容,往往占到一部家谱的四分之三的篇幅,是寻根的主要依据。
(9)传记:又称行状、行述等,记载家族中重要人物,如忠臣、孝子、义夫、节妇的主要事迹。
(10)仕宦录:仕宦录又称宦绩考、缙绅录等,内容是记载历代家族成员官宦名人的事迹,包括履历、科第、政绩、功勋、著作、学说等,主要侧重于传主的功勋业绩和学术见解等方面,与传记不尽相同。有的家谱还列有科第表,专门记载有功名的家族成员。
(11)族规、家训、家法:各家族自己制定的约束、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内容具体,包括忠君、孝亲、祭祖、禁赌、财产继承、约束妇女等。
(12)字辈、排行、行第:记载族人世系人名的排行用语。
(13)祠堂:记载祠堂建筑图案,修建经过、规模、地理位置,祠堂内祖先牌位排列次序。
(14)族产:家族集体财产,如坟地、祀田、义庄、学田、山林、房屋等数量、位置以及管理办法。
(15)契约:登载与族产有关的契据、文约,宗族内部关于承嗣、分家等契约,卖买田地、房屋、邻里纠纷等文据。
(16)坟墓:包括墓图、坟向(如乾山坤向),祖坟、各支派坟的地理位置,便于后人祭祖扫墓,“不忘祖先”。
(17)艺文:收录族人著述、诗词、奏疏等。
(18)典制:包括冠礼、笄礼、婚礼、寿礼、祭礼等,有的谱以仪礼统之,含仪文、丧礼的图式、器具和祭品的制作。还有的谱把祠规、祠产、义学、祀田的管理条例和契据也放在典制之内。
(19)领谱字号:家谱严禁公开,内部发行,印数按家族房数决定,多余一二部存放祠堂。各房领家谱则按谱号领取,如“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并有记录,到时检查。
从上述内容看出,家谱具有以下特点:记载范围的宗族性,系本族人的事迹,本族人撰写;记载内容的广泛性,实是本家族的一部百科全书;记载体例的多样性,史、图、表、志、传,兼容并蓄。
七、传统家谱的价值与弊端
通过家谱寻根问祖,可以增强海内外华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历史上,家谱的编撰方式分为两个时期,功能作用不一:宋以前主要官修,主要是政治功能,修谱主要为世家大族、朝廷用人服务;宋以后主要是私修,修谱主要是道德功能,凝聚家族、维护族权,为宗族睦族服务。当今时代,家谱作为历史文献,有多方面的价值。我们以前受“左”的思潮影响,往往将家谱看作“四旧”,视为糟粕,有的烧毁。即使保存在图书馆的家谱,也是堆放在角落里,听其尘封虫蛀,显然是不妥的。
开发家谱资源有以下几方面价值:
首先是文物价值。存世的中国家谱是中华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不少属于珍本,现存最早的《仙源类谱》,系宋代内府抄本,至今近千年,有些是明代的版本,有些是名人批校本,有些是钞本,都具有文物的价值。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统计,列为该书善本的家谱就有635种,实际上远远超过此数字,这些家谱均属国家级的文物。
其次是资料价值。著名史学家梁启超指出:“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数量可观的家谱,不仅对家族制度、婚姻制度、人口兴替、移民、古代人物等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资料价值,即对历史学、民俗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等都能提供许多重要资料。如对称雄一世的徽商研究,其中不少有价值的资料即源于皖南徽商家谱。
再次,家谱具有教化功能。家谱中一般都载有“家训”、“族规”、“家法”之类内容,其中固然有不少封建思想,但如敬长老、孝父母、尊师长、崇俭朴、戒奢侈、禁赌博等伦理规范,以及家谱中记载的很多志士仁人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追求真理的奉献精神等,对促进现代文明建设也有积极作用。传统伦理与现代文明是辩证的统一,现代文明建设必须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传统文化也只有被赋予新的时代精神才会有生命力。家谱中反映出来的优秀传统伦理,实际上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奋斗的结晶,它曾经对凝聚中华民族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对促进当代文明建设也必将起重要的激励作用。
最后是寻根价值。家族渊源和世系图表是家谱中最为重要的内容,这是当代人寻根问祖的重要资料,而且只有家谱才能提供这些资料。上海图书馆家谱阅览室自1996年底对外开放以来,接待了海内外的数万名读者,其中不少都是为寻根问祖来查询家谱的。当他们从家谱中查到自己的祖先时,其兴奋之情真是难以形容。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通过家谱寻根问祖,对于增强海内外华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进而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为主要产生封建社会的文化载体家谱,以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其弊端也是十分明显的。
首先是宣扬封建伦理道德。几乎所有的旧家谱的谱序、凡例、族规家法等内容,都露骨宣扬封建忠孝节义、三从四德、重男轻女、族长专制等封建伦理规范,乃至封建迷信等。
其次是攀附假托。不少家谱为“光宗耀族”,往往攀附帝王、名臣为自己先祖。如有的李氏称李世民为本族始祖,张氏则以张良、张飞为自己先祖,萧氏则拉萧何为自己祖宗等。俗话说:同姓五百年前是一家,实际不一定是一家。有些名人作序也是假托的,最明显是朱熹,翻阅朱熹作谱序的家谱达几十种,有的是真的,有的则是伪作,如朱熹一篇谱序,竟为周、黄、刘、戴、郑、洪、吴等姓的家谱同时采用,其中只姓氏一字之别,其余文字均雷同,显系伪造。明清时,有“谱匠”、“谱师”职业,专为有些家族制作伪劣产品。
再次是书善隐恶。有的家谱凡例明文规定:“史则善恶俱载,谱则书善不载恶,为亲者讳也。”家谱中,凡本族列祖列宗系官宦、名人、奇才、烈女的,则辟有小传,乃至编写传记、行状,刊载墓志铭等。另一方面,对家族中所谓“叛逆”、“犯刑”、“败伦”、“背义”、“杂贱”者,则采用“除名”、“出族”、“出谱”等措施,不予书写,名不见谱。
当然,旧家谱在观点、内容、体例等方面,还存在其他弊端或不足,我们对旧家谱必须批判继承,弃其糟粕,取其精华。
八:现代家谱概念
记录、传承一个家族的思想价值和人生观念
现代家谱,继承了传统家谱的历史和文化内容,通过详实的考证、梳理和专业的编撰,运作全新的表现形式,尝试用新的观点、资料、体例、方法来续修。去掉传统家谱中关于封建礼教方面的糟粕,保留其基本的传承形式和方法,并赋予现代社会所需求的积极、向上的品德追求和人文精神。培养家庭成员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摒弃不良的生活习惯,搭建良好的家庭、事业、社会的关系。
现代家谱,以家庭的角度,为社会和后世保留一份客观、真实的历史资料;同时,为当今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家庭,增添亲情、温馨的感情,将家庭中的各个成员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体现当今社会文明、进步的风尚;以家庭史料形式将家庭成员、家庭状况、社会变迁、事件保留、保存;并通过文献、照片、史实、材料等方式予以保存,使当代人在有生之年,能够手捧“家谱”,缅怀逝者的遗风、人生的经历,并以此成为新形式的“孝道”,让子孙后代牢记前辈的风风雨雨、家庭成员的创业奋斗和人生感悟,并以无形的精神财富传递子孙儿女以其继承和发扬。
现代家谱,就是一个家庭的成长、发展的真实写照;
现代家谱,就是中华灿烂历史的浓缩;
现代家谱,就是华夏儿女赖以依存的脉络根源;
现代家谱,就是一个中国人对国家、对民族、对家庭最大最真最深的爱!
我们坚信,现代家谱必将唤醒人们心底那份对家、对国的深深隽永,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血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思考!
现代家谱--中国伟大历史和文化的缩编和经典!
九、现代家谱意义
直面未来,衍续家的关爱和亲情文脉
1,父母一生历程的回顾
将父母一生的经历记录在家谱中,以表达我辈对父母人生的尊重和敬畏。
2,子女奉献给父母最好的晚年礼物和珍藏
将一本记录了家庭历史和文化的家谱作为晚年礼物送给自己的父母,以作为他们晚年的记忆和怀念。父母老了,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方面的满足,更重要的精神需求。
3,记录自己的家庭建立、发展、兴衰的演变历史
通过接续老谱或进行考证,追根溯源,将自己家庭建立、发展、兴衰的真实演变历史记录下来,便能够回答“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的问题了。这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4,对家族、家庭的演变、起伏进行汇总和点评
一个家族、家庭的建立、发展、兴衰、荣辱一定是与当时的社会制度、思想制度相适应的。通过对这些历史情况进行汇总和点评,我们就会懂得哪些是应该摈弃,哪些应该继承,以史为戒。
5,记录先辈、自己的人生得失、感悟和心路历程,为后世子孙留下宝贵的人生发展参考
我们经常会说如果再给我重头来过的机会的话,我一定将会怎样怎样!但是我们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每个人一生的机会也许就是一次、两次,也就是说每个人的一生或多或少都会留下一些遗憾的。通过记录先辈、父辈、自己的人生得失,形成一笔宝贵的人生指南财富,以作为后世子孙的人生发展参考,不至于让他们再轮回去走我们曾经走过的弯路,这样也算对我们的人生失意的某种补救,乃或一些安慰吧!
另外,子孙们对父辈们的人生感悟和心路历程的体会和了解,也可以达到穿越时空的心灵交流。这种感觉很美、很惬意,而且可以达到净化心灵的作用。
6,家族的传家之宝,流传后世,形成自己独特、尊贵、悠久的家庭文化
通过对家族历史、人生观、价值观等的梳理、传承、精简、洗练,抑恶扬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自己悠久、独特、尊贵的家庭传家之宝,世袭延续下去,流芳百世。
十、现代家谱的思想主张
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讲究忠孝仁义,重视天人合一的和谐,这正是中国数千年文明的精髓和脉络。当今社会,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一个快速发展的世纪,轩辕儿女正以强劲有力的步伐向前迈进;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不断进步和提升的科学、民主思想被根植于儒家和谐共荣的道德智慧所延伸;严谨缜密的科学精神、归与淳朴与本质的人文精神、对于“家文化”、亲情、新“孝道”的思想精髓被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传承和兼容并蓄,从而形成独特而强大的中华文化。
当前,市场经济在中华大地蓬勃兴起和发展,正展现出越来越强的生机和活力;有着优良文化传统的中华儿女不能够仅仅专注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无暇顾及其它,甚至抛弃中华文明中所传承的关于人性、亲情、品质等基本的教诲;同时,当今社会的基本组成元素——家庭,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实施,和传统中国家庭中的“大家”、“大院”相比,其结构将会越来越呈现单一化;丧葬制度的变革,使中国传统的墓葬文化逐渐灭失,最终消亡!如何缅怀先辈、牢记优良传统和对后辈进行爱国、爱家、积极、向上的教育,是每个当代中国家庭都面临的重要问题。而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家文化、亲情文化的观念正在变得越来越淡薄;对兄弟姐妹亲情、孝敬老人的义务等一系列最基本的教诲正在被某些人忽视、轻视甚至弃之不顾,令人感慨而气愤!
所以,整个社会都在积极呼吁创建新型的家庭和睦关系,将敦亲睦族的传统精髓重新唤回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对此,每一个炎黄子孙是有着责无旁贷的历史义务和使命的!当代表中国“家文化”的思想精髓,如尊祖、祭祖、弘扬优良文化和谆谆教诲等一系列传统离我们越来越远去的时候,寄寓中华“家文化”思想最后一方心灵净土的谱牒文化便是蓄养中国“家文化”源远流长的根本所在。
我们并不是简单的提倡模仿甚至复古传统的谱牒编纂方式,那并不符合当今社会和现代民众的心理需求,我们必须在对传统谱牒编纂加以革新改造的基础上注入某些适合现代民众当下心理需求的思想和编纂形式,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现代意义上的家谱。
用家谱来寄寓先辈的丰功伟业和优良传统,先辈们的智慧和光辉对我们的人生永远是一种激励和鞭策;用家谱来让人们在有生之年进行翻阅,回忆着自己这一生的奋斗和贡献,与家人一起分享自己的人生感悟和心路历程,激发后辈更加努力地奋进和开拓,创造更美好的家园和国家;用家谱来传承子孙,让子孙万代在未来记住今天的祖辈,学习先辈们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思想才是现代家谱的意义所在。故中华儿女编纂新型谱牒的善举便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也更显得弥足珍贵。
其实编纂家谱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对往生者的追忆、对有生者的祝福、对未生者的祈愿,将家谱中所倡导的优良传统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去才是我们的真实愿望。我们将从根本上革新中国人祭奠祖先的传统方式,往生者所能留下的只有灵魂,没有躯壳。捧着家谱瞻仰祖先的事迹和面容才是我们祭祀先辈们的最好方式。社会在进步,我们别无选择。
我们永远不要相信中国人与人之间(包括亲情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淡漠的鬼话。这只是在社会转型期暂时出现的断层现象。是的,人们因为贫穷和落后(包括物质和精神)不得不疲于谋生,但关于亲情,绝大多数的中国人也还是在坚持着,每年的春节回家过年现象便是有力的左证。我们相信,当社会相对完善和发达的时候(包括制度、文化、教育、经济、医疗、福利等),亲情观念必定回归。不为别的,因为我们是中国人。
十一、现代家谱的精神涵养
韶华不在,影像记录了青春的容颜,却留不住青春的故事......
龙裔家谱,正在讲述我们正在进行或已经逝去的青春故事......
一、对于老人,家谱是阵阵亲情温暖心灵的慰籍
一个宁静的黄昏,夕阳的余霞通过落地窗淡淡的铺照在屋内一角。一个老人静静的坐在窗前,膝上放着一本已经泛黄的家谱。老人正用略显颤抖的手翻看着自己的家谱,手指缓慢的在每一页间游动,老人象是在浏览,又好象很认真的样子,已经退化的视力在家谱每一页之中游移,老人的指尖触摸着每一幅照片,象似在端详,更似在流连。过一阵子,老人缓慢的合上家谱,轻轻的抬起了头,满头的银丝好象在告诉我们老人的故事。老人的双目盯向窗外,目光迟滞、发呆。
二、对于我们,家谱是拳拳孝心报答慈母的圣礼
我们都是一群为理想、事业、生活而努力奋斗的人,我们也是一群在人生中积极进取,不怕困难,吃苦耐劳的人。当我们有了一定事业基础,成家立业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考虑稍稍“轻视”一下自己赖以为生的事业,将自己的一部分精力去关注一下自己身边的亲人,毕竟天伦之乐才是我们的终极回归。当我们以后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什么也不能带走,能带走的只有对人生的依恋和对儿女的牵挂。
我们思考着。
我们都知道,我们之所以能达到今天或平淡或荣耀的生活状态,是要经过怎样的艰辛和酸苦啊!一切都是那么的来之不易。想想我们的父辈和孩子们,他们也毕竟是已经经历或将要经历和我们极其相似的人生的。父辈的旗帜是永远插在我们头上的指南,是可敬的,可畏的!她营养和激励着我们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而我们的大半人生经历也同样是可敬和可畏的,她也同样会对我们的后代们起着人生的指南作用,在这点上我们是有责任的。
我们的思考结果是用我们现在有限的精力和财力,为我们的家族策划、制作一本精美的家谱,将我们家族的历史客观、真实的记录在家谱里,以形成我们特有的家族文化。这样的文化通过岁月的流逝,日积月累,更显得博大精深。我们可以将我们的人生精彩、健康、积极、向上的一面和人生失意、消极、缺失的另一面真实的记录下来,以告戒后人应该继承的是什么,应该引以为戒的又是什么。这样我们的人生应该才是完美的、无悔的。因为我们尽到了我们的人伦责任。
三、对于孩子家谱是浓浓爱意浸润心田的雨露
一个小孩独自的在家里玩耍,身边是一片狼籍的玩具,小孩最喜欢汽车,家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玩具汽车。他一会跑到屋角,一会又滚到屋子中央,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这时小孩的爸爸突然站起身,将一本自家的家谱放在沙发上随即离开了。小孩看到了爸爸的动作,一下子扑到了沙发面前,很笨拙的摆弄起了这本家谱。小孩胖乎乎的小手很费力的打开家谱厚重的封面,或一页或几页的翻动着,象是在寻找着什么。当翻到有照片的页面时,小孩放慢了翻动的动作,好奇的眼光盯着每幅照片,小孩看得很认真,也很仔细,眉宇间轻微的皱动着,象是在思考什么,表情煞是可爱。我们知道小孩把照片中的人可能是当着娃娃来看的,但是他究竟在想什么,我们是不知道的。但是小孩并不知道这本被自己当作玩具的书以后将会伴随自己的一生,也更不知道这本家谱对于自己以后人生的重要性。当然客观的说,或许有用或许也无用,就看他是否重视了。
附:散文诗一首:父母老了
父母老了
人生百态,他们尽收眼底
在日复一日的唠叨中
看得出他们的最大愿望是想表达
他们最想将自己人生的经验、经历告诉给儿女
希望他们能够健康、顺利
作为儿女
我们是否真正理解到老人的这份深情
也许,我们会说
满足老人的吃饱、穿暖和不计其数的营养品
就是我们最大的孝顺
然而我们却忘却了老人的最大需求是精神慰籍
这就是家谱的作用和意义
家谱里记载着家族的历史和老人的人生经历
把老人们想说的话写进去吧
这些金玉良言无疑会成为我们创造人生的有力武器
将家谱作为礼物送给老人吧
人到了老年很容易追念和回忆
在蒲扇摇出的清风里
老人们一边呷着清茶,一边翻看着自己的家谱
这也许是他们人生中最后的惬意
我们同样也会老去
同样也想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经验讲述给子孙后代听
留给子孙再多的金钱也会挥霍迨尽
也许我们留给子孙最好的财富只有经验和哲理
这样的礼物
每个人一生只有一次
为了老人、自己、子孙以及祖先的福荫
为我们的家做一本家谱吧
十二、现代家谱的凡例革新
凡例即编纂的原则和体例。“现代家谱”的特色创新在于将当代发达的影像科技,也就是照片图像以及影视动画功能融入到家谱中,形成图、文、声、影并茂的互动视觉效果。家谱之体现,能合书、图、声、影、史、表、志为一体者,其利用价值就非常之大。家谱主要以文字内容为主,图片和影视资料为副,但好的图片、照片、影视仍是能将时代的精神面貌和特质传达出来。 将图片、照片、影视纳入家谱的意义在于,为家族传承提高了一个最直接的环境背景,使家谱不再局限在文字记录、 整体概念也变得鲜明而生动起来。同时让子孙后代不仅能够通过文字了解先辈们的生平情况,同时还能通过照片和影视看见他们的音容笑貌。
坚持的宗旨是:发挥资政功能,为中国历史提供一个家庭的真实情况;发挥教化功能,团结、教育、推动家庭成员为弘扬优良家风,造就家庭成员的合格人品服务;发挥存史功能,为科学研究提供有价值的资料。发挥实用功能,让有生者通过翻阅家谱看到一家人或艰辛坎坷或其乐融融的成长历程,油然而生的幸福、骄傲、自豪感。
坚持以可考的现存资料作为主要编纂内容,对于已经遗失的列祖列宗名讳,和其他资料留待以后考证。
坚持以第三人称和自叙体裁为主,采用文字、图像等形式纪录式记载家庭历史发展过程。
坚持父辈以上采用尊称外,余皆直书姓名。
坚持重事实、少评议、详今事、略古人、存精华、去糟粕、求新意、避冗长。力求真实性、客观性、开创性、可读性和视觉性。
坚持摒弃古“女不入谱”的通病,奉行男女平等,维护妇女在家庭中的合法权益。凡子女及其配偶,女子婚嫁后的后裔(不论男女),因血缘关系和准血缘关系,均同时载入家谱世系,其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业绩,一律同等对待。
坚持实事求是地记述社会变革对家庭兴衰的密切关系,警醒家庭成员积极参加发展先进生产力、弘扬先进文化、造福于民众的社会变革;同时,家庭成员需正确对待变革带来的某些负面影响,在实践中立于不败之地。
坚持家庭成员每间隔30年必须修谱一次,而且必须将家谱完好无损地保存下去,如若不是,即视为不孝。
十三、“现代家谱”的现代内容和体例
1、“龙裔家谱”的编纂原则是:
(1)在接续老谱的基础上,增加和更新内容;
(2)在没有老谱的情况下,按照“龙裔家谱”的内容和体例进行全新编纂。
2、“龙裔家谱”的内容和体例
(1)谱名:为明血统,防乱宗,谱名一般包含里籍,如《韶山毛氏族谱》、《镇海横河堰包氏宗谱》(包玉刚),有的还加编修时间、次数,如《同治九年进贤刘氏重修族谱》、《中湘陈氏六修族谱》等。
(2)谱序(序跋):内容涉及修谱缘由、姓氏渊源、家族迁徙、修谱理论等,续修谱一般保存以前的谱序。大多由本族人撰写,也有名人撰写,如朱熹、文天祥等。
(3) 龙裔家谱宣言:此为选载章节,阐述了龙裔对家谱的理解。
(4)目录
(5)编委:记录修谱的倡导人、主修人,提供资料的人等编委会人员名录,以凸显他们对家族贡献的历史功德。
(6)凡例:阐明修谱的原则和体例,少则几条,多则几十条,随时代变化而变化。如民国时有些谱凡例规定女子也入谱。
(7)谱论:谱论又称谱学论略、谱说,专门收录古代经典中有关家谱的论述及先贤有关谱论、谱说、谱议的篇章语录,主要是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阐释。其中以欧阳修、苏洵等谱学名家和朱熹、程颐、曾巩、张载等理学名家的语录最为常见。在此也收录了“龙裔家谱”对现代家谱的策划、编纂思想的理解。
(8)脉源:姓氏源流、郡望堂号、历史名人等。考述本族姓氏来源、本姓历史、始祖、始迁祖、家族迁徙经过,各支派远近关系等。
(9)字辈、排行、行第:记载族人世系人名的排行用语。
(10)人生得失、感悟、心路历程和励志感言等:为后世子孙留下宝贵的人生发展参考
(11)世系纪、世传:记载始祖至撰修该谱时本家族各世代成员的姓氏、生卒年月、科第、妻室、子女、葬地等,是家谱中最重要最本质的内容,是寻根的主要依据。
(12)世家纪、传记:又称行状、行述等,记载家族中重要人物的主要人生经历和事迹。包括其分支家庭的各种存在状况等。
(13)照片:此为“龙裔家谱”的特色之一,通过刊载家族中人物人生成长历程的照片,包括亲戚、朋友合影等,可以清晰、直观的了解到人物的音容相貌和时代历史感。
(14)经济:记录家族成员中各家庭分支在各个社会阶段的财产经济情况。
(15)艺文著述:收录各时代族人著述、诗词、奏疏、绘画等文学艺术作品。
(16)收藏:家族中流传下来的各种收藏品。包括捐献藏品的去向等。
(17)典制(礼仪):包括冠礼、笄礼、婚礼、寿礼、祭礼等,有的谱以仪礼统之,含仪文、丧礼的图式、器具和祭品的制作。
(18)后序(归宗):家谱编纂完成后的感言。
以下(19)-(26)项为接续老谱内容,若没有老谱即去掉此部分内容。
(19)恩荣录:登载皇帝对家族中官员、亲属、烈女等的勅书、赐匾、赐碑等。
(20)仕宦录:又称宦绩考、缙绅录等,内容是记载历代家族成员官宦名人的事迹,包括履历、科第、政绩、功勋、著作、学说等,主要侧重于传主的功勋业绩和学术见解等方面,与传记不尽相同。有的家谱还列有科第表,专门记载有功名的家族成员。
(21)像赞:刊载祖先及族中重要人物遗像及赞语,诸如“秉姓忠直”,“忠悬日月”等。
(22)族规、家训、家法:各家族自己制定的约束、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内容具体,包括忠君、孝亲、祭祖、禁赌、财产继承、约束妇女等。
(23)祠堂:记载祠堂建筑图案,修建经过、规模、地理位置,祠堂内祖先牌位排列次序。
(24)族产:家族集体财产,如坟地、祀田、义庄、学田、山林、房屋等数量、位置以及管理办法。
(25)契约:登载与族产有关的契据、文约,宗族内部关于承嗣、分家等契约,卖买田地、房屋、邻里纠纷等文据。
(26)坟墓:包括墓图、坟向(如乾山坤向),祖坟、各支派坟的地理位置,便于后人祭祖扫墓,“不忘祖先”。
(27)留言录:家族主要成员观看家谱后的读后感言,以及提出的不足和赞美等。
(28)领谱字号:家谱严禁公开,内部发行,印数按家族房数决定,多余一二部存放祠堂。各房领家谱则按谱号领取,如“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并有记录,到时检查。
(29)附件:包括乡情录、家信、日记、随心录、活动、祭文、影音资料、书籍等
十四、“现代家谱”的编纂流程:
1、成立谱局或家谱编纂委员会;确立编委会会成员;确定修谱时间。
2、筹集修谱经费:一般为摊派和劝捐两种方式;也可以某家独立出资。
3、收集修谱资料阶段:
(1)参照旧谱(老谱);
(2)日常积累和向族人征集,针对老谱、长者、知情人、旧照片、文字资料、影音资料、实地拜访、考察等;
(3)发放情况登记表;让各知情的家庭成员根据记忆、查证填写后,集中汇总、归纳。
(4)参照正史、地方志、文集、碑刻、相关的契据文约、族人遗墨等。
4、历代祖先资料:
先辈的名、讳及生、卒、婚、葬之记录为主,相关传记资料为辅。
5、现代家族成员资料:
个人生平档案,并以教育、事业、婚配、交友、旅行、荣誉、专长等资料为优先考量。
6、各类与家族史料有关的资料:
旧谱、户籍资料、堂号匾额、祖庙祖坟、老照片、证件、奖状、不动产名录、传家宝物、简报、著作、账册、命书、病症、书信等。
7、家谱编纂委员会:拟定修谱凡例,张榜通告族人,明确修谱的编修宗旨和基本体例;
8、整理资料阶段:对所有资料进行归类、整理、编辑和确认
9、文字编辑阶段:接续老谱文字和重新撰文
10、图片处理及平面设计:针对家谱的形式进行专业设计
11、效核阶段:针对家谱中的史料、文字表述和设计表现进行仔细核对和效证
12、后期成品制作阶段:按照不同的规格和要求,进行成品制作,包括封面、材质、包装、工艺等
13、家谱提交:成品提交,并可按要求举行颁谱仪式。
十五、“现代家谱”的最佳编纂时间
古语云:三十年不修谱,即为不孝!
由于古代“女不入谱”的修谱原则,造成很多女性对家谱没有概念,以为只是男人的事情。“龙裔家谱”摈弃了这一糟粕,“男女皆可入谱”,奉行男女平等,只要你对自己家庭有一份深深的爱,你就可以考虑为自己编纂家谱。
编纂家谱一般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一般40岁左右的成年人就可以考虑着手修谱了。这个年龄段的人一方面事业已经成功或定型,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上有老下有小,可以将家谱作为礼物献给老人,和将家谱作为人生指南教育孩子,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般每个人一生中都有两次修谱经历,一次在40岁左右,自己为家庭编修的;一次是在老年70岁左右儿女们为家庭编修的。
十六、“现代家谱”的颁谱仪式
1、张榜通知家谱修成
2、选定吉日“出谱”
3、“拜谱”仪式:全族老幼,沐浴更衣,穿戴一新,汇集一地,虔诚礼拜
4、正式颁谱:由德高望重者主持仪式,按领谱字号分发家谱,由各房房长领回收藏。
十七、“现代家谱”的收藏(秘不示人的圣物)
由于家谱所记载内容的特殊性,所谓“谱牒所载,皆宗族祖、父名讳,孝子顺孙,目可得睹,口不得言”,再加上家谱对于家族联宗睦族的重要意义,家谱普遍被视为家族的圣物,从出谱、拜谱等一系列的仪式中可以感受到家族成员面对家谱所流露出来的那种难以名状的崇敬心情。
家谱收藏措施:1、加盖印章,编立字号,一旦损毁,责任明确;2、每年验谱一至二次,适时翻晒维护、确保无虫蛀水浸霉变火灾之害。
十八、“现代家谱”的相关知识链接
1、近代伟人论家谱
孙中山:中国人最崇拜的家族主义和宗族主义。所以中国人家庭和宗族的团结力量非常强大,就其原因,实由于血统.生活.语言.宗教.风俗五种力量结合而成的天然团结。民族主义这个东西,是家族纪念祖宗之工具。传纪之文献,换言之,则族之谱,亦则为吾族图发达,谋生存之宝贝也,希吾辈由家族宗族观念,发扬光大之,而致于国也。族谱记述中华民族由民族团结扩大到民族大团结,这是中国人特有的良好传统观念,应妥加利用。
毛泽东:毛泽东1957年在成都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谈到研究历史问题说:收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提供宝贵的资料。祖宗都不敬,谈何爱国。
周恩来:周恩来在全国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上与淮安代表座谈时说: 一个爱国的人,没有一个不爱家的。爱家是爱国的起点,了解家谱、乡情,是懂得国家的开始,只有了解了乡情,懂得了国情的人,才能真正热爱祖国。
2、部分名人的家谱
1)“翰林总统”徐世昌的家谱
徐世昌家谱:《续修天津徐氏家谱》三卷,民国七年(1918年)“寿岂堂”铅印本,徐世昌主修。
徐世昌(1855—1939年),北洋政府第五任大总统。1878年,他与袁世凯拜盟,成为袁的主要策士,并由此发迹,做了近四年的民国大总统。
徐世昌曾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主修过《续修天津徐氏家谱》(二卷二册,铅印本,上图等单位有藏),与1918年这次纂修仅隔十年。家谱修谱间隔时间一般通行为“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徐世昌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重修家谱,或许与这一年他任民国大总统有关。徐世昌祖上世代业儒,祖父、父亲也曾做过几任小官。传至徐世昌,才给这个家族带来了史无前例的辉煌和荣耀。徐世昌本人素有学养,曾被人称为“翰林总统”、“文治总统”。在家谱中,徐世昌编写了大量的晚清族人的传记,内容丰富,文采颇佳,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2)曾与“朱、毛、彭”齐名的黄公略的家谱
黄公略家谱:湖南湘乡《筻口黄氏四修族谱》十二集(卷),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敦本堂木活字本,黄家鹏、黄家葆纂修。
黄公略(1898—1931年),谱名家杞,号公略。曾参与领导平江起义。在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初期,“朱、毛、彭、黄”四人曾一度齐名。1930年毛泽东率领红四军从闽西向长沙进军的途中写下《蝶恋花•从汀州到长沙》一词,用“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两句,高度评价了黄公略。1931年9月15日,黄公略率领红三军在赣南东固行军时遇敌机空袭,被低空盘旋的敌机扫射击中腹部,因失血过多于当夜牺牲。在黄公略烈士追悼大会上,毛泽东亲自主持并撰写挽联:“广州暴动不死,平江暴动不死,如今竟牺牲,堪恨大祸从天落;革命战争有功,游击战争有功,毕生何奋勇,好教后世继君来。”
《筻口黄氏四修族谱》中载有黄公略世系。因在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里,家谱对其记载较简,只曰“殁于军次”。倒是对同族的陆军中将黄汉湘(字子和,号侠仙)大书特书,详细记载了武昌起义的一些事件,大可补史料所阙。
3)“一人抵五军”的恽代英的家谱
恽代英家谱:江苏常州《恽氏家乘》,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光裕堂”铅印本,恽宝惠、恽毓格等纂修。
恽氏一门科第不绝,有“十叶云仍登榜,廿年咸藉两传胪”之称。恽代英祖父恽元复,是一位很有成就的画家。恽代英(1895—1931年),字子毅,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青年》主编,黄埔军校政治总教官。先后参加南昌、广州起义。1930年因叛徒出卖在上海被捕。蒋介石闻听捕获了恽代英,又惊又喜,以高官厚禄相诱,但恽代英始终不为所动。蒋介石哀鸣:“其一人可抵我五个军,既不能为我所用,则必除之,免成他日之患。”于1931年4月在南京将其杀害。
4)被周恩来称为“三杨开泰”之一的杨勇的家谱
杨勇家谱:湖南浏阳《浏南杨氏族谱》十卷,民国五年(1916年)“关西堂”木活字本,杨常享、杨常仕等纂修。
杨氏原籍江西南昌府南昌县。始祖杨定才,杨勇为杨定才二十一世孙。杨氏一门世代务农,却出了杨勇这位勇冠三军、独当一面的将才。杨勇,原名杨世峻,字嵘峰,二野第五兵团司令员,抗美援朝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四任司令员,上将。与杨得志、杨成武被周恩来并称为“三杨开泰”。
有关杨勇将军的出生年月,有多种说法,从家谱中可知,应该是1913年9月29日,也就是民国二年癸丑阴历八月二十九日。《浏南杨氏族谱》有一处与其它家谱不同的地方,就是出生于民国时期的族裔以阳历记载其出生年月,下再以小字旁注换算成阴历,这在当时是很有特色的。
5)“铁肩辣手”邵飘萍的家谱
邵飘萍家谱:浙江东阳《紫溪邵氏房谱》,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木活字本,邵贵禄辑。
邵飘萍,名新成,号飘萍。青少年时即以早慧闻名于乡里,12岁就考上了秀才。他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杰出的文化战士、著名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教育开拓者。素以“铁肩辣手”自励,并把“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作为由他所创办的《京报》工作人员的座右铭。因他与《京报》积极支持反帝反军阀斗争,1927年4月26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毛泽东以“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对邵飘萍做了高度评价。
此部《房谱》实际上以邵飘萍为主而修,故谱中涉及他的事迹颇多。邵贵禄在完成这部《房谱》后,曾寄一部至“北平桂生”。桂生,即邵飘萍长子。
6)杨开慧的家谱
杨开慧家谱:湖南长沙《蒲塘杨氏六修族谱》,杨开迪等纂修,民国十八年(1929年)“绍美堂”木活字本。
杨氏始祖文斌,明永乐时宦游入湘,迁居长沙蒲塘乡铜铃市。子安雅、安权、安全。杨开慧即为三房安全公支下十八世孙。父杨昌济,是近代史上著名的人物,共生一子二女。杨开慧为次女,适湘潭毛润之。谱于杨开慧事迹记载不多,然革命先烈杨开明、蹈海烈士杨守仁等多有详解。名人家谱是家谱中的精华,它保存了不少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
笔者所藏除以上几种外,尚有中日交流先驱朱舜水、中共元帅彭德怀、红军将领曾士峨、著名作家楼适夷、周立波等人的家谱,这里不一一例举。
3、20世纪末、21世纪初部分民间续修的新家谱解析略谈
1)祖籍四川省西充县,现子孙分布于成都、重庆、宜宾、西充等地的冯氏族人新修的《冯氏宗谱》。
《冯氏宗谱》特色:此谱是在接续老谱的基础上增加了全新的内容,“着重记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泰民安,家庭兴旺,步入小康生活的巨大变化。记述家庭成员爱国爱家,勇于创新,锐意改革,刻苦钻研,尊老爱幼的精神面貌。记述家庭成员在各自岗位上做出的贡献”。--摘自《冯氏宗谱》目录。
《冯氏宗谱》在内容上创造性的收录了如经济、家事、人物(杰出人物、受奖名录、人物散记)、艺文(诗辞、对联、印章、绘画、文章‘告示、通讯、游记、祭文’)、乡情录等内容,这些内容绝大多数都是记录近代和在世的族人的成果和作品,增加了家谱的可读性和现实意义。
《冯氏宗谱》虽说是宗谱,但她的主要记录范围仅限于冯氏祖先和现在的以冯某三兄弟为主的家庭谱,将她叫作家谱更确切一些。
2)《博山松鹤崔氏家谱》
“本次修建的崔氏家谱只限于从十六世崔甲这一代写起,包括崔甲以后崔乙开办松鹤酱园的往事以及十九世人员的简历,再住上写,目前无案可稽。而编写家谱工作,是一项复杂、细致而又劳神的事,必须本着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对先辈、对后人负责的态度认真对待,需要收集大量的史料进行归类、整理、编辑,虽然困难重重,但是一种使命感催促我们努力向前,责无旁贷。几份耕耘,几份收获,当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一份《博山松鹤崔氏家谱》展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感到欣慰。尽管家谱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和不完善的地方,但它基本上表述了松鹤崔氏家族基本状况,达到了这个目的,也算是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份家族遗产。”—摘自《博山松鹤崔氏家谱》前言。(为了对此谱的尊重,人名为化名)
《博山松鹤崔氏家谱》增加了:“历史的记忆—老照片、松鹤崔氏老宅平面图、崔姓的图腾”等创新内容,还有增加了对崔姓(包括对其它崔姓)的考证和研究。
以上二谱在内容的收录和创新上应该是非常出色的,但是遗憾的是在对内容编排形式的把握和文章的考究方面显得随意了一些;另外在书籍装祯形式上也是美中不足,从开本到设计,纸张的运用上都显得粗糙和不严谨。这对于提升此家谱自身的利用价值和传世价值都大打折扣。不过这已经是非常难能可贵了,因为它们毕竟是民间自修,不可能做得面面俱到。
以上二谱和龙裔家谱相比起来虽说都叫现代家谱,但是龙裔家谱因为是专业的家谱编纂机构,所以从内容编纂到装帧形式都力求创新独特,美仑美奂。
4、吴强华先生所著《家谱》的内容简介
国有正史,地有方志,家有家谱。一份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书,在这本历史书中,记载着家族的起源,记载着家族的发展历史,记载着家族成员的身份事迹,记载着与家族相关的各种内容。家谱,是炎黄子孙的根之所系,是天涯游子的亲情纽带,是你我人生的轨迹记录。然而,被誉为“家族百科全书”的家谱,在很多人眼里却显得那么遥远、陌生和森严。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近家谱,认识家谱,体味祖先奋斗的历程,领略宗族文化的传奇,感悟自己肩负的神圣职责,解读国人心中这一份永远而神秘的牵挂——家谱。
十九、寻根案例
1、中国家谱文化回热(北京科技报,02/07)
《孔子世家谱》将收录180万孔氏族人——
入选吉尼斯世界纪录“世界最长家谱”的《孔子世家谱》目前正在进行第五次续修工作。《孔子世家谱》将最终至少收录180万孔氏族人。孔子家谱的修订,让家谱文化走进公众视野,而且近年来,随着海外华人“寻根问祖热”的持续升温,社会对于家谱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家谱究竟起源于何时?每个人都会有家谱吗?家谱中都记载了些什么呢?家谱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吗?
孔子新家谱将收录180万人
孔令辉、孔泉谱中有名
《孔子世家谱》的续修工作已全面进入编辑阶段。预计新谱将在孔子诞生2560周年(2009年)完稿付印。
据《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会长、孔子第77代孙孔德墉介绍,自明朝以来,《孔子世家谱》就有60年一大修,30年一小修的定约,但受历史条件限制,世家谱只大修了四次:明天启年间,清康熙年间、乾隆年间,上次修谱由末代衍圣公孔德成主持,始于1930年,成于1937年,一般称“民国谱”。如今,明代家谱已不存世,清康熙年间家谱共收孔子后裔近2万人,乾隆年间家谱为10万多人,民国谱增至56万人。
此次新续修的《孔子世家谱》将收录180万孔子后裔。乒乓球国手孔令辉、外交部部长助理孔泉等都将谱中有名。而且这次修订将首次全面将女性孔子后裔列入家谱,女性与男性一样以大字标注。
孔德墉说,从记录的历史看,《孔子世家谱》延续的时间最长,2500多年,80多代没有中断过。其鲜明的特点是各代遵循着既定的辈分,对于孔子后人来说,起名时,三个字中有两个字是既定的,只有一个字的自由选择空间,比如75代为“祥”,76代为“令”,77代为“德”,从名字上就能知晓这一支繁衍到哪一代。孔子后裔的辈分从56代以后是预先排定,目前已排至105代。如今孔子后裔繁衍到了83代,辈分最小的是“念”字辈的一名十多岁的小女孩,现在辽宁省。
2、1997年11月10日胡锦涛参观上海图书馆家谱阅览室;2005年5月胡锦涛赠宋楚瑜《湘潭昭山宋氏石潭房七修族谱》;1997年5月5日荣毅仁在上海图书馆家谱阅览室查到了自己的家谱。
——节选自“王鹤鸣讲解家谱”
“……
最近五十年来又出现了一个续修新谱,尤其我们海峡两岸的地方,台湾、福建等地特别突出,因为台湾近五十年来,人为地隔离了,那么有很多人都是从大陆去的,他们去了以后,最近这一二十年可以回到大陆,前几十年没有办法回大陆,想念大陆,想念老家,怎么办,他们寄托的一个(方法),用续写家谱的这个形式来寄托心想大陆,回归祖国的一种心愿,所以我们查了一下,近五十年来,在台湾地区新修的家谱有多少,六七千种,有的家谱很简单,就是一个老人根据他自己的回忆,我的老家在哪里,我的祖父什么人,我的曾祖父什么人,现在分成几支,哪一支从什么时候,从大陆的或者福建的漳州迁到这个台湾的台中县或者什么的,就很简单,所以这样一算有六七千种。那么最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福建地区,还有其他地区也有很多新修的家谱,福建我了解一下就有几千种,特别海峡两岸它续修新谱,是海峡两岸的同一个家族共同来编修的,比如陈氏家族,海峡两岸可以往来了,有的呢,大陆的到台湾去,有的台湾同一家族回家探亲,我们一起来修吧。这样这个家谱既包含大陆地区的也包含台湾地区的,那么现在续修家谱,从目前来讲也是群众当中自发兴起的一个修谱活动,文化活动,从上面这个家谱沿革发展来看,就是说从夏代到今天,我们家谱发展已经绵延了几千年,它们贯穿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过程当中。
……
还有字辈,就是过去的姓名都是讲字辈、行辈的。比如李鸿章,文、章、经、国、家、道、昌、永,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李鸿章他的儿子李经什么,他的孙子李国什么,他的重孙是家什么,第五代孙子道什么,比如李道豫,我们查他的家谱,他是李鸿章的第五代的孙子,曾经担任中国驻联合国的什么,李道豫。所以这个就是一个字辈、行辈。我再可以举一些例子,比如《韶山毛氏宗谱》我们保存有的,它是毛泽东家族的一个(家谱),祖恩贻泽远、世代永承昌,毛泽东的祖父叫毛恩普,恩字辈,毛泽东的父亲叫毛贻昌,贻字辈,毛泽东本人,他的子侄辈应该远,但是他没有叫毛岸庆、毛岸英,但是他的侄儿叫毛远新,远字辈。过去起名字都是有一个字辈的。比如《邓氏家谱》邓小平的这部家谱,保存在广安档案局里面。那么邓小平是先字辈,以仁存心、克绍先型,先字辈,他的父亲叫什么,邓绍昌,绍字辈,那么邓小平他原来名字叫邓先圣,圣人的圣,邓先圣,后来到私塾读书的时候,私塾老师讲圣人是孔子也,你怎么比圣人还先进呢,不行,我给你改一下吧,改成什么呢?邓希贤,希望的希,贤良的贤,叫邓希贤,所以邓小平到法国留学的时候都是邓希贤,到二十年以后他又改名为邓小平,这个都是一种字辈,但是我们最近几十年一般都不大讲这个字辈了,但是家谱里面是有的,它是规定的,我这个子孙后代,你就按照我这个姓名辈分来起名。
……
家谱的价值
第二个问题我来讲讲家谱的价值,究竟这份东西有什么价值,有什么弊端啊。2005年5月,就是去年台湾连战来,连战来送给他一个他的祖父连横写的《台湾通史》,他非常兴奋。那么宋楚瑜先生来,胡锦涛就送给他一部《湘潭昭山宋氏石潭房七修族谱》,这部谱是民国三十年刻印的,是1941年,当时宋楚瑜谱上无名,但是他的父亲、祖父都是有的,我想胡锦涛同志专门送一个家谱给宋楚瑜先生,我想寓意很深啊,表明了我们海峡两岸同胞有着血浓于水的这个血缘的关系,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都是一家人。我再来讲讲荣毅仁副主席,他在1997年5月5日专门访问上海图书馆,事先我们也做了准备,知道他要来查家谱,所以我们找到了三份荣氏的家谱,最迟的是1935年,民国24年修的家谱,所以他在家谱阅览室待的时间很长,那么他就翻翻看看,我们也有意识地指导他就翻这几页,翻翻,一翻翻到了荣毅仁,毅仁,是第四个儿子,民国五年出生,是于圣约翰大学毕业,很简单记要,他一看到这个,他非常兴奋,哦,是这样,那么我就问他,我说以前看到过这个家谱没有,他说没有看到,知道这个事情,所以我当时表态,我说我们复印一套给你,他说好好,谢谢,他是上午来参观的,先后参观了两个小时,到下午四点钟,市委办公厅给我打电话,荣老在你们这里看到了自己家谱很兴奋,你准备复印一套,荣老希望今天晚上能够看到你们复印好的家谱,所以我接到这个电话,马上找家谱阅览室,我说你们动作加速、加快,赶快复印、赶快装订,而且要保证质量,当天晚上7点钟送到他住的衡山宾馆,那么第二天他对市委领导讲了,谢谢上海图书馆送给我一部家谱。那么1997年5月份是荣毅仁副主席最后一次来到上海,查到自己的家谱他非常兴奋,在北京经常跟人家讲,所以2001年的时候,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王兆国,到上海图书馆来也提到,他说荣老在你们上海家谱阅览室查到了家谱非常高兴,你们做了一件好事,那么王兆国也对上海家谱阅览室一番赞赏,他说这个事情好,对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能起到积极的作用等等,表明荣老在他晚年能够查到自己家谱是一件非常欣慰的事情,但是我们过去由于受一些“左”的影响,往往把家谱当作四旧、当作糟粕、当作封建的东西,有的烧掉了,非常可惜。我们图书馆(那时候)家谱很多都藏在角落里面,尘封虫蛀非常可惜。那么今天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克服了一些“左”的思想,重新进一步认识家谱的重要性,对它整理、开发。我们感觉到今天开发家谱资源,概括讲下面的一些价值。
……”。
3、1988年,菲律宾前总统科拉蓉.艾奎诺在访华期间,就曾专程去其曾祖父许玉宋的故乡福建省龙海县鸿渐村认祖。随着海峡两岸交往的增多,大批台湾同胞回大陆探亲寻根。台湾的早期移民,大多是从陕西、广东、福建去的,尤其以福建为最多。有人对福建省的家谱资料进行研究,了解到福建移居台湾的最早记载是两宋之交的苏姓。早期大陆移居台湾共经历了三次高潮:第一次是明末天启年间,泉州、漳州一带贫民迁居台湾达三千多人,崇祯年间又有数万人,这是一次有组织的移民。第二次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跟随郑成功而去的。第三次是康熙年间清政府统一了台湾郑氏政权,开放海禁,移民人数多达几十万。从有关家谱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移民的人数、成分、原因,他们的婚姻状况,分布特点及与大陆关系等。
3、民间修撰家谱热正在升温
新华社沈阳10月10日电(记者徐杨、任鹏飞、陈光明)打开“GOOGLE”搜索引擎,搜索“家谱”网站,能够找到42100个相关网站。新近成立的鞍山市谱牒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常怀德对记者说,目前民间修撰家谱的热情正在升温。
唐远德是鞍山市一家卫生防疫站的工程师,研究家谱已经8年。在这8年里,他花费3万多元到辽宁、吉林等地的图书馆、书店查阅满汉两种文字的文献资料,并到各地找到当地老百姓,寻找唐氏家族的有关信息。然后,回到家里进行分类整理后,进行电脑处理,最终排版印刷出了10卷《唐氏家谱》。唐远德说,寻根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性。如今社会家庭观念越来越弱,编修家谱能够挖掘前辈的文化财富,并作为一笔精神遗产教育后人。
今年,鞍山市的一些市民自发成立的谱牒文化研究会,现有各个年龄段的会员60多人,大家研究谱牒的热情很高。十一黄金周期间,鞍山市谱牒文化研究会举办了一次家谱展览。记者在鞍山市图书馆看到,很多参观展览的人有来这里学习家谱文化的,也有来找自己家谱的,鞍山科技大学机械专业23岁的女生崔爽说,来到这里找一找自己的先祖,但是很遗憾,没有找到。
鞍山市图书馆副馆员,鞍山市谱牒研究会副秘书长张静告诉记者,这次参展的家谱资料有100多本,据她所知,在近几年里,鞍山市民自发组织编写了近百本家谱,其中有一些还是高质量的珍品。如祖籍鞍山海城的清初平南王尚可喜的第11代后人尚士让等所编修的《尚氏族谱》。
家谱与国史、地方志共同构成了记录历史的三大支柱。前人不修谱、后人不知古。鞍山市图书馆特藏部主任张兴安说,编修家谱是记录和弘扬家族正气的重要载体。记者在唐远德所制作的家谱中看到了收录的唐家一位族人的资料:1971年6月,中国援助坦桑尼亚铁路建筑部门对工程专家唐志平的鉴定:“在坦的一年零三个月时间里,唐志平同志始终如一地忘我工作,在因工负伤后,仍然任劳任怨地工作,是桥队学习的榜样。”
但与此同时,鞍山市谱牒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蔡子明说,在民间编修家谱逐渐升温的过程中,要防止各种非正常的干扰,特别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以寻根问祖为名,去搞一些不正当的勾当。家谱文化研究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使家谱的编撰和研究健康有序地进行下去。
4、小家谱里的亲情世界
家谱,在我国已有约三千年的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三大历史文献。家谱中隐含着一层对生命渊源的追问,是一种传统家族文化的最主要文献。在中国,一个家族的迁徙传播过程被生动地形容为“开枝散叶”。
叶落总要归根,家谱就是根的象征。从宋代至20世纪初,修纂家谱是中国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被视为重新树立家族观、道德规范的途径。
随着经济的发展、思想的开放以及与日俱增的怀旧寻根意识,家谱更易勾起人们美好的回忆。
然而,现如今家谱离我们的现代生活却越来越远,许多年轻人甚至不知道它为何物。过去大户人家有家谱,今天有多少富起来的家庭有类似记录?一个家庭有几本相册不为怪,可又有几个家庭有自己的家事录?那些关心这些“古旧之物”的老年人终究会渐渐离去,他们那个时代的家庭记忆又该怎样延续?
乌鲁木齐有这么一位执着于记录家谱、改进家谱形式的老人张学文,他从1986年至今,已经坚持写了20年的家庭日记。
为了能够将家谱这种中国古老的记录家庭生活、反映家族甚至时代变迁的古老习俗更加通俗化和大众化,他还自己设计了一种新的家谱——家珍簿。
在家珍簿中,不仅可以看到他对家的深深眷恋、更可以看出乌鲁木齐在这20年中的巨大变化。
记录家庭日记是张老晚年最主要的工作之一。
翻开他的家庭日记,一行行工整娟秀的字展现在眼前:“过去一年仅收妹妹寄来的信不足10封,1989年一年就收到200多封信。信函来自多个省份,而且还跨出了国界。家中存款多了点,住房条件改进了。拿了20年的78块钱工资,到现在有了额外收入,日子眼看着好过了。”
“1990年1月1日,二女已长到1.67米,功课都自己操心。家中彩电、冰箱、计算机、洗衣机、自行车,凡是体面的都有了,3间房子5口人也过得去,虽然不到70平米。我每月固定收入350元,爱人260元,大女也有了100多元。”
2000年:“退休两年了,头发快掉完了。居住环境越来越好了,局里的大院修了草坪,住宅楼装了防盗门,天然气管道入了各家。”
2002年:“打印机和电脑加快了我的工作效率。今年收到了15封电子邮件贺卡,二女工资可能超过我,主要是奖金高。”
2003年:“7月29日住进新房,装修的全部开支估计有4万多。年底工资,我2600元,老伴1600元。”
……
“过去大户人家有家谱,今天很多家庭慢慢在步入小康难道不值一记?一个家庭有几本相册不为怪,可有几个家庭有自己的家事录呢?”这一串问题让他想到:富裕起来的中国家庭在有了相册后,应当有个类似家谱的家庭记事本。
张学文的“家珍簿”里,折射出了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现在新疆人的生活点滴。从中,可以看到他们的家从住70平米的平房,到住进了现在近100平米的楼房。
他们的收入也在逐渐增多,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末起,工资收入的增长很快,家庭电器也从老式的三大件到了现代化的电脑,交际面扩大了,现代化的通讯工具逐渐进入百姓生活。
随着现代家谱的逐渐增多,与此相关的产业也在悄然兴起,出现了各种家谱制作公司,负责家谱的制作事宜。其中,浙江、广东一带的以制作家谱为业的公司颇多。
另一方面,有些家族在编了家谱之后不甘于自己翻阅,希望得到更广泛人群的关注,还要正式出版,公开销售。有人说“这是从传统文化中衍生出来的新产业,姓氏是有经济潜力的。”
同时,早期关注家谱文化的人正在摆脱纯粹的研究,开始希望实现盈利。许多年来致力于收藏家谱的人干脆建起了家谱网,把家谱方面的资料都放了上去,让人们在网上就可以轻松寻根。
张学文:“日记中的三言两语看来很细小,用途不大,但日后再看,就会觉得它记录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好似是自己的一个个人成长的小天地,既有个人的变化,也有周围环境的变化,因此我对这种记录情有独钟。”
在记录日记期间,他会在日记本的后面附记一些家庭发生的杂事以备查。岁月流逝,日记本也在加多,而他记述的文体类型也在加多。如增加了每年记一次的全年大事,全家的年度小结则另立一册。为了查找方便他还编了一些表格记录家庭收入、家人的状况等等,几年下来,他的逐年家事录就逐步充实了起来。
“周围和身边的发展及变化在我的记忆里,但是如果我没有记下来,以后的孩子们就没办法了解乌鲁木齐过去的样子了。”
年轻市民朱磊这几天就为家谱的事为难,因为他刚刚接受了一项特殊的家庭使命——修家谱。
“爷爷说,再不修家谱,以后都不知道根在哪了。”朱磊感觉到爷爷把重任交给他时的郑重。
虽然还没有正式开工,但他已经感到了这件事的难度。“过去的名字都是按辈分排的,谁跟谁一辈一看名字就知道,可是到了我们这一辈,名字随便起了,要修家谱光排辈份就是一件不轻松的工作。”
市民赵建去年也接到了一个艰巨的任务:他的爷爷从老家给他寄来了一本家谱,希望他重新修订并传承下去。
但是有很多年轻人对写家谱并不关心。张学文:“我每年年底都会为每个儿女一年的总体情况写一个小结,写完后念给他们听,他们听完就完了。我不知道他们愿不愿意在我之后继续写下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