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世:太子晋(公元前567~550年),字子乔,周灵王嫡长子。周灵王太子晋为王氏始祖,这是太原、琅琊两郡望王氏的共识。
二世:宗敬(公元前549~年),太子晋的长子。宗敬是太子晋的后裔,这也是王氏的共识。
关于宗敬的出生时间亦可推断出来。王子晋于灵王二十年行冠礼和婚礼,其时间应为冬季或春季,在《逸周书•太子晋解第六十四》中有这样的纪载:师旷东躅其足,曰:“善哉,善哉!”王子曰:“太师何举足骤?”师旷曰:“天寒足跔,是以数也。” 从第一次派叔誉使周,返回后再派师旷使周,可以认定太子晋的婚礼是在冬天进行的。再据太子晋生前先后生有二子,宗敬为长子,则宗敬的生年当在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49年),太子晋的次子龟生于灵王二十二年。
关于宗敬任周司徒的时间,很多家谱都说是在景王朝。我认为有误。《史记•周本纪》记载:二十七年,灵王崩,子景王贵立。景王十八年,后太子圣而蚤卒。二十年,景王爱子朝,欲立之,会崩,子丐之党与争立,国人立长子猛为王,子朝攻杀猛。猛为悼王。晋人攻子朝而立丐,是为敬王。敬王元年,晋人入敬王,子朝自立,敬王不得入,居泽。四年,晋率诸侯入敬王于周,子朝为臣,诸侯城周。灵王死时宗敬年仅5岁,景王死时宗敬年28岁。景王为自身及儿子政权的巩固,不可能将对其子继承王位有巨大威胁的宗敬委以为司徒这样的重任。所以,只有到姬丐在晋国的扶持下当上了敬王,宗敬才可能依靠其舅舅家的势力当上周司徒这样的职位。其时,年30岁。
敬王在位四十二年,其子元王在位八年,所以宗敬及其子孙可以长处高位达五十年,至元王崩,三子争立,宗敬之子孙可能卷入王位纷争,因失败而逃亡隐匿。逃亡的方向应该是晋国,其后赵魏韩三分晋地,宗敬的子孙遂居魏。
从第三世起至王翦出生止约260-270年,其间适逢战国纷乱,史载不详,各谱世系颇多错乱,按20~22.5年一代计算应为13世,即王翦应为王氏第十六世祖。现将各谱排列的世系列表于下:
谱系 王庸敬 王锺 莘县 潜山 绩溪 南瑭里 润东 尹沙 沅江
一世 晋
二世 宗敬
三世 凤 仕蠲 彬 岳 森 仕蠲 森、原 森、原 仕蠲(森)
四世 覃 智(彬) 升 靖 彬 智瑜 彬、凤 彬、质 彬、质
五世 渠 恙 昱 肃 升 恙 升、覃 升 升、昱
六世 丰 亢 硕 绩 宥 亢 昱、渠 宥(昱) 亢(显)
七世 芝 颖 错 育 硕 颖 硕、丰 硕 颖(硕)
八世 亿 荣 渝 尚德 错 荣 错、芷 错、兹 荣
九世 错 错 息 弼 愦 错 贲 贞(贡) 错
十世 墳 迹 恢 景 渝 蹟 渝 渝 贡(濆)
十一世 渝 愦 永 错 息 愦 息 息 渝
十二世 息 息 颐 贡 恢 息 恢 恢 息
十三世 恢 恢 翦 渝 元 恢 永 永 恢
十四世 亢 翦 息 颐 水 元 元 亢
十五世 颐 恢 翦 颐 颐 颐 颐
十六世 翦 永 翦 翦 翦 翦
十七世 颐
十八世 翦
由上表可见:王错定为九世的有四家,占44.4%;定为八世的有三家,占33.3%;定为七世或十一世的各一家,分别占11.1%。根据统计分析,以王错为第九世较为合理。此外,据《吕氏春秋》上多处记载,“吴起治西河之外,王错谮之于魏武侯”。《战国策》上记载为王锺。此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也有记载,但未提其余人的名字。错、锺,在大篆中形似,有误认的可能,由此推断,王错与魏武侯、吴起是同时代确有此人,其生年约在公元前350年左右。与宗敬的生年差距约二百年,定为九世也符合古时一代人20~22.5年的规律。
同时从表中可见,王翦定为十六世的有五家,占55.5%;其余四家分别定为十三世、十四世、十五世和十八世。据统计分析及世代年份的推断,王翦定为十六世较为合理。
从宗敬到错之间历世六代,在战火纷争的时代,有记载或记录错误也是正常的。在有歧义的时候,按照大多数人的意见,正确的几率较高。所以我认为,第三世定为仕蠲(一名森)。第四世定为智瑜(一名彬)。第五世定为昇。第六世定为昱。第七世定为颖(或作硕)。第八世定为荣。
按照同样的道理,从王错到王翦之间的七世分别为:第十世贡(濆)。第十一世渝。第十二世息。第十三世恢。第十四世元(亢)。第十五世颐。其中贡、濆、墳、愦,元、亢,这两组的大篆字形比较相近,容易造成误读和误记。
上述的考证肯定还有不完整和错误的地方。抛砖引玉,仅供参考,祈盼王氏宗亲、谱牒专家予以批评指正。
壬辰正月义门后学王通敬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