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手机版
  • 微博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快捷导航
    查看: 3753|回复: 0

    千年回眸王安石(一)。(作者:独孤慕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30 19: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章 年少不识愁滋味

      对于青史留名的人物,世人有着太多的臧否。但无论是褒贬不一,还是充满争议。总是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些人物几乎都会被后人称作:少有大志,而且是志存高远的。北宋王安石同样也享受了这种待遇!
      后人根据王安石志学之年所作:男儿少壮不努力,挟此穷老将安归?的诗句断定——王安石在年少之时,就是非同凡响的特立独行人物。似乎他早在未冠之年就预见了自己将会成为契、稷那样的为华夏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伟大人物。而王安石也没有辜负他们的期许,并没有食言而肥,他说到做到,真的成就了一段辉映今古的传奇人生!
      仔细剖析王安石人生轨迹,就会发现,王安石之所以会成为一个至今仍无法盖棺定论的人,心性并不是完全在他少年时期就形成的。
      王安石波澜壮阔的一生,如果可以看作是中世纪一出悲喜剧的话,这一切无疑是因为他的性格所决定。
      相信一个正常人最初的感知,无不是来自父母的言传身教。后天的努力也多是先天的延续。毫不例外,王安石的性格,秉性形成,完全是受了父母亲的影响所至。
      王安石的父亲王益,是一个有志于在平凡岗位做一番成就的封建小官员。终其一生,他不过是在地方上做过几任知县、知州。但在任上,却尽力做些除暴安良、兴利除弊之事。每至一地、皆有官声,去职后更有遗爱于地方。
      这种居其位、谋其政,忠于职守、清廉自律的为官之道影响了年少的王安石,如果有一个选择题——谁是你生命中影响你至深的人?相信王安石会毫不犹豫的选择是他的父亲王益。
      王益虽官声不错,却不谙为官之道。官场的潜规则在千余年前的宋就已存在。
      北宋真宗天禧五年、即公元1021年,官二代王安石生于临江军、即今江西清江县临江镇,王益所居的官舍。说王安石是个官二代,并非戏言,他这个官二代是货真价实的。这时候,王益正任临江军判官一职。王益虽是个官,王家在地方上却并不是什么名门宦族。直至王益这一代,通过科考,临川王家才跻身仕宦之途。上溯几代,无一不是扛锄头的农夫。从王益入仕之后,王家从此勉强可以在门墙上高挂耕读传家久、读书继世长的楹联了。
      与其他积极要求进步的低级官员不同,王益非但在任上没有跑官要官,反而与上司、地方豪佑不合作。与他截然相反的是,王益上司与地方豪强却是实现了强强联合。官府与地方勾结,鱼肉百姓这种行为在王益眼中视为丑行,嫉恶如仇的王益不但从中作梗,而且努力压制打击地方豪强势力。王益因此也得罪了许多的同僚与地方大户,惹的他们无不对王益侧目而视。
      王益的不识时务,显然已经严重影响到了这些人的利益,挡了他们的财路。在他们群策群力之下,王益这个官场另类很快遭排挤、调任他处。年幼的王安石只好跟着父亲宦游不已,好在少年不识愁滋味,这种颠沛流离生活,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最多是增加了一次令人愉悦的远足而已。
      王益官场蹭蹬不达,却并没有因此而改变他的为官之道。在新淦县令、韶州知州任上,仍一如既往,整治地方奸猾之徒,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他的这种不畏强暴,积极维护贫弱百姓利益的行为,使少年王安石在耳濡目染之下,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影响日深。
      王益作官,与众不同。他并不是仗势欺人,为抖威风,将惊堂木拍的山响,恼羞成怒之后,对治下小民大棒伺候。他所讲求的是以理服人,史称一以恩信治之,尝历岁不笞一人。对待治下生民如此,居家对待妻儿更是以说服教育为主。相信王安石兄弟几人调皮之后,经常会被父亲耳提面命、谆谆教导一番。而不是不问青红皂白的动用家法,棍棒下面出孝子。王益的这种和风细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法,无疑对王安石年少时候的心智成长益处良多。
      注重务实的王益,很少在闲暇之余吟风弄月,但这并不等于他不善为文。少年时代的王益就曾经拿了自己的写的文章,去名臣张咏那里班门弄斧。张咏看过之后,赞赏不已。得到将寇准讥为不学无术的张咏首肯,王益的文章定有可圈可点之处。王安石青出于蓝,终成一代文学大家,王益所作的教诲、启蒙功不可没。
      (内容全部来自天涯社区,谨向原作者表示感谢)

    [ 本帖最后由 岳西王诗华 于 2012-4-6 07:47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