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手机版
  • 微博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快捷导航
    查看: 3291|回复: 0

    合肥汽车站,一路绝尘话沧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21 10:24: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们现在出行,可以选择的交通工具实在太多了,飞机、火车、汽车,甚至自驾。可解放前的合肥人要去另一个地方,主要是靠几辆破旧的客车。那时,由于城里的道路太窄,汽车站只好设在了城外。
      讥讽的歌谣
      豪华大巴奔驰在高速路上,靠在舒适的沙发背上听黄岐山先生聊合肥汽车站的故事,还真的别有一番风趣。
      “以前的合肥可怜了,连一个正式的汽车站都没有。直到抗战胜利以后,才在南门外、西门外和东门外各设立一个汽车站。”黄岐山先生是1949年随解放大军进的合肥城,还记得第一份工作就是上街铲除国民党留下的反动标语,紧接着就是造册登记国民党政府留下的资产。
      他们在几个汽车站里一共才接收了12辆破旧不堪的汽车,还都是烧木炭的。那时,由于国民党军队撤退时把淮南铁路破坏殆尽,连枕木都扒掉了,客运只有汽车。即使这样,也仅有合肥至安庆、六安通长途汽车。那时的合安公路、合六公路可不像今天这样平坦快捷,又弯又窄的黄土路,晴天汽车一过,灰尘铺天盖地,乘客开玩笑说是“一骑绝尘”。遇到下雨天,干脆停开,否则陷到泥巴地里,那就费劲了。
      黄岐山先生老家就在六安东边的三十铺镇,进合肥城半年后,首长放他假,让他回老家看看父母。他在西门汽车站买了票,等了一个多小时才发车。一路颠簸,速度不比骑自行车快。好不容易到了官亭,汽车突然熄火了。司机从驾驶室里拿出一根长长的铁摇柄,可怎么也摇不着,无奈只好让乘客们下来推车。
      那是他第一次坐汽车,新鲜感还没尝到,就被丢在半路上。打不着火的司机可能对这种情况司空见惯了,招呼大家伙儿说,车子坏了走不了了,大家自己想办法吧。那时人们普遍比较老实,见汽车挪不了窝,只好下车步行。好在官亭距离六安也没有多少路程,天黑之前可以赶到。
      从老家探亲回来,黄岐山先生将坐车遭遇讲给战友们听,部队的宣传干事据此编成了故事刊登在简报里,上面有一首用数字组成的歌谣,颇有讽刺味道:“一走二三里,停车四五回,抛锚七八次,八九十人推。”
      那时的黄岐山还不懂得这是艺术手法,还跟那位宣传干事较真说,不是停车四五回,而是根本走不了。
      简易的站房
      黄岐山先生说合肥在抗战胜利以前连一个汽车站都没有,这话也对也不对。说对是按照汽车站的标准,好歹要有个候车室、售票室和停车场,那真的算不上有汽车站;说不对是因为1930年6月11日,安徽省公路管理处在合肥城东买卖街(今三里街立交桥东)设立合肥汽车站,经营合肥至巢县的线路。
      桂新枝的父亲当年在车站门前开了一个小粥铺,其实就是在露天支一个布棚,摆上一张大桌子,四周放上四条长板凳。旁边支一个大铁锅,里面熬着绿豆稀饭。因为那里是东边乡下农民进威武门的必经之路,上城的、走亲戚的、买菜的都打那里过,小商贩们瞅准了那里,几家粥铺相连,既做车站旅客的生意,也招呼来往的客人。多少年了,附近的老住户还能记得卖稀饭的吆喝声:稀饭,绿豆稀饭。还是用的合肥土话,尾音拖得老长。
      桂新枝先生小时候就听父亲唠叨过,说以前的汽车站实在是太简陋了,也没有正式的客车,更没有国产车,总共只有十辆车,其中七辆“福特”、三辆“雪佛兰”,权当客车使用。
      这第一个汽车站存在的时间不长,几年后,又搬迁到合肥城东白衣庵处,即今天的蚌埠路第一小学对面。当时的客运业务有了扩大,除了合巢线路以外,还增加了南至安庆、西到六安、北抵蚌埠3条班线。
      1938年春,为阻止日本军队入侵,安徽省公路局奉命毁坏合肥向外辐射的所有公路,公路客运全部中断。一直到1945年,合肥的公路客运业务才重新恢复。
      抗日战争胜利后,安徽省政府从立煌县(今金寨县)迁到了合肥,徒然增加的客流量使得合肥一下子拥有了三个汽车站。其中,南门站设在稻香楼北边环城马路附近,建有站房、售票房3间,小砖小瓦结构;西站设在二里街附近,连站房都没有;东门外汽车站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整修,由木板搭成的三间简易站房,分别作为候车室和售票室。
      1946年9月,国民党交通部公路总局南京第一运输处第四运输段合肥汽车站在东门外汽车站对面建成启用。当时是合肥最大的汽车站,占地面积350平方米,有5间小砖小瓦结构的站房,客、货兼营。日均客流量60人次,月均营业额200元。线路也有所增加,合肥至蚌埠、安庆、立煌、巢县、浦口、水家湖、裕溪口等线路先后修复通车。
      我注意到一个现象,这几个汽车站都设在城外,而偌大的庐州城里却没有一个汽车站。桂新枝先生解释说,那时合肥七个城门还在。而当时的客车上面还有行李架,高度超过了城门,根本进不了城。
      换了新模样
      中国古代有一种说法,遇见陨星坠落的时候,往往预示着某位大人物的仙逝或一个朝代的更替。现在我们知道这当然是没有科学根据的。可在1949年1月初,的确有许多的合肥老百姓都看到了一颗星星划破了西边的天空。
      巧的是不久合肥东站的站房发生了大火,站里的工作人员、营运车辆以及主要设备都随国民党军政当局撤迁到了屯溪。1月21日,浩浩荡荡的解放大军从大东门进城,新成立的合肥军事管制委员会迅速接管了合肥所有的汽车站。
      几家汽车站的职工除了走了的,留下来的只有26人,还包括学徒工。而车辆更是少得可怜,连少数几件修车工具都是手工的。但大伙儿的干劲十足,四个月后就恢复了公路客运,开通合肥至浦口、合肥至六安、合肥至安庆三条营运线路。
      上世纪五十年代,全国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各行各业都呈现出热火朝天的建设局面。合肥汽车站向西平行迁移800米,搬迁到新的站址。机构完善了,内设调度、服务、票房、行李房、站长室。客运班次增加了,日客流量300人次。
      到了1955年初,合肥汽车站再次迁到了胜利路59号,占地面积一下子增加到1401平方米。至1970年,合肥公路客运班线增至30条,其中省际7条,省内23条;拥有专营客车76辆、3124个座位;日发车34个班次。年完成客运量232.3万人次,营收182.04万元。
      我在合肥市交通局听有关工作人员介绍上面的数字,他们反复强调说,这在今天看来当然不算什么。可与解放初期相比,那可用翻天覆地来形容。这点我倒是有所感触,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从六安到合肥,弯弯曲曲的老合六公路还是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坑,几十公里汽车要耗费半天的时间,胜利路上的合肥汽车站就是我多次乘车的地方。
      1983年,合肥汽车新站在明光路104号启用的时候,我第一次改到那里乘车。踏进售票大厅感到那么的新颖、美观,那墙上的壁画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至今难以忘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