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高淳县桠溪镇到东坝镇一带,有一高淳王姓大家族—同宗二十四个自然村的刘埠王家。刘埠王家本是琅琊江左王氏一脉,王导公后官桥王氏一支。里居建业,乃宋时抗金名将王琪家族后裔[由临沂到南京到广德到溧水(今高淳)境内]。始祖礼七公王青在元朝至元年间(1286年前后)自安徽广德阳屯村携三子避难,经宜兴再到高淳刘家埠(地名,在原顾陇时桥村刘家村一带),靠帮人箍桶谋生。据说是因为始祖王青口渴,就把着只吃饭碗下塘舀水喝。不想碗一下掉进了水塘(现名碗塘)里。只看的到,就是拿不到。捞碗时人下去点碗就就跟着滑下去一点。因为水太深无可奈何就把只饭碗留在水塘里。自此始祖王青就定居祖家里,世世代代子孙繁衍。由次子彦洪传下高淳刘埠王姓一支。刘埠王姓自到高淳七百多年来,名人辈出!字辈排行由金木水火土五行字旁字辈五世一转,已传近三十世。现今高淳刘埠王姓村落主要在原松溪河两边。基本上是王姓集中聚居。多数村都是清一式的刘埠王姓。根据1922年的续修桐川王氏宗谱资料来看,仅现在桠溪一带的高淳刘埠王居住村就有祖家里、鲁村、大庄里、下新(辛)村、桃园冈、新桥、后宅里、檀坫(今坛边)、 湾里、汤村、汤村之西魏家庄(今已和汤村合成魏家庄旧名不复存在)、李家庄(在汤村东)、陈家庄(在汤村西)、上兴村(松溪村边)、汤桥、朱家庄、当沟里、泗庄里、山嘴上、官庄三村(今官庄上中下三村已基本相连)、严家桥[今龙王村(史家)严家桥原来在史家村前的河边现在王严史三姓同村]二十四个自然村。合称为高淳刘埠二十四村。
现在的族谱字辈排行主要是;“湻(改纯)材荣佳铨治枢炳全锦涵楷恢戴铭清”和“世德有承克绍祖志应思宗帮永大其昌”两种。
注:
刘埠王家为桐川王氏(安徽广德桐川。也称官桥王氏,长乐王氏)分支,尊大八公为始祖
大八公:宋孝宗淳熙乙末五月-宋理宗湻佑正月二十一(1175年-1245年)
-----千三公:大八公长子,宋光宗鉊熙甲寅-宋理宗宝祐丙辰(1194-1256年)
-----四七公(运干):千三公长子,宋理宗嘉熙年士。知享年七十五。(应该在1215年前后出生)
-----正三公(山长):四七公次子,享年不知(应该在1235年前后出生)
-----礼七公:正三公第四子(应该在1260年前后出生)。知在至元年到高淳,享年不知。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统一江南).
公元1286年。礼七公王青(刘埠始祖)从杨屯出发,领三子(王彦新、王彦洪、王彦立)迁往高淳定居,七公父子四人先步行至宜兴,然后从胥河坐船西行,从刘家埠上岸(当时下坝-定埠途中的一个小码头,后为纪念落户高淳,礼七公子孙居住地统称刘埠,在今顾陇松溪河沿岸),父子四人最后在祖家里定居(相传临行前礼七公的母亲交给他蓝花碗一个,嘱咐碗落何处,人落何处,途中口渴,小儿子洪在塘边取水给父、兄、弟喝后,自己取水喝时不慎碗落塘中,想起母嘱,七公决定在此落根,后人为纪念始祖礼七公在此开埠,取村名祖家里)。三兄弟中,王彦新、王彦立后人各生一子,后无传,王彦洪一门人丁兴旺,生子王养初(一子一孙)、王养浩(二子七孙)、王养敬(一子五孙),其中七公第四代重孙王美和娶时时桥王家时氏为妻,有六子十六孙四十五个重孙,为当时人数最多,产业最多的一支,至明朝中期刘埠二十四村逐渐形成。刘埠王家开埠至今已历724年,现今没有家谱,仅存谱头两本。现有谱头(鲁村文革中得以幸存)是从续桐川王氏宗谱。于1922与广德同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