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吾王氏宗族先人太原郡侯王胜公,字匪躬二说均德一,号蹇臣,元末河南江北行省安庆路桐城一今安徽桐城市一人。桐城古邑,负山瞰河,形似金龟,师法自然。 “桐城文化”孕育于唐、宋,发展于元、明,人文勃兴,代有英才。元朝泰定帝元年(公元1324年),先祖胜公出生在桐城会宫一今枞阳县会宫乡二个勤劳而稍殷实的农民家庭,全家过着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生活。时以强权高压来维持其统治的大元帝国,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朝廷腐败没落,天下百姓聊无生计。比起桐城当地百姓,胜公一家还算能勉强度日,多少免除了一些饥寒交迫、避乱逃荒、流离失所之苦。
读经史左传 研兵书战策
年少时,胜公喜好读书,聪颖骁勇,志存高远,欲以日后造福于天下百姓。其祖、父辈有多人为桐城名士清流,崇文尚武,家中亦或族人家中藏书甚多,有儒家孔、孟之书,有兵家孙、吴之经典。出生于王氏书香门第之家的胜公,在其父辈的耳提面命之下,受到良好的教育。
到青年时代,胜公长得身材修伟,体魄强健,英迈豪放,胆略过人。他在勤劳耕作之余,手不释卷,读完五经四书、春秋左传、战国策,又研习孙吴兵法、文武韬略,敬仰和效法历代兵家名将,探研天下兴亡玄机,结义兵保乡里,誓于乱世之中闯荡江湖,反抗元朝的残暴统治。
午稍长,曾于元顺帝至正元年(1342年)年一在元朝宝学士属下任=百户=之职。因不满元朝官场黑暗,遂辞归故里,暗中聚义,结寨自保。会宫位于桐城东南,四面环山,三面临湖。北眺浮山、柳峰山,峰峦迭嶂;东西南为城山、黄公山、拔茅山、青山等和丘陵岗冲昕绕,山丘错落。东西南三面还分临白荡湖、莱子湖和连城湖,山水相依。坐落于湖光山色之中的会宫,地理形势得天独厚。胜公继承先辈们的耕读尚武传统,结交各村寨年轻壮民,避开元朝地方官吏的眼线,或于夜色笼罩大地之时,或在天然掩蔽的山林沟壑、湖畔水面习功练武。胜公勇力绝人,练得一手好刀法,在当地颇负盛名,被百姓誉称为“大刀王胜”成为振臂一呼的英雄豪杰之士。他率乡民伸张正义,杀富济贫,为民请命;抗击地方官兵、盗匪,卫村寨保一方平安。其后,胜公组织的练武乡民,发展到近千人。
元顺帝至正年间,天下激荡,兵荒马乱,元帝国大厦将倾。时朝廷腐败至极,皇室骄奢淫逸,王公贵族挥霍无度:官吏横征暴敛,滥杀无辜,贿赂公行;社会经济崩溃,国库枯竭;加上天灾人祸,饥民遍野,终于爆发了席卷大江南北的农民大起义。至正十一年(1351年)四月,白莲教首领韩山童与其门徒刘福通等于颍上一今属安徽一率红巾军起义,攻占颍州一今安徽阜阳市一、罗山一今属河南一、真阳一今河南正阳一等地;八月,白莲教信徒李二、彭大在徐州一今属江苏一领导红巾军起义,迅速攻占徐州及附近各县。至正十二年春,郭子兴、孙德崖等起兵反元,攻占濠州一今安徽凤阳东北一等地。这三支义军,活动于今江淮大地,史称“东系红巾军”
白莲教信徒徐寿辉、彭莹玉和尚等亦于至正十一年八月,领导鄂东红巾军起义,相继攻占蕲州一今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一、黄州一今湖北黄冈市一等地;布王三领导的豫西南红巾军,先后攻占唐州一今河南唐河一、邓州一今河南邓州市一、河南府一今河南洛阳一等地;孟海马领导的鄂西北红巾军,相继攻占均州一今湖北十堰市东北一、房州一今湖北房县一、襄阳一今湖北襄樊市襄城区一等地。这几支义军,主要活动于汉水、湘水流域,史称“西系红巾军”除东、西两系红巾军的起义外,还有台州一今浙江临海市一人方国珍等于至正八年(1348年)十一月,在浙东海上举行的反元起义;至正十三年(1353年)正月,泰州一今属江苏一人张士诚等领导的聚众起义。这场风云激荡的农民大起义,把胜公推上乱世搏击的大舞台,把他领导的桐城义兵乡勇也卷进了“红巾军”的革命洪流之中。
投义军立功 官拜左元帅
至正十二年(1352年)三月,出身贫寒、曾在濠州皇觉寺为僧的朱元璋投郭子兴红巾军,先任“九夫长”因作战勇敢,机灵多谋,深得郭子兴赏识。后因回乡招募子弟兵,壮大义军队伍,坚守濠州,又统兵作战,相继攻占滁州一今属安徽一、和州一今安徽和县一,累功晋升为都元帅。在郭子兴死后,他实际上掌握了全军的统兵大权。驻兵和州期间,因军纪严明,深得百姓拥护,各地反元志士闻风竞相来投。
十五年(1355年)春,听说朱元璋义军打到和州,胜公天赋奇秉,把握机遇,即率桐城壮勇乡民千余人在会宫举义,义军发展到3000人,于是前往投军,被委任为“千户”的军职,仍指挥桐城义勇。此后,胜公即随朱元璋经略大江南北,东征西讨,屡立战功。
三月,元太子秃坚、枢密副使绊住马、民兵元帅陈登先率十万大军反攻和州。和州为江准水陆之要冲, “左挟长江,右控昭关,天山峙其南,濠滁环于北”,进可攻,退可守。朱元璋指挥义军数万,苦战拒守三个月,城中粮草将尽。元军分屯和州高望、新塘(均在令和县东北)、青山(今和县北)、鸡笼山(今和县西北)等处,绝断朱军饷道,和州危如累卵。朱元璋留参谋李善长守城,亲率镇抚徐达、千户王胜等将,集中兵力,分攻元军诸隘,将守敌逐次击退。旋元军乘朱军出城之机,兵分五路围攻和州。此时,和州仅李善长率万人防守,孤城岌岌可危。朱元璋令徐达率所部乘夜暗秘密向城下运动,援救李盖口长;令王牲等将夜袭元军后路,与徐达、李善长守军协同作战,前后夹击敌军。王胜一马当先,指挥所部桐城兵约2000人直袭元太子帅营。保护太子的元军,豪无防范,于睡梦中以为神兵天降,被武艺高强、勇悍无畏的桐城兵杀死大半。王胜令亲兵放火焚烧帅营, 一时火光冲天,元太子仅随数名护兵侥幸逃命。夜袭元军的其他路诸将亦纷纷得
手,元军虽众,犹如惊弓之鸟。李善长与徐达军遥见敌军帅营大火,急速出城反击,杀获甚众,五路元军狼狈溃逃。和州保卫战,朱元璋以少敌众,出奇制胜,胜公首立大功,为尔后攻占集庆一今南京一开辟了前沿阵地。
六月,朱元璋率水、陆两军渡江,欲攻采石镇一今安徽马鞍山市南一。采石镇南之采石巩,亦称牛渚山,三面环水,西南麓突兀江中,绝壁临空扼据大江要冲,水流湍急,地势险要。元军于采石矾上列兵布阵,防守严密。朱元璋以水军从正面登岸,进攻受阻。于是,令保卫和州之役时投军的常遇春等将继续攻击, 令王胜从敌侧后登岸绕袭。曾随王胜长期在莱子湖习武的桐城兵,熟悉水性,武功高强,在王胜的指挥下,乘正面攻击之机,潜水游至采石矾右后侧,攀绝壁而上,发起突袭,配合正面已登岸的常遇春水军, 一举击玻敌军防阵,攻占采石。朱元璋挥师追击,乘胜进攻太平一今安徽当涂一。王胜冲锋在前,率桐城兵冲破城门,后续诸路蜂拥入城,元军守将、平章完者不花等弃城逃遁。朱元璋入城后,改太平路为太平府,置太平兴国翼元帅府,自任大元帅。王胜因功从千户升为元帅府“镇抚”之职。他指挥的桐城义兵因经过习武训练,艺精强悍,遂调为朱元璋元帅府亲军。
十六年,采石大战,大玻元军。朱元璋攻占太平后,元朝派右丞阿鲁灰、中丞蛮子海牙等率大军以巨舟阻截采石,封闭姑孰口一今安徽当涂西一,从四面包围太平;并以陈婪先部之水军元帅康茂才为先锋,率水、陆数万分道攻城。朱元璋令徐达、邓愈等将率主力出城迎战,令常遇春、镇抚王胜等将率所部潜出敌后,夹击元军。元军溃败,民兵元帅陈婪先被俘虏,降者甚众。二月,元军进攻太平失败后,阿鲁灰率元军陆师主力驻裕溪口一今安徽当涂西南、长江北岸一,海牙率舟师结寨于采石,陈登先之子陈兆先统其父众屯方山一今安徽马鞍山市东北一。朱元璋令常遇春统军再攻采石。常遇春“以奇兵分其势,而以正兵与之合战”:令王胜等将各率所部出奇制敌。王胜率桐城兵出太平城西进,急趋江边,尔后沿江北上,将临采石矾,即下江潜水,游至元军水寨。桐城兵一部潜至敌军战船底下凿船, 一部乘敌不备登上以铁链相拴连之敌水军巨舟,纵火焚烧战船。 一时间,采石江面烟火冲天,元军水寨大乱,常遇春挥军攻击,诸路并进,再克采石镇。元军大败,海牙仅以身免。
三月,朱元璋与大将徐达、总管都督常遇春等率大军沿江北上,水陆并进,直趋集庆一今南京一。王胜带领桐城兵乘战船数十艘,紧随朱元璋的帅舟之后,担负保卫朱元璋的安全和准备随时增援水陆两路的攻城作战。朱元璋督诸将多路进攻,先破城外元军陈兆先部,陈兆先降附,被朱元璋委为水师元帅:接着大败守城元军于蒋山一今南京紫金山一,尔后合力攻城,占领集庆。元军守将、南台御史大夫福寿战死,水军元帅康茂才等率众归降,中丞海牙逃遁后投奔张士诚。此战后,王胜成为朱元璋的得力干将,深得其赏识。集庆城系龙蟠虎踞之地,“右环大江,左枕崇岗,三面据水,以山为郭,以江为池,地势险阻”。朱元璋遂改集庆路为应天府,置天兴、建康翼元帅府。
七月,朱元璋称吴国公,置江南等处行中书省,自领丞相、总省事。设江南行枢密院,又置左、右、前、后、中五翼元帅府及五部锋。王胜累功由镇抚擢升为元帅府右副元帅。
十七年(1357年),攻宁国一今安徽宣城市一,克池州一今安徽池州市一。四月,朱元璋令统军元帅徐达、常遇春率军进攻宁国,久攻不下。元将别不华等督军固守,常遇春受伤还应天。王胜随朱元璋率军增援,协同徐达军攻占宁国,俘元将来亮祖,别不华以城降。十月,朱元璋令王胜等将随统军元帅常遇春攻克池州。十八年十二月,朱元璋令枢密院判官胡大海率军进攻婺州一今浙江金华市一,因城坚久攻不下。朱元璋亲率统军元帅常遇春、元帅府右副元帅王胜等将兵十万,围城打援,先破敌军援兵,尔后大举攻城。旋破婺州,擒守将帖木烈思、石抹厚孙等。十九年九月,朱元璋璋令王胜等将随统军元帅常遇春率军进攻衢州一今属浙江一,擒元军守将宋伯颜不花。
二十年(1360年),应天保卫战,复太平,下安庆一今属安徽一,克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闰五月,鄂东红巾军将领陈友谅,击杀其领袖徐寿辉,在采石镇五通庙称帝,以江州(今江西九江市)为都,国号汉,改元大义,尽有江西、湖广之地。从十八年四月始,陈友谅先后从来元璋手中夺走池州、太平,占据龙兴 一今江西南昌一,于是朱、陈矛盾日益激化。陈友谅攻占太平后,即率汉军并约会张士诚军一同进攻应天。朱元璋令胡大海直捣信州,牵制汉军后路;令常遇春设伏于石灰山一今南京幕府山一、徐达所部列军于南门外,并分别派水师出龙江关一今南京兴中门外一和驻守大胜港一今南京城西南大城港一;王胜带领桐城兵随朱元璋督军卢龙山一今南京狮子山一。陈友谅率汉军抵应天龙湾一今南京下关一带一后,时天下大雨,朱元璋指挥水、陆两路夹击汉军,常遇春出奇兵伏击汉军。汉军大乱,伤亡甚众,争相登舟溃逃。当时正值江水退潮,汉军巨舟搁浅,数万将士被俘虏,陈友谅乘小舟逃往江州。朱军乘胜收复太平,攻下安庆,胡大海部亦攻占信州。
二十一年七月,陈友谅派太尉张定边率汉军攻陷安庆。八月,朱元璋令统军元帅徐达、常遇春分率陆路先头部队西进,自率水师主力逆江流而上,向安庆进发。王胜带领元帅府帐前亲军,随朱元璋行动。朱元璋水师旌旗蔽天,浩浩荡荡,陈友谅沿江两岸守军不战而逃。水师进抵安庆江面后,汉军固守不战。朱元璋令徐达、常遇春的陆路军兵分多路佯攻安庆城,水师元帅廖永忠、张志雄等指挥水师直取陈友谅军水寨,以王胜统领善水战、尤善潜水的桐城兵为水师前导,破除敌寨栅栏,扫清前进障碍。总攻发起后,水师击毁汉军水军战船吕余艘,尔后水陆两军合力攻城,收复安庆。
朱元璋率水师乘胜进逼小孤山一今江西彭泽北一,陈友谅部将丁普郎、傅友德归降。旋又进抵湖口一今属江西一,再败陈友谅江面巡逻水军,乘胜追击汉军至江州。江州系陈友谅的“帝都”,襟江带湖,背倚庐山, “山拥千嶂,江环九派”,为兵家所必争。陈友谅只好率军与朱元璋决战。朱元璋督水师分两翼夹击汉军,陈友谅仓卒不能成军,遂弃都城逃至武昌(今湖北鄂州市)。安庆、江州之战,王胜累功擢升为元帅府左元帅,朱元璋赐给他金带一条,良马一匹。
谋诈降火攻 血洒鄱阳湖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正月,驻守龙兴的陈友谅部将、江西行省丞相胡廷瑞向来元璋献城投降。朱元璋改龙兴路为洪都府,即派大将邓愈率部镇守。后洪都一度失守,邓愈逃回应天。四月,徐达统军克复洪都,由大都督朱文正、大将赵德胜、邓愈以重兵防守。二十三年四月,陈友谅率水、陆大军号称吕万围攻洪都,久攻不克。七月初六,朱元璋率军20万援救洪都。陈友谅围攻洪都85天后,听说朱元璋援军将至,遂解洪都之围,率汉军东出,进入水域辽阔的鄱阳湖,准备先灭朱元璋援军,尔后再玻洪都。
鄱阳湖古称彭蠡、彭泽、彭湖,位于洪都东北、江州东南,整个湖面呈不规则葫芦形状。湖面南端水域宽阔,有康郎山一今康山一矗立其中;北部水域狭窄多弯曲,南康一今江西星子县一东之罂子口,位于湖身收缩处,为鄱阳湖入长江之咽喉要道;北端之湖口,有大孤山翼障于口门,形势险要。湖内洲渚星布,水深不一,涨水时,除近岸、近洲外均可行船:落水时,湖水甚浅,大船难于行动。
七月十六日,朱元璋水军抵湖口后,先分别部署一部兵力扼守泾江口(今湖口东北,长江北岸)和南湖嘴(今九江东北40里,临鄱阳湖口),并调信州之兵守武阳渡一今南昌东南一,威胁汉军侧后;亲率主力进入鄱阳湖,与陈友谅决战。
七月二十日,朱、陈两军在康郎山水域相遇。汉军兵多将广, “舟大,乘上流,锋甚锐”,并以巨舟战船联结为阵,楼橹高十余丈,旌旗戈盾,望之如山:船队一字排开,绵亘数十里,犹如水上长城。而朱元璋的水师战船均为小舟、渔船,且兵力寡少不敌, 一些将士为陈友谅水军之气势所惊惧。
翌日,双方主力开始交战。朱元璋见陈友谅巨舟当前,令左丞相徐达、参政常遇春等分率舟师迫近陈友谅水军,先发火炮,再射利箭,继以短兵相搏,毁汉军巨舟20余艘,杀伤敌军数万。朱军同样伤亡颇重,元帅宋贵、陈兆先、程国胜等战死;朱元璋的帅舟因搁浅遭汉军水军围攻,幸左副指挥韩成作为朱元璋的替身,站在帅舟船头向敌军喊话,当敌众之面投水死,故使敌之围攻稍缓,又幸王胜与常遇春、俞通海等将飞速救援及时,始得脱险。随后?汉军逐步脱离战场,双方水战呈现胶着状态。
是日夕阳西下之时,朱元璋会同诸将召开作战会议。会上,朱元璋激厉将士奋勇作战,申明军纪,喻以生死利害。王胜与枢密院同知丁普郎提出“先诈降,后火攻”的建议;统军元帅郭兴说, “非用火攻不可”。熟知兵法的军师刘基也认为“诈降”“火攻”可行。朱元璋采纳了他们的意见。于是,即在军中招募“敢死队”,王胜和丁普郎率先康慨应募,元帅余昶、右元帅陈弼、徐公辅、左元帅李信、刘义、枢密院判张志雄等30多名勇将,以及300多名善水战、勇悍无畏的水师士兵纷纷报名参加敢死队。会上,朱元璋与王胜、丁普,邓等约定进攻的时机和战法。夜幕初垂,余昶、丁普郎、王胜等率敢死队分乘大小渔舟数十艘,从帅营的左前方出发,驶向陈友谅帅营。船上遍插白旗,除载有35O多名将士外,还暗藏有火药、桐油等易燃易爆物品。临行前,朱元璋对王胜说: 气此去恐不得生还三王胜一脸荆珂般的悲壮,答曰:“既应死募,又岂望生还乎?”
王胜等诈降陈营后,把握战机,按约定于深夜纵火焚烧陈营,火袭敌水军船队。火袭得手后,刹那间火苗蹿伸,碧焰进溅,辛辣的烟雾滚滚四散,随风传布,笼罩的范围,耍时竟达湖面数里方圆之广一湖面上形成一片火海。朱军敢死队的数十只渔舸小舟,分散在敌水军船阵中穿梭突击,各自—为战,见敌船就焚火,见敌人就搏杀,仿佛自四面八方卷压而至。陈友谅和他的水军将士从睡梦中,惊醒,疑为天兵降临鄱阳,仓促组织抵抗。王胜站在一只飞舸的船头,大刀挥舞,敌军将士的衣衫随着刀光纷碎飘散,血花点点,惨厉的呼声尖锐地响起,在朦胧的夜色中回荡袅绕, 一声接着一声, 一波连着一波……
在陈友谅的船阵中,突然又有五团红色火焰,奇快无比地“轰”然爆裂,烟火飞溅而出,弥漫湖面,烟雾滚滚,散发着一股股辛辣至极的难闻气味。此时,杀声如雷,湖面鼎沸,水上船斗船,水中人斗人。在激烈的混战中,陈友谅的水军战船已被焚毁数十艘,湖面的浮尸一片接着一片……
五更天,陈友谅气急败坏,严令水军船队全面反击,剿灭“敢死队”,活捉丁普郎、王胜,以雪“诈降欺我”之恨。敢死队的飞舸、渔舟运转灵便,飞速进击,像狂风,像怒涛,凌厉搏杀,交击声乱成一片。
此时,有两艘汉军战船阻击王胜的飞舸,三名敌将手持长矛直刺王胜。敌将哪有王胜那般神勇而又不可挡。王胜的大刀砍向敌将,劲疾无匹,狠辣奇异,这一刀砍去,却有力劈五岳,威震湖海之力。 一将被砍死落水,两将被砍伤、长矛被砍断,只吓得往战船中间的掩蔽部奔跑。敌军将士夺魄荡魂,那敢再战,纷纷撤船退避。王胜的飞舸冲开一条血红色的水路,继续火攻,突击敌船……
又战了一个时辰,天空微露唏光。陈友谅水军“围剿”敢死队的战船越来越多,形势越来越严峻,敢死队的舟船被焚毁20余艘,将士死伤百人之多。余昶、王胜、丁普,邓等分别命令各舟船相对集中,急速突围,冲出敌阵,尔后在敌阵外围各自为战。
人在船上翻滚哀号,其声惨厉得有如狼嚎鬼哭。暗红的火舌在敌对双方将士们的身上燃烧,焦臭的炙肉气息在四周飘散。敢死队战船在突围作战中,纷纷遭到敌军的步步围攻。至二十二日中午,枢密院同知丁普郎与元帅余昶、右元帅陈弼、徐公辅等数十名将士先后战死,院判张志雄在反击敌军围攻时,精疲力竭,自杀身亡。王胜双目怒突,满布血丝,屹立飞舸船头,奋起全身之力,挥舞手中大刀,左攻右砍,上拦下架,前挡后截,在风旋云舞中,湖面波涛被激荡得成旋成涡,尖啸不已。
二十三日,王胜与副元帅吕文贵、左元帅李信、刘义等率50名将士冲出敌军的船阵,发现己方水师主力正在与敌军激烈交战,士气大振,继续与敌军战船周旋。当晚,他们又从敌军船队的左后方冲入船阵,攻击敌军后队,焚烧敌船,打乱敌军部署,支援和配合己方主力作战。王胜抖擞精神,手舞大刀,挥掠如电,闪掣流烁,翻转龙腾, 一道道雄浑与深厚的刀光,在熊熊燃烧的火焰中,犹如夜空飞织的虹芒,纷纷射入敌军将士的身上、心上……
搏杀至二十四日,副元帅吕文贵、左元帅李信、刘义等将士先后战死。王胜身被创伤十多处,突然遭到敌军炮火的轰击, 一身戎装燃烧起红红的火焰,面孔肤发无一幸免,与敌将拼杀的王胜全然不顾。火舌烤炙着肌体的吱吱之声尖锐地响着,股股青烟自他身上冒出,血肉模糊,焦黑斑斑,焦臭的气息散布四周……生命垂危的王胜紧握大刀,跳入湖中,熄灭了火焰,也熄灭了他那年仅40岁的满怀激烈、英勇悲壮的一生。
朱元璋为“敢死队”送行后,于深夜遥见陈军水营大火熊熊,即知敢死队得手,亲率水师主力向敌军水营进发,于七月二十二日凌晨发起进攻。陈友谅一面令水军战船“围剿”朱军“敢死队”,一面亲率尚未着火的巨舟出战。朱军因舟小,仰攻不利,进击受阻。黄昏时分,湖面东北风起,朱元璋再组“敢死队”,以七只装满火药、火具的小舟,偷袭陈军。顿时风急火烈,焚陈军巨舟数百艘,水师趁势发起冲击。陈军大败,死者大半,陈友谅弟友仁、友贵等被烧死。
七月二十三日天明,陈友谅指挥水军发起进攻。因先头战船运转困难,指挥失灵,遭到朱军水师主力的环攻,全被焚毁、击沉,水军主力被迫撤出战区。朱军水师发起追击,陈军败归。二十四日,朱、陈两军再战,陈军复败。二十五至二十七日,两军相持。陈军因连战皆败,士气低落,不敢再战。朱元璋为控制长江水道,乘夜移军左蠡(今江西都昌西北)。陈友谅也移舟泊于渚矾一今江西星子南一。为阻止陈军逃遁,朱元璋移军湖口,令常遇春等率舟师横截湖面。又令一部在长江两岸修筑寨栅,并置火筏于江中。至八月二十六日,陈军水军因粮食奇缺,将士饥疲,遂冒险向湖口方向突围,陷入朱军水师的包围。朱军乘机四面猛攻,陈军混乱溃逃,在泾江口又遭朱军伏兵截击,陈友谅中箭身死。平章陈荣于次日率残部5万令人投降。太尉张定边同陈友谅子陈理逃向武昌。
鄱阳湖大战的胜利,奠定了朱元璋平定江南的基础,为其尔后统一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王胜与丁普,耶、余昶等35O多名将士浴血鄱阳,效命疆场,功垂青史,名传千秋!
受封太原侯 荣祀康郎山
鄱阳湖战火息灭后,康郎山的各种山花,争艳吐芳,热烈峥嵘,犹似告慰着为百姓拼杀,为抗击陈友谅军而捐躯的烈士英灵。和煦缓照,秋风微拂,康郎山依然苍柏碧翠,古木参天,虫鸣鸟语,山风飒飒。斜照夕阳,归鸦投林,山脚荒村,炊烟缕缕, 一片夏秋之交的暮霭,映着晚霞,显得康郎山景色,别有一番气象。
战火息灭后的鄱阳湖,经血与火染、烧过的湖水已清澈了,周遭的景致更幽静了。风和日丽时,灿烂的阳光照射在湖面上,远处的群山因蔚蓝湖水的折射而笼罩在一层飘渺的蓝色气氛中,仿似人间仙境,荚不胜收。夕阳西下后,月光柔淡,夜风拂着湖面,涟漪扩散,团团纹纹,在水之滨,白石屹立,明月投影,天水之间充满活力,充满和谐和宁静。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春正月,朱元璋即吴王位。建百官司属,以李善长为左相国,徐达为右相国,常遇春、俞通海为平章政事,汪广洋为右司郎中,张昶为左司都事。夏四月,朱元璋没有忘记血洒鄱阳的那一批侠肝义胆的忠良英烈,即谕令修建忠臣祠于鄱阳湖康郎山,塑像祭祀丁普郎、张志雄、韩成、宋贵、陈兆先、余昶、吕文贵、王牲、李信、陈弼、刘义、徐公辅、李志高、王咬住、姜润、程国胜、石明、王德、朱鼎、王清、常德胜、王凤显、丁宇、王仁、汪泽、王理、陈冲、裴干、王喜仙、袁华、史德胜、常推德、曹信、逯德山、郑兴、罗世荣等36人及30O多名将士的忠魂。
康郎山,位于今江西余干县城西北、鄱阳湖东南湖中,山势南北走向,面积3。5平方公里,海拔23。4米。因屹立于鄱阳湖中,能抗风涛,又称抗浪山。明朝严州府同知甘瑾有《康郎山》诗云:云拥惊涛立半空,凭虚览胜倚孤篷。神祠箫鼓喧初日,贾客帆樯逐便风。平野欲吞吴地尽,众流不与海门通。楼船百战今何处?惟有湖山在望中。
康郎山忠臣祠,在朱元璋下达谕令后的当月即开始筹建,于朱元璋登基的洪武元年(1368年)竣工,时当地百姓称之为“忠臣庙”。忠臣庙坐落在康郎山西麓凤凰嘴之上,坐东朝西,面彭蠡而踞康郎,气势雄伟壮观,前中后三进相倚相连,抬梁式木构架,高3丈。前进为“定江王殿”,中进为“观音堂”,后进是“三十六忠臣大殿”。大殿供奉36座塑像,塑像依照36将生前像貌塑造,按封赐官爵排位,韩成居第一,丁普郎居第二,王胜排位第三。其后,忠臣庙屡经天灾人祸,数毁数建,遗址尚存。1993年11月,余干县文化局、康山乡人民政府和当地百姓对忠臣庙进行了抢修,并给“忠臣殿”中的36位忠臣像再塑金身,成为鄱阳湖一大景观,供游人参观瞻仰。
朱元璋登基后,又给献身鄱阳湖的忠臣良将封侯赐爵,以彰其功。王胜被追封为太原郡侯,追授轻车都尉、追赠怀远大将军称号,世袭德安卫千户。并在他的家乡桐城赐封他一大片土地以抚恤其家属。那片封地,就在今桐城市孔城镇的白兔河边,名曰“养马圩”。遗址至今尚存。
王胜壮烈牺牲后,鄱阳湖康郎山当地官员和原桐城义军的官兵,将他的遗骨运回他的家乡桐城会宫安葬。先祖胜公的墓地,就在今安徽枞阳会宫中学的校园内。洪武二年,始祖子三:长良用、次良富、季良佐迁葬始祖胜公于江西,德安,金泉寺。次公留守之,长季二公迁标陂邑。
象山王家西朝门式金敬撰
二OO八年六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