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提示:邱集镇位于睢宁县城东南部,作为睢宁县目前仅存的一处清代民居,邱集镇腰圩村的王家大院,目前正面临被拆除的窘境。这处青砖小瓦、出厦廻廊的深宅大院,在生存了240多年后,将会无奈地轰然倒塌。而不久后,这里出现的则是一排淹没在平房瓦舍之中的普通建筑。
昨天中午,该大院主人的后代王振甫,谈起10月中旬的那次拍卖依然心有不甘,“如果我再多出一些钱,可能就会买下这处古民居,然后把它恢复原貌。”这位年轻人指着大院内凌乱不堪的杂物,感慨道:这院子不仅是先祖的产业,它更是一段历史的记忆。
王家大院,这座240余年的古民居正在痛苦的挣扎中,等待最后的命运安排……
目击:衰落的王家大院
在腰圩村一位村民的带领下,记者昨天下午找到了这处位于村落中央的古民居。
顺着一条村中的土路可以直接走到院子中间,大院的铁门斜放在一旁,里面杂草丛生。附近村民种植的辣椒、茄子等蔬菜,分列在院子东西两个角落。民居的主屋大门外堆放着屋顶的环形青瓦和一些碎砖块。整个民居是大青砖木质结构的两层阁楼,包括正房和四间偏房。正房的屋顶已经大面积坍塌,两侧的偏房顶层有的也破了大洞,东侧偏房和正房接壤处已裸露出砖土。
在西侧偏房内,门后两侧的门闩洞依然存在,屋后的立柱和石碑丝毫看不出年代久远留下的印记。如果稍微留意,立柱上还能辨别出留下的字迹,是“抓革命促生产”之类的宣传标语。而房内屋顶的砖铺结构,正符合了明清时代徐州民居的建筑特色。
在主房内墙壁中间部位,能够清晰地看到一圈凹槽,这是铺设木质地板的地方。由于这是王家大院三进院落的最后一院,按照规矩,是主人居住的地方,而阁楼的二层是女眷们的住处。如今这里还能找到从一层通往二层楼梯的安置痕迹。
走出西侧厢房,外观主房的7个窗台结构精美、手工细致,看不到一丝毛边。东厢房的屋檐上有些白色圈状印记引起记者注意,给记者领路的那位村民介绍说,那是很漂亮的花草图案,“十几年前,还是能够看到的。”
如今,呈现在眼前的王家大院丝毫找不到当年的荣华和昌盛。村民口中所说“当年房主人睡的床都是葡萄藤木所做”的尊贵,更是无从寻觅。如果院落门前不是有几位村民在玩牌,这里根本感受不到一点生机。面对陌生人的出现,这些玩兴正浓的村民似乎见怪不怪。“这有什么看头,马上就要拆了。”得知记者的来意后,一位打牌的中年男子站起来,语气有些不解。旁边一位妇女接上话:“最近来了好几拨拍照摄像的,能保护得了吗?”不过让记者感到纳闷的是,虽然几位村民言语激烈,但需要介绍情况时,一个个却欲言又止。
考证:王家大院也叫“腰圩民居”
这处曾经鼎盛的大院主人是谁?他的后人对此又会有着怎样的认识?记者在腰圩村试图揭开大院的身世之谜。
王振甫,是目前可以从族谱记录上找寻到的大院主人后代之一。从其搬出的族谱中,可以看到王家大院的主人叫贯斗。王姓13世祖在明朝永乐年间便从山东搬迁到睢宁,其中有名为儒英的一支来到了邱集镇的腰圩村,清朝乾隆三十一年时,儒英为其长子贯斗修建了这处宅院。
从王振甫提供的另外一本族谱中可以看到,王家之所以在睢宁挥金如土,原来因为他们在山东临沂也是名门望族。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在该族谱中显示为王振甫的先祖。如今,在邱集镇王振甫同族中间,逢年过节张贴的对联必须要有“两晋家声远 三槐世泽长”的硬性条件。中间的“两晋”便是指王羲之和王献之。
王姓的这些荣耀,传到王振甫这一代,很少再听人提起。如果不是记者要求,王振甫和他的几个长辈,更多的是将这些内容永远放在族谱中。对他们来说,这些家族的荣耀丝毫挽回不来故宅坎坷的命运。
在王振甫的印象中,王家大院的宅院民居建筑非常稳固,历经二百余年沧桑,遭受多次运动。当睢宁境内其他古建筑陆续被损时,其依然能够坚持如新。中间还被当作乡公所和村委会使用,至今村委会还有一些办公用品放在厢房内。村民们向记者介绍说,主房屋顶如果不是因为今年9月份的一场大雨,根本不会坍塌。
王振甫向记者表示,睢宁县当地文物保护部门每年都要来这拍照记录,并亲口告诉他们族人,这座阁楼宅院是典型的睢宁古民居代表,而且很稀有。为了便于称呼,文物部门称其为“腰圩民居”。
疑问:王家大院为何能保存至今
目前,王家大院除东西两侧厢房屋顶的瓦片曾被修整过之外,其它地方未做任何修理。从邱集镇的地理位置上来看,其属于江淮平原的一部分,地势平坦,地类整齐。同时又受郯庐断裂带的影响,属于地震高烈度地区。“一座二百多年的古建筑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还能坚持到现在,很不容易。”我市古建筑研究所的孙统义对此也感到十分惊奇。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处古民居正好处于一个高坡之上,其三进院落因此是由低到高,很有层次感。更为重要的是,整个腰圩村在邱集镇,属于较高地势。对此,孙统义分析后认为,主人当初的选址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保证了它能长时间使用。
一位王姓村民告诉记者,老辈人讲,该民居当时听说请的是苏州的工人来设计建设。虽然该信息无法证实,不过可以肯定,王家大院的整个青砖木质结构和它独特的地理位置,为其度过二百多年岁月奠定了基础。
“一般在农村,类似的古民居应该早就被拆空了,王家大院多少还是‘沾了’村委会的光。”当地一位从事文物保护工作的知情人士介绍说,当地还有两处古民居,但相比起这处来,境遇更为凄惨。
然而,让所有人想不到的是,即使是这处保存最好的古民居,也不得不面临拆除和保留的两难选择。王振甫和他的族人们想过这样的问题,但没想到会来得这么突然。
尴尬:一次决定古民居命运的拍卖会
已经有了新办公场所的村委会,在离开王家大院后,这处古民居的拆留问题就一直在争论之中。在这场争论漩涡中,王振甫坚持的是不仅不能拆,而且要修旧如旧。在昨天的采访中,记者能感受到王振甫对古民居的一片热情,他指着每一块砖头和瓦片,都能如数家珍地说出古民居的故事。
“我自己出钱维修,不用政府掏钱。”在王振甫的计划中,修整好大院后,不仅可以保留住他们王氏先人的居住地,还能成为一个参观的景点。“睢宁没有这样的古民居了,拆掉实在太可惜。”
但一切并不在王振甫掌握之中,对王家大院命运的裁决还是在10月中旬的一次拍卖会上见了分晓。参与竞拍的村民分别报出自己的价格,王振甫一度将价格提到四万,但最后一刻,另外一位村民以四万九千多的价格将古民居买去。
有关此次拍卖会的情况,记者曾努力和相关当事人联系,但始终未能如愿。
从相关知情者的叙述中,记者了解到的信息是,拍到古民居的人很有可能将其全部拆掉,然后在原址再盖新房来居住。腰圩村村委会一名不愿具名的村干部证实,竞拍成功的人已经将四万多元的购房资金交到了村委会。
等待:是拆是留现在悬而未决
就在王氏族人感到这处祖上留下的房屋将要成为历史时,事情似乎有了转机。当地电视台得知这个消息后,将这一情况进行了报道。与此同时,一位网名为“精益求精888”的网友也在西祠胡同上以“睢宁最后的古民居将消失”为题发帖。
昨天下午,记者在该论坛找到这个帖子时,已有40多人跟帖,多数网友对这处古民居的未来表示担忧。
“清凉的夏夜”跟帖称,作为睢宁硕果仅存的古建筑,一定要被保护起来!另外一位网友“qiumaosheng”则表示,应该进行保护性的维修,而且有必要进行复建。毕竟这也是睢宁历史的见证,希望能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
媒体的介入和网友的声音,让这处古民居暂时得到片刻的安静。记者从睢宁文物部门了解到,他们已在最近一次的古民居普查中将该处记录在案,并统一向上级部门报批得到相关保护。
“当地村委会也是出于好心,毕竟已经开始出现坍塌,万一再次倒塌,出现意外事故怎么办。”睢宁博物馆考古部的郑先生介绍说,得知这件事后,当地相关部门分管领导便进行了协商,决定暂时不予拆除,保持现状,等候审批结果。
作为从事古建筑保护方面的专家,孙统义认为,一座清朝乾隆年间的建筑保存到现在,在徐州各地基本已经很少见了,应该很有价值。“我国相关法律规定,民国时期的建筑就要得到保护,别说这么久远的古民居了。”孙先生强调说,文物法规定,在古民居申报期间,是不准进行人为破坏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