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10-21 08: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王作栋少将
王作栋(1910-1949.11.22),字丕庭,陕西省醴泉(今礼泉)县人。陕西省立第一高级中学、黄埔军校第4期政治科、陆军大学特别班第5期毕业。国民革命军陆军第28军参谋长,整编第38师17旅旅长,第38军17师师长。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
大革命时期,历任国民革命军第22师排长,新编第1师连长,参加了北伐战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国民革命军第25师参谋主任,第28军副参谋长、参谋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28军参谋长,第10旅少将旅长。参加了古北口抗战、徐州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和中原会战。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任国民革命军整编第38师17旅少将旅长。1948年任第38军17师副师长、师长。9月被授予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
1949年11月22日在陕西省蒲城与人民解放军作战,战斗中被击毙,时年39岁。
王应祺少将
王应祺(1911.3.12-1991.1.14),回族,号三晋,湖南省常德县人。中央军校第3分校第6期步科毕业。第9战区兵站总监部第12兵站支部长,联勤总部第5补给区参谋长。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
抗日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第9战区兵站总监部第12兵站支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任国民革命军联勤总部第5补给区少将参谋长。1949年12月在云南昆明参加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
1991年1月14日因病逝世,享年80岁。
王剑岳少将
王剑岳(1906-1944.6.10),原名王师,湖南省澧县人。黄埔军校第5期、中央军官训练团研究班毕业。国民革命军第1军野战补充团上校团长,第191师补充第1团团长,第48师2团团长,中央军官学校第7分校第17期大队长和副总队长,第28师82团团长,第57军第8师副师长。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
大革命时期,1925年冬辗转湘粤,考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五期。在校期间,专心向学,民主革命信念更加坚定,对兵法战术造诣尤深。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秋,以优异成绩毕业,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1军第22师胡宗南部见习。3个月后升任少尉区队长。1928年晋中尉,随部参加对直鲁联军的作战。同年秋国民革命军第22师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1师第2旅,以各项成绩优异于次年春升为该部4团9连上尉连长,先后随部参加对李宗仁部、冯玉祥部、唐生智部的新军阀混战。1932年升调为副营长。“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时,随部参加澄锡、常溧国防公路的施工建设。1935年晋升为国民革命军少校营长。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全民族的抗日战争爆发,率部参加淞沪会战,在战场上,身先士卒,督部力战,身负重伤。1938年秋升任国民革命军第1军野战补充团上校团长,第191师补充第1团团长,第48师2团团长,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7分校第17期大队长和副总队长,第28师82团团长等职。带兵有方,赏罚严明,对日作战莫不奋勇当先。1944年5月晋升为第57军第8师少将副师长。时值日军发动旨在打通大陆交通线的豫湘桂战役。遂奉命率部由陕出潼关,扼守豫西灵宝一线,屡挫敌人锋芒。1944年6月9日设防于灵宝毕家砦,与第97师互为犄角,与敌展开激烈战斗,宁死不退,敌死伤累累,终不能占领高地。
1944年6月10日凌晨2时,日军突破我友军阵地,大批日军涌入防线。因伤亡过大,无力逆袭封闭缺口,遂持枪率残余将士杀入敌阵,双方展开残烈的混战。不幸左肩被手榴弹片炸伤,仍持枪指挥,奋勇冲杀,迫敌后退,恢复阵地,而所部伤亡殆尽。日军复以重兵再攻,众寡悬殊。未几,又身中两弹,血流不止,壮烈殉国,时年仅38岁。
王晏清少将(亦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无衔将军*)
王晏清(1910.3-1992.12.12),谱名王纬月,湖南省永兴县城关镇人。出生于一个自由职业家庭,自幼聪明好学、才智超人。先后在黄埔军校第6期、中央军事学校长测第3分校、南京陆军军官学校第6期、陆军大学第15期毕业。国民革命军整编第208师副师长,第87军副军长,国民党政府首都(南京)警卫军第97师师长。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军事史料研究处副处长。
大革命时期,读高中二年后毅然投笔从戎,在蒋介石嫡系部队第18军中任职。1926年入中央军事学校长测第3分校,1927年3月转入南京陆军军官学校第6期深造。参加了军阀混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南京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任国民革命军第18军排长、连长、少校参谋。参加了对江西苏区的第3次围剿。1936年考入中央陆军大学第15期继续深造。
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中央陆军大学毕业后,任淞沪前线左翼军前敌总司令部参谋,国民革命军第97师团长,第18军11师上校参谋处处长,参加了凇沪、南京、宜昌等战役战斗,作战英勇、数次负伤。1941年调赴缅甸抗日远征军司令部,任少将参谋处处长,回国后任军令部东欧情报处少将处长。
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调任国民革命军整编第208师副师长,驻防北平近郊。主张和平,反对内战,多次掩护进步学生。1948年第208师改编为第87军,升为副军长。国民党军队的副职人员一般不大过问具体工作,趁此机会,到各地周游,饱览故都名胜,观赏大自然的美丽风光,以消除心中的无限愁苦。此间还经常收听中共广播,得知解放区已实行土改,贫苦农民分了土地,孙中山先生的“耕者有其田”已在解放区得到实现。11月中旬第97师奉命调往沿江一线布防。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胜利结束,由蒋介石“钦点”为“御林军”第97师师长,驻防南京江防沿线。在民主人士舅舅邓昊明的帮助下,与南京地 下党组织取得联系,着手进行起义的准备工作。3月24日晚情况紧急,提前起义,25日率第97师(欠291团)渡过长江,顺利到达江北解放区。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编入人民解放军第3野战军第8兵团直属部队。第97师的起义,强烈地震动国民党朝野上下,沉重地打击国民党军的土气。解放后制作一部电视连续剧《御林枪声》反映了这一重要的起义事件。1949年7月被送往南京华东军政大学学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大学训练部第2处战术研究室主任。南京军事学院外军研究教授会筹备组组长,情报工作教授会副主任,外国军队研究教授会副主任,军事科学研究部史料研究处研究员,军事史料研究处副处长,长期从事军事院校的军事科学研究和教学20多年,尤其是对外军研究机构的创立和教学的发展,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开拓性的工作,为培育新一代军事指挥人才辛勤耕耘。1983年10月经中央军委批准按正军职待遇。1988年4月任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副主任。离休后仍关心军队建设,参加完成总参谋部军训部交给的军事史书编写任务。是南京市第2、3、4、5届政治协商会议委员,南京市第6届政协常务委员、副主席,第6届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市第二、三、五、六届人民代表,江苏省第3届人民代表,江苏省政府参事室副主任,江苏省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
1955年9月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校军衔。荣获二级解放勋章。1992年12月12日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82岁。编著有《中国兵器发展史》、《中国军制史》等。在抗日战争时期,其父亲叨念父子之情,要其择机回家探望,因战事频繁,无暇探亲,即在回信中拟有一联禀报父亲:
天下兴亡,匹夫皆有其责;
倭寇未荡,男儿何以为家。
*注:王晏清的最高军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军事史料研究处副处长。1983年10月经中央军委批准按正军职待遇。根据军(副军)级、军种各部部长的资历,可授予少将军衔。但因其在1988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次授衔前已离休,故无授衔。因此谓无衔将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