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手机版
  • 微博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快捷导航
    查看: 4104|回复: 0

    湖北蕲春“博士街”探秘 。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18 18: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上世纪50年代,湖北有两个县闻名全国,一个是红安县,200多位将军同一故乡;另一个是蕲春县,200多名教授从这里走向全国。记者近日在蕲春县采访时了解到,该县蕲州镇有条不足600米长的东长街,从解放至今已经走出了100多位博士、教授,被人们称为“博士街”。

      邻里纷争时,最怕别人骂“家里连个大学生都没有”

      蕲州作为蕲春县的重镇,位于湖北省东陲,上通渝汉,下达宁沪,历为水陆交通之要冲,商品集散之中心。蕲州是医圣李时珍故里,“博士街”就藏在这里。
      10月18日正午,在一名热心人的带领下,记者很快找到了“博士街”,当地人称东长街。这条全长不足600米的街道几经变革,1958年,在街道居委会的率领下,街道居民用三合土筑成了一条连贯的长街,正式命名东长街。街一半是新,瓷砖小楼林立;一半是旧,青砖黑瓦,间有木楼。
      90岁的老人王慎是目前这条街上的长者,尽管耳朵有点背,但听说有记者来访,老人突然来了精神,打开了“话匣子”。他多年来收集了大量有关“博士街”的资料,其中有一本东长街名人名单,上面单是1920年至1959年出生的名人,就有40多位。东长街靠读书走出去的人太多,天南地北,到处都有,很多家庭甚至出现了父子、母女、兄弟、姊妹都是博士的情况。
      采访中,恰好碰上了镇文化馆的王玉珍女士。她微笑着说,在蕲州,读书求学早已形成一种风气。她指着前方一卖菜的妇女告诉记者,那名妇女的女儿今年大学毕业,已经开始攻读博士学位。由于家庭比较困窘,为了供两个孩子读书,她连房子都卖了。
      蕲州镇党委书记李韧告诉记者,对蕲州人而言,家里有无读书人,是关涉到脸面的大事。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倘若家里不出个把大学生,也会感觉抬不起头来。邻里吵架时,最怕被人骂的就是“家里连个大学生都没有”。所以,一般家长都会鼓励自己的孩子念书。对小孩而言,改变家庭困境的希望之一就是发奋读书。
      由于人口的大量迁出,东长街很多房子都是空荡荡的。
      一名中年人指着自家楼房旁边一栋低矮的旧平房说,这原是同济医科大学杨仕豪教授家的旧居,上世纪60年代他家先后出了4个大学生。由于兄弟姊妹全部离开了蕲州,老房子长时间无人居住,后来就卖掉了。令人惊奇的是,买得这房子的人,还没来得及翻新房子,他家的两个儿子也都相继考上了大学。

      小街走出了百多名博士

      在蕲州镇上,李宝珍一家出5个博士的故事被传为佳话。
      李宝珍1918年降生在蕲州城内一个世医之家,其先祖父李太公是李时珍12世传人,为当地一大望族。
      1938年,高中毕业的李宝珍毅然投考名重一时的中正医学院,发榜时,名列前茅。到校后他发现不如所愿,遂转学华西大学医学院,后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所长;次子吴永炘,美国爱因斯坦医学院博士,在美国任康涅狄格州大学教授;三子吴永烽,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应用物理系博士;女儿吴永焘,美国布朗医科大学博士毕业。此外,李的长媳为美国纽约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女婿毕业于美国布朗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
      在蕲州,除了李宝珍一家出5个博士的故事外,一人戴了三顶博士帽的黄恒学也是经常挂在蕲州人嘴边的传奇。
      黄恒学1957年出生于东长街,1974年高中毕业。由于历史原因,黄毕业后就参加了劳动。1977年8月,我国恢复高考制度的消息传出,颖悟好学的黄恒学迅速搜集了中学课本和有关资料,躲进宿舍,潜心复习。
      高考结束后的某一天,邮递员喊,“黄恒学的信”,黄拆开一看,是武汉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黄恒学咬咬手指,喜极而泣。
      随后几年的求学过程中,黄恒学先后获得杭州大学心理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学、清华大学经济学博士。
      据介绍,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在这条仅有百余户人家的小街上,已走出了100多名博士和教授,这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现象。

      小街书香气息浓,孩子们耳濡目染

      陶梅生,武汉大学教授。1947年1月生于蕲州东长街,1965年高中毕业后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研究方向为古代汉语,现任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在陶教授的印象中,同一届报考大学的童年伙伴差不多都考上了,他至今还记得当年的盛况:北大1人,清华1人,武大8人,西安交大2人。这些人都分散在全国各高校院所。
      当年陶家隔壁有一家姓杨的老中医,家里藏有大量字画。陶梅生儿时经常泡在里面,学到了不少知识。
      陶梅生小时候常和同学结伴到城里的儒学书院逛。书院中满是名人塑像,很多是蕲州城走出去的读书人。有老人说,只要读书有成,也可以上这个名人塑像榜。那时的陶梅生心里就立志读书,以便自己也能在此立有一席之地。
      当时,蕲州城说书的非常多,这些说书人,把一些古典名著和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故事编得栩栩如生,听者如云。所以在茶馆听书也是陶当时的一大乐事。像《封神榜》、《施公案》、《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陶梅生都是先从茶馆中听书听得的。陶梅生认为,现在回头去看,这段经历对自己以后学习古典文学,特别是促使自己从事古汉语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博士街“神话”的背后

      从“博士街”走出的历代名人很多。在蕲春政协编撰的《蕲春名人录》上,宋代有参与编写《太平御览》、《文苑英华》的学者吴淑;江西诗派重要成员林敏功、林敏修、夏倪;明代有医药学家李时珍;清代有文史学家顾景星、陈诗,探花陈銮;近代有辛亥革命先驱詹大悲、田桐,国学大师训诂学家黄侃;现代有诗人文艺评论家胡风、冀东抗日联军司令员董毓华……
      蕲春县文化局一位同志这样形容当年蕲州的状况:九十九座牌坊,九十九口水井,九十九座庙宇。庙宇多,反映的是文化交流频繁,各种文化都能在此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水井多,是慕名前来的求学者众多,需要大量饮水。而且这里水质极好,长期饮用,驱邪养精,身体康健;牌坊多,则体现的是求学术功名之风盛。
      王慎老人则认为,除了家学渊源深厚、读书传统优良外,东长街的环境优美或许也是名人辈出的重要原因。东长街地势高朗,东西走向,街道两侧原来的房屋坐北朝南的前庭向南,坐南朝北的后院朝南,房屋采光好,空气流通性强,十分适合读书讲学。而且,后院多深井,水清味甘,极养人。知识分子群居于此,互相影响,彼此促进,读书求学自然渐成风气。
      武汉理工大学的童教授认为,蕲州东长街博士、教授多并不足奇,因为整个蕲春县本就是“教授县”,从蕲春走出的教授、博士有1800多名,该县恢复高考后就有两万多名学生“金榜题名”。以上分析的原因不仅是东长街现象,也是整个蕲春的现象。

      能否再续辉煌

      蕲州镇教育部门给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2002年,全镇有40人考上重点大学;2003年为67人;2004年达到112人。最近10年,从东长街走出了10位博士。“博士街”的辉煌似乎仍在续写。
      但一些新的问题已开始出现。记者采访中发现,高檐青瓦,灰砖条石,这些记录已经走进了历史,现在只能从一点断垣残瓦中遥想当年的模样。今日的博士街里,商铺鳞次栉比,影视游戏店触目皆是。毫无疑问,现代经济在带给东长街人丰裕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对其传统精神和文化氛围带来了冲击。
      街上一叫萧易的老人忧心地告诉记者,他的孙子常常沉溺于电子游戏中,“老一辈东长街人读书的清净环境没有了,勤学苦读的精神也在弱化”。
      蕲州镇党委书记李韧表示,镇里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因此准备更充分地保护和挖掘当地人文资源,利用蕲州悠久的历史,重新营造文化氛围。今年年初,镇里募资200万元对李时珍陵园进行了改建和扩建,以进一步打造文化品牌。镇里还酝酿打造教授名人馆,大力宣扬“博士街”里走出的博士、教授们勤学苦读的精神,给后辈们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
      (荆楚网(楚天金报)见习记者雷宇本报记者叶子通讯员詹建平陈少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