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手机版
  • 微博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快捷导航
    查看: 5320|回复: 0

    苏北王氏的来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25 17: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苏北王氏的来源
        王氏为姓,意指“帝王之裔”或“王家之后”。自黄帝子孙而言,王姓有三大系列:其一是子姓之王,出自殷王子比干之后,居于汲郡(河南卫辉)等地;其二是妫姓之王,出自帝舜之后,居于陈留(河南)、北海(山东)等地;其三是姬姓之王,出自周天子之后,又分三派:(一)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裔毕万,封于魏,为晋国诸侯,至王假为秦所灭,子孙分散,时人号曰“王家”,是为王氏,居于京兆(西安)、河间(河北)等地;(二)周考王封其弟揭,于河南王城,是为王氏;(三)周灵王太子晋之后裔,居于太原(山西)、琅琊(山东)、固始(河南)以及福建等地。这一派人数最多,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王姓人口中十之七八属于这一派。所以,宋代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曰:“王氏出自姬姓。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现存的私修族谱,是自宋代开始按照欧阳修(1007至1072)和苏洵(1009至1066)创立的“欧苏体例”编修的,绝大多数王氏族谱都尊奉周灵王太子晋,为王氏开宗立姓之始祖。
        三槐堂的由来
        王祜(亦名王佑),祖籍莘县(宋时属大名府,今属山东省),以文学见长。五代时先仕晋,后及汉、周,北宋建国后,宋太祖赵匡胤拜其为监察御史,颇得赏识,官职不断升迁,以尚书兵部侍郎知制诰。乃举家迁来京城,落户开封。时在宋乾德三年(965年)至开宝二年(969年)之间。
        王祜落户开封的具体地址,明李濂的《汴京遗迹志》说在仁和门外,清周城的《宋东京考》说在望春门外。这仁和门和望春门实际指的都是曹门,即今曹门关中街偏北一带。
        宋开宝二年(969年),有人密告魏州节度使符彦卿谋叛。魏州即大名(大名县亦名魏县),宋太祖乃派王祜权知大名府。那个时候,莘县一带归属大名府,宋太祖要王祜衣锦还乡,许以“便宜”行事,并以赵普(一说王溥)相位相许的真实用心在于除符,王祜自是心知肚明。但王祜至大名接任后,明察暗访,却查无实据,数月无闻。宋太祖乃驿召面问,王祜直言禀报,符彦卿无谋叛事实,并以自己全家百口性命担保。甚至直谏太祖吸取晋、汉(五代)皇帝因猜忌而滥杀无辜的教训。太祖听后很不以为然,乃把王祜改派知襄州。如此以来,王祜升迁宰相的许诺当然是落空了。王祜赴襄州任前在其宅院内,手植槐树3棵,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以我们今人的思想揣度王祜当时的心情,很可能对自己当不成宰相有点生气,可能是“别看我不能位列三公,我的子孙一定有能担任宰相,位列三公的”气话。当然,也可以认为王祜这句话是他的自信或远见。但他以三槐比拟三公确是无疑的。
        后来的事实果不出其所料,他的儿子王旦在宋真宗时做了宰相,使他的预言变成了现实。三槐堂不仅成了王祜一支的堂号,而且成为整个王氏大家族中很重要的一个分支——三槐王氏。
        三槐堂南渡三沙王氏概述
        三槐堂是王氏子孙繁衍最大的支派,在《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王氏家谱目录中,冠以“三槐堂”堂号的家谱目录,占有堂号的王氏家谱总数的40%左右。而南渡三沙王氏又是三槐堂支派中的重要一支。
        众所周知,三槐堂是北宋初年王佑在自家庭院手植三棵槐树而成名的,后人将王佑的曾祖父王言(唐末任梨阳县令)追尊为“三槐堂”王氏始祖。因此,三槐堂第一代为王言;第二代王厚(关于王厚公有争议,有关史书未载,有关家谱载有,暂以家谱为准);第三代王彻;第四代王佑(以上均为单传);第五代即王佑所生三子,长子王懿、次子王旦、三子王旭;第六代10人,即王懿生子王睦、王琼、王贽三人,王旦生子王雍、王冲、王素三人,王旭生子王粹、王质、王玄、王瑞四人;第七代即王佑的曾孙,有记载的共20人,他们是:王克、王准、王恰、王整、王检、王靖、王厚、王固、王坚、王巩、王本、王硕、王凝、王常、王奥、王毖、王规、王复、王元、王忖等,其中王固、王常、王奥、王巩是王素的儿子;第八代中王巩的儿子王皋,成为三槐堂南渡三沙始祖,也就是说,王皋的兄弟以及他的前辈均为其他支派的三槐堂王氏。
        因此,所谓三槐堂南渡三沙王氏(以下简称三沙王氏),是指北宋末金兵入侵宋高宗南渡时,三槐堂第八代王皋(王巩之子,字子高,世袭殿帅府太尉)举家护驾孟太后,随宋高宗南渡长江,定居苏州荻扁乡(又称荻川),生三子:长子王易,字吾置,袭殿帅府太尉,迁昆山沙头一带,称东沙支;次子王泽,字吾伍,世守荻扁乡,称中沙支;三子王盈,分居无锡白龙山一带,称西沙支。这三支三沙王氏后代几经迁徒繁衍,散居各地,至800多年后的民国初年,已经是枝繁叶茂。三沙王氏繁衍至今已有30多代。
        明初大迁移——苏州百姓移居苏北举例                  
        历史学家顾颉刚在《苏州史志笔记·兴化人祖籍多苏州》中说:“孔大充及其夫人杨质君,皆兴化人,告予兴化人多于明代自苏州迁去,皆云老家在阊门。予谓自苏州迁去甚有可能,明太祖得天下后大量移民,使众寡略等,自宜以江南之庶调剂江北之荒,然谓所移者皆阊门则殊不可信。”
        由于元末明初连年征战,使苏北人口遭到巨大损失。苏北平原人口凋零,田地荒芜。朱元璋移民江淮,是为了恢复当地经济,“以江南之庶调剂江北之荒”,何况凤阳本是朱元璋的发祥地。洪武三年六月谕中书省曰:“苏松杭嘉湖五郡,地狭民众无田以耕,往逐末利而食不给。临濠(今安徽凤阳)朕故乡人,因多未辟,土有遗利,宜令五郡民无田者往耕,就所种田为己业。”明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也说:“徙江南富民十四万以实之,私归者有重罪。”洪武二十三年“又命湖杭温台苏松诸郡无田之民,往耕南迤南滁等处闲田。”有的苏州移民,是为了躲避元末明初及明成祖“靖难之役”的战火而迁到苏北去的。如苏州有一支郑氏,系出荥阳,由歙迁吴,家于阊门,明成祖靖难兵起,江南震动。郑克明字客民遂弃产业,渡江而北,相传始至如皋南城,继迁白蒲镇之西村,后称郑家园(江苏如皋《郑氏家谱》)。顾祖昌避元末兵乱,自吴郡寓居高邮,旋迁通州城西(南通《顾氏宗谱》)。太平天国革命时期,也有苏南居民迁往苏北的。
        在先民眼里,也不排除朱皇帝的“报复”。朱元璋派兵攻打苏州城,苏州人民出力支持张士诚,坚守平江达10月之久。故移民说:“明主积怒,遂驱苏民实淮扬两郡”。苏北有些地方传“洪武赶散”之说。《扬州市志》:“明初‘洪武赶散’则是一次由苏南向苏北的人口大迁移,扬州是人口输入区。《滨海县志》:“洪武赶散之民,来到海州以南地区的芦苇荒滩遂各插草为标,占为民地,以作避兵之计”。明顾公燮说:迁凤阳苏州富民,私归者有重罪,欲回乡省墓,无策,男女扮作乞人,潜归祭扫,冬去春回,迄今沿以为例,届期不得不出,竟为生意,非省墓之谓也。至于移民都说来自苏州阊门,自是不可能的,阊门成为苏州的代名词,或许阊门是移民集中待出发之地。少数移民来自苏州阊门,有家谱记载,大部分是靠世代口述相传,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阊门情结了。
        明洪武年间的苏州移民渡江后,首先集中于泰州、兴化等地,然后向盐城、山阳(淮阳府治)、宝应、涟水等处扩散,向北推进到海州、泗阳一带,遍布于苏北各个地方(参见吴必虎《历史时期苏北平原地理系统研究》)。
        再从语音角度看,苏州移民在苏北平原最大聚居区是兴化和三泰(泰州、泰县和泰兴)。兴化方言至今保留着不少吴语痕迹,三泰地区的方言保留了一些吴语语言特点。
        苏州移民到苏北后,经过艰苦奋斗,有的作盐丁煎盐,有的读书耕作,有的干其他营生,生存下来,并融入当地社会,对苏北的经济文化起了推动作用。现在来看各地的方志是怎样记载的。
        海安:明初因连年战乱和水患,苏北地区人烟稀少,土地荒芜。官府强令苏州等地居民迁徙江淮,海安一带有大批移民陆续迁入。迁入者与当地居民逐步融合,一起拓荒垦殖,对近代海安地区的农耕文明有肇始奠基之功(海安县志)。
        宝应:明苏州徙民江淮,宝应人口渐增(宝应县志)。
        兴化:明初苏州百姓迁入的时候,兴化土著已迁至天津卫一带。《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就是苏州移民。咸丰《施氏族谱》序言称:“吾兴(化)氏族,苏迁为多。白驹场施氏耐庵先生,于洪武初由苏(州)迁兴化。复由兴化徙居白驹场。”兴化县状元明朝首辅李春芳(1510-1584)也是苏州移民后代。移民们对苏北平原的文化地理产生深远影响。
        盐城:明初,大批苏州人迁至县境伍佑、新兴两盐场,充作盐丁。永乐元年一批苏州人、杭州人和嘉兴人避乱流入县境。(《盐城县志》1993年)
        射阳:据考,明洪武元年,苏州阊门有徐、李、周、张等姓迁到北洋从事盐业和农业生产。张姓到盐城东乡(今射阳县特庸乡码头村)落户时,从苏州带来一棵银杏栽种在宅边,经过600多年,树高达20余米,树围3.97米,枝叶繁茂。(《射阳县志》1997年版)
        南通:朱元璋定鼎金陵,乃下令招抚流亡,并从江南移民前来开荒耕种。(《南通县志》1996年版)
        沭阳、金湖、邗江等地县志,都记载苏州等地移民的迁入,许多空旷隙地得到开发。
        到清代后期,上海、无锡、苏州等地一批现代化城市开始形成,需要大批廉价的劳动力,而苏北的自然条件毕竟差些,旱涝不断,引起了苏北地区农民大批向苏南、上海一带移民,从此历史又翻过了新一页,而留在苏北地区的一些住户,依然存在着阊门情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