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手机版
  • 微博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快捷导航
    查看: 4074|回复: 0

    追寻中共安徽省委首任书记王步文的少年足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26 10:43: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是革命家,是教育家,怀如此奇才,生而无愧;为革命死,为大众死,仗这般大义,死又何妨!”这是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任书记王步文烈士英勇就义前高声朗诵的自勉挽联。但在很多安徽人心中,他是一位永远年轻的人。他从皖西南一个偏僻小山村走出,在短暂的33年生命中,充满了革命的执着和激情。

      山村小屋传播革命火种

      “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我们是在满山开遍映山红的季节来到中共安徽省委首任书记王步文的家乡——岳西县的。
      王步文故居位于岳西县城关西北9公里处的温泉镇资福村塘坳组,从表面看,这是一座普通的农家小院,它具有岳西地方特色:坐北朝南,面朝青山,门前一汪半月形水塘,四周小丘环抱,松竹常青,房舍砖木结构,前后两栋,跨院连结。然而,王步文正是出生在这里,并由此走上革命道路。
      走进故居大门,我们立即感受一股浓浓的农家气息。院墙两边是复原后的牛棚、猪圈,还有碓房、磨房。故居讲解员告诉我们,幼年的王步文就曾在这里帮助父母喂猪、看牛。
      跨过台阶,向东行走,穿过一道门,来到东边厢房,这里是王步文父母的卧室,1898年1月15日,王步文在这里诞生。
      从过道继续向前走,就是王步文家的厨房。当年,王步文一家十几口人一起在这里吃饭,和谐相处,其乐融融。厨房的隔壁是火房,家人围成一圈,可以一边烤火,一边谈心。据当地老人回忆,幼时王步文十分聪颖,他的奶奶熊氏略读过一些诗书,对王步文疼爱教严,经常在这里向他讲述梁山英雄劫富济贫的故事。或许,正是这些故事在王步文稚嫩的心灵烙下深深的印痕,成为他日后走上革命道路的幼芽。
      再往前走,前庭院西厢房门楣上隽秀的“书园”二字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据了解,这两个字为王步文亲笔所写,而这里,正是王步文少年时代读书的地方。书房内,除了陈列有书桌、几、凳外,还有一张大床,床上的青靛印花被和变了色的夏布蚊帐,古色古香,一下把我们的视角引进了历史的境界里。
      墙的一角摆放着王步文用过的书箱,箱内有王步文幼年读过的书:《幼学琼林》、《尚书》、《诗经》、《史记》……而让我们想不到的是,这里还陈列有王步文手抄的一部分文稿,其中有几篇作文是王步文在小学读书时的作业。在一篇题为《中国今日之大病安在》的作文中,我们看到这样一段文字:“……政治不良,从而革新之一;社会不良,从而改造之……要收回民权,发扬民权,推倒军阀……”小小年纪,在文章中竟提出了鲜明的政治主张,的确让人刮目相看;另一篇《论各述其志》作文中,王步文写道:“和民众团结起来,赶走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挽救危若卵石之中国”“予以不一败而心冷,再败而心灰,终必达其志而后已……”从小就有这样坚韧不拔的意志,长大后他选择革命道路也就不足为奇了。
      “1920年3月,王步文在安庆第一师范宿舍创办秘密图书馆,8月,带回一批进步书刊在老家附近建秘密图书馆,与革命志士王效亭、储余、储纯一、储文朗等进步青年学生互相传阅。其间,王步文常回家在‘书园’二楼读书,传播马列主义思想,发展中共党员。”听着讲解员的讲述,我们从木板梯爬上“书园”二楼,我们仿佛可见,当年一群进步青年正围坐书桌畅谈理想,群情振奋,革命的火种从这里传向四面八方……

      非凡少年王步文

      据岳西县委党史研究室桂国华主任介绍,王步文自小就表现出不凡的才干。
      1904年,王步文开始从王龙章先生读私塾,当时就对社会上弱势者富有同情心。1907年冬季一个雪天,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王步文看见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身上没有棉衣,在寒风中瑟瑟颤抖,于是,毫不犹豫地将祖母为他缝制的棉袍脱给了那个孩子。虽然,他知道回去可能要受到父母的责骂。
      1917年春,王步文考入衙前镇粹新高等小学。由于他读书用功,学识增进很快,得到教师和同学赞扬。不久,新文化运动的春风吹进了这偏僻山村小学。王步文开始接触《新青年》等进步书刊,视野随之开阔起来。课余时常和许多进步同学谈论时政,探索人生的真谛,给沉寂平静的粹新小学注入了一股新鲜空气。
      也就是在这时候,王步文在学校组织了“乐群会”——团结同学,砥砺学业,吸收新思想,讨论新问题。这一举动引起反动校长储凤山的极大恐慌,他命人在学生宿舍内搜查进步书刊。对此,王步文以极其愤怒的心情,在题名《为学》的作文中慷慨陈词:“当今内祸不断,外侮接踵,国势日衰,民不聊生。志士仁人,当怀大志,探民族之生存,求国家之再造,不惟我辈不贷之责,亦属新学育人之宗旨。阅读《新青年》,研讨新思想,我辈何罪之有?”
      1918年,学校擅自决定增收学杂费,致使许多贫寒的学生将被迫辍学,王步文因此满腔激愤,带领“乐群会”的同学与校方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最终,校长被迫辞职,但王步文等几位为首的同学也因此被校方开除学籍。
      王步文被粹新小学开除后,他的父亲王培顺为了磨磨他的锋芒,叫他在家务农。但他很不甘心,同年初冬,王步文来到省城安庆,考入六邑中学。从此,他离开了那个生他养他的小山村……
      安庆地处长江中游,上接湘鄂,下衔吴越,是大江南北的交通要道,也是当时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使安庆六邑中学的学生思想比较活跃。在此求学期间,王步文的生活虽然十分困难,但仍以顽强的毅力博览群书,特别是对一些进步书刊更是爱不释手,从中吸取精神营养,并最终走上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而奋斗的革命道路。

      永远年轻的省委书记
      
      1931年4月6日。已经是中共安徽省委书记的王步文起得很早,他要主持召开省委会议。但是严重的痔疮使他行走感到非常困难,妻子方启坤为医治他的痔疮,按照别人告诉的偏方,特地为王步文炖了一只甲鱼。8点钟左右,王步文忍着疼痛,步履艰难地向省委秘书处走去。妻子叮嘱他一定要回来吃饭。然而,这一走,他再也没能回来……
      王步文是1931年2月15日开始担任安徽省委书记的,由于叛徒告密,4月6日他被逮捕入狱,5月31日英勇就义。虽然作为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任书记,王步文正式在任也只有50天左右,但他对我省革命运动的兴起所作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在很多安徽人的心中,他是一位永远年轻的省委书记。
      王步文自从走上革命道路后,就很少有时间回到那个曾和母亲撒娇的山村小屋了。不过,在他牺牲后,这里还迎来了一位特殊的人——王步文志同道合的妻子方启坤。
      王步文就义时,妻子方启坤正怀有身孕。孩子出生后,她执意要去丈夫的家乡岳西。身边的朋友和亲人都劝她留在省城安庆,因为在安庆生活条件等方面都比深山里好。但方启坤说她还要替丈夫赡养父母,毅然决然地带着襁褓中的儿子来到丈夫曾经生活过的山村。为了赡养父母、抚养幼子,她在岳西及邻近的一些地方担任小学教员。由于和党组织推动联系,生活极其困难,在教学之余和失聘岁月里,常靠打袜子织毛衣换取一些微薄收入,维持全家生计……
      今天,当我们再次瞻仰王步文故居时,五月的阳光下,故居显得那么安详,安宁,淡泊,恬淡。周围现代化的建筑丝毫没有削减她的魅力。我们可以想象:当年人侬里走出的王步文意气风发,他登上讲台,说新的社会是人的社会,不是鬼的社会;他瘦弱的手臂一挥,无数青年就走向新生的太阳;他手中洁白的粉笔就是一道闪电,迅速撕破阴沉的苍穹,让人们直接宣布,最终砸烂心中的镣铐,向那梦中的美丽狂奔……

      ■相关链接
      王步文,字伟模,1898年1月15日生于岳西。五四运动爆发后,王步文在安庆组织抵制日货等进步活动,创办《黎明》、《洪流》等报刊,宣传马克思主义。1923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下半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恢复安徽省学生联合会和组织中国青年救国会工作,并主持编写《中国救国会章程草案》。1925年6月留学日本,1927年回国,先后在上海、安徽从事革命工作。
      1931年2月15日,中共安徽省委在芜湖成立,王步文成为首任省委书记。4月6日上午,王步文在芜湖柳春园楼主持省委工作会议时被捕。国民党安徽省主席陈调元以高官厚禄拉拢,被王步文断然拒绝,后又使用各种刑具逼供,妄图从他口里得到共产党的秘密,但王步文守口如瓶,宁死不屈。5月31日上午,王步文昂首挺胸走出牢门,慷慨激昂地对难友们说:“同志们,共产党员是杀不完的……敌人无可奈何,判了我死刑。让我的鲜血去浇灌自由之花吧!”说完,拖着镣铐,高唱《国际歌》走向刑场,年仅33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