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手机版
  • 微博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快捷导航
    查看: 5534|回复: 3

    三槐堂王氏源流考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18 22:29: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两晋家声久,三槐世泽长”。这是三槐堂王氏家族传世的对联。凡是三槐王氏的子孙后裔,或居于望地;或远走他乡;或漂泊海外,但他们都永远不会忘记“三槐王氏祖”王佑在庭前手植三槐的故事。
      中国向来有寻根问祖的优良传统。十六大给新世纪的中国描绘了“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蓝图。何谓小康?“礼记、礼运”指出:“今大道既稳,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贵族世袭)以为礼,城郭沟地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设置)田里”等等。这指的是禹、汤、文、武、成王、周公之治。是比“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低一个层次的社会,国家和人民的经济比较富裕,生活更加文明和美好。当然,新世纪社会主义的小康生活和社会有新的标准,不在这里赘述。俗话说:“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继全国新编地方志工作完成之后,进一步开展收藏和研究家谱工作,会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和睦,使人们知道“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父子、兄弟、夫妇家庭和睦,这十分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使人民尽快地奔向小康之路。自古以来,中国浩瀚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家乘谱牒,更是在宝贵的文化遗产中一枝独秀。尤其是家谱中的家训和道德规范与教育,哺育了一代代推动中国历史前进的中坚和民族精英,儒家的“以德治国”思想谱写着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乐章。
      笔者曾长期从事地方志编纂工作,有幸拜读一些《王氏家谱》。现仅就“三槐堂”王氏源流与世系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也算是一孔之见,抛砖引玉,冀期于仁者、智者不吝赐教。
      之一:王氏出自姬姓。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这是太原、琅琊、江左、咸阳、固始、三槐、余姚等王氏后裔一致公认的。至八世孙王错,自宗敬之后,琅琊、临沂的王氏家谱按次序分别列为:王森--王斌-王升-王昱-王硕-王错,而笔者所见的某太原王氏家谱分别列为:王仕蠲--王智-王恙--王亢-王颖-王荣--王错。该谱的主修者曾致信庐陵欧阳修,连这位文学大师也答复“山城无史籍资料”。所以也难以考证和确定。在欧阳修和宋祁编修的《唐书》中,欧阳文忠只能从八世孙王错述起,由此可见,欧阳修对文字是十分严谨的,不知道就不写,而不能滥写而延误后人。《唐书·宰相世系》云:八世孙错,为魏将军,生贲,为中大夫,贲生渝,为上将军。渝生息,为司寇,息生恢,封伊阳君。生元,元生颐,皆以中大夫召,不就。生翦,秦大将军。生贲,字典,武陵侯。生离,字明,武城侯。二子:元、威。避秦乱,迁于琅琊,后徒临沂。四世孙吉,字子阳,汉谏大夫,后徒临沂都乡南仁里。生骏,字伟山,御史大夫。二子:崇、游。崇,字德礼,大司空,扶平侯。生遵,字伯业,后汉中大夫,义乡侯。生二子:□、音。音,字少玄,大将军掾。四子:谊、睿、典、融。融,字巨伟。二子:祥、览。览,字玄通,晋室正卿,即丘贞子。六子:栽、基、会、正、彦、琛。栽,字土初,抚军长史,袭即丘子,三子:导、颍、敞。(正的后裔,因王羲之为书圣,立有“鹅书堂”,另考。)
      欧阳修是北宋的大文学家,向来文字严谨,而且是为前朝撰史,大有落笔千金之重。我想,应该不会有太大的疏漏。但是,有一点值得存疑的是:八世孙错,生贲,而十四世王翦,又生贲,这一点存疑的是,难道古人取名不避祖讳吗?而无独有偶,十一世恢公之子元,与十七世元公又是重名,这是存疑之二。从后世的裔孙中也有相互重名、同名者,但这几世相隔不远,然不知避讳这也是不可能的。好在欣悉山东省莘县政协副主席杨巨源先生,浩然大作《三槐王氏源流初探》,他列举了《琅琊王氏家谱》,是这样记载的:第九世:王渝(谕),王错之长子,仕秦,为上将军。而某地的《王氏家谱》记载:错,生绩(左足、下同),字子明,封大夫,拜待中,娶陆氏。十一世:绩,生愦;十二世:愦,生息;十三世:息,生恢。以下王翦、王贲、王离在《史记》中均有文字记载,这一点相信也是准确无误的。但是以上存疑的地方是以国史为准呢?还是以某一家谱为准,这有待于热心于研究的学者、专家、同宗同仁在今后的王氏家谱研究中进一步探讨和商榷。
      之二:“三槐王氏”祖王言的以上世系究竟是谁?一说是由太原世系延伸而来,又一说是琅琊世系迁徒而来。
      首先,言公是大名府莘县(今山东莘县)人,这一点是众说一致公认的,正史中有“王佑传”,记载的十分清楚,可作佐证。但是,有太原王氏族谱将其列为王通(字仲淹,号文中子)之后,也有琅琊王氏族谱将其列为王琳(王方庆-王难得之后。笔者考证了《晋书》和其他史籍中的主要主派王氏人物,得知东晋王导公(已属江左世代)有六子:悦、恬、劭、洽、协、荟;洽,字敬和,生二字,珣、珉。珣,字元琳,有五子:弘、虞、柳、孺、昙首。弘、虞在史书上都是闻名的人物。昙首,宋侍中,太子詹韦、禄宁文侯。生二子:僧倬、僧虔。僧绰,生俭,俭生骞,骞生规,规生褒。王褒,字子渊,后周光禄大夫,石泉康侯。生鼐,字玉铉,随安都通守,石泉明威侯。生子:弘让、弘直。弘让,字敬宗,中书舍人,专掌机密。有三子:方土,字玄逸,临邛令。仲子:方则,字玄宽,光禄卿。季子:方泰,子玄敏,太府少卿。与三槐王氏和山东莘县紧密有关的关键人物是方则的长子王景,兰州刺史。他共有六子;绾、绮、纯、绪、练、纾。其中第五子王练任大名府莘县尉。因此,他在今山东莘县安了家,也就是说,他应该是“三槐王氏”的始祖。王练的官职虽然没有其他几个兄弟大,正史上并未见他的传记,但他是宰辅的曾孙,唐书上还是留下了他的姓名和职务。好在我手中的旧谱足以佐证,在《三槐堂王氏家谱》的《初纂王氏家乘受姓源流序》中这样记述:“……俭公数传至褒公,后周光禄大夫,石泉康侯,自丹阳徒咸阳,生鼐,随安都通守,石泉明侯,字弘让,中书舍人;弘直,魏州刺史……”,方则,光禄卿,再传至练,为莘县尉,遂徒莘。历数传,至言公,令黎阳,彻公,官拾遗。晋公佑,显於汉周,入宋官兵部待郎,多阴德,手植三槐於庭。子昶公、旦公、旭公。魏公旦,相真宗,谥:文正公。苏东坡为作《三槐堂铭》,颂者也。而弘直四子:缄,字方举;绩,字方绍;缋,字方节;琳,字方庆,相武后。王琳的后代也很多。长子西郗,长孙甫(有传),曾孙:濡、澄、沐、淮、济、沼、润、涧。四世孙:牧,源茂,遂,长文……子孙繁衍,枝叶茂盛。椐《王氏百世大族谱》记载:四十四世琳公,再传哗公,改致河南光州固始县令,在任有政声,人民怀德,后受命为定城令。人民攀辕卧撤,求勿离去。哗公不忍,遂家於固始,是为王氏之“固始祖”。哗公传四十六世友名公,友名公传四十七世卞公,卞公传四十八世恁公,俱家於固始,世代业农,由江东世代以来的显赫,至是已归於淡泊。但笃於孝友,约於义方,则未尝稍潜。因此,再传至四十九世潮公,审圭公,审知公三兄弟,才能出众,抚母投军,闻於当时。自唐僖宗光启二年(885)投兵入闽,共182年,凡五世,世称“固始世代”。(开闽世代略,不在此次考辨)
      综上所述,按《王氏百世族谱》的世系,王言公应为五十一世,王撤公应为五十二世,王佑公应为五十三世,王懿、旦、旭应为五十四世,之后以序类推。五十六世,王巩公,字定国,素公之子,自号清虚先生,有隽才,长於诗,是苏轼的门生,常从苏轼游。轼守滁州(一说徐州),巩往访之,轼待之於黄楼(一说黄鹤楼),谓巩曰:“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轼获罪,巩亦窜宾州。数岁得还。后历宗正丞。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任知湖州,王巩亲往拜访,并请苏轼为王氏家族的祠堂提写了“三槐堂”,并作《三槐堂铭》,以名世,此文收录入《古文观止》等文集,耸於一时。人以物显,才以人传,世称其族曰:“三槐王氏”。
      以后,王巩的从弟靖,任广南转运使,神宗时知广州,迁入,为度支副使。从孙古,徽宗时为户部尚书,旋以保文阁直学士知成都。嗣坠崇宁党籍,责衡州别驾,安置温州,复朝散郎。为浙东、宁、绍、温、台等处王氏始祖。於是,三槐王氏,不只干固、枝盛,叶也茂了。
    发表于 2011-6-19 09: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辩误

    这位先生,你老是说我们三槐王氏是琅琊王之后,不知是何居心。我们族谱你说是假的。天下闻名的三沙王氏总不会是假三槐王氏吧?他们也明确说是太原王氏后裔。你难道不能去实地查一查?你说王导有后裔在大名府莘县,王言是那里人,就是王导后裔,请问你是哪里人?你那里有姓张姓李的后裔,你就是姓张姓李吗?我们潜阳太原王氏有十几万,是王祐长子袁州知府王懿的后裔。请你不要再伤害我们的感情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6-19 10: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诗华先生,这篇是转帖,嘿嘿,全球王氏网不少转帖文章都注明原作者,这篇没找到原作者姓名就没有标注。
    作为全球王氏网,我们收集各种观点,不是所有观点都是代表网站观点或网站管理人员观点,请理解。
    发表于 2011-6-21 19: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槐王氏不是琅琊王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