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手机版
  • 微博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登录 注册
  • 切换风格
    快捷导航
    查看: 5093|回复: 0

    河南省镇平县王姓蒙古族研究探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16 11: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河南省镇平县王姓蒙古族研究探析
            镇平县蒙古族,散居全县二十三个乡镇,又以晁陂、贾宋、老庄,马庄和王岗为多数,而且多与晁陂有关,其后代有迁居许多省县者,究其来源,世远年没,加上与汉族世代杂居相处,直到解放前在公开场合还多讳言其族属,虽然留下许多传说,但众说纷纭,谬误百出,莫衷一是,难免有些牵强附会,以讹传讹,甚至张冠李戴,混为一谈。为了进一步弄清镇平县蒙古族的来历及其与淅川九重、新野王集等地蒙古族的关系,我们又深入走访群众,查阅《元史》、《南阳民族宗族志》、《镇平少数民族宗族志》以及碑刻和王姓各支族及各家研究意见,并对传说和各类资料归类整理,分析研究,对镇平县蒙古族的来历族属和各支关系作初步探析,如有错谬之处,敬希各界及同族名人不吝教正。
            镇平县王姓蒙古族来自元末明初,属于元朝皇室宗族。由于元朝统治者实行阶级压迫政策和中后期政治腐败,朝纲不振,阶级矛盾尖锐,英宗、仁宗时各族人民已起义不断,到惠宗(元顺帝)时至正11年(1351年)爆发了大规模的红巾军起义,各地人民起义相继而起,加上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使元统治力量削弱。到元顺帝至正16年(1356年)朱元璋攻占集庆后,势力迅速扩大,1364年称吴王,逐步消灭各地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到元顺帝至正27年(1367年)朱元璋命军北伐,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明朝,接着命大将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攻大都(今北京)。至正“二十八年七月,大明兵逼京城,帝与皇太子及六宫至於宰臣近戚皆北奔,而命淮王帖木儿不花监国,庆童为左丞相以辅之,八月二日京城破,淮王与庆童出齐化门皆被杀。”(1) “俄而城破帖木儿不花死亡,年八十三岁。”(2)至正“二十八年顺帝将北奔,诏帖木儿不花监国,而以和尚佐之,及京城将破,即先遁不知所之。”(3)说明帖木儿不花和和尚及其家属有逃出北京的可能,若逃出北京,作为元朝末年的统治者,又是皇室宗族,绝不会以公开身份存在,而只有隐姓埋名于乡里,是否就是镇平的一支,又是怎样到镇平的呢?
            镇平县蒙古族的来历及传说是元顺帝在明军北伐,围困大都(今北京)之际,看大势已去,“移祚北归”,帖木花儿随其四叔父陀陀丞相,由生门救出家属,带领残兵败将意欲北归,由于明军已将雁门关归路封锁,他们走投无路,只好盲目北逃,在濮阳与明军相遇一战而败,“濮阳兵败,新乡渡河,留居晁陂,遂因王而姓王氏。”(4)四陀王到晁陂后,心神不定,感到树大招风,怕暴露身份,后迁隐于邓县九重(现归淅川县)。帖木花儿到晁陂后传四世,均葬于晁陂东岗,“其碑皆书王公之墓,而不书名,之五世祖东溪公立碑时,方敢追刻始祖二老,二世祖大老,三世祖讳贵,四世祖讳宗。”(5)“历时一记,名号始显”,足见亡国遗族俱祸心深,明嘉靖十一年(1352年)鉴于朱明王朝逐步放松对蒙古遗族的戒心,始在二世祖墓前树碑,约略记述来历:“昔元记,自文宗殂,顺帝御极,明主由和阳渡江,取太平路,逼燕京。元帝奔应昌,遂移祚。公睹气运迭嬗,克自保重,游冀北,走覃怀,率江左,渡河南,偕先大人经历殆尽,卜居晁陂。”(6)清楚的说明了晁陂蒙古族是在元朝末年朱明王朝军队打到北京,元顺帝北逃后,他们好其长辈南逃隐居内地的蒙古族皇室宗族。晁陂王氏族谱还明确说:“我晁陂王氏,宗自蒙古,乃元胄也。”(7)都说明晁陂王氏来源于蒙古。“迁徙图存,势不得已,去国怀乡,情不自禁,从来播迁之际,未有能恝然于中者。”(8)这支蒙古族隐居异乡,在朱明王朝的压抑之下,忍受歧视,也从没忘记自己是蒙古人,而时刻在怀念着故土。淅川县九重王成墓碑也记载(清光绪二十三年立):吾家始祖王公讳成者,本元宦也,而逸于明□□□年四百□……”(9)也说明来自元末明初。
            到清朝王姓蒙古族疑惧冰消,开始参加科举考试跻入官场军旅,并毫不隐讳地承认是成吉思汗的子孙。至康熙九年,蒙古人王靖域取得岁贡生,是为晁陂王姓蒙古族进入科甲名录的第一人,之后各家各户,都在堂屋正间,张贴祖宗牌位,不仅逐代记述姓名和配偶情况,而且,两侧的对联更清楚的写着:宗自蒙古,远迁燕京,明卜镇邑;祖由二老,创业晁陂,统垂□□。(后二字随其居住村名而定)。横批:我祖是皇。(10)以表示对祖宗的来历刻骨铭心,世世代代永远不忘。
            为了追本溯源,弄清宗族的历史,他们不仅进行了许多调查,还决心挖开始祖的坟墓,以寻找墓志铭。“壬午之春(民国三十一年,亦即公元1942年)约同族众,在始祖墓所,开一隧道,寻觅墓志,以证事实,乃连掘数隧,均属堆土成坟,地层不变,俨然疑塚,虽然没有找到墓志,可是从始祖至四世祖,四代密葬的事实,却与蒙古族皇室贵族实行密葬的习俗,完全吻合。”(11)“他们若不是蒙古人而只是仕元的汉族官僚,实在没有必要一方面更改姓氏隐居异乡,一方面又念念不忘自己是蒙古人而怀念故土;他们若与皇族绝无关系,又何必一方面隐居避祸,一方面又处处申称自己元胄”呢?(12)同时从晁陂蒙古族定居的时间、传说和文字资料都说明是在元末明初的时候,“因为,第一,晁陂王氏五世祖王东溪生活于明成化年间,若平均一二十五年一代推算,一世祖当时元末明初人。第二,淅川九重现存光绪二十七年《王氏宗派碑》记载:“吾族自始祖(王)成至今五百岁余……”王成生活的年代也与传说相合。第三,从现在镇平蒙古人一般为二十三至二十四世推算,其始祖正当生活在元末明初。1943年晁陂蒙古族为修家谱在墓中掘出一尊成吉思汗戎装铜像,收藏在王楼王富善家中,解放后公开面世后又失落,好在根据这尊铜像拍有照片,至今仍供奉在许多蒙古人家中。
            从上述传说和资料足以证明这支蒙古族是在1368年元亡时,由大都(今北京)潜逃至河南隐居镇平晁陂的皇室宗族。
            王永炎   王飞腾
            一九九三年二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