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北相府,旧址位于济南市商河县北端赵魁元乡(现属殷巷镇)王家寨村,原是山东豪门望族王氏家族所在地。王氏家族在当地主要有六大世系,其中一世系中曾有弟兄五人同时中第为官,名动一时,自此本家人士多自称“五大院”。又因与当时鲁北地区最大的商贸集市李家集相邻,外人多称其“李家集”。久而久之,提起“五大院”、“李家集”,在当地可谓无人不知,反而“鲁北相府”的名字逐渐少为人知了。
相府概况
祖源
王氏家族源于琅琊,世代书香,元末,因在地方为官的王氏先祖得罪朝中贵族,遭到陷害,不得不由乐安(山东广饶)西迁至商河城北王家寨。由于时事混乱,初迁至此之时,家道并不算富裕,但经过祖辈勤俭耕读,持家有道,家境很快便富裕起来。王氏祖先在致富后,不忘祖训,在鲁北地区广开义学、修桥铺路,并严格教育家族子弟。在王氏祖先的言传身教下,家族子弟大都学业有成,通过科举入仕为官。经过数代经营,王氏家族实力不断壮大,遂成为书香继世、科第连绵的豪门望族。
入仕
王氏家族崇尚儒学,以诗书传家,自启蒙时便教导子弟忠厚为人、忠君爱民的道理,家族子弟通过读书而做官的风气代代相传,族中子弟无人不读书,考取举人、进士者比比皆是,甚至有人接连考取解元、会元,在殿试中考取榜眼,只差一步连中三元。为官的王家子弟,有在京城进入权力中枢者,有拜为帝师者,也有在地方主政、甚至封疆一方者,其家道久传数百年。
相府
随着族中子弟不断通过科举为官,加之家中家业不断壮大,王氏家族在鲁北遂营造起一片豪华宅邸,这也就是世人所称的“鲁北相府”。
相府宅院的营造自元末明初王氏家族发家开始,直至当地土地改革开始才终止,先后六百年未经中断。起初的相府严格按照各种规制进行建造,但随着六百余年的时间推移,王氏家族子弟在朝中担任高官者越来越多,家族势力不断壮大,许多建筑的规格已经超过了士大夫阶层所能享有的规格,甚至还有许多御赐按照宫中规格所营造的建筑,由于不少族人进入了北京的权力中枢,甚至拜为帝师,王家宅院便有了“鲁北相府”之称。
在遭到毁灭之前,鲁北相府的面积甚至要比鲁北地区各府县县城的面积还要大得多,相府宅院长幼有序、秩序井然、内外分明。外有城墙、护城河环绕,内部构造复杂,套院相连,厅堂、花园错落有致,楼阁之间有天桥连接,房屋之间也有连廊相通。府中所挂匾额对联,御笔众多,而明清、民国时期高官名士的书画作品更是数不胜数。相府房屋上的木雕,皆是双面不同图案的镂空雕刻,匠心独运令人难以置信。府中许多精美之处,甚至堪比北京紫禁城。
由于相府的发展,旁边逐渐形成一个大集市,就是李家集。李家集是典型的因政治而发展的集市,当时鲁北地区交通并不便利,正因为有一个煌煌相府在,旁边竟然相伴的兴起了大集市,由此可见相府能力。除去集市外,相府周边还形成了几个佃户庄子,庄中人皆为相府佃户。当时为相府做工者,可以免除官府劳役,到了民国年间四处抓丁,只要一报是相府佃户,便无人再抓了。由于相府势力大,甚至连侵华日军都对其颇为顾忌,有命令称“相府五里地之内不得驻军,日军士兵不得擅自闯入”,修炮楼也选在五里之外的黄屯。据几名见过相府的在世老人回忆,那宅子壮美的简直难以形容。给他们看过电视上各地现存地主庄园的旅游纪录片,他们几乎全部摇头,称绝对比不了鲁北相府。
直至土改开始,相府后人中还有人在修建宅院,现在相府仅存的“长工院”,据说就是土改前不久才建好的。随着私有制的打破,相府也走向了末路。
家风
王氏家族以儒传家,家中子弟皆以忠孝节义、诗书传家为本,以辅佐君王、振兴国家为任,其家风由姓名上便可见一斑。如九世“克”字辈,以恭、勤、俭、修等美德为名,如克恭等;十一世“希”字辈,以孔、孟、颜、曾等圣贤为名,如希孔、希孟等;十二世带木字旁,以花中君子为名,如梅、棠等;到十六世“第”字辈,便以科举为名,如及第、甲第、登第、科第等;十七世“全”字辈则以玉为名,如全玉、全璧、全璋等;自二十一世往后,则以“仁、义、礼、智、信”排辈,家风由此可见。
亲族
相府随着家族势力的扩大,逐渐与其它豪门望族结亲。如南皮张家、邹平袁家、郑路郑家、旧军孟家、武定李家等,都是名噪一时的豪门望族。
南皮张家是直隶南皮的望族,代表人物有大学士张之万、洋务运动领袖张之洞等,张之洞的女儿就嫁到了鲁北相府,由于南皮到商河路途并不算近,当时张家直接带着银子,在李家集制作了许多嫁妆。
郑路郑家位于商河郑路,是世袭官商,在山东甚至华北地区都是首屈一指的大盐商,除遍布北京、天津、济南各地的商号外,在海边还有大面积的盐场,郑家与王家是世代姻亲,关系非同一般,而郑路的“郑家大院”,在鲁北地区也颇有名气。
旧军孟家位于章丘绣惠镇,代表人物就是“东方商人”孟洛川,据说,孟洛川为使自己的女儿嫁入相府,曾亲自活动,托当朝重臣(有种说法托的是袁世凯)从中牵线,方才结下这门亲事。
武定李家位于现在的惠民县,在惠民提起“李阁老”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李阁老的孙女也是相府的少奶奶。
当时的王氏家族,姻亲可谓遍布各大豪门望族。据说每当相府有红白喜事,鲁南三大百代圣人家族都要派要员前来参加。
魁星楼与连中三元
鲁北相府流传的旧事很多,最为著名的当属魁星楼和连中三元了。王氏家族曾有人在科举考试中连中解元、会元,可惜在殿试中屈居榜眼,与状元擦肩而过,只差一步便可“连中三元”,发榜后皇帝也感觉可惜,便下旨在相府按照宫中规格修建了一座“魁星楼”,意为魁星点状元,激励相府子弟勤加读书,争取下次考取状元。据老人们回忆,魁星楼是一座六角两层塔式建筑,砖雕、木雕都相当精美,每个角上都有铜铃,风一吹便铃铃作响,声音非常好听,几里地以外都能听见。魁星楼在土改中被当做“封建象征”遭到拆除,直到21世纪初,尚有地基台础存在,由于近两年当地地下通电缆,才将台基完全拆除。
结局与现状
鲁北相府的发展壮大,是建立在封建制度之上的,随着封建制度的毁灭,相府也走向末路。解放战争中,有相府子弟在解放军中任职颇高,却不幸牺牲。土改开始后,有人对相府的家业垂涎三尺,便利用当时时局的混乱,乱扣政治帽子,甚至杀人,瓜分相府财产。解放后,恶意挑起事端甚至杀人的恶徒遭到人民政府的应有审判,但是浩劫已经造成。五十年代黄河发水灾,为修筑黄河大坝,相府建筑和祖坟遭到大规模破坏,文革中,相府为数不多的遗存再次被破坏。直到现在,相府尚有半套当年长工居住的院落遗存,相府最后一位在世的大小姐居住在那里。但是庞大的鲁北相府建筑群却已经难觅当年踪影了。
革命战争时期,相府子弟参加革命者不在少数,有很大一部分倒在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为国捐躯,也有革命成功后在我党担任高级领导职务的,因害怕受家庭出身影响,改名换姓,解放后偷偷派人来家接老父亲。而其父虽然已经因出身不好等问题备受欺辱,但老家庭的派头还在,在破椅子上正襟危坐,不卑不亢地对来人说:回去告诉他,要认爹就堂堂正正的回来,不然我就当没有这个儿子。至于投身另一阵营的相府子弟,随着国民党政权的败退台湾,从此了无音信。
时至今日,鲁北相府已经不复存在,但是相府的后人仍有不少活跃在各个工作岗位上。他们散布在北京、上海、济南、青岛等地以及海外各地,牢记着祖先忠孝节义的教诲,仍然抱着为国家和人民做贡献的理想,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工作着。
家谱情况简介
家谱
由于历经战乱和变故,相府所藏历史文物尽毁,祖坟中碑刻也被毁掉,许多历史遗迹故事已不可考,因怕后人忘记祖先的训示和功绩,2008年,族中老人组织重修了家谱。因许多旧事难再考证,甚至六世前已全部失考,仅以残存的八道圣旨内容和几名祖先的墓志铭为基本依据,续编了家谱。虽记载不足历史事实之万一,且有许多不足和错误,但目的在于让子孙认识亲族,铭记祖先的训导,激励族中子弟发奋读书,成为对国家民族有用的栋梁之才。
墓表
相府先人逝世后,墓表多由其故交或亲族的名人所书。现存少数墓表,如
王梅墓表由时任河南怀庆知府郑荧所书,
王汉光墓表由时任翰林院编修兵部左侍郎、状元,著名外交家洪钧所书,
王汉东墓表由经筵讲官体仁阁大学士、太子太保军机大臣,政治家张之万所书,
王汉升墓表由二甲进士、时任刑部主事郑果所书,
王华麟墓表由当时二品官员,考取过江南解元的林介弼所书。
王晓岩墓表由著名文人、时任户部郎中沈潜所书,
王锡侯墓表由时任法部左侍郎实录馆副总裁,书法家王垿所书,
王雁川墓表由钦加三品衔曹州知府,著名文人邵承照所书,
王同春墓表由时任三品钦命江苏正监理财政官管象颐所书,
等等
典型故事
简序
鲁北相府几乎每一支系,每一个人身上都有一部故事,随便挑出一支就可以写一部小说,以长支的一系人为例,从十一世王希孔开始讲述,可见其家族传奇程度。
故事
王希孔,字心尼。自幼聪慧,深受老师器重。家中曾借钱给外人,不料被人欺骗,损失惨重,王希孔不得不把精力投入到家业上,他经营有方,很快家庭又重新兴盛起来。他不但不以此为戒,反而更加乐善好施,当地官绅无不感叹,皇帝下旨进行褒奖,授予六品儒林郎的官职。
王梅,字逢吉,王希孔长子。自幼入县学读书,备受赞赏,年轻时便通过科举,考中秀才。但是他并不倾心仕途,没有继续参加科举,而是投身于教育。他继续扩大家业,并开设义学,亲自教导县中甚至周边诸县天资聪颖却无力读书的年轻人,并学习其父,乐善好施,广结好友,扶危助困,当地官员非常敬重他的为人,地方督抚将其视为官绅表率。王梅非常重视子孙的教育,请名师教导子弟,并亲赴京城,邀请有盛名高官的好友检查族中子弟的作业。在他的教导下,儿孙们尽皆参加科举,入仕为官。他本人被授予六品儒林郎的官职。
王汉光,字耀三,王梅长子。为人侠义,自幼读书,选太学生,入北京国子监,受七品文林郎,继而任六品布政司经历等职,颇有功绩,受五品奉政大夫。据记载,当地曾有大盗薛某,数次骚扰相府,王汉光并不与计较,薛某自以为王汉光懦弱,便得寸进尺,开始为害一方。王汉光见状,亲自率众设计围剿,将薛某抓获并处死。有农民起义军行至鲁北,安营扎寨十余里,声称欲抢掠,王汉光亲自去与农军首领谈判。经过一夜谈论,农军首领被王汉光所折服,声称“闯荡江湖二十年,未见有此胆量者”,仅象征性的索要了两匹马,便撤军而去。王汉光夫人石氏,因贤惠孝顺被世人感叹,名声颇大,皇帝屡次下旨褒奖,并亲题匾额、赠送礼品,九十四岁方过世。王汉光共三子,皆入仕为官。
王星斋,字锡侯,王汉光三子。天生聪慧,读书一目十行,写文章气势宏伟。他为人豪侠,由于家道富裕,仗义疏财,亲友向他借债,甚至到了“踵相接”的地步,而他从不吝啬,实在还不上的,就一律豁免。他参加科举,先后考中秀才、举人,任广东雷州同知兼海康知县,受四品中宪大夫。在海康,他仿照相府的“十排甲”,在当地组织创立了排甲制度,积极反抗外来侵略和土匪滋扰,并微服探访民情,平反冤案,除暴安良,改善吏治。当时在海康,有一名武举孙某,是本地土豪,势力颇大,为害乡里,无人敢惹。由于王星斋清名远播,百姓闻之便来告状。王星斋把孙举人压来审问,孙举人蛮横,王星斋命人对其杖责,衙役竟然互相观看,不敢向前。王星斋见状,走下大堂,亲自举杖相责,最终查清楚案情,惩治了孙举人的不法之举。在王星斋的治理下,一时之间,海康境内物阜民丰,人民安居乐业,连曾经的土匪也都请求投案,请求宽恕,愿为良民。当地百姓都写上“官清民乐”四个字挂在门前。皇帝非常赞赏他的行为,下旨要求各地官员进行效仿,并命其入京为官,可惜圣旨到达海康时,王星斋已经病重了。王星斋逝世后,皇帝感到很悲痛,下旨对其褒奖,并对鲁北相府进行赏赐,立碑纪念。王星斋有二子一女。
长子毓蓉,考取秀才,早逝。次子毓莘,贡生,入北京国子监,后任河南通判。有一女嫁宋氏,婿任乐陵知县。
王甲第,字鼎三,王毓蓉长子。科举入仕,具体官职暂难考证,仅从其祖、父墓表得知,其少有才华,通过科举为官,先后任六品、五品官职,祖父王星斋病逝时,他已经是四品官员了。夫人张氏,湖广总督、大学士张之洞之女。二人育有四子,既全珍、全璧、全璋、全玉。
王全珍,字习儒,王甲第长子。毕业于北京燕京大学,曾任国民政府鲁北地区教育部长。王全珍与国民党上将上官云相私交甚好,起初任职军中,任上官云相部军需处长,因厌恶内战,辞去军职,投身教育。门下弟子众多,不乏在国共两党中担任高级职务者。王全珍颇为赞赏共产党的民主主张,当地解放时拒绝随国民党南撤,但因乡中无赖觊觎相府财产,借战乱混乱以及土改之际,将王全珍害死。为防止后人报仇,将其次子王鉴骗至家中,一并害死。解放后,该无赖遭到人民政府的正义审判,但是王全珍的蒙冤而亡已成事实。
王镛,王全珍长子,毕业于黄埔军校。曾在国民革命军沈鸿烈部任职,积极投身抗战。抗战胜利后,任国军上校团长,其并不赞同国共内战,颇为赞赏和平民主主张,但得知家中遭遇变故后愤然离去,追随蒋介石前往台湾,从此再无音信。
王鉴,王全珍次子,少有才名,精通经史子集、历史地理,书法远近闻名。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家乡教书育人,侍奉父亲。土改时与父亲一同被冤杀。
王钰,后改名素静,王全珍长女。师从薛氏,国民党济南市党部书记长之夫人。王钰一生颇为传奇,母早亡,外婆怕继母不疼爱她,便把她接到自己身边,亲自抚养。外婆人称“郑四太太”,商河郑路“郑家大院”的“女掌柜”,是当时非常出名的女商人,其子在德州读书时便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党在山东地区最早的党员之一,其孙现居北京,曾与我党多位第三代领导人共事。王钰由奶妈一直喂养到七岁,她早年的玩伴、表兄,就是商河共产党创建人之一、原渤海军区前锋报主编、志愿军报社主编,后在国防部外事局担任要职的郑正同志。后王钰嫁于保定军校毕业的国民党团长王同殿,商河解放时,王同殿早年好友李宪吉曾受我军之托进城劝降,王拒绝投降,只求李宪吉将王钰带走。商河城破,王同殿兵败自尽,王钰与李宪吉重组家庭,后其师薛氏为其改名王素静。解放后,王素静曾任济南市燃料公司会计,在接连而来的政治运动中,李宪吉、王素静都受到错误冲击,先后迁居临沂莒南县和鲁北商河县,受尽屈辱,直到1983年,在其子李兆廉十余年的不断上访下,一家人得到基本落实政策。王素静在子孙陪伴下安享晚年,于2008年病逝于济南。
李宪吉,字青山,商河城西人,不少老人回忆他是一个有传奇色彩的“大侠”式人物。父李传科,年轻时因生意失败独身闯关东。李宪吉与母亲在家中经常受到欺负,这便培养了李宪吉的闯实性格,少年时便因为人豪气,广交朋友而在当地闻名,经过李宪吉的努力,家中逐渐富裕,置办不少房产和田地。成年后,李宪吉独身闯关东寻父,当时的李传科已经发迹,任职军旅,并兼管饶河一带治安、防务。李宪吉在大门口跪了三天,求父亲回山东,而李传科最终被感动,辞去职务,回济南开办炭店,做起煤炭生意。国民军北伐,李宪吉积极投身革命,后在地方部队中任职,受校官衔。1937年日寇入侵,李宪吉卖尽家中全部田地,起兵抗日,兵败后退出国民军行伍。李宪吉交游极广,在鲁北地区影响颇大,且与八路军关系密切,抗战中曾向八路军支援过不少武器。解放商河时,李宪吉曾协助我军,入城劝说其故交、国民党守军团长王同殿起义,没有成功。1956年公私合营,李宪吉带头将自家在济南的商铺、炭店捐献给国家,受到表彰,却在之后的政治运动中屡屡遭受错误冲击(其老家的几个族亲为了能瓜分李在老家的宅院,恶意编造其为“地主”成分),先后被举家下放莒南县、商河县,并遭受万人大会批斗,后经其子李兆廉长达十余年上访,甚至惊动了北京的高层领导,济南市政府专门做出“特殊情况,特殊处理”的批示,为其落实政策,一家人得以返回济南8。最初济南东门的故宅被拆除,一家人在原址处搭棚居住,后表兄郑正落实政策,恢复国防部军职,来济南时拒绝住在珍珠泉,硬要居住在这里,济南军区、省军区及地方不少领导故交也来此看望。当时,老东门外的破棚子下,几个带着帽徽领章的老革命和一个穿着破烂的老人一起喝酒,棚子外面警卫员站岗,小轿车停了一排,堪称一景。郑正回京后第二天,历下区委书记和区长便亲自来该院查卫生,吃惊地表示怎么还有人住棚子?为防止影响城市形象,尽快为其解决了住房问题。环城公园拆迁,李宪吉又积极响应号召,毫无怨言地从繁华的城区迁至济南南郊,最终在此安度晚年,1989年,李宪吉病逝济南。
李兆廉。李宪吉与王素静长子,1956年出生于济南青龙街,下放莒南县后因其父蒙冤,受到牵连,小学四年级便被逐出学校。因家庭屡遭欺辱,15岁开始,李兆廉便四处上访,要求落实政策。经过长达十余年极具传奇色彩的辛勤奔波,一家人蒙冤受屈的经历得到中央和省市各级领导的关怀,不但允许回迁济南,而且特批李兆廉及其兄弟姐妹享受知青政治待遇。据说因为此事,国家专门下发了文件,不少城户下乡家庭得到关照。李兆廉因“父母在,不远行”,谢绝舅父带他去部队的建议,在济南市燃料公司参加工作,并因工作积极加入中国共产党,连年被评为优秀党员和先进生产者。2011年,在济南市各级领导关怀下,常年坚持在特繁岗位一线工作的优秀共产党员李兆廉同志被批准提前退休。
李超。1988年生,李兆廉之子。3岁开始学习中国书画,著名画家马骥入室弟子,多次获全国、全省各级书画比赛一、二、三等奖。2010年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就职于济南铁路公安局。
相关小说
简介
1996年,作家革非以鲁北相府为背景,创作了长篇小说《清水幻象》。小说中将王家寨、李家集同音改写为望家寨、栗家集。
小说节选
望家寨在镇子的西半部,“寨”内是两千数百间连绵一片的青砖青瓦的豪华宅邸,其中耸立着二十几座气势轩嵬的楼房,这便是商河县里人人称道、闻名遐迩的望府。望府因祖上的功名,七层泰山青石的高台阶大门正开,门楼飞檐之下悬挂着书有“三世卿门”的御敕金字横匾,两边的门柱上是一对楹联:
蒙皇恩三元进士邸第
秉祖训世代耕读人家
正门两侧又各开两扇侧门,门两边坐着两头巨大的石狮子。望府门外虽有一宽阔的广场,平日里除了望府客人停在门外的华轿駉马,绝少行人,偶尔有一两位,也是不敢稍作逗留,偷着睃一眼望府的气势,低下头匆匆忙忙的赶路9。
作者后记节选
确实存在过一个煌煌的王氏庄园,就我曾经去过的那几处全国闻名的地主庄园,远远不能和它相比,小说中的停棺楼、过街天桥、魁星阁等建筑,绝非我凭空虚构,在此前,我甚至从未听说过。一个有惨白月光的晚上,我站在昔日庄园仅存的一面房屋后墙前,百感交集。我曾经在济南的“万竹园”住过几年,对那儿相当熟悉,在那座著名的建筑群中,也只有正房的墙壁是所谓的“磨砖对缝”,而偏房的山墙和后墙,用的全是原砖,而我面对的这壁王氏庄园偏宅的后墙,居然也是一丝不苟的磨砖对缝,由此可见其当年的气势。由于众所周知也或不那么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一切如今已荡然无存,而那个曾经是商河第一繁华集市的李家集,也就随之衰落,终于成为被人们遗忘的角落。我就此问过商河县的领导,为什么?如果保留下来,不说其人文价值,就算是旅游价值,也将难以估量。他们和我一样黯然无语
相关记录片
简介
济南电视台2012年寻访济南最美古村落栏目对鲁北相府旧址进行过采访拍摄。
播出
2012年11月25日,济南电视台“有么说么故事会”栏目中进行播出
[ 本帖最后由 士兵豪情 于 2017-5-16 15:25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