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手机版
  • 微博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快捷导航
    查看: 4341|回复: 0

    焦作马作王氏宗祠与民国政要王印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9 14: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个具有爱国心的政治家王印川;
      一个虽在日本留过学但拒任伪职绝食而死的焦作籍民国政要;
      一个致力于教育事业的教育家;
      王印川1904年创立焦作据说最早、当时规模最大的小学——修武光亚小学(马作光亚学校),王印川希望光亚学校要成为亚洲的希望之光,为民族培养人才;
      曾任河南省省长的王印川出地出资筹资建起王氏宗祠(现存于焦作市马作),袁世凯、段祺瑞为其父题有匾额,“王氏宗祠”匾为大总统徐世昌题写。
      马作村的王氏宗祠建于1923年。当时,王家出了个大人物,叫王印川(1880—1942),前清举人,民国初曾任众议院议员、秘书长,上世纪三十年代曾当过河南省省长。建祠堂时,王印川捐出宅基地六分多作祠堂用地,王氏家族共凑钱一千四百六十多串,王印川的父亲一人捐资九千四百多串,盖起了王家祠堂。因王印川的缘故,袁世凯、段祺瑞为其父题有匾额,“王氏宗祠”匾为徐世昌题写。其祠堂建有拜殿、月台,峥嵘轮奂,值得一看。房上的兽头钢叉,更是少见。
      他在战火风云中诞生,又在战火风云中死去。都说乱世之中出枭雄,他不是枭雄,他或许只是枭雄手里的一颗棋子,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然而,他毕竟在历史上留下了痕迹,值得后人怀念。
      这个人就是王印川,一个深刻地经历了风云历史的焦作人。
      在山阳区光亚街道办事处有一座王氏宗祠,经过多次改建,人们很难在这里找到历史的痕迹,这里已经变成了教室。该宗祠里有三块匾,正门一块是曾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的题词“王氏宗祠”,正殿门一块是袁世凯的题词“敬宗裕后”,在正殿门一侧的位置是段祺瑞的题词“行冠州闾”。
      这时,我们很自然就想到了王氏宗祠的初建者王印川。看管宗祠的王玉成老人告诉记者,王印川(1878-1939),字月波,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人,后移居焦作县(今焦作市山阳区)恩村乡马作村。清光绪举人。早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辛亥革命前结业归国。民国成立后历任国会众议院议员,中国进步党理事,天津《国权报》主笔,北京国民政府众议院秘书长,约法会议议员、参政院参政,总统府顾问,河南省省长,安徽省政府秘书长。北京国民政府安福系要人、筹安会干将。
      小时候的王印川非常聪明好学,1905年,在乡亲的资助下,前往日本求学,学习政治经济科,获法学博士学位。在不到10年的时间,王印川完成人生的一次又一次跳跃。1911年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回国后,充河南高等学堂教务长。辛亥革命时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在河南谋独立,事泄受清政府的缉查,走上海任《民立报》编辑。1912年在北京与袁世凯之子袁克定订了“金兰之盟”。1913年被徐世昌推举,当选为北京国民政府第一、第二届参议院院长、众议院议员。1914年为约法会议议员、参政院参政,天津《国权报》主笔。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任安福国会众议院议员。1920年调署河南省省长。1922年任北京国民政府大总统府顾问。
      大革命时期,1924年任段祺瑞执政的善后委员会委员。1926年经办《狂风》杂志。在北京国民政府中失势后,在焦作县与人合开煤矿、商店及钱庄,积累了雄厚资本。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9年“中东路事件”后,任赴苏谈判代表团秘书长,谈判结束后留苏考察。1934年任安徽省政府秘书长。1937年卸任后回归故里。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从安徽省政府秘书长位上离职后,回焦作县恩村乡马作村闲居。1939年因拒绝任伪职,在天津绝食而死,终年61岁。著有《苏俄考察记》、《苏联五年计划奋斗成功史》等。
      在王印川的一生中至今仍被人们记忆的就是“光亚学校”。1903年,王印川中举后,为报答家乡父老的恩情,他首先想到的是创办学校,让家乡的孩子得到更多受教育的机会。1904年,经过多次商定,他将马作村当时的三所私塾合并在一起,起名为“修武光亚小学”。在开学典礼上,王印川给全校师生谈到了“光亚”二字。他说,“光”就是阳光,愿阳光普照中华大地,“亚”就是亚洲,亚洲在世界东方,中国是亚洲最大的国家,光亚学校要成为亚洲的希望之光,为民族培养人才。随着王印川的升迁及其学识不断提高,他将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融进光亚学校,使光亚学校成为当时焦作地区规模、影响力最大的学校。办学时,王印川就提倡“新学”,结合国情,展望世界,学习外界办教育的先进经验,实行新的制度和新的教学内容。光亚学校不仅要读《百家姓》、《三字经》等,还要结合国情自编教材,并开设了体育课。至今,王玉成老人那里仍保留有王印川自编的教材《苏联五年计划奋斗成功史》,教材中大量介绍了苏联的强国富民之路。
      1939年,61岁的王印川带着他一生的疲惫离开了人世,他的身影也渐渐被人们淡忘。然而,他为当地百姓留下的用之不竭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将永不消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