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始终牵制着大量日本侵华兵力。据资料记载,抗日根据地军民抗击的日本兵力占侵华日军总兵力的比例,1938年为58%,1942年为63%,1944年为64%。抗日根据地的存在,打乱了敌人作战的前线与后方的划分,形成了敌我双方军事态势多层复杂的包围与反包围,形成了犬牙交错的战争形态,为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宝塔山上的灯光——陕甘宁根据地
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原为陕甘革命根据地。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率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扩大为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根据地。其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50多万,政治中心为延安。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所在地,是八路军、新四军和敌后各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是全国人民抗战力量的指导中心。边区军民战胜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打退了日军的数次进攻,使边区成为全国抗战与民主的模范,敌后各抗日根据地的楷模。
抗战中的延安,政治民主、经济自由、文化繁荣,处处显示出政通人和、诚信友爱、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建设和谐社会的起点。
抗战前,延安的文盲率高达99%。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延安建立了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到1945年已经有小学1300多所。此外,识字班、夜校、读报组等社会教育方式遍及乡村。延安还成立了许多文艺团体和学术团体,《黄河大合唱》《白毛女》等一系列经典的文艺作品正是此时登上了舞台。就是在窑洞中,延安建立了11个医院、75处卫生所。1944年7月,美国派出官方代表———美军观察组专程访问延安,看到的是这样的情景:民众与官员打成一片,路无乞丐,家鲜赤贫,服装朴素,男女平等,妇女不穿高跟鞋,不涂口红,整个地区就像一个校园,青春活泼,与当时国民党的陪都重庆相比,完全是另一个世界。
最让来延安参观的人感叹的,还是这里的平等气氛。1940年6月2日下午,朱总司令陪同陈嘉庚到抗大三分校参观。篮球场上正在进行比赛,一个学员看朱老总来了,跑过来要拉朱老总上场打球,朱老总向陈嘉庚打了个招呼就在球场上和学员们你争我夺,玩得热火朝天。见此情景,陈嘉庚感叹地对陪同他的人说:“如果不是今天亲眼看到,我是难以相信的。贵党上下平等、亲密无间能做到如此程度,实在令人钦佩。”
毛泽东曾经说过,当时“陕甘宁边区是全国最进步的地方,这里是民主的抗日根据地。这里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化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气,九没有人吃磨擦饭,十没有人发国难财”。进步青年和爱国人士历经磨难来到延安后,大都进入各类院校学习,前线将士也分期分批入学受训。延安成立了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中国女子大学、自然科学院、军事学院等30多所“窑洞大学”,短期或不定期的培训班更是数不胜数。
或许,冈村宁次的话更能说明延安干部对抗日的贡献。这个担任过华北侵华日军总司令的刽子手曾经说过:宁可牺牲20个日本兵换一个抗大学员,50个日本兵换一个抗大干部。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地、各条战线的高中级干部和专家教授等基本骨干,大多在陕北住过窑洞。开国将领中有7位元帅、8名大将、26名上将曾在抗大学习或工作过。1955年授衔时,“抗大人”占88%。
穿越60年时空,宝塔山上的灯光所象征的那种伟大、崇高的精神,为今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烽火太行——晋察冀根据地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大举进攻。根据毛泽东在敌后开展独立自主游击战的战略方针,聂荣臻率领一一五师一部,分兵晋察冀地区,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使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逐步发展成为跨晋察冀热辽五省区的大边区。这个在华北敌后创建最早的边区,曾被毛泽东誉为“敌后模范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模范”,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华北“延安”天下传
1938年3月,日军集结兵力1万多人,分4路围攻军区和边区政府机关,在10多架飞机配合下,第一次侵入阜平县城。为避敌锋芒,聂荣臻带领军区机关,利用山区有利地形,同敌人巧妙周旋,由阜平转移到山西五台县,又到河北平山县,最后又迁回阜平城南庄,在运动中指挥着边区军民的反“扫荡”斗争,粉碎了敌人的阴谋。
1941年开始,日军为了“确保华北”,对晋察冀根据地不断进行扫荡、封锁、蚕食,根据地面临着抗战以来最困难的局面。1942年9月,聂荣臻主持召开了晋察冀党政军干部会议,提出了“到敌后之敌后去”的战略口号,将主力和地方部队组成大量的游击队、武工队,深入敌占区开展游击活动,拔除敌伪据点,建立小块游击根据地。到1943年初,基本上扭转了军事上的被动局面,阻止了敌人的蚕食进攻。为此,阜平人民作出了重大牺牲,阜平被誉为“华北的延安”。
军民团结如一人
晋察冀边区政府成立后,实行减租减息,减轻农民所受的封建压迫,“二五减租”让农民“富了起来”。同时,“耕者有其田”充分调动起了农民的积极性,让老百姓更加相信中国共产党。边区政府还大力开展教育,成立小学,编印课本,让以往念不起书的农民孩子走进了课堂。
1939年,阜平发生重大水灾,全县冲毁耕地230余顷,洪水冲走、溺死一千多人,房屋财产损失无法计数。边区领导机关和军队帮助老百姓开展生产自救,带头节约粮食,军民一起展开了全面的恢复生产工作。在这个过程中,老百姓都自发地带着红枣去河滩慰问战士。
由于边区政府注意团结中下层小地主,很多地主也投身于革命。开明地主李胜兰将自己家800斤铜钱化成铜,为八路军制造子弹,支援抗战。开明地主耿奎带领群众到敌占区给八路军背粮食,并把自家的粮食全部捐献了出来,最后由于汉奸出卖而牺牲。
儿童团拦住吕正操
抗战期间,阜平县全民皆兵,人们形容1941年的阜平县“每个村庄都是堡垒,每个村民都是战士”。少年儿童也加入了儿童团,站岗放哨查路条,参加演出,慰问抗战烈军属。
儿童团员年龄虽小,但作用可不小。有一次,吕正操骑着他的大红马来到阜平,在百米外就看到有3个儿童团员在站岗。他想考验一个这3个小孩。于是,他在很远的地方就下马,向孩子们走过去。走到离孩子们不到10米远的距离时,3个孩子围了上来,用红缨枪对着他,让他出示路条。吕正操假装说:“聂司令员找我来开会,出门时走得急,忘带路条了。”孩子们说:“我们只认路条,不认人,没有路条绝不能放你过去。”任吕正操怎么解释,孩子们都不放他进城,最后,吕正操掏出了路条,笑着赞扬孩子们负责。此事一时被传为美谈。
特殊根据地———东北抗联的密营生活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救亡的旗帜,领导东北各族人民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抗日战争。1936年2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东北各抗日部队统一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由杨靖宇领导。抗日联军团结广大群众,进一步开展了广泛持久的抗日武装斗争。他们以打击敌人后方和援助关内抗日为中心任务,破坏交通,使日本侵略军疲于奔命。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极端困难条件下,东北抗日联军在敌后建立了许多处密营,进行特殊形式的抗战。
所谓密营,多半是地窨子,在地下挖个半人高或一人高能藏人的坑,再用树枝、草盖上,就好了。一般的密营也就10米来长、5米宽。密营都是夏天搭好的,因为冬天太冷,地都冻上了,不可能挖得开。还有一种密营,是用较粗的木杆交叉架在一起,屋顶抹泥或用树皮遮盖,俗称马架子式。密营的保密性很好,不是抗联的人是无法从表面上看出是密营的。
老秃顶子山位于辽宁省桓仁满族自治县境内,这里森林茂密,峭壁耸立,地势险要,易守难攻。1935年,杨靖宇将军曾在此建立根据地和密营,他们凭借这座天然屏障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在杨靖宇的领导下,还在深山密林中建立了兵工厂、被服厂、医院、仓库等密营设施。
这些密营多数建在高山密林中,或是在半山腰较为平坦地带修建的“地窨子”,距水源较近,附近设有秘密瞭望哨。白天,因日伪军和“密探”轮番搜山,不能出密营活动。冬天,大雪封山,为了安全起见,无论多少人上山,必须踩一个脚窝,以免引起日军注意。在密营里吃住都很困难,情况严重时,为防止暴露目标,不能生火做饭,只能嚼些玉米粒子。
密营的面积很小,容纳不了太多的人,多数人是抱着枪坐着睡觉。严冬季节长达5个月之久,粮食、油、盐及医药奇缺,而且抗联的鞋、帽、棉衣严重不足,多数靠从日军手里夺取。入冬,密营外是齐膝深的大雪。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寒冬,有的战士穿不上棉衣、棉鞋,穿着夹鞋坚持战斗。
粮食和子弹一样,极为缺少,有时打敌人弄到一点粮,就藏起来,不能放在密营,另有保密的仓库,只有军粮人员才知道粮食的位置。有时在山坡上,用木头搭起来,用树皮盖上,像吊脚楼一样,既透气又防水,因为还怕熊给扒走,周围要下“地枪”。
没办法时,抗联部队就下山去打围子——就是“人圈”。日军为防抗联,把老百姓集中圈起来,四周有高墙、炮楼,进出要路条,登记,还有护城河。围子多了,部队的活动就非常困难。每进一次村,就要打一次。
有一次,抗联部队打下了一个土围子。老百姓没有别的招待部队,就用粉条、豆腐一起煮了一大锅,还没吃敌人就已经攻上来了。抗联战士已经很多年没吃着豆腐粉条了,大家都舍不得丢下,就边打边吃,大家轮着打,轮着吃,烫得太厉害,就捞出来用冷水一泡再吃。
时至今日,抗联密营仅留下几处遗迹。但抗联精神作为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生动写照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军民一家亲——骁勇善战的晋冀鲁豫“皮旅”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包括太行、太岳、冀鲁豫、冀南四个区,下辖177个县,2500余万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八路军一二九师在刘伯承、邓小平的率领下,经过开辟与创建、坚持与巩固、恢复与再发展三个阶段,建立了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皮定均将军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将军,“皮旅”是在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叫响的。皮定均将军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曾这样写道:豫西人民的性格刚烈强悍,骁勇善战,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战斗潜力……
1944年夏天,抗日战争风云突变,日军在太平洋战场连连失利。日本为了做垂死挣扎,决定打通中国内地的南北交通线,孤注一掷地向中国正面战场发动了带有战略性的进攻。一夜之间,新老黄河渡口被突破,迅即郑州失陷,豫西广大地区沦入敌手。
豫西大部沦陷后,党中央发出了向河南进军的命令。于是,皮定均骑着青骡子,沿着漳河一路向西,马不停蹄地直奔八路军前方总部所在地麻田镇。在这里,第129师政委邓小平向他传达了党中央的决定:组成八路军豫西抗日独立支队,迅速渡过黄河,挺进豫西,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同时任命皮定均为豫西抗日独立支队(后扩编为旅)司令员。
皮定均率军来到河南偃师四道沟村时,正值连年旱灾和蝗灾。庄稼不是被旱死,就是被蝗虫吃光,当地农民正经受饥荒。八路军来了不但对老百姓秋毫无犯,而且还经常周济群众,即便是必要的军需,也一定用银元向群众购买,这样的军队让百姓惊喜万分。群众向皮定均反映:日伪在乡公所还堆放有一批未及运走的粮食,如果夺取,可充作军粮。皮定均立即调动部队智取乡公所,将这批粮食截获,除一部分留作军粮外,其余全部分给了当地受灾的百姓,这样,当地群众掩护八路军、积极抗日的热情空前高涨。
晋冀鲁豫边区从1937年冬天开始创建,到1948年8月与晋察冀边区合并。11年间,在这块英雄的土地上,曾经历了千万次浴血奋战,粉碎了日本侵略者野蛮的扫荡和蚕食,至1945年抗战胜利,和日伪军作战3万余次,毙伤日伪军18万余人。
巍巍大青山——晋绥根据地的家
晋绥抗日根据地包括山西西北部和绥远(今并入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广大地区。下辖46个县,320万人口。由贺龙、关向应领导创建,后又与当地武装相结合,开辟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
大青山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阴山山脉中段,东起集宁市北面的灰腾梁,西到包头西面的乌拉山,东西绵延七百余里,南北宽百余里。20世纪30年代,这里属绥远省,省会归绥市(今呼和浩特)。日本侵略者在建立伪满州国后,继而策划向西北推进,妄图鲸吞我国北方,将大青山地区确定为“以战养战”基地之一。对此,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及时果断地部署了共产党和八路军在绥远及大青山地区的战略决策,成立了大青山支队。
当时大青山地区的社情复杂,民心慌乱。日本侵略者在侵占绥察一年多的时间里,城乡建立了伪政权,日军、伪蒙军、伪警察和特务遍布各地。他们横行乡里,鱼肉百姓,以烧杀抢掠的高压政策迫使民众就范。此外,还有大小不等的国民党部队、土匪流窜各地,无恶不作。
为了迅速打开局面,大青山支队于9月下旬在归绥城北17公里处的蜈蚣坝伏击日寇,一举捣毁敌军车4辆,歼灭日军80多人,其中击毙少佐军官一人,缴获一批枪支弹药。挺进绥西首战告捷。八路军的声威很快传遍城乡。接着,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支队又奔袭石拐镇,俘获伪蒙军300余名,缴获枪弹及一部电台,对其进行教育后全部释放。 大青山支队转战阴山南北,主动打击日伪军,加之发扬“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优良传统,因此受到群众衷心的赞扬和爱戴。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蒙汉族群众,很快就认识到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是救国救民的军队,主动为八路军带路、送信、站岗、放哨、报告敌情、护理伤员、采购军用物品、缝制衣服鞋帽、运送军需粮草……
自1937年至1945年,根据地军民和日伪军作战1万多次,毙伤日伪军10万余人。
另一个狼牙山故事——山东根据地“笛崮山14勇士”
山东抗日根据地包括渤海、鲁中、鲁南、胶东、滨海五区,还有河北、江苏各一部分,下辖96个县,1350万人口。从1937年至1944年,粉碎日军多次“扫荡”,和日伪军作战1.9万余次,毙伤日伪军15万余人。在抗日战争中,山东抗日根据地涌现了一个可以与“狼牙山五壮士”齐名的“笛崮山14勇士”英雄群体。
抢占山顶
1942年11月2日拂晓前,日军8000余人在炮兵、空军一部配合下,突然向我沂水县笛崮山区拉网。行进到芝麻峪的山东军区机关等单位发现日军合围上来,立即向西南转移,当行至笛崮峪时,陷入日军的合围。形势危急,山东军区副司令员王建安命令军区特务营迅速抢占笛崮山顶,阻击敌人,掩护机关待机突围。
笛崮山,又名对崮山,遍山嶙峋的岩石,山头有一圈倒塌了的围墙和几处残垣断壁。东面是十多丈高的悬崖峭壁,石壁刀切般的齐陡,下面是一条铺满卵石的干涸河床;西面和南面是平缓的山坡,可以攀登;东北面500多米远的地方有一块小高地,像一名卫士一样捍卫着主峰。王建安亲自察看地形,指示特务营营长严雨霖在东北小高地放一个排,作为主峰前哨阵地。王建安严肃地说:“要记住,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坚持到天黑。要注意保存力量,经常放在前沿的部队不能超过一个排。”
浴血奋战
天色渐渐亮了,敌人的骑兵在周围的山坡上跑上蹿下地巡逻,步兵也正在向山头蠕动。瞬间,远处一阵轰鸣,东北小高地立刻被升起的团团黑烟笼罩,敌人猛烈的炮击持续了40多分钟才渐渐停止。接着,暴风骤雨般的枪声和手榴弹爆炸声越响越凶。
一个钟头过后,枪声稀落下来,小高地周围的烟雾消散了,山头上露出了一面日本国旗。严雨霖跳起来,放开喉咙喊道:“同志们,不让敌人前进一步,为烈士们报仇!”“报仇!”“报仇!”“报仇!”阵地上立刻响起一片悲壮、激昂的呼声。每个人的眼睛里都闪射着宁死不屈的光芒。
敌人从三面发起了猛攻,闪着寒光的刺刀步步逼近。一排排手榴弹倾泻下去,土黄色的敌人尸体越积越多。我军的伤亡也在不断地增加。但战士们以坚强的意志和惊人的勇敢,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冲锋。
勇士跳崖
当500多人的山东军区特务营只剩下包括营长严雨霖在内的14名同志时,敌人的又一次冲锋开始了。山坡上密如蚁群的鬼子,从三面步步向他们逼近,东面的倒下去,西边的又涌上来......战士们的子弹大都打光了。这时,敌人更加逼近了。根据时间判断,首长和机关已经突出了重围,严雨霖集合大家边打边撤,敌人步步不离,紧紧跟来。战士们一直退到东面悬崖顶上,再无处可退了。
严雨霖看了看每位战士,问道:“同志们,我们是什么队伍?”一声响亮的回答:“我们是八路军!”“能让敌人抓活的吗?”“不能!”14名战士一下围拢起来,紧紧地抱着,互相看着,没有恐惧,没有悲伤,眼睛里喷射出无比仇恨的火焰。沉默了许久,严雨霖一声高呼:“跳!”战士们一个跟一个,紧紧抱着枪,飞身跳下悬崖深谷。 14勇士跳崖后,6位同志不幸牺牲,另外8位同志幸存。这8名同志决定趁夜里坚持爬出去,他们白天钻山沟,晚上找部队,艰难地奔波了5天5夜,终于找到了山东军区司令部。
虎啸淮海——华中根据地威震敌胆
华中抗日根据地包括江苏绝大部分,安徽、湖北、河南、浙江和湖南的一部分。1938年4月,陈毅、粟裕率新四军先遣支队深入华中敌后,开展游击战争。自1938年至1945年春,和日伪作战17500余次,毙伤日伪军24万余人。 取得第一场胜利
新四军首战日本侵略军是在韦岗,这是陈毅和粟裕密切配合进行的一次漂亮的伏击战。
韦岗位于镇江西南15公里,是日本鬼子经常活动的一个集镇。陈毅和粟裕到达苏南后,发现镇江至句容之间的公路上经常有日本鬼子的汽车活动,就决定在韦岗设伏。
1938年6月17日凌晨,粟裕率领先遣支队完成了破袭铁道的任务以后,巧妙地指挥部队在韦岗设下了伏击圈。新四军将士张网以待。日本鬼子的汽车队一早就从镇江出发了,侵略者们坐在汽车上耀武扬威,目空一切。当车队驶近韦岗时,突然响起了一阵激烈的枪声,子弹、手榴弹暴风雨般地落在日军的汽车上。
日本鬼子万万想不到会遭到新四军的伏击,几乎没有还手的机会。战斗只进行了短暂的半个小时,日军指挥官土井少佐等20多人成了异乡之鬼,负伤者更多,4辆汽车被击毁。当镇江的日军闻讯赶来增援时,新四军将士早已安全转移。
韦岗首战告捷。当大家把缴获的日本国旗、日军军旗、日军指挥刀、军大衣、钢盔、皮鞋、望远镜等物品在一座祠堂里展出时,远远近近的群众争先恐后地赶来参观,新四军打胜仗的消息很快传遍镇江、句容,传遍苏南,传遍全中国……
韦岗伏击战的规模不算大,但是,在国民党几十万军队连打败仗,苏州、镇江、南京等大中城市相继被日军侵占的严重形势下,新四军在江南首战告捷,旗开得胜,不但当地群众人心振奋,也提高了新四军的声誉。陈毅得知韦岗伏击战的捷报,兴奋不已,当即作诗曰:弯弓射日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
俘虏第一个日本军人
10天以后,新四军又用伏击手段,俘虏了进入江南以后的第一个日本军人。
抗日战争初期,经过法西斯军国主义训练的日本鬼子气焰嚣张,在战场上很难俘获日本军人。许多战士因为缺乏对日寇作战的经验,反被垂死的敌人杀伤了许多。
新四军在韦岗成功地伏击敌人以后,陈毅又指挥二团二营在竹子岗伏击了日本侵略军的一个车队。这次设伏,不但打击了敌人,还抓获了一名日本军人。此人是日本华中派遣军的特务机关黎明公司的经理,叫管明弦政南。新四军挺进苏南,抓到了第一个俘虏。
攻下第一座县城
连战皆捷,新四军士气高昂。7月1日,陈毅又亲自部署了袭击京沪铁路上新丰车站的战斗。这天,新四军巧妙偷袭,将驻守在新丰车站的80多名日本鬼子团团围住,经过一阵激烈战斗,新四军巧借火神,熊熊烈火烧毁了新丰车站的三层大楼,80多名日军全部被歼灭,又是一场大快人心的歼灭战。
8月13日,陈毅司令员亲自指挥第二团的部队夜袭句容县城,一举摧毁了伪县政府。新四军挺进江南,第一次攻下了一个县城。
一个接一个的胜仗,真是令人兴奋。江南敌后战场上,陈毅指挥新四军第一支队,首战告捷,再战抓获日俘,攻克县城,也打出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和威风。
粤港秘密大营救——华南根据地
影响中外的行动华南抗日根据地包括东江、琼崖抗日根据地。1938年日军侵占广州后,原在东江一带的红军游击队,在曾生等领导下,组成抗日游击队,建立东江根据地。1939年2月,日军侵入海南岛,原在当地的红军游击队和海南岛人民,在冯白驹等领导下,建立琼崖根据地。两地都成立了抗日民主政权,粉碎敌人多次“扫荡”,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华南抗日游击队的一个“大手笔”就是“粤港秘密大营救”。1942年春,香港陷入日寇之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江抗日游击队,在港九地区进行了轰动中外的秘密大营救,成功将数百名滞留香港的抗日文化名人和爱国民主人士,从面临日寇搜捕的危险境地营救出来,安全送往内地。这就是中外闻名的“粤港秘密大营救”。
虎口救人
1942年日军占领港九地区封锁水陆交通后,立即开始大肆搜捕爱国人士和抗日分子,并通过在电影院的幻灯字幕和报纸上刊登的启示,点名要茅盾、邹韬奋、梅兰芳、蔡楚生等必须前去“会面”。当时尚有大批在香港开展抗日救亡工作的内地文化人士和知名民主人士来不及撤退滞留香港,包括何香凝、柳亚子、邹韬奋、梁漱溟等,他们处境十分危险。
中共中央和中共南方局以及周恩来同志相继以特急电报指示南委(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和八路军、新四军驻港办事处,不惜代价营救、转移困留于香港的重要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受命担此大任的是在香港的东江抗日游击队,包括1942年2月成立、由香港子弟组成的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
在东江抗日游击区与港九地区之间,开辟有两条秘密的军事交通线:西线即陆上交通线,从青山道经荃湾、元朗、赤尾,进入宝安游击区;东线即水上交通线,由九龙经西贡村、沙鱼涌、淡水,进入惠阳游击区。为确保途中安全,东江游击队在两条军事交通线上,分别设立了多处秘密交通站,派精干的交通员作向导,由便衣交通队分批分段护送。
巧斗鬼子
著名作家夏衍等21人黎明从香港西环出发,所有人都化装、化名,挤在一条小渔船里向澳门驶去。夏衍扮成商人,假名黄坤;同行的王莹扮成村妇,其他人有的扮烂仔,有的扮叫花子。
船经三灶岛时,遇到了日本巡逻艇。鬼子用日语吼着要强令停船检查。船上有好几个会说日语的,但轻易不敢说,因为一是跟化装后的身份不符合,二是日语说得好有被抓去当翻译的可能。但是不说日语,鬼子又会强行扣船扣人,形势十分危急。情急之下夏衍不紧不慢地说了几句日语,鬼子停止了吼叫。原来夏衍假扮的商人模样惟妙惟肖,“香港闹粮荒,我是疏散到农村去的小商人”。
闯过这关后,船又突然漏水,大家淘水的淘水,堵口的堵口,几经辛苦终于到了澳门。当夏衍一行突然出现在田汉、洪深面前时,三个老朋友紧紧拥抱在一起喜泪奔流。
安全脱险
接下来的约100来天时间里,800多名滞港的抗日文化名人、爱国民主人士以及他们的家属在一批批抗日游击战士的护送下,沿着这些线路,神奇地从香港这个孤岛“消失”,他们中没有一人被捕。
在交通员的带领下,茅盾、邹韬奋、戈宝权等数十人汗流浃背地爬上山顶。为了行动方便,他们都化装成难民,有的身背一袋小米,有的身穿破旧的衣服,把眼镜、钢笔这些容易暴露知识分子身份的东西全部都藏了起来。连日的奔波,使他们身上粘满了泥土,看上去像很普通的农民。当得知山脚下就是游击队根据地白石龙村,原本疲惫不堪的人们欣喜不已,兴奋地喊:“到家了,我们到家了!”有的人还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抗日歌曲。
这次“粤港秘密大营救”前后经历了3个月,除了营救出著名民主人士、知名文化界人士外,还有数千名工人、学生和各国留港人员以及英国、印度军官,创造了中国抗战史上的一大奇迹。在全国、在海外华侨中,乃至在国际上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