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手机版
  • 微博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快捷导航
    查看: 4556|回复: 1

    关于编簒《泰州王氏名人传略》的说明。(王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6 11:3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江苏省泰州市是一座有着2100多年历史的古城,向称“汉唐古郡,淮海名区”。自南唐建州以来人口日蕃,其中不乏王姓。但目前世居于泰州的王姓大家族,大部分是元末明初由于“洪武赶散”移居泰州并绵延至今的,也有一部分是因避战乱、为官或经商而侨居并入藉泰州的。从明初至今六百多年间,王姓人为泰州的恢复、发展和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人士。我忝为泰州王氏的后裔,为缅怀先祖,发扬祖先的道德事业,愿尽自已微薄之力,编簒这部《泰州王氏名人传略》。
      由于我本人年近古稀,才疏学浅,所能捜集到的典籍资料有限,所以编簒的这本《传略》难免挂一漏万有遗珠之憾,也不免有魚鲁不分之嫌。这本《传略》仅能作为引玉之砖,祈望王氏诸宗亲及研究王氏历史的专家、学者不吝赐教,予以斧正。
      泰州王氏先祖英才辈出,支派繁多。本《传略》暂以洪武时期迁泰的伯寿公、千三公、景隆公、处俊公四支分别列傳,其余为官侨居、避乱后徏、及无法溯源者,暂编为零支,待后如能考证翔实,再行更改。
      本《传略》依据资料来源按一史、二志、三谱、四传闻来选用。有正史记载的,依正史。无正史记载的依各地方志书,地方志书按年代远近采用,先远后近,后志有考证前志疏漏的,予以补充。无史无志者,依家谱,对家谱有歧义的,先近后远,即以本支家谱所载为主,外支家谱有与本支家谱有歧义的,并录存疑。至于家族内口口相传,或民间风闻,作为附录,以补史、志、谱之不足。
      各支家族渊源郡望,孰是瑯琊、亦或太原,并无稽考。仅凭风闻,且多矛盾。为避争议,除资料原文中述及者外,一律不予评述,留待以后考证。
      对于各种资料,一律原文引用。只作标点,以便阅读。不作译述,避免篡义。至于各位先祖的年谱、详传,限于本人的才力不足及资料的匮缺,尚不能完成,有待于其他有志于此的高人。
      这本《泰州王氏名人传略》的内容,根据完成的情况,将陆续在本人的个人空间内发帖上传。由于资料收集的困难,发帖的次序可能有些颠倒错乱,待全部完成后再重新整理,乞希谅解。各位宗亲如能有关于泰州王氏名人的资料、线索,亦望能不吝赐予。并望能对我编簒这本《传略》提出宝贵的建议、补充、批评和纠正。
      另外,我还建议各位宗亲,如能利用各人所掌握的资料,对于本地区王氏先祖的事迹进行整理,编辑成册,上传发表。这样,一方面可让王氏先祖门的丰功伟绩流传于世、发扬光大;另一方面,也可让研究王氏传承的专家、学者获得更广泛翔实的资料。不知各位王氏宗亲认同否?
                壬辰正月泰州义门后学王通敬启
     楼主| 发表于 2012-2-6 11:32:57 | 显示全部楼层

    泰州王氏名人传略-(一)伯寿公支5.王栋

    王栋字隆吉,号一庵。王栋生于弘治十六年(1503年),卒于万历九年(1581年)。是伯寿公七世孙,王艮的族弟。《[道光]泰州新志刋谬》及《[宣统]续篡泰州志》上有传:“王栋字隆吉,号一庵。嘉靖三十七年岁贡。性至孝,每事几谏不听,则拜谕亲於道,乃止。尝谓:‘举业虽出身阶梯,心学实孔曾正脉。’遂师事伯兄艮,受格物之旨。躬行实践,得家学之传。初为江西南城教谕,主白鹿洞文会,又掌教南昌正学书院,士民兴起。丁母忧去。起,补山东泰安州学正。旋迁江西南丰教渝,泰安士大夫乞留不可。南丰接让壤南城,诸生喜栋复至,信从者益众。隆庆四年,创水东会,建义仓。五年擢深州学正,致仕归。归裁草堂,主安定书院,与士民朝夕讲学。创谱立祠,以统族众;制祭田,以供祀典。年七十有九卒,著有《易说》、《祠堂纪事》、《会学十规》、《一庵会语正续集》等书若干卷行世。配享崇儒祠堂,祀乡贤。”
    王栋于嘉靖五年二十四岁时,补泰州学馆廪生。王栋在五十六岁上选为岁贡,这时才有资格做个小官,当时他被派到江西南城县任训导,被聘主白鹿洞,又聘主会南昌正学书院,“创太平乡等处集布衣会,兴起益众。”
    白鹿洞书院是我国四大著名书院之一(湖南的岳麓书院、河南的睢阳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河南的嵩阳书院),位于庐山五老峰之南,四周山林环抱,古木参天。据载,唐代李勃隐读于此,因养一白鹿而得名。后李勃任江州刺史,在此修建台榭,成为文人墨客集聚之处。南唐时在此创办庐山国学,北宋始称白鹿洞书院。南宋朱熹致力于振兴白鹿洞书院,建立了一整套讲学办学的规制和理念,对中国封建社会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白鹿洞书院随着社会的安乱,时兴时衰,屡毁屡建,一直延续到清末。据志书记载,白鹿洞书院鼎盛期有生员500余人,房舍360间,亭台20余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明代白鹿洞书院应该是当时全国知名的高等学府。王栋能被聘主会白鹿洞,也算是知名学者了,他自己也谦虚地说:“闻学未堪称洞主,窃官犹自愧山灵。”至于南昌正学书院就没有白鹿洞书院出名了。王栋这时是南丰县教谕,同时又主持白鹿洞和正学书院。
    王栋六十四岁时,被提拔为山东泰安州训导不久又平调至江西省南城县任训导,王栋在这几个岗位上工作颇有创新。前面说到他在江西南城县任训导时就创太平乡等处,集布衣为会,后到南丰任教谕时,因南丰与南城两县交界,于是复联旧同志为会四方信从益众。在他六十六岁时又创水东大会,建义仓,著《会学十规》。王栋的每一任政绩都是突出的,并且在教化一方、敦和乡里、和亲睦邻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百姓十分拥戴,口碑很好。王栋在六十九岁时因“名动当道”,抚院交荐,被主管教育的上司选中,提拔他任湖北深州学正,当时他并不想到任,只因时任泰州军事长官的傅应挚是湖北衡水人,他有个外甥在深州某学馆读书,一定要王栋赴任,以便照应到他的外甥。他在南丰接到提升的邸报后,南丰有一个姓达的退休县官就跟王栋说,“我在深州做官的时候,曾积金一罂,卸任时忘了带回来了,你去深州尽可取用。”可王栋到深州后,将此事置之不理,乃至老归田里,终身不齿此事。可见王栋人品之高、为人之清廉正直。
    隆庆六年(1572年)王栋七十岁,他本人提出退休归里。从五十六岁到七十岁前后做了十五年的学官,乃至退休时还是一贫如洗,他将平时的奉禄绝大部分都寄回家给兄弟维持家用了。但王栋不为富贵所动,悦乐自如,在姜堰开门授徒,远近信从日众。创归裁草堂,著《会语续集》。当时他的教学场所就是现在的王公祠第二进“寻乐堂”。万历四年(1576年)王栋七十四岁,泰州州守萧景训(字抑堂)聘请他主持泰州安定书院,同时肃州守构建吴陵精舍(即崇儒祠)以祭祀王艮,在施工管理上王栋鼎力相助。在王栋七十岁到七十四岁期间,他在姜堰创宗祠,每年春秋祭,尊祖先、睦族众、制祭田、定祀典、著《祠堂祀事》等书。
    万历九年(1582年)王栋病逝于姜堰,享年七十九岁。
    王栋的著作《王一庵集》于嘉庆二十三年经族人集版刻印。下卷已半残缺。天启四年又经其裔孙集辑为《王一庵先生遗集》二卷刊印。清末民初,东台袁承业按原刻本重编校刻印,附于《明儒王心斋先生遗集》之后作为附集刊行于世。另有《诚意问答》未辑入《遗集》,但被收入《泰州学案》,此外还有《易说》、《祠堂纪文》等著作均已散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